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湊熱鬧談電視頒獎禮

一直覺得,看不看電視,都不用太過執著,喜歡那個節目(而不是那個台)便收看,不喜歡自然就拿槍指著我也不會看,根本不存在甚麼杯葛不杯葛的問題,就像周一無記播映電視頒獎禮,無意中開來看,又想八卦一下,便繼續收看了。看完之後,有一些感想,便隨意寫下來:

1. 我始終唔明,《走過浮華大地》同《三個小生去旅行》都是旅遊節目,一個屬於資訊節目,一個屬於綜藝節目,點分呀?唯一解釋,係無記想太公分豬肉,令兩個節目都有獎攞而隨意搬龍門。

2. 最佳女主角田蕊妮、最佳女配角江美儀,甚至最佳男主角黃子華都有個共通點,都是出身自亞視,可惜,三個人都沒打算多謝亞視,那就算了,但田蕊妮和江美儀都有意無意之間踩亞視來抬高新東家,是否有點兒那個?

3. 還有,最佳主持人洪永城和黃翠如都是有線出身,哈,難怪無記不肯再訓練新人,把人家的人才搶過來不是更慳水慳力嗎?

4. 頒獎禮舉行之日,《My盛Lady》還未播完,竟然已可提名最後還得獎,這是否適合,實在令人質疑,你會未看完一齣戲還未聽完一首歌,便決定這齣戲或這首歌應否得獎嗎?更不用提,正在播映的劇集,自然多人注意,對其他候選劇集並不公平(如果你還奢望無記頒獎禮會講求公平的話)。

5. 唔該無記唔好將個節目扮成奧斯卡啦,小心笑死人呀!少啲蝦碌、嘉賓講嘢少啲冷場已經謝天謝地了(M Club三位女角頒獎一段便悶死人,更顯黃秋生的功力)!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霸權是可以避免的

早前足球評述員何輝在報章撰文,指「霸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品,並以足球作例子:「資深球迷會記得,六、七及八十年代歐洲3大盃賽經常由很多不同球會奪冠,但經幾十年的發展精英球會不斷壯大,加上資源及經濟元素越來越向列強及精英靠壟,這些大球會慢慢發展成現時的超級豪門。大家看,現時中小型球會能成為歐洲冠軍的機會接近沒可能,這算是壟斷嗎?」

觀乎近年足球界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何輝的說法看似言之成理,不錯,近年西甲盟主不是巴塞就是皇馬,拜仁年年不是冠就是亞,阿積士、布加勒斯特星隊也不可能再捧歐聯,然而,足球雖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運動,但肯定不是體育界的唯一代表,而這些年的世界體壇,不但沒有出現霸權,反而更有向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以網球為例,昔日球星不是來自美國就是澳洲,頂多加上捷克和德國而已,如今,歐洲任何一個小國都可能冒出一位世界級球星;昔日美國雄霸田徑壇,現在牙買加已經取代了美國在短跑的地位,連美國雄霸不知多少年的400米都一度失守;至於日本,也早已不是柔道的王者了。

若你說這些只屬個人項目,那麼團隊隊際運動又如何?請看看美國,先說NBA,當年波士頓塞爾特人隊八連霸已成為Mission Impossible,強如公牛(也已經近廿年前了)拿三連霸已足以寫入史冊,過去十年,也先後出現了邁亞密熱火和達拉斯小牛兩支新科冠軍,反觀湖人兩度組成豪華陣容,結果皆令人失望而回,今季布魯克林藍網隊不惜付豪華稅也要組合全星級陣容,整支球隊由正選到後備到教練也不知有多少位All Star,但球隊由季初至今仍在榜尾徘徊;棒球、美式足球也莫不如是,紐約洋基隊連奪五屆冠軍,已是五十多年前的事,近十多年沒有一支球隊可以連霸,即使洋基號稱「邪惡帝國」,但這個帝國也不可能每戰必勝,所向披靡的,蕭正楠名言「邪不能勝正」近幾年都非常靈驗;至於NFL,七十年代匹茲堡鋼人在六年中四度拿SuperBowl的成就,幾乎不可能再複製,要建立王朝,變得愈來愈困難。

幾乎任何一個美式體育粉絲,都可解釋為何美國職業球賽沒有「霸權」出現,答案就是各總會都訂立了多項規則去防止「一隊獨大」,靠的基本上就是兩大板斧──選秀制度、薪金上限,選秀的原則是戰績愈差排名愈前,理論上可阻止富有球隊花巨款盡攬有前途的新人,原則上是「劫富濟貧」的,至於薪金上限則是用來防止球星向強隊靠攏,當然,球星為求冠軍寧願減薪則是另一回事,但湊巧的是,巴克利、卡爾馬龍減薪加盟強隊都沒有好結果,而且這種違反人類本性的事,畢竟不是人人肯做,因此,當一支球隊花巨款去簽下一位巨星,便未必有能力再招攬其他巨星,往往只能配上一堆二三流球員;除此之外,還有豪華稅及球員交易限制,一切一切,就是防止球隊盡收天下兵器以弱諸候,在美國,球員不是貨物,是不可以花錢就輕易收購過來的,除非是自由球員,否則即使多有錢的球隊,想交換心儀的球員,就要用手上的籌碼去交換,而人家也不是開善堂,不會輕易把球員讓給你,於是,球隊要建構冠軍隊,不但講錢(我從沒說話金錢不重要啊),也要考眼光,錢要用得其所。由此可見,各總會是有能力阻止土豪球隊用錢「買」走冠軍(我沒指哪隊,大家別對號入座啊),「霸權」不是必然發展的結果,問題是管理者有沒有心有沒有力去制訂政策來阻止霸權的形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