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再談免費電視牌照爭議

關於免費電視牌照的爭議,已持續一段時間,既然思歪連講多次「沒有政治考慮」,好吧,就當真的沒有政治考慮吧,但那真的代政府的決定是正確嗎?為甚麼思歪在沒有政治考慮下,還下了如此不得民心的決定,我只想到幾個可能。

一,思歪上任之前,已多次說政府要「適度有為」,他面對各項爭議,也不只一次說過「如果我咁樣咁樣做反而較少爭議,但還是……」,於是,我開始懷疑,他傾向覺得假如跟隨民意,而挑選一條較易行的路,便不能顯示他的「有為」了。

二,思歪認為民眾(甚至他的同僚)是愚昧的,因而形成「包拗頸」的性格,他以為,民眾贊同的,那代表就是錯誤,民眾愈反對他的政策,就表示他的決決愈正確。

三,思歪先天不相信自由市場,他認為自己是「父母官」,就像家長要照顧子女,他也有責任「保護」他的「子民」。

四,思歪經常強調政府要強勢,但維基經常出來喊話批評政府,又「偷步」請人,對思歪來說,根本就是迫使政府發牌,如果政府照做「咪好無面」,為了顯示強勢,維基愈嘈,愈不能發給他。

記得沈教授在思歪當選後已說過,有人想實行「新加坡模式」、「重慶模式」嗎?思歪以上的思維,不就是此類模式的反映嗎?當人支持思歪「強勢」、「有為」的人,不知現時是否後悔不已?

對啊,思歪可能真的比上一任勤力,但以前也有一位頗勤力皇帝,雖有心有所作為,但「剛愎自用」,最終亡國收場,但仍不認為自己是「亡國之君」,認為自己絕對正確,只是其他人有問題而已,那個皇帝……叫崇禎。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那些年,競爭如何改變看球體驗

近期人人都說,競爭可帶來進步,相信足球迷的感受最深。

80年代,隨著職業足球的發展、足球版圖向全世界擴張、電視轉播技術的改變,球壇由上古時代邁向中世紀,但跟現代還有一大段距離。而世界盃亦在82年迎來大轉變,參賽球隊由16隊增至24隊,一方面減少強隊緣慳決賽周的可能性(英格蘭在7478年皆無緣躋身決賽周),另一方面也讓亞洲、非洲及中北美洲得以在決賽周佔去至少兩席,賽事的吸引力及對全球的影響力也隨之而大大提高。

就在這一屆,TVB首度全面直播決賽周,香港球迷終於可以第一時間感受大賽的氣氛了。然而,直播足球從來不是無綫的強項,旁述找來余懷英及黃興桂,在當時都不算頂級之選(黃興桂那時尚未晉升為桂神),而嘉賓則是一些喜愛足球的藝人,印象最深的是鐵桿巴西粉絲何守信,我不懷疑何守信對體育的認識程度,他也的確能言善道,但好口才的球迷不代表是專業的評述,看見他盲目地支持巴西,立刻令我對「金牌主持」改觀,最難忘的是他把巴西那種錯漏百出的防守稱為「波子機防守戰術」(意即彈下彈下又解到圍),將毫無章法的防守美化為「戰術」,也實在令人眼界大開。

整個80年代,無論世界盃或是足總盃,無綫都沿用這種模式,找一些最多只算稱職的旁述,再加一兩位藝員嘉賓便成了,例如84-85足總盃,找來兩位藝員各自支持一隊,支持曼聯的何守信還算讓人信服,至少他沒有為曼聯「發明」甚麼新戰術了,但支持愛華頓的卻是曾江,對,就是不斷在電視廣告叫人染髮的曾江,他肯定是一位出色的演員,但也肯定不是一位出色的足球評論員,聽著他偶爾才說上一兩句全沒意思的「評論」,真的令聽的人忍不住學他說:乜咁煩呀!

然後,革命在1990年意大利世界盃出現,這一屆,無綫和亞視都破天荒一同獲得直播權,亞視首次直播這項大賽,自然花盡心思,而無綫自恃多年經驗,好聽點說是「不變應萬變」,難聽點說是「Hea做」。觀乎那屆無綫的旁述,有余懷英、潘宗明、何鑑江和陳譚新等,而亞視則有林尚義、何靜江及尹志強等,愛看足球都明白是甚麼一回事,余懷英從來都不是好的旁述,陳譚新懂球例,但不代表適合做旁述,潘宗明或許是一個稱職的主持,但我十分懷疑他對足球有多熟悉,至於何鑑江,的確是一名出色的電台評述,擅長把一場悶戰「包裝」成精彩刺激的賽事,但問題是,現在大家都可以看到畫面了,他的「精彩」旁述便有點多餘了,殘酷一點說,他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反觀弱台亞視,陣容卻是鼎盛得多,阿叔林尚義分析專業權威兼極具觀眾緣,尹志強評述球賽未必很出色,但評論頗有見地兼偶有金句,加上明星足球隊的成員如曾志偉、陳百祥等人負責搞笑,而對足球一竅不通的黃霑擔任「執波仔」,專責代表那些「業餘球迷」發問問題,兩台一比較,已是高下立見,但TVB還幻想著靠慣性收視已可取勝,但想不到,亞視還有一著……

