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綜合運動會泛濫症

現正在天津舉行的東亞運,自開幕以來,皆無聲無息,香港傳媒的報道也只是聊備一格,受重視的程度比全運會還要低,還好,這屆東亞運將是最後一屆了,也代表過去十多廿年的綜合運動會浪潮,終於退卻了。

「綜合運動會」有多泛濫?以全世界層面來說,每兩年有一次奧運會(夏季和冬季),還有大學生運動會、中學生運動會,青年運動會、世界運動會(跟奧運會不同,大家別混淆),還有以前香港也曾參加的英聯邦運動會,近年新設的葡語系運動會,嘩!認真熱鬧。

此外,還有地區層面的,如泛美運動會、地中海運動會之類,而眾多地區之中,似乎又以亞洲人對綜合運動會最「迷戀」,我們香港舉辦過上屆東亞運,然後廣州又迎來亞運會了(別忘記,亞運也要分夏季和冬季),此外,地區性的還有東南亞運動會、中亞運動會、泛阿拉伯運動會(包括西亞與北非),分類型的有亞洲室內運動會(奇怪!亞運會沒有室內項目嗎?)、亞洲沙灘運動會(奇怪!亞運會沒有沙灘項目嗎?),我開始懷疑,不知何時會新設「亞洲室外運動會」或「亞洲草上運動會」之類?

綜合運動會泛濫,說穿了就是太多國家或地區想舉辦這類運動會(說白一點,就是在上位者想靠綜合運動會攞威),奧運兩年一次(冬季還有地域限制,總不成叫新加坡主辦冬奧吧?),僧多粥少,只好巧立名目。當然,他們會列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例如可以推廣體育運動之類……但問題是,單項運動會,例如世界田徑錦標賽之類,不是一樣可以推廣運動嗎?受歡迎的運動,本身已有無數國際、區際、本土比賽(請看看李慧詩一年到頭參加過多少比賽),不見得非要參加綜合運動會不可,而且所耗的人力物力少得多,何必夾硬將風馬牛不相及的運動放在一起呢?也不要跟我說是為了讓運動員好好交流的門面說話,我倒不認為一個單車運動員和一個足球員有甚麼好交流。正如美國人從來不會蠢到把三大職業運動(棒球、美式足球、籃球)放在一起,辦一個「世界職業球賽運動會」,因為這樣子不但分散注意力,也分散資源(還有廣告),實在不划算。

又有人說,綜合運動會可以吸引大家的注意,這也言重了,澳門前幾年一口氣主辦了東亞運動會、亞洲室內運動會及葡語系運動會,但我敢說大家更有興趣留意當地有哪些新賭場;新加坡剛剛才舉行完青年奧運會,究竟我們的體育新聞報道過幾多次?其實除了奧運會,其他運動會的「吸睛力」都有限,若非亞運會有中國因素,若非上屆東亞運我們是主辦城市,相信大家都不會有興趣觀看;正如美洲的泛美運動會,有體育大國美國,有實力不俗的加拿大、巴西、墨西哥,香港人一樣興趣缺缺,那我們又怎能奢望其他的地區的人會關注亞運會和東亞運呢?

當然,某些運動會還是有其作用,例如東南亞運動會,不但可以加強同區的凝聚力(比賽時沒有打交的話),更重要是,東南亞運動員水準在亞洲來說只屬中游(當然有例外,如壁球、如羽毛球),在奧運以至亞運都未必有拿獎牌機會,東南亞運動員正好給予他們站上頒獎台的機會,得以成為「一方之霸」,自我感覺良好一番。

然而,東亞在這方面卻是「先天不足」,亞洲體育強國皆聚集在東亞,中日韓永遠霸佔亞運獎牌榜前三位,其後還有實力不錯的北韓和中華台北,亞運和東亞運格局基本上不變,但中日韓三國的頂尖選手,眼光都放在奧運亞運世錦賽之上,對「東亞冠軍」這銜頭哪會感興趣,於是往往派副選出賽,但依然在東亞運予取予攜,而奪冠者也不見得興奮,反觀可憐的香港、澳門、關島和蒙古,在亞運很難爭逐獎牌,來到東亞運也好不了多少,頂多是由亞運第六名變成東亞運第四名吧,至於能夠在亞運爭金逐銀的,相信對東亞運也不會太重視吧(當然,這是一般而言,大家總可找到反證例子)。

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卻得不到認同,也得不到關注,那麼誰會想舉辦東亞運,就是澳門和香港這種沒機會舉辦更大型運動會的地區(台北將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高雄則舉辦過世界運動會,應該不會對東亞運看上眼了),而當這兩個地區都嘗過大型綜合運動會主辦城市這一「虛榮」,誰還有興趣接棒?於是,東亞運的歷史任務終結了,也便不足為奇。

原文刊於:www.pentoy.hk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