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逛書展

前幾天有些空閒時間,終於可以到書展逛逛,第一時間當然到次文化堂的攤位(1B-B26,1B-C25),小弟的尚仍然有售,希望大家多多捧場。
跟次文化堂堂主談了一會兒,喜聞他說這幾年生意都不俗,例如去年掀起保護廣東話運動,很多人都來買他們有關廣東話的書籍,今年人人不滿政府,於是那些批評政府和煲呔的書也特別好買。聽到他這樣說,也為他們感到欣慰,畢竟在港經營出版社愈來愈困難,像次文化堂那樣有Guts,敢言的出版社更加不容易。此外,也為香港人感到驕傲,畢竟次文化堂出版的書籍,都不太商業化,沒有Guide Book沒有寫真,一樣屹立至今,誰說港人只愛看財經書旅遊書?


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

真正的無中鋒時代

幾近十年前,已經有人預言NBA已進入「無中鋒時代」,今年,隨著奧尼爾「功成身退」,而姚明也正式確定退休去,NBA真真正正進入無中鋒時代了。
當年這篇文章曾作過統計,以往每一個年代,都會有一批足以主宰該時代的中鋒,以名人堂作標準,情況如下:
60年代:張伯倫、羅素、科蒙、貝拉爾
70年代:渣巴、考文斯、瑞德、安索、雷尼爾、盧卡斯、華頓
80年代:渣巴、摩斯.馬龍、巴尼殊、伊索
90年代:伊榮、羅賓遜、奧拉祖雲、奧尼爾*(*為預計可入選名人堂)
算一算,每個年代都有四位或以上,好了,回看21世紀的首10年,照現時情況來看,會有多少名中鋒能成為劃時代巨星呢?奧尼爾?當然,伊榮、奧拉祖雲及羅賓遜?這些都應該算作90年代的球員了,奧羅獲簡迪、艾迪居里、卡域布朗、拜能、奧登等等,身高確是巨星級的,眾人期望也是巨星級,可惜並不包括場上的表現。於是,算來算去,可能只有奧尼爾、姚明和侯活了。那麼21世紀第二個10年呢?我抓破頭,暫時也只想到侯活而已,最慘是連蠢蠢欲動,蓄勢待發的新人也不見。
再看看去年的統計數字,那位中鋒的平均得分位居球隊之冠嗎?答案是三隊,有多少名位中鋒的籃板球數是球隊之首,答案是10名,佔30支球隊的三分一。結果,也只有阻攻一項,中鋒才真真正正顯示其價值(共有 18名為全隊之冠)。而且要留意,能夠成為球隊主力中鋒的,不少都來自外國,真正的美國中鋒買少見少,更誇張的是,2010年世界賽,美國隊連一個真正的中鋒也沒有。
又看看踏入21世紀的12位選秀狀元,由01年至07年,合共有6位狀元是中鋒,但布朗和奧登皆令人失望,博古特和巴洛納尼不過不失,真正合乎資格的只有姚明和侯活。難怪近四年來個大逆轉,4年內有3位狀元是控球後衛,這種情況堪稱歷史上首見。
環顧現今30支球隊的正選中鋒,不少屬於「柱躉式」,作用就只是阻止對手得分,別妄想他們在進攻上可以幫到多少忙,真特拿、奧卡科、哥連斯兄弟、戴林拔等都是最佳例子,侯活得分雖多,但其實進攻技術幼嫩,只是靠體能打球,很難成為球隊進攻核心。
此外,部分中鋒如卡文,還有一些歐陸中鋒,打法上偏重高位進攻,但內線威脅有限,基本上已不算傳統的中鋒了,更何況還有不少中鋒,比如在湖人的加素、紐約人的史杜達米亞,根本上就是由大前鋒兼任中鋒
為甚麼NBA這麼嚴重缺乏中鋒,當日該文這樣寫:「怪只能怪佐敦了……自從這位飛人於80年代中期崛起,成為無數美國小孩的偶像,個個小孩,不論高矮肥瘦,皆以學飛人為榮,那裏願意學習中鋒的背籃攻勢?翻查記錄即可發現,90年代初期出道的中鋒,由於成長期未受喬丹影響,仍有奧尼爾、莫寧等頂級中鋒出現,然而到了90年代中期出道的球員,已擺脫不了佐敦的「魔爪」,於是中鋒人材日漸短缺,而七呎甚至更高的露活大前鋒卻不斷湧現,如加納特,如鄧肯,如小歐尼爾。
作為中鋒,身高當然是必要條件,但在六七十年代,69吋甚至更矮的中鋒,依然有能力主宰球場,例如羅素身高僅69吋,考文斯68吋。但到了今天,球員身高普遍提高,66吋高已成為得分後衛的必備條件又是喬丹惹的禍?,小前鋒在水漲船高下,往往也要有68吋,大前鋒610吋,於是中鋒不足7呎,又怎能稱霸籃下?以往69吋但技術不俗的中鋒,現已失去謀生條件,反而一些徒具身形但技術幼嫩的中鋒,卻得以立足NBA,世事就是如此無奈,反歧視者也愛莫能助。
這分析,相隔數年後仍然有用,不過佐敦之外,影響新一代的球員還包括高比拜仁、勒邦占士、韋迪等,當年這批學佐敦的新飛人,進一步令更多後進有樣學樣,形成循環。對年輕人來說,投三分和入樽明顯比低位進攻更有趣也更有型,最重要是更能吸引目光和焦點。
此外,NBA近年改變了球例,容許打聯防,而球隊大量使用包夾戰術,也大大減弱內線球員的威懾力,特別是對美國那些根基不好,不會傳球的中鋒來說,更是噩夢。加上NBA速度愈來愈快,打跑轟戰術的球隊愈來愈多,部分球隊更打起雙控衛來,更令傳統中鋒難以生存下來。
今屆達拉斯奪得NBA總冠軍,在決賽擊敗邁阿密,兩隊隊中的都沒有具主宰力的中鋒,這會是未來NBA的寫照嗎?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書展與評語

