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J2之死

要數大台之中,我看得最多的台,第一就是82台,其次就是85台,因為這兩個台,還有些資訊節目可以一看,但結果,兩個台都bye bye了!

不過要殺台,也不是沒有理由,J2的節目竟然連我都啱睇,就證明不是一個真正的年輕人台啦!

幾年前,賽馬節目還安排在J2播,已經被人質疑;又例如那個四十幾歲「年輕人」主持的節目《後生仔 傾下偈》,我心諗,年輕一輩會否自稱「後生仔」呀,通常都是我們這些上一代才這樣稱呼人吧,根本成個節目不是讓年輕人看,而是讓上一輩去看看年輕人想甚麼,然後自以為好了解年輕人,於是節目上那些真正的年輕人(我不是說四十幾歲那位),便配合着說一些你們上一代想聽的說話,大家一齊做戲!

賽馬調走了,《後生仔 傾下偈》摺埋,但不代表這個台真正年輕化,例如近期的節目,《夢想改造家》我都算啦,年輕人都想有自己的家吧(但節目中的主人翁大多不是年輕人),然後乜鬼《玲玲友情報》,點解會放J2呀?除了玲玲,旁邊是Son姐或阿Bob之類,典型又是「後生仔,等我教你做人道理」之類的想法,你叫年輕人點頂?

除此之外,就是些吃喝玩樂的節目,顯然認為年輕的就只愛這些!又或是節目名令人想入非非的節目如「人夫乜鬼約出去滾」「去乜鬼偷食……譜」「乜鬼女神轉身」之類,度嗰個以為自己好醒,其實好Cheap!

這樣一個台,即使撇開政治不談,又怎樣吸引年輕人呢?

所以大台現在的做法未必有錯,還是全心全意主攻中老年吧,年輕人市場,不用想了!




2023年10月8日 星期日

香港轉播亞運的改變 香港運動員的改變

亞運結束了,是時候來個總結。

我得承認,亞運之前,我以為大家對亞運都不會感興趣了,畢竟現今體育賽事眾多,而亞運早已不是世界體壇頂尖運動會了,連奧運也未必吸引人看,何況亞運?加上很多國家(特別是日本)都沒有派最出色選手參賽,更令賽事大打折扣。

但最後我錯了,連我自己都花了不少時間看亞運。

然而,現在看亞運,跟以往有點分別,以往(特別是大台轉播之時)一日到黑數着金牌榜,看看中國是否在金牌榜領先,只重金牌不重比賽過程,完全失去體育的原意,十分討厭。

而且轉播重點都在中國運動員之上,這也難怪,首先當年中日韓競爭較激烈,而且香港運動員能爭獎牌的少之又少,但看着主持(特別是潘宗明)一見中國奪金就Natural High,一見中國落敗就如像死XX,甚至見到對手失誤令中國奪金就拍晒手,我就覺得很噁心。今屆則舒服得多,由於中國在金牌榜遙遙領先,反而少了不斷講金牌榜的無聊情況,而把焦點放回香港運動員之上,加上香港運動員又很爭氣,也令我看得很投入。而經過過去幾年,大家對香港有種奇特的感情,在亞運中便完全突顯出來,於是氣氛也特別好。

主持就是用回東京奧運那幾位,都是專業認真,無論港隊也好,中國隊也好,都沒有盲撐,絕對值得一讚。

香港選手也變了,以往在國際賽,香港選手在落後下很少能反先(領先下被人反先就經常見),但看張家朗,繼奧運後再次絕地反擊,還有網球選手黃澤林,足見香港運動員的韌力改善了很多。還有,以往港隊很小能爆冷(特別是團隊運動如大球),但足球隊兩度擊敗中東球隊(其中一隊還要是伊朗),這在以往是很小見的,這種心理的改變,究竟是因為甚麼呢?或許過去幾年香港人經歷過大風大浪,的確不再是以往溫室裏的花兒了。





2023年10月7日 星期六

美國隊也搶人才?

喀麥隆出生,擁有喀法美三重國籍的球員 #恩比德(Joel Hans Embiid)昨天終於宣布,選擇代表美國出戰奧運,令美國隊最欠缺的中鋒位置終於找到最適合的人選。

不過,說美國要淪落到「搶人才」,恐怕不符事實,而且美國招攬「入籍兵」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事,一代中鋒奧拉祖雲,原籍是尼日利亞,卻選擇代表美國出戰阿特蘭大奧運。

無論恩比德或奧拉祖雲都是在美國成長,也長時間在美國發展,根本就是美國培訓出來的人才,所以根本不存在「搶人才」。正如意大利不忿班切羅被美國搶走那樣,拜託,班切羅是在美國出生,在美國成長,在美國發展,只因其父親是意大裔,才有資格代表意大利參賽,怎樣看也是意大利想搶人才,只不過最後搶不過人而已。

至於香港的「入籍兵」,部分在香港出生,其他亦在港住滿七年,真正以香港為家,個人認為絕對有資格代表香港上陣。

反觀戴偉浚,在香港出生,在香港成長,直到2020年才往中國發展,三年不到,在2022年初便代表中國隊上陣,這些才是真正的「搶人才」,不對,應該是「搶人」,是否「人才」則很難說!


