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2日 星期一

我對香港全職運動員資助的看法

由於奧運,香港全職運動員的薪酬又成為傳媒的焦點了,而相信很多人都會站在運動員那一方。但我在這方面的觀點或許跟大家未必一致,因為這涉及公共資源的問題,在此講講我的看法,不喜勿插!

1.你問大家,是否支持香港運動員追尋夢想,十個有九個都贊成,但你問大家,是否贊成增加公帑去支持香港運動員,大家可能便要考慮一下了,特別是考慮到現在香港的財政預算是年年赤字的。

2.問題是,誰人應該得到政府資助?你說只要是奧運項目,表現出色便應得到資助,但為甚麼只限奧運呢?桌球項目香港表現也不錯啊!再推而廣之,那飛鏢呢?

更進一步,既然運動員可得資助,其他追夢者呢?畫畫、音樂、舞蹈、雜技又如何呢?大家同追夢,為甚麼有些人可得到政府資助成為全職,有些人卻不可以?

3.或曰,運動員在奧運得獎,可以為港爭光啊!當年畢華流玩大富翁玩到成為世界冠軍,也是為港爭光,但他可沒得到六百萬獎金啊(相信即使今天他拿冠軍也不會有)。

4.除了當全職運動員外,參加奧運也是用公共資源的(你以為啲錢從天上跌下來?),那麼誰人可參加呢?有些有機會爭獎的,當然要支持,即使如石仔、羽毛球鄧謝配,乒乓球項目,即使最後爭獎失敗,大家也不會怪他們,畢竟運動比賽不是「包生仔」,但至少他們賽前是有機會。

有些擺明沒機會爭獎的,但相對年輕,讓他們參賽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何詩蓓第一次參加奧運也不是立刻成為爭標份子,但沒有第一屆的經驗便不會有之後的進步了。

但問題來了,有些運動員,已是生涯尾聲,又擺明不可能爭獎,為甚麼還要讓他參賽呢?例如歐鎧淳,肯定不會得獎,為何不將寶貴席位給年輕選手吸收經驗,反而用公帑讓她「達成理想」呢?

5.還有一個問題,為甚麼運動員一定要全職呢?看奧運報道便知道,外國不少金牌或得獎選手都不是全職運動員,美國金牌划艇隊其中一位成員便是iBanker,為甚麼人家可以,香港不可以?

6.我想到香港體育界的幾個問題,第一,香港生活水平較高(近年跌了,但點跌仍比鄰近地區高得多),大陸運動員,可能省區的運動員,收入也比在鄉下耕田或到工廠返工好。但在香港,你不過萬元,根本很難維持好一點的生活水平(特別要預留一些金錢待退役後使用)。

7.真正問題是香港沒有外國的企業資助(足球的老細波唔算啦),日本很多運動員都是由企業贊助的,變相不用太多公帑也可資助運動員。同樣道理,香港金牌選手可獲六百萬元,表面看是全世界最高,但不代表外國的獎金比香港少,因為他們還可獲不少商業贊助。

8.歐洲的足球隊、美國的籃球隊棒球隊,頂級球員人工都比管理層及教練高,但在香港體壇,政府資助的頂級運動員,即使世界級的,每月也只是四萬多元,而香港體育專員(現在是黃德森)月薪是二十萬多一點,足總CED也差不多(幸好終於取消了),換言之,大部分資源根本去了行政人員之上,真正投入運動員的自然減少。

你問我,增加運動員的資助,我不反對,但請先檢討香港體育架構,否則再投入更多資源,也不會落入運動員的手上。



2024年8月11日 星期日

三大球與三小球

早前在FB專頁寫了以下一段文字:

「等到美國女籃正式打入決賽,最有趣的情況終於出現了。

在三小球,乒乓球女單、網球女單、羽毛球女單,中國全部入決賽!

在三大球,女籃、女排、女足,美國全部入決賽。

這多多少少也方映了一些事情吧!」

結果竟引來一些人留言批評,覺得我「別有用心」,實在叫人哭笑不得,在此簡單說幾句:

1.三大球三小球這個Term,不是我發明的,上大陸網站大把這類介紹,幾乎已是體育迷的共識!也沒有任何褒貶之意。

2.我不斷翻看自己的Po,怎樣看都全是事實陳述,沒有加入任何主觀的看法(除非你覺得「小」就是不敬啦,但請看看第1點!)