又到書展,小弟今年沒有新書出版(其實將來是否有也要看機緣),不過次文化堂的攤位應該還可看到我的兩本舊作:《跟著麥當勞去旅行》及《跟著足球學通識》。
攤位編號:1B-B26,1B-C25
兩本舊作,前者出版多年,可以再版,已大大超出本人之預期,至於後者,暫時不知銷量,希望不要令彭兄虧蝕太多吧。
《跟著足球學通識》出版已逾一年,老實說回響也不算很大,不過在網上還是看到一些評語,有讚有彈,公平起見,不論褒貶,都摘錄下來讓大家看看吧。
Duncan2
I guess it all depend on how much you like history, especially Europe history. Some interesting things here, but somehow, the writing is not so consistent. One minute it sounds so great, but I felt I can't take the writer too seriously in the next minute.
士兵Blog
書的內容大致是用地理、文化、歷史等球場以外的因素去分析各球會及國家隊的強弱,其中談到為何共產(或極權)國家無法在足球場上產生世界級勁旅,是我最為喜歡的文章(57)!書中談到因為在極權國家中,所有人都要絕對服從上級,因而缺乏創意以及應變力,所以在千變萬化中的足球場上是沒有法子應變的。此外,此書亦令我增長了智識,例如以色列以前竟然曾在大洋洲區作賽,這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
另外,作者是早於2010年世界盃前寫的,他說現在的國家隊已經沒有了以前的風格,實在不得不佩服他的觀察力!在本屆世界盃32強中,除了西班牙及德國外,所有球隊的風格居然都差不多(連巴西也像是以前的德國),因此可說國家隊已經沒有風格了!
可惜的是,書中有少許資料上的錯誤,例如第48頁,曼聯在該場球賽最終是輸1而非16;不過即使有少許錯誤,我還是強列推介大家找這本書來看,相信大家會對世界足球有更深刻的了解。
藍天之下,有我的世界
如果對足球認識不多,書中的內容都不錯,而且也很有用中肯,應該說老娘我本身也沒有很深入了解過英倫三島足球恩仇史的由來。不過,不知為何,對老娘來說,有趣是有的,不過是期望 = 期望那種,可能誠如開首所說,內容都比較像硬知識多過剖析反思(又或是基於好些是本身知道的),也可能是老娘要求太高啦。所以,想看的,也不用理會老娘,想明白一下足球內外的一些小知識,也有一看的價值,再怎樣說,作者是比老娘資深的球迷,我的都不過是廢up幾句而已。
CWY'S Y! BLOG
喜出望外
文筆風趣
從不同角度利用足球
述說歷史人文等
值得推介
=====================
讚的就不好意思多談,關於批評的部分,小弟有少許回應。
第一,可能有人期望這本書是一些關於足球的評論分析,這大概是書名讓大家誤會吧,其實我從一開始,便想透過足球,讓大家認識世界,從沒想過(也未必有這種功力)去月旦足球之發展,選用「通識」一詞,一方面是市場的考量,另一方面,我始終認為,要掌握基本資料,才有資格去評論一件事,所以此書先提供一些有關足球和世界的「常識」,大概也算是「通識」的入門吧。
第二,有人覺得全文不太穩定,這當然是小弟的責任,我重看此書,也有些篇章不太滿意(例如寫顏色那兩篇就覺得很差,不夠深入;寫中國足球及非洲那兩篇,也覺得可以寫得更好),部分錯字及沙石也頗礙眼,這一方面是小弟的疏忽,另一方面也因為我搜集到太多資料,又貪心地想把所有資料塞進書內,於是反而出來的效果有點參差。
第三,我的寫法是深受一位寫NBA的台灣作家唐諾(可惜此君近年已少寫體育了)影響,當年我一看其著作,已覺驚為天人,自小看過無數體育報章雜誌的我,從沒想過體育可以這樣寫的。他以半認真,半幽默,用上無數有趣比喻來寫NBA(有時也寫其他運動),我不敢說前無古人,但至少我至今沒看過比他更優勝的體育文章(只計中文),自此以後,我便立志學他這種風格,不過,大概眼高手低,有些人看來,便會覺得不太認真(甚至無聊),而為了令部分意思更加貼題,也用了不少廣東話,相信也有些人看不過眼。
不過,我仍希望繼續這種風格,只不過盡量在認真與風趣之間取得平衡。有關體育的事,實在太多東西可寫,我希望寫奧運,又希望寫美式運動(如NBA、MLB、NFL),但同時又很貪心地想寫一些旅遊的文章,但願不久將來會有新作推出。