2023年6月28日 星期三

分析家強肥媽是非


家強與肥媽之間的爭拗,當然是花生一碟,沒有甚麼公共價值,但對於我這種推理迷,也是訓練思考的好方法,在此盡量不讓立場影響判斷,就整理出一些事實和疑點,或許更容易理出一點頭緒來。


1.肯定:家駒當年的確寫了一首歌,並以《肥媽》作記號。

疑問:這首以《肥媽》作記號的歌,有甚麼原因?

A.特別為肥媽而作;

B.如家強近日所言,只是暫時的記號;

C.其他

以上疑問相信很難找到答案,因為真正知道答案的人已離世了。


2.肯定:當年家強曾在公開場合講過,家駒曾作了一首歌給肥媽。

疑問:為何當年家強會這樣講?

A.家強的確知道此曲是家駒寫給肥媽;

B.如家強近日所言,只是客氣說話,掩飾真正的原因;

C.其他


3.肯定:Beyond前經理人邀請肥媽唱此曲。

疑問:為何此時他會把收藏多年的歌曲交給肥媽唱?

A.他想借機賺錢;

B.他真的想紀念家駒;

C.其他


4.肯定:肥媽把經理人邀請唱歌說成家強給她唱。

疑問:為何肥媽會把家強扯進去?

A.肥媽有得唱家駒的歌,High得滯,搞到語無論次;

B.肥媽刻意誤導大家是家強邀請她唱,好增加認受性;

C.純粹口誤;

D.如肥媽所言,傳媒報錯;

E.其他


5.肯定:家強對於肥媽把自己扯進此事之中,感到不滿。

疑問:為何他不滿?

A.他覺得肥媽形象不好,不想被抽水;

B.他對前經理人不滿,因此借題發揮;

C.不想有人又借家駒名義賺錢;

D.其他


6.肯定:家強改變了多年前家駒贈歌的說法。

疑問:為何他會改口?

A.當年講客氣說話,現在不想被抽水,所以說出實情;

B.當年才是真話,現在為了反擊前經理人,所以講了大話;

C.其他


由於疑點眾多,很難說誰全對誰全錯,也可能兩者都對可能兩者都錯。

但有一點要提醒大家,即使(再強調一次,是「即使」)當年家駒真的為肥媽寫了一首歌,那是寫給當日豪氣義氣的肥媽,而不是今天那位擁抱大灣區的肥媽,如果家駒活到今天,可能就不肯將此曲贈予肥媽也未定(當然一切只有如果),正如林夕當年肯為楊千嬅作詞,不代表今天也肯為楊作詞。


2023年6月1日 星期四

藍奕邦新歌《情定唐人街》



聽了藍奕邦 的新歌《情定唐人街》,很有趣,值得談談。



1.
編曲方面,一開始那段,很自然令人聯想起《阿飛正傳》,正是帶大家回到六十年代,畢竟有些地方的唐人街,好像時間靜止器那樣,多少年都沒有太大的改變。
2.曲調也一樣,有人說想起《似是故人來》,有人說想起《殘月碎春風》,我卻想起了《蝦妹共你》(當然我知道原曲是英文歌》),特別是「要牽手報讀家政」、「對得久遠便相稱」這幾句……似乎是刻意令大家聯想到這種舊日情懷,連藍奕邦本人都說:我真的要唱如此「娘」的歌?(大意)或許樂曲有點舊派,但正好與唐人街(或大家認知中的唐人街)的風格配合的。
3.歌詞方面,終於又等到林夕的作品,這次歌詞不直白,但也不難理解,用了很多舊元素「紅袖添白」、「酒家」、「春聯」、「名伶」、「春茗」來營造唐人街的老舊情懷,也寫出了在亂世之中離鄉避世,不問世事但求相濡以沬的情懷來,是很不錯的!
個人特別喜歡「混世不知有秦漢 只聽過秦漢」,相信年輕一輩未必明白,頭一句顯然對應了《桃花園記》的「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強調那種避世態度,第二句的「秦漢」則是玩食字,指的是藝人秦漢,意思是在混世之中,不理政治,只埋首娛樂,也能自得其樂。

其實換個角度看,即使沒去唐人街,留在本地的人,相信也愈來愈多「有污清聽便不聽」,不看新聞,懶理世事,把自己閉鎖在自己的小天地裏,也不失是亂世中的獨善其身之法也!