原來直到1990年,無綫直播足球比賽時,還是會在比賽期間加插廣告,球迷縱使不滿,但也只能無奈地繼續收看,亞視窺準無綫這一弱點,決定做一件全世界都很平常,唯獨在香港成為創舉的事,就是在比賽期間不再加插廣告,起初無綫不以為意,而且也不捨得那可觀的廣告費,堅持繼續加插廣告的做法,還滿有信心地表示,無綫會派有「專業人員」,確保插播廣告不會導致觀眾錯過入球,由此可見,TVB的高層都不是球迷,他們不明白伍晃榮名句「波係圓既」這一足球定律,而世界盃群雄似乎有心要戲弄無綫,總是在播放廣告時製造入球,精明的觀眾自然懂得選擇,無綫在形勢比人強的情況下,才匆匆轉軚,跟隨亞視取消插播廣告,可惜為時已晚,最終收視結果,兩台平分春色,也是兩台多年惡鬥史中,亞視少有的勝仗。

無綫絕不會犯同樣錯誤兩次,94年世界盃,無綫幾乎將亞視整個班底撬過來,林尚義成為主力旁述,曾志偉和阿叻也倒戈相向,面對亞視如陳炳安、尹志強及何靜江的殘陣,自然輕鬆取勝;但兩台體育節目的競爭仍然激烈,96年奧運,兩台重啟戰火,在鬥快坐船訪問李麗珊一役,亞視又力壓輕敵的無綫,第一時間拍下李麗珊最激動的一刻,再度成為佳話。可惜,後來收費電視加入,改寫了傳媒生態,02年以後的世界盃,雖然有線、無綫和亞視都有直播(免費電視可播若干場直播),但大家「有默契」地各有各做,有線辦成大派對,無綫繼續柴娃娃,亞視則人有我有地Hea做,這個所謂競爭,顯然不是真真正正的競爭,所以我真的懷疑,對投得免費牌不太積極的有線和Now,真的會為無綫帶來壓力嗎?

如今回顧,90年一役,始終是影響最深遠的,自此之後,所有足球直播,我們都不會在比賽期間再看到廣告了。試想想,假如沒有競爭,無綫那會主動放棄廣告費,那會努力發掘和禮聘出色的足球評述員,假如沒有競爭,我們可能仍會在看曾志偉評述之際,突然看到曾志偉的奇華廣告;假如沒有競爭,我們可能看到娜姐露半球廣告之時,錯失了兩記精彩的入球;假如沒有競爭,我們可能被迫聽May姐講波,忍受她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說,有競爭,是不是有進步?

原文刊於評台:www.pentoy.hk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讓「雞肋」的國際友誼賽變「燒鵝」吧


隨著職業球賽愈來愈激烈,賽事也愈來愈多,國際友誼賽也隨之而「雞肋化」,不少球員在友誼賽都Hea踢,寧願留力為球會賣命,球迷也不再對欠缺競爭性的賽事感興趣,連歐洲足協也看不過眼,決定來一次大革新,計劃成立一個國家聯賽,利用現在的國際比賽日作為國家聯賽賽期,把歐足協成員國按照近期戰績分為9個級別,根據每輪比賽的結果進行升降級。

現今國際賽慘成雞肋的問題,其實源於國際賽的兩極化,一是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及洲級別賽事,一是沒有任何壓力可言的友誼賽、熱身賽,由於奧運亞運特殊的參賽限制,不算正式國際賽,除了部分地方如東亞有小規模的地方賽事,基本上是沒有中間落墨的賽事,一是非常重要,幾近一場也不能輸的賽事,一是非常不重要,勝敗也沒關係的賽事。

但要增加具錦標性賽事也不容易,對於強隊來說(多數是歐洲國家),由於大多能躋身決賽周,每兩年一次大賽,由外圍賽到決賽周往往要激戰十多場,已嫌太多了。而且球會也不容許國際賽再「霸佔」多一個月來舉行大型賽事。但對弱隊來說,可能要四年才打幾場這種賽事,根本不可能累積經驗。

