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再談澳洲參加亞運會

亞奧理事會主席真畀面,我在較早前Blog內談到澳洲參加亞運會,不久之後他便回應此事。
說笑而已,亞奧主席當然不是因為我的Blog而談及此問題,不過看到中國在亞運會大幅拋離其他國家,要求澳洲「入亞」聲音的確不絕於耳,難怪主席要作出回應。他說這樣做,會損害大洋洲的利益。
然而,澳洲參加亞運,真的對大洋洲運動會有極大的損害嗎?我十分懷疑,因為現時根本沒有「大洋洲運動會」,即使澳洲「脫大入亞」,也未必會令大洋洲的運動變得失色。而且澳洲在各個單項,比如足球、排球、游泳、跳水甚至未來的棒球項目,皆已陸續投入亞洲陣營,即使澳洲沒參加亞運,也未必會參加大洋洲區的賽事了,所謂的影響,是否真的很巨大?
又有人說,亞運會,當然只可讓亞洲國家參加,甚至有人認為,澳洲跟亞洲歷史文化不同,夾硬走在一起,只會變得不倫不類。
但問題是,亞洲本身的歷史文化也未必是一個整體,不同於歐洲,以基督教文明為主;美洲以歐洲移民和印第安人作主導,而且地理上與其他洲份分隔起來;至於非洲,雖然北部跟中部有別,但至少地理上是一個整體。惟獨亞洲和大洋洲,地理上,大家說得出亞洲與大洋洲的分界嗎?為甚麼印尼是亞洲,旁邊的巴布亞新畿內亞卻是大洋洲?何況,以文化歷史來說,東亞、東南亞、中亞、南亞、西亞根本大相徑庭,那麼再加上澳洲又有何妨呢?我甚至認為,港人對澳洲的親切感和認識遠遠大於對南亞、西亞等地。
假如亞奧理事會真的認為澳洲入亞有損大洋洲利益,那麼乾脆讓整個大洋洲入亞吧,那時「亞大運動會」應該更盛大,也更精彩。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Goal Media提到我的作品

Goal Media 是個專門以香港足球作為主題的多媒體資訊網。最近一篇關於安基斯的專訪,當中曾提過小弟之作品。老實說,直至現在,看到有人提到自己的作品時,還是有點不太自然(我注定當不了公眾人物),但有知音者,還是覺得高興的。
 
 
 
[GoalMedia]  現年32歲的安基斯(Christian Kwesi Annan),是來自迦納的大埔前鋒。2005年他隻身來到香港,為的就是尋找那個足球夢。今天,他已經在香港落生根,與一名香港女士結婚,並且育有一個女兒。在這位異鄉人眼中,到底非洲的足球文化及對香港政府在足球發展上的期望又是怎樣?
 
後記:早己落地生根的安基斯,一直都希望能夠披上港隊球衣,代表香港出賽。可是,基於政策條例,所有外藉人士都均需要在港居住滿7年,才可以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的身份。因此,只來港5年的安基斯暫時根本沒有可能取得代表香港隊的資格。倘若,等到安基斯取得香港永久性居民的身份,他已經34歲,恐怕已經不能處於最佳狀態。因為一成不變的條例,而喪失大好的人才,實在是太可惜了。
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特別在足球這範疇,國家民族的對立已經不再鮮明。就以今年在世界盃叫人眼前一亮的德國隊為例,當中有好些球員都不是德國裔的球員,是外國移民或移民之子。就好像大放異彩的奧爾斯(Mesut Özil),他是土耳其移民的後代。這非本土民族為國家帶來新的力量,保持國家在世界足壇的競爭力。就算是鄰近的日本,都是有這種「入藉踢波」的案例。三都主、瑠瑋及呂比須等人都是來自巴西,然後入藉日本繼續他們的足球生涯。
今天還停留在「本土民族才可以代表國家」這種思想,已經不合時宜。文化人高立先生,說得很對:「球賽不是跑馬,不講純種」因此,新的入境條例是有必要重新制定,以配合現代足球發展的快速步伐。7年對於一個運動員實在太久了,7年時間足夠運動員從高峰坎到退休的階段。所以倘若政府有意發展及重視足球,就需要對入境條例有重新的檢討,為引入有質素的球員鋪路。
文:Goal Media總編輯
延伸閱讀:高立,〈足球民族學(一) 國家隊僱傭兵〉,收錄於《跟著足球學通識》