2023年5月30日 星期二

為了安樂窩 香港人可以去到幾盡

近日香港有業主把家中的主力牆拆掉,東窗事發,引起軒然大波!

我很早便覺得,香港人實在很喜歡裝修!每幢大廈,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總有一兩個單位在裝修!而開電視最受歡迎的兩個目:《空間大改造》同《樓盤傳真》都以裝修作賣點,這或許因為香港人居所太細,要靠裝修來彌補先見的不足吧!但我認為,香港人已經被催眠了,家居不豪裝就不能顯示自己的品味,於是總要甚麼宮庭式呀、工業風呀、日式溫泉旅館Feel呀,甚至乜鬼「低調地奢華」呀,盡之就要裝修啦!

而我最接受不了的,在香港的裝修節目中,設計師都喜歡為家居來個「乾坤大挪移」,即是把本來的廁所變成廚房,把廚房變成睡房,把睡房變成廁所等等,香港人耳濡目染之下,總覺得不把室內來個大移位不安樂!

我不是甚麼裝修專家,但總認為即使沒拆主力牆,貿貿然把廁所廚房換位都不太可取,一來只要喉管安裝不妥便會出現大問題,分分鐘累埋樓下,二來把廚房變成睡房,難道你永遠不開窗?

設計師當然希望你大執位啦,但香港人可否想想,有時不用大裝修,簡潔企理少雜物的家居,就是最舒服的家!



2023年5月25日 星期四

由《教場0》低收視談起 大家真的討厭公式嗎?

除非有奇蹟出現,《教場0》應該是木村最低收視的劇集了!

個人一向不以收視論英雄,倒覺得《教場0》並不算差,不錯,其調子有點沉鬱,但遠未致於沉悶,而且因為主角風間公親不經常訓話,所以少了很多日劇常見的說教場面;不錯,那些推理有點小兒科,但又遠未致於好低能,也沒有太大的犯駁,每次看到風間公親問警員:有信心拿下嗎?我都覺得好型!

另外,相信觀眾(我指沒看過原著的觀眾,包括我)都期待看到風間公親如何變成《教場1》及《教場2》的個性,但結果《教場0》的風間跟之後幾乎沒有分別,或許這種期望落差也是令劇集收視欠佳的原因之一。雖然有網友已經講過原著設定就是這樣,但編劇有心大幅改編的話(看看現在被視為收視保證的黑岩勉,當年如何改編《歡迎來我家》),是絕對可以做到的,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還有,我不知道是否編劇原意,本劇刻意避開多個日劇公式:

第一,沒有刻意依循刑警劇的公式,製造二人組(如今季的《Last Man》),當然,原著應該也是如此,但《神探伽利略》原著中,早期湯川學的拍檔也不是內海薰啦!

第二,日劇最喜歡的玩法,就是每集結尾留下個Hook,吸引你去看(而這個Hook,通常下一集都輕輕帶過),但此劇完全不玩這一套,除非大家覺得風間公親給警員調職屆算是一個Hook啦!

第三,日劇另一公式,就是一定有一個貫穿全劇的所謂秘密,而且每集結尾,都會重覆此一秘密,又是某個場面,慌死大家唔記得!《教場0》也不玩這一套,除非你覺得那個留下錐子的神秘人也算吧!

好了,以上的公式,通常就是大家近年最愛批評日劇的地方,正是這些公式,令大家覺得日劇愈來愈陳腔濫調了,但《教場0》刻意不玩這一套,卻完全敗於玩晒以上三點的《Last Man》,其實大家批評日劇公式化,是否「葉公好龍」?

或者,如某位網友所言,此劇放在WOWOWNetflix播,會有不同效果呢!


2023年5月12日 星期五

談談膠鏡風波

先旨聲明,不是「鏡粉」,不是「薑糖」,也不是「膠粉」(其實應該無呢個Term!),只是路過搭兩嘴,以旁觀者講兩句(但不代表完全客觀,其實有誰可以完全客觀呢?)

說「鏡粉」不接受批評,一批評便討伐人,那未必是事實的全部,至少我見周啟生 也有批評,但卻能「全身而退」,一方面你可以說周啟生批評得好有技巧,但另一方面,你也可以說周啟生是正面的,有建設性的批評。

現在有一班KOL,正在Spin一種方向,就是黎生的是批評,而「鏡粉」的則是批鬥,然後簡單二元化說成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對戰。

但世事是否如此簡單,究竟甚麼是批評,甚麼是批鬥呢?在我眼中,黎生的說話更像是情緒發洩式的批評(如果不是謾罵的話),相反,部分「鏡粉」(當然不是全部啦,我亦不可能睇晒)的留言,一樣是跟黎生盧小姐討論或辯論(是否客氣則是另一回事),肯定比黎生的「WTF」或「係咪Short咗」更像是批評。

我始終不明白,為何名人KOL的「WTF」或「係咪Short咗」是批評,但網民跟他理論就全變了批鬥,或者你同我講,批評是名人KOL的專利吧!