0架妹大破機械妞

日本女子足球隊憑互射十二碼擊敗步大力雄、體能體型壯碩如「機械人」的美國隊,奪得女子世界盃冠軍,令不少球迷雀躍不已,即使我也支持美國,同樣為日本隊的突破而感到欣慰。
說來真奇怪,近年日本體育發展停滯不前,04年雅典奧運佳績只屬曇花一現,08年奧運只得9金,兩屆冬季奧運合共只得一面金牌。惟獨是大型團體球賽(即俗稱的「大球」),近年卻屢創佳績。女壘在08年奧運爆冷擊敗美國,女排也東山再起,成為世界前列,這次女足更成為首支成為世界冠軍的亞洲球隊。當然,也別忘記日本棒球隊兩奪世界經典賽(就是棒球界的世界盃)冠軍,男足在世界盃也獲得好評……
日本平均體育水準不降,但最講求體型體能的「大球」,日本明顯先天不足,反而能創造奇蹟,這不是有點奇怪嗎?
我想,第一,日本單項的強項集中在一些講求靈活敏捷的運動,又或是一些靜態運動,例如體操、柔道、摔跤、乒乓球等,然而,這些強項亦是身型特點相近的中國的強項,而基於人口較多,加上舉國體制的「屈機」法,中國幾乎在這些項目皆「格食格」,總是能壓倒日本;何況還有強項幾乎一樣,而更強悍鬥心也更高的韓國當攔路虎?所以近年日本在本身強項成績往往不如預期。
但來到「大球」便不同了,中國人不團結的民族性,令中國隊不再可怕,加上中國的奧運策略,往往不太重視金牌既少又難拿牌的大球。少了中國這座大山,較團結也較拚搏的日韓反而有機會在多項「大球」出線,得以經常與世界強國較量,視野較廣闊,進步自然也更大。
第二,日本一直走自己的道路,而不會因為國際潮流而盲目跟風,日本人了解自己的身體條件,不會刻意走歐美的強悍風格,例如女排,當中國也想跟歐洲鬥身高的時候,日本還是堅持走靈活快速的風格;當隊隊女足都愛玩砲轟戰術,變身成為機械人的時候,日本反而變身「女版巴塞」,大玩陣地戰,試想想,這不正正與日本人愛盤膝而坐,下身短小卻不盤穩的特點不謀而合嗎?忠於自己,了解自己的長短處,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才是成功的關鍵。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廈門仿古街麥當勞