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讓澳洲參加亞運會

今屆亞運,剛剛在廣州揭幕。
對於這項亞洲體壇盛事,我在80年代曾經很瘋狂,天天追看賽事,晚晚留意金牌榜,皆因當年亞洲三國勢均力敵,往往在最後一兩天才得悉誰是金牌榜盟主。82年亞運,中國最後險勝日本,86年亞運,中國在最後一天才在金牌榜甩開韓國,而主辦國韓國更在獎牌總數力壓中國。
不過,自從90年北京亞運開始,中國開始拋離日韓,而且是大幅拋離,近幾屆有些項目甚至不派主力出戰,但其他國家仍然難以追趕,以致觀眾的興趣也日漸減弱。
這也沒辦法,首先中國經濟實力日強,加上人口多的優勢,的確反映在體育競技之上,而且日本及韓國運動員同樣擅長靈巧的項目,也正是中國的強項,剛好食住對手,而在講求體力身材的項目,人口較多的中國,也比日韓更易找到人才。
另一方面,西亞運動員當然不可能在靈巧的項目接近中國的水平,即使體能身形較佳,但基於體育發展落後,基礎水平較弱,也往往被中國比下去。於是,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項目,即使在全球也獨領風騷的中國,當然可以取得佳績,就算在「弱項」如田徑、游泳、籃球等,在亞洲已夠殺有餘,整個亞運會,變成中國的獨腳戲,有甚麼好看?
有時我會想,既然澳洲足球也可加入亞洲足協,參加亞洲盃,何不讓澳洲甚至新西蘭參加亞運會?至少在一些講究體力體能的項目,比如田徑、游泳、籃球、單車、划艇等,身體條件較佳而且整體訓練較先進的澳紐,有力挑戰中國的地位,其實也是變相幫助中國進步。比如籃球項目,中國隊仗著身高優勢,即使技戰術在世界上只屬中等水平,一樣在亞洲大殺四方(最慘是即使沒有姚明甚至易建聯也一樣照贏),但多了澳洲及新西蘭之後,中國還這麼容易在亞洲稱霸嗎?中國還夠膽固步自封嗎?同樣在田徑及游泳項目,澳紐也可大幅提高水平,令冠軍的飛人飛魚更加實至名歸,而不是「池中無魚蝦自大」。
所以,要挽救重要性日漸低落的亞運會,不是花大錢搞個勞民傷財的開幕禮(否則屆屆北韓辦,應該最好看),反而澳洲是否來投才是關鍵。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三藩市巨人成為MLB冠軍

近幾年的美國棒壇,有點像老牌歌星紛紛回歸的香港樂壇,多支老牌勁旅重溫舊夢。繼波士頓紅襪隊和芝加哥白襪隊後,今年輪到三藩市巨人隊重拾光輝,雖然不像「雙襪」的等待時間那麼長,但也足足等了五十六年。
有人可能會說,總覺得巨人隊是屬於紐約的,不錯,紐約巨人隊這名家的確很順口!其實紐約真的有支巨人隊,不過卻是美式足隊。棒壇的巨人隊,本來也位於紐約,該隊上次奪得MLB冠軍時,還是叫紐約巨人隊,時為1954年。
紐約巨人隊在上世紀20年代初盛極一時,更是紐約市的第一個棒球王朝,也因此,當日本職棒組建第一支職業球隊時,也想到以巨人為名,成為如今的讀賣巨人隊。
不過到了1923年,巨人隊在紐約的地立逐漸被洋基隊趕過,到了40、50年代,紐約的棒球市場更被洋基隊雄霸了,當年同樣落戶紐約的巨人隊和布魯克林道奇隊,發現很難經營下去,於是在1958年齊齊西遷,成為如今的三藩市巨人隊和洛杉磯道奇隊。
道奇西遷後,曾奪得多次MLB冠軍,反觀巨人隊移居三藩市後,雖曾三度躋身決賽,卻是一冠難求,畢竟三藩市市場比同處西岸的洛杉磯細(道奇老闆真識揀),何況還要跟鄰居奧克蘭運動家隊爭奪市場,對經營球隊都是大考驗。今屆也是剛好幾位新人和別隊棄將發揮超水準,但能否長期保持強勢,筆者還是抱有疑問。
巨人隊奪冠後,老牌球隊只剩下克里夫蘭印第安人隊和芝加哥小熊隊還未重振雄風,特別是芝加哥小熊隊,已等了超過一百年,真的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