或者試試,把所有名字去掉,或許看事情會更清楚:

情況1

A君講一些說話,沒有針對其他人;

B君覺得唔啱聽,在網上爆粗罵A君,又話他Short咗!

如果你認為B君有的言論自由的話,那麼請看情況2

B君講一些說話;

C網民覺得唔啱聽,在網上罵X君!

如果情況1B君有言論自由,那麼情況2C網民都應該有言論自由吧?這應該是很簡單的邏輯,為何只要B換成是泥鯭,或A君變成姜濤,有些人便會有不同的看法?大家不是經常把「對事唔對人」掛在嘴邊嗎?

還有,又人刻意帶風向,指網民的手段,猶如政府用各種手段扼殺言論自由空間(剛好這段期間又爆發尊子被Cut專欄事件),又是完全的偷換概念,擁有權力的人,可以用或明或暗的手段去對付異己,但網民哪有這種權力,他們唯一的權力,就是網上為自己喜歡和支持的人發聲,然後便會妖魔化成「獨裁者」,難怪要他們唯一發聲的渠道也扼殺掉,經常說甚麼「雞蛋與高牆」,當面對政權時,KOLs讚揚網民是雞蛋,當面對KOLs的時候,網民又變成高牆了,真係「公就你贏字就你輸」!

2023年2月8日 星期三

談談《給十九歲的我》風波


關於《給十九歲的我》的風波,看到各人的回應,很難說誰是誰非,但我個人傾向是大家認知不同而出現問題。

戴定頭盔,以下是個人猜度,也沒有要踩任何人的意圖,不喜勿插。

我懷疑,由校方、學生、家長甚至導演,一開始都只是想拍攝一條片以紀念這十年英華女校改變,屬「紀念品」,只在校內播放,但拍下拍下,導演大概知道拍出來效果會不錯,便心雄了,然後拿到影展又獲得好評,校方便想到不如當電影放映,張導固然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更多人看到,而校方也認為公映可以籌款,何樂而不為,反正學生和李慧詩願意出鏡,應該不介意播出吧。

但無論學生也好,李慧詩也好,則認為校內放映/新聞訪問與電影分別很大,就是這種落差,導致這次風波。

或許再舉一例,校刊往往會徵求學生的校園生活照或畢業相,大家也不介紹在校刊內刊登,但某日校方把這些相片交給雜誌社,那自然要再得到同意了,校方不可能假設「他們不介紹刊於校刊,自然不介刊於其他雜誌」。

應是最後談這次風波,個人認為或許有人做錯,但「罪不至死」,就放過他們吧。

2023年1月3日 星期二

歷年來的經典走音事件

 

在叱咤頒獎禮上,多位年輕歌手都表現失準,的確抵鬧,但不少人因而推論到「樂壇已死」、「年輕一輩唔掂」,彷彿一次走音便成為死罪!

其實大家都好像失憶了,即使樂壇最興盛的所謂「黃金時代」,香港歌手失準甚至走音的事件也層出不窮。

最經典是19917月,當年演藝界總動員為華東水災籌款的《忘我大匯演》,來到尾聲, 當時仍叫劉寶詠琴的富商太太捐出50萬,要求黎明多唱一首歌,本來黎明已完成表演,已離開了跑馬地,但他立刻上台即興唱出《對不起我愛妳》,到了高音時, 黎明走音失聲,而且不止一次,事後這位當紅星被恥笑或批評了很久,甚至被封走音天王。

三十年過去,香港樂壇並沒有因此而死去,而黎明在日後的表現也告訴大家,一時的失準不是「死罪」。或許至今仍有人不喜歡黎明,但至少他證明,自己不是只賣樣沒腦袋沒努力過的「偶像」。當年大家恥笑黎明,但真正笑到最後的反而是黎明。

又舉多一個例子,家中珍藏了一隻陳奕迅的《Eason & Friends》,收錄他在「拉闊音樂」的表演,其中第二首歌是翻唱張學友的《遙遠的她》,後段出現嚴重走音,真係聾到聽得到,我一直很奇怪為何唱片一定要收錄這首歌!

不過那時(及之後至少二十年),大家對陳奕迅都很寬容,即使他現場有多少次失準,大家還是很喜歡聽他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