記憶中,中國每個大城市,好像都有一條「仿古街」。在廈門思明南路,便發現一幢幢頗新淨的唐樓,也不知是舊樓改建,或是根本就是仿古的新建築,總之沿路兩旁都是這種建築,於是大家都鑽進騎樓底,體會那舊日的風情。
在其中一幢「唐樓」中,便發現一間麥記。內裏裝潢新淨,完全沒有破敗的味道。不過,總覺得不殘殘破破,就不像唐樓,人就是這樣矛盾了。






在樓下還發現一輛又一輛送外賣的「電動單車」,非常輕盈,送外賣應該很方便!只是不知是否要有駕駛執照才能駛出街?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美洲盃的衰落

今年夏天特別多雞肋!先有美洲金盃,現在則輪到美洲盃(Copa América)。
是項由南美足協成員國參加最重要的國家級足球賽事,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國家級足球賽事,在1916年便舉行首屆賽事,比歐洲國家盃早了五十多年,直到70、80年代,它的地位亦只略較歐國盃遜色。可惜,近年這項賽事每況愈下,今屆由足球強國阿根廷當東道主,本應有看頭,但初賽快將結束,仍無法引起太多話題,甚至給同期的女子世界盃比下去。
美洲盃的衰落,一來源於足球的天秤愈來愈向歐洲國家傾斜,近年歐洲國家經常包辦(或幾乎包辦)世界盃四強,反觀南美,阿根廷球星多,卻踢不出整體,即使巴西有時也不太穩定。
更何況不少南美球員都在歐洲搵食,要他們在歇暑期間老遠從歐洲回美洲參賽,已有點強人所難,更何況美洲盃吸引力不足,根本不能成為球星們奮鬥的目標,難怪個個無心無力,沒精打采,部分甚至索性避席。
但更大問題是,歐洲不但強隊多,而且二、三線球隊與一線球隊實力差距不大,甚至連希臘也可贏得冠軍,沒有一支強隊敢說必勝。反觀南美,除了巴西、阿根廷,頂多只有雙圭有力爆冷,近年冠軍不是巴西就是阿根廷,由89年至今逾20年合共9屆賽事,巴西五冠兩亞,阿根廷兩冠兩亞,近兩屆決賽都是巴阿「大戰」,叫人如何提起興趣?(這情況在美洲金盃更加明顯,幾乎篤定墨西哥鬥美國,叫人悶出鳥來。)美洲盃賽制也有問題,沒有外圍賽,南美足協所有成員都有資格,於是經常可見強弱懸殊的比賽。
而且南美足協也不太爭氣,本來好好端的南美洲區內賽事,但無厘頭邀請「外隊」,美國、墨西哥等也算了,連日本、韓國都爭逐「美洲」冠軍,也實在令人難以接受。最慘像今屆墨西哥,擺明「鄧腳」,抱著「只求參與」的態度,派副選出戰,也進一步拉低賽事水準。
既然如此,不如索性擴大賽事,簡單的話,可以把美洲盃與美洲金盃合併,而且先打外圍賽,讓那些水準一般的中北美及南美球隊不能直入決賽周,例如一屆賽事有10隊參賽,中北美佔三至四席(通常都是墨西哥和美國),南美佔六至七席,先淘汰厄瓜多爾之類的球隊,增加比賽的可觀性。
再進一步,改成一項集美洲、亞洲、非洲及大洋洲強隊的賽事(當然,這時就不能再叫名不正言不順的美洲盃了),試想想,有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烏拉圭,有中北美的墨西哥和美國,有非洲的尼日利亞和加納,有亞洲的日韓澳,加上新西蘭,雖仍不及歐洲國家盃的星光熠熠,但也拉近了不少,到時肯定戰況激烈。大家也可以在世界盃和歐國盃以外,多一項賽事可供期待(和落注)。
最後,還可以來個歐洲冠軍對這項賽事盟主,來一次終極之戰,爭奪「世界冠軍」,不是比搞另一雞肋「洲際國家盃」簡單得多,也吸引得多嗎?

