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

諾貝爾獎隨想

今年諾貝爾獎所有獎項已經公布,香港人因為高錕得獎而興奮不已,紛紛喻之為「香港之光」、「華人之光」等,但從來沒有人敢說是「中國人之光」,因為高的國籍是英國、美國,事實上,歷史上八位華人諾貝爾獎理科得主,全部都擁有英美等國之護照。
那麼大家猜一猜,今屆諾貝爾獎十三位得主之中,有多少位跟美國有關?答案是十一位!兩位例外的,一位是化學獎得主,以色列的科學家,另一位是羅馬尼亞及德國的文學家。
就算閣下認為奧巴馬的和平獎有點夾硬來,也不能不驚嘆,美國在科研成就上,拋離其他國家實在太多!請留意,美國的大學,大部分都屬私校,資金靠的除了學費就是私人捐款,市場壓力頗大,何以還能做出如此優異的成績?
可能你會說,美國始終是世界強國,好歹還是經濟一哥,加上基礎雄厚,自然佔有優勢,那麼請看看去年的諾獎,總共有三位日本人和一位日裔美籍教授獲獎,日本經濟已衰退了近廿年,近年被中國超越,甚至有中國人豪言日本文化已無足道哉,但一年的諾獎人數,已經讓中國望塵莫及了。
中國的大學教育,獲得有錢到水浸的政府支持,理應佔盡優勢,但何以在學術領域的最高殿堂,卻落後如此多?看來這絕非資源的問題,而是社會風氣的問題。是不是中國人太向錢看了,覺得有錢就大晒,以致年輕人不重視學識,領導人不尊重學識?是否政府管得太嚴,干涉太多,以致研究人員縳手縳腳,難以發揮創意?
更重要是,美國乃一個包容的國家,只要是人才,任何種族皆無任歡迎,所以他們可以接受一個肯雅人的兒子當總統,一個華人移民當史丹福校長,一個華人女子當女主播,反觀中國,即使最「國際化」的香港,幾時見外國面孔當中文台的主播(即使他華語很流利)?八大院校校長不少都是從外地找來,但硬是堅持要是華人,自我設限,如何能吸納外地人才?
我當然明白,諾貝爾獎並不等如所有學術成就,也不排除諾獎評委口味較偏向西方,但也不能否認諾獎的重要性和權威性,否則大家就不用為高錕獲獎而打鑼打鼓了!
一個國家想得到其他人的認同和敬重,不能單靠豐足的外匯儲備,不能單靠辦奧運,不能單靠新式武器和火箭,在學術領域上也請做出成績來,畢竟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軟權力可能較硬件更重要,而軟權力,卻又絕非可用金錢堆砌出來,而是靠視野和胸襟。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