何況,每兩年才有一項大賽(假如非歐洲國家,更是四年一項),令冠軍變得太罕有了,大部分球隊都年年遇上挫折,正如本港某政黨領導所說:「只有辱,沒有榮」,全沒滿足感可言(特別是年年「被熱門」又例必令人失望的英格蘭球員,哈哈),更令球員視國際賽為畏途,倒不如專注於一年有好幾個錦標可爭的球會賽事好了。

不想增加大賽,卻又想令「雞肋」變「燒鵝」,歐洲足協的新構思也是辦法之一,但這種以戰績來劃分組別,一來會造成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局面,而且對某些球隊來說,贏了第二級和第三級,就如球會級乙組和丙組冠軍而已,沒甚麼好高興,而贏了第一級冠軍,變相就是「歐洲冠軍」,與歐國盃卻又完全重疊。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神探減利略之香港電視之死

萬事總有原因,香港電視死得很慘,卻不公布死因,的確很無趣,於是,就由我神探減利略來解開謎團吧。

原因一:可能是某某人心胸狹窄,覺得你想靠民意來「兇」我,又一味阿之阿左,多多事實,於是擺明玩嘢,你話要發新牌吖嘛,我就發新牌,不過偏偏唔係俾你啫,吹咩?觀乎過去一年的經驗,某某人愛「包拗頸」也不是新奇事。

原因二:某某人可能會諗:今次你哋市民嘈兩嘈就畀個新牌你,咁以後係人都嘈啦,最驚係嘈住要真普選啫!

原因三:新增的兩個電視台,其實就是有線一台和NOW 100台的變奏,其實對不少香港人來說,根本沒有多了選擇,因為政府根本就不想市民有多些選擇,如此一來,既回應了增加電視台的「民意」,但又可以將改變和衝擊減至最低,正是政府最想做到的。

原因四:兩台的新聞節目似乎未像某兩個台那樣擦政府鞋,但至少是可以「估計得到」,但王維基卻是不穩定因素,我們的政府(還有背後的阿爺),就像不少國家的政府那樣,不會輕易讓傳媒Out of Control的。

原因五:香港政府愈來愈內地化,所以也讓求Guanxi,另外兩家,都是名門之後,財雄勢大影響力也大,而落敗那一個,卻是白手興家之人,並非Blue Blood,朝中無人,自然難辦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貴族。

謎底沒有解開,以上五個可能都是答案,可能都不是,我只知道,加多個牌照,卻是因加得減,這個政府才是真正的「減」利略,可悲!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綜合運動會泛濫症

現正在天津舉行的東亞運,自開幕以來,皆無聲無息,香港傳媒的報道也只是聊備一格,受重視的程度比全運會還要低,還好,這屆東亞運將是最後一屆了,也代表過去十多廿年的綜合運動會浪潮,終於退卻了。

「綜合運動會」有多泛濫?以全世界層面來說,每兩年有一次奧運會(夏季和冬季),還有大學生運動會、中學生運動會,青年運動會、世界運動會(跟奧運會不同,大家別混淆),還有以前香港也曾參加的英聯邦運動會,近年新設的葡語系運動會,嘩!認真熱鬧。

此外,還有地區層面的,如泛美運動會、地中海運動會之類,而眾多地區之中,似乎又以亞洲人對綜合運動會最「迷戀」,我們香港舉辦過上屆東亞運,然後廣州又迎來亞運會了(別忘記,亞運也要分夏季和冬季),此外,地區性的還有東南亞運動會、中亞運動會、泛阿拉伯運動會(包括西亞與北非),分類型的有亞洲室內運動會(奇怪!亞運會沒有室內項目嗎?)、亞洲沙灘運動會(奇怪!亞運會沒有沙灘項目嗎?),我開始懷疑,不知何時會新設「亞洲室外運動會」或「亞洲草上運動會」之類?

綜合運動會泛濫,說穿了就是太多國家或地區想舉辦這類運動會(說白一點,就是在上位者想靠綜合運動會攞威),奧運兩年一次(冬季還有地域限制,總不成叫新加坡主辦冬奧吧?),僧多粥少,只好巧立名目。當然,他們會列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例如可以推廣體育運動之類……但問題是,單項運動會,例如世界田徑錦標賽之類,不是一樣可以推廣運動嗎?受歡迎的運動,本身已有無數國際、區際、本土比賽(請看看李慧詩一年到頭參加過多少比賽),不見得非要參加綜合運動會不可,而且所耗的人力物力少得多,何必夾硬將風馬牛不相及的運動放在一起呢?也不要跟我說是為了讓運動員好好交流的門面說話,我倒不認為一個單車運動員和一個足球員有甚麼好交流。正如美國人從來不會蠢到把三大職業運動(棒球、美式足球、籃球)放在一起,辦一個「世界職業球賽運動會」,因為這樣子不但分散注意力,也分散資源(還有廣告),實在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