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舉國體制害了姚明

經過數個傷傷停停,令人沮喪的球季之後,一代中鋒姚明終於宣告退休了,由初出道時備受期待,被廣泛預言會成為奧尼爾之後最具宰制力的中鋒,到最後只能當一位名氣與戰績不成正比的球季,除了因為個人際遇之外,中國籃協的決策也實在難辭其咎。
相信沒有人會反對,NBA是籃球界的最高殿堂,不但競爭激烈,對體能要求也極高,加上整季要打82場賽事,即使一眾體能勁爆的美國大學球員(部分也只得體能勁爆),也不能一時三刻便即適應,何況身體條件較遜色的亞洲球員?姚明來美的第一年,他便因為要參加世界賽而錯過季前集訓,其後幾年,世界賽、奧運從沒缺席,07~08年球季,他因傷打了12場便全季報銷,但不知是否完全傷瘉之時,又要為國家隊打奧運(這也令球會有點微言),幾乎沒有一個夏天可以充分休息,即使鐵人也會殘,何況一位揹著7呎6吋巨型身軀和全國期望的球員?
反觀美國球員,很少連續代表美國參與國際賽,就是要在歇暑時好好休息,即使歐洲球員如奴域斯基或加素,成名後都決定退出國家隊。可借,中國仍停留在舉國體制與市場體制的過渡階段,於是姚明既要應付球會賽事,又要肩負「為國爭光」的光榮使命,面對兩面戰線,籃球生命就這樣快速消耗掉!
其實,中國運動員的運動生涯一般比其他國家短(當然也有例外,如王義夫、郭晶晶等),一方面因為操練太艱苦,迷信「青春火花」式的訓練方式,也不太重視運動科學,以致不少都因傷提早退役。另一方面,不少運動員並非真正喜愛那項運動,只因身體條件適合,而被「編配」到該項目,他們只會「做好呢份工」,任務完成了,名成利就後,自然有咁快閃咁快。因此,我們經常看見一些外國運動員連續參加三、四屆奧運,但在中國,卻並不多見,像姚明那樣,為國征戰三屆奧運,已算非常難得,但當他近年傷病纏身,宣告不再參與倫敦運時,還是被網民圍插,幾乎由國家英雄變成逃兵,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正是中國運動員的悲哀,由這角度觀之,我也寧願姚明快些退役。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陳志新的奇怪邏輯

民建聯黨員陳志新有嘢講2011年07月08日
中大校友評議會選舉聽日就舉行,主席候選人之一陳志新噚日主動同八方講,唔係想隱瞞民建聯黨員身份,只係唔想藉此宣傳,亦都唔想將政治帶入評議會。
陳志新又剖白入黨因由,佢話八九民運之後,有心「做啲嘢」,同幾個老友加入民建聯,但之後無參與黨務,「我都係想低調,(民建聯)啲信寄嚟,我都放埋一邊冇理」。不過佢無意退黨,「人哋越講,我反而越唔想退」。被迫「出櫃」參選,陳志新話其實只要有心為中大,「乜黨都冇所謂」。
呢次評議會主席之爭,誰勝誰負冇乜懸念,但贏家肯定係新亞,因為陳志新與對手周澄都係「新亞人」,周澄父親亦是新亞英文系畢業,周澄話冇諗住靠爸爸拉票,「只係搵咗一、兩個爸爸嘅舊同學填委託書,主要都係搵新一代嘅票」。
以上是《蘋果日報》的報道,假如該報所寫的是事實,陳兄的邏輯看來有點奇怪。他說因為「八九民運」而想「做啲嘢」,但卻選擇加盟民建聯,這個選擇本身已令人奇怪(不知就裏的人大概以為他在搞Gag)。好了,即使退一萬步,覺得他選擇民建聯並沒有問題,但民建聯創立於92年,換言之,他想「做啲嘢」,想咗三年才正式付諸行動,「效率」也實在非常高。
好了,就當這是「深思熟慮」的行動,但既然他加盟民建聯是因為想「做啲嘢」,理應滿腔熱誠,但他加盟之後又不參與黨務,甚至連「(民建聯)啲信寄嚟,我都放埋一邊」,如此不投入,不是跟想「做啲嘢」的心態南轅北轍嗎?還是因為他只得三分鐘熱度?
那麼,這次他競選評議會主席,究竟是否真正想「做啲嘢」?會否到時又突然想低調一點呢,將任何文件都「放埋一邊」呢?
本人並非中大舊生,但看到中大將會有一位這樣的評議會主席,實在衷心祝賀該校的師生。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為亞視說幾句話