3.我只是指出中國在三小球女單項目加入決賽(即係成績優異啦)及美國在三大球女子項目加入決賽(即係成績優異啦),但我這個Po從沒說過中國大球成績很差(咁當然差過美國啦)或美國小球成績很差(咁當然差過中國啦)。

4.任何國家地區,某項運動成績優異(或差劣),都一定有其因素,可以是社會文化因素,可以是身體質素,可以是體育體制因素,我想不到說句「這多多少少也方映了一些事情吧!」會令人覺得有問題!

香港劍擊拿了兩金,我說「這多多少少也方映了一些事情吧!」,又或西班牙連拿歐國盃及奧運男足冠軍,我說「這多多少少也方映了一些事情吧!」難道這也是不敬嗎?

5.美國三大球成績理想,及中國三小球成績理想,大家一起去探討背後的原因,從中借鏡,這不是進步的源動力嗎?

6.我完全想像不到說中國在三小球成績優異(重申一次,那個Po沒有一隻字說過中國三大球成績差劣),都有人覺得我對中國不敬,果然在某個國度,你呼吸也是「玉華」的!






2024年8月5日 星期一

百花齊放的羽壇

之前講過,中國的強項,往往有長期壟斷的情況出現,唯一例外的就是羽毛球,2012年倫敦奧運,中國獨取五金,但之後三屆,中國都「只」拿兩金而已。以前中國幾乎包辦女單決賽,但近年能否拿獎也說不準。

不知中國體育官員怎樣想,但這對整個羽毛球壇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由昔日中國只面對印尼馬來西亞韓國的挑戰,到近年多了日本、泰國、印度、台灣還有歐洲多國的好手,羽毛球可說是百花齊放!這樣充滿懸念的賽事才更加吸引觀眾。

而且,不知道何解,各國選手似乎也更多點惺惺相惜,林丹與李宗偉的瑜亮之爭固然是美談,戴資穎與依瑟儂的識英雄重英雄也被人稱頌,還有何冰嬌得益於瑪蓮受傷而晉身決賽,決賽後站上頒獎台時,帶上西班牙國旗以向瑪蓮致意,也引為美談。

究竟這跟羽毛球比賽較多國際賽,大家接觸較頻繁是否有關?不知大家有何看法?



中美體育體制大不同

看近幾屆奧運,會發現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總體來說,美國的強項,五五波較多必勝較少,而且往往競爭很大,中國的強項,則必勝較多五五波較少,如乒乓、跳水、舉重,或者加上羽毛球,他們幾乎都能壟斷,爆冷的機會很小。

這或許源自兩者的制度不同,歐美(或加上日本,甚至香港)往往由下而上,就是先推廣該項運動,在參與該運動的年輕選手之中,挑選一些具潛質的再加以訓練,然後參與國際賽,那麼自然熱門項目最多人參與,也最易培養到出色的運動員。

而中國的做法則是由上而下,就是將大量資源放在一些普及性不高、參與國家較少又適合亞洲人條件的項目上,挑選具有才能的運動員自小訓練,然後訓練出一批又批奪金運動員,公平點說,這種做法並非中國獨有,南韓的射箭也是這一招。

兩種制度,沒有優劣之分,端視大家的目的和立場而已(結果這一句將兩邊都得罪了,哈哈)。如果以爭金為首要目標的,當然東亞那套較佳較有效率,可以用較少的資源去得到較大的回報,但對推廣體育運動來說,或許西方那套較適合!

當然,你也可以搬出鄭欽文拿網球女單冠軍,潘展樂拿100米自金牌,來證明中國不是只玩冷門項目!但這裏說的是整體!整體!整體!只要翻查過去幾年中國的金牌分布如何便一清二楚,在此也懶得爭拗。

因此,有理由相信,某國已經看中滑板項目,像今屆那樣,參賽選手都享受比賽的情景,不久便會被一批奪金運動員所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