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人都說,競爭可帶來進步,相信足球迷的感受最深。
80年代,隨著職業足球的發展、足球版圖向全世界擴張、電視轉播技術的改變,球壇由上古時代邁向中世紀,但跟現代還有一大段距離。而世界盃亦在82年迎來大轉變,參賽球隊由16隊增至24隊,一方面減少強隊緣慳決賽周的可能性(英格蘭在74及78年皆無緣躋身決賽周),另一方面也讓亞洲、非洲及中北美洲得以在決賽周佔去至少兩席,賽事的吸引力及對全球的影響力也隨之而大大提高。
就在這一屆,TVB首度全面直播決賽周,香港球迷終於可以第一時間感受大賽的氣氛了。然而,直播足球從來不是無綫的強項,旁述找來余懷英及黃興桂,在當時都不算頂級之選(黃興桂那時尚未晉升為桂神),而嘉賓則是一些喜愛足球的藝人,印象最深的是鐵桿巴西粉絲何守信,我不懷疑何守信對體育的認識程度,他也的確能言善道,但好口才的球迷不代表是專業的評述,看見他盲目地支持巴西,立刻令我對「金牌主持」改觀,最難忘的是他把巴西那種錯漏百出的防守稱為「波子機防守戰術」(意即彈下彈下又解到圍),將毫無章法的防守美化為「戰術」,也實在令人眼界大開。
整個80年代,無論世界盃或是足總盃,無綫都沿用這種模式,找一些最多只算稱職的旁述,再加一兩位藝員嘉賓便成了,例如84-85足總盃,找來兩位藝員各自支持一隊,支持曼聯的何守信還算讓人信服,至少他沒有為曼聯「發明」甚麼新戰術了,但支持愛華頓的卻是曾江,對,就是不斷在電視廣告叫人染髮的曾江,他肯定是一位出色的演員,但也肯定不是一位出色的足球評論員,聽著他偶爾才說上一兩句全沒意思的「評論」,真的令聽的人忍不住學他說:乜咁煩呀!
然後,革命在1990年意大利世界盃出現,這一屆,無綫和亞視都破天荒一同獲得直播權,亞視首次直播這項大賽,自然花盡心思,而無綫自恃多年經驗,好聽點說是「不變應萬變」,難聽點說是「Hea做」。觀乎那屆無綫的旁述,有余懷英、潘宗明、何鑑江和陳譚新等,而亞視則有林尚義、何靜江及尹志強等,愛看足球都明白是甚麼一回事,余懷英從來都不是好的旁述,陳譚新懂球例,但不代表適合做旁述,潘宗明或許是一個稱職的主持,但我十分懷疑他對足球有多熟悉,至於何鑑江,的確是一名出色的電台評述,擅長把一場悶戰「包裝」成精彩刺激的賽事,但問題是,現在大家都可以看到畫面了,他的「精彩」旁述便有點多餘了,殘酷一點說,他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反觀弱台亞視,陣容卻是鼎盛得多,阿叔林尚義分析專業權威兼極具觀眾緣,尹志強評述球賽未必很出色,但評論頗有見地兼偶有金句,加上明星足球隊的成員如曾志偉、陳百祥等人負責搞笑,而對足球一竅不通的黃霑擔任「執波仔」,專責代表那些「業餘球迷」發問問題,兩台一比較,已是高下立見,但TVB還幻想著靠慣性收視已可取勝,但想不到,亞視還有一著……
原來直到1990年,無綫直播足球比賽時,還是會在比賽期間加插廣告,球迷縱使不滿,但也只能無奈地繼續收看,亞視窺準無綫這一弱點,決定做一件全世界都很平常,唯獨在香港成為創舉的事,就是在比賽期間不再加插廣告,起初無綫不以為意,而且也不捨得那可觀的廣告費,堅持繼續加插廣告的做法,還滿有信心地表示,無綫會派有「專業人員」,確保插播廣告不會導致觀眾錯過入球,由此可見,TVB的高層都不是球迷,他們不明白伍晃榮名句「波係圓既」這一足球定律,而世界盃群雄似乎有心要戲弄無綫,總是在播放廣告時製造入球,精明的觀眾自然懂得選擇,無綫在形勢比人強的情況下,才匆匆轉軚,跟隨亞視取消插播廣告,可惜為時已晚,最終收視結果,兩台平分春色,也是兩台多年惡鬥史中,亞視少有的勝仗。
無綫絕不會犯同樣錯誤兩次,94年世界盃,無綫幾乎將亞視整個班底撬過來,林尚義成為主力旁述,曾志偉和阿叻也倒戈相向,面對亞視如陳炳安、尹志強及何靜江的殘陣,自然輕鬆取勝;但兩台體育節目的競爭仍然激烈,96年奧運,兩台重啟戰火,在鬥快坐船訪問李麗珊一役,亞視又力壓輕敵的無綫,第一時間拍下李麗珊最激動的一刻,再度成為佳話。可惜,後來收費電視加入,改寫了傳媒生態,02年以後的世界盃,雖然有線、無綫和亞視都有直播(免費電視可播若干場直播),但大家「有默契」地各有各做,有線辦成大派對,無綫繼續柴娃娃,亞視則人有我有地Hea做,這個所謂競爭,顯然不是真真正正的競爭,所以我真的懷疑,對投得免費牌不太積極的有線和Now,真的會為無綫帶來壓力嗎?
如今回顧,90年一役,始終是影響最深遠的,自此之後,所有足球直播,我們都不會在比賽期間再看到廣告了。試想想,假如沒有競爭,無綫那會主動放棄廣告費,那會努力發掘和禮聘出色的足球評述員,假如沒有競爭,我們可能仍會在看曾志偉評述之際,突然看到曾志偉的奇華廣告;假如沒有競爭,我們可能看到娜姐露半球廣告之時,錯失了兩記精彩的入球;假如沒有競爭,我們可能被迫聽May姐講波,忍受她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說,有競爭,是不是有進步?
原文刊於評台:www.pentoy.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