亞視因為「誤報」江澤民死訊而備受千夫所指,更有人致電廣管局投訴,更被傳媒訕笑,「樣衰」之至。
既然人人都指責亞視,就由我來「雪中送炭」,為他們說幾句公道話吧。基本上,像江澤民死訊如此重要之事,亞視新聞部豈會亂來?他們既然收到消息,又夠膽報道出來,自然相信消息來源的真確性。
有人指,傳媒有責任核實消息來源是否真確,但在中國這種極權國家,一般人夠膽隨便發言嗎?那麼,難道要記者致電江澤民家人或是政治局常委來求證?
又有人說,為何不等官方公布?多餘!中國官方話六四無死人添!你會相信嗎?官方否認,不代表江未死,可能真的死了(或夾硬用儀器來讓他「未死」,正如部分網友所指的「被生存」),但官方認為還未到最適當的時間而已,也可能是官方覺得,民間傳媒比官方更早公布死訊,實在太無面子,所以堅決否認,向「亂報」的傳媒施個下馬威。就像好幾年前,東方日報也曾「預道」趙紫陽死訊,其後被指錯誤,非常無癮!但幾天後,「預言」果然成真,是如此巧合,還是官方公布有時差,大概千遠是個「謎」。
在這次亞視事件,我認為有兩點要注意:
1. 一天中國仍然停留在極權階段,這類事件都會重演。
2. 假如每件事都要官方公布才作準,那麼還需要民間傳媒嗎?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台灣足球大突破

貴為前度亞洲足球王國,我們香港人一向以來都看不起台灣足球,即使「中華民國」曾兩度奪得亞運足球金牌,但香港人只記得這兩支金牌隊伍幾乎所有主力都來自香港,雖然近年香港足球不進則退,但一跟台灣足球相比,又即時可抬起頭,自我感覺良好。
但本周台灣足球卻迎來重大的突破,在世界盃外圍賽亞洲區首圈次回合,中華台北以三比二擊敗東南亞錦標賽冠軍馬來西亞,總比數打和四比四,僅因為作客入球較差而出局,若非主將陳柏良射失十二碼,更可能再晉一級,要記住,大馬世界排名為144,不但比台灣高(165),也略勝香港(146),換言之,如今港隊面對台灣,但未必敢說必勝了。而更最令人驚訝的,是入場人數竟多達一萬五千人,打破二十年來紀錄,記憶中,港隊賽事近年也甚少有如何高的入場人數。
為何台灣這個「足球沙漠」,竟也可脫胎換骨呢?相信當地足總應記一功,近年大力推動青少年足球,先打好基礎,又開始發展城市聯賽,而且還有電視轉播(據說當局計劃於2018年舉辦職業聯賽),去年又主辦龍騰盃,增加球員踢國際賽機會,甚至還出現首位職業球員,就是投効天水圍飛馬的陳柏良(雖然香港聯賽有幾「職業」大家心裏有數)。
而最大也最快見效的措施,就是找來在比利時甲組踢波的中法混血兒夏維耶(中文名陳昌源)為台灣効力,這位球員不但吸引到傳媒注視,也大大增強球隊實力。其實在港出生的外國球員大不乏人,當年便曾招攬巴貝利及安達臣投効港隊,近年反而不再這樣做,只懂找國援或水準一般的非洲兵入籍,實在令人費解。
眾所周知,由於曾是日本殖民地,台灣棒球基礎雄厚,特別是60、70年代開始,由於政治理由,台灣足球隊未能參與國際賽事,到了80年代,中華台北更被迫投身大洋洲組別,在這種環境下,怎能發展足運?(詳情可參看本人的著作《跟著足球學通識》)反觀當時的台灣,少棒不斷取得佳績,因此,年輕人都愛投身棒球行列,跟與其關係密切的美國及日本,成為全世界少數棒球較足球受歡迎的地區。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足球已變成一項全球運動,台灣也開始重視足球,假如香港繼續懶懶閒,恐怕會變成龜兔賽跑中的白兔。
不過,台灣足運的突破對香港也不是壞事,過去在東亞,香港的地位有點尷尬,跟中日韓甚至北韓都有一大段距離,跟蒙古澳門水準又好上多倍(港澳埠際賽是史上最大的雞肋),滬港盃和省港盃始終是城際賽事,不算真正國際賽,新馬等地,又寧願與鄰國爭奪東南亞地區的龍頭位置,於是香港在東亞區內很難找到勢均力敵的對手。如今有了台灣這個好對手,建議香港與台灣定期舉行賽事,讓港隊球員有明顯的目標,也讓可得到更多的鍛煉機會,最理想的當然是齊齊進步,讓東亞四強變成六強,總勝過現現在那麼單調。
在台馬之戰翌日,有另一件關於台灣之新聞,台灣駐港機構,終於可正名為辦事處,而不是曖昧的「旅行社」,香港足球大概也應拋開政治包袱,多與台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