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一年回顧之先見之明

新年快樂!
過去一年,專心寫書,寫Blog量甚少,幸好偶爾還是有人捧場。

回顧過去年多,寫過少許評論,如今回顧,發現不少都頗有先見之明,甚感欣慰,現今大家分享。

1. 
當南華招攬球星畢特及基士文加盟時,不少人甚感雀躍,但我早已大潑冷水:……香港不應作為球壇的「老人院」,反而應當爭取做球壇的「修練所」(南華當年也是以少林寺自居啊),讓年輕球員在此爭逐,爭取表現也累積經驗……」當時很多人不以為然,但年多過去,南華失落聯賽,無緣踢亞協盃,球星計劃完全失敗。今季南華更改找年輕外援,不正是小弟的觀點嗎?
http://blog.yahoo.com/conan98/articles/38335/index
2.  NBA封館,我已一早設定了時間表:展望來季,第一個關鍵時間在9月,一旦9月以前無法達成協議,今年球季肯定會縮水甚至夭折。第二個關鍵時刻是今年12月,也就是大多數球員能不能撐過半年沒收人的日子,如果球員能撐得過,那麼NBA今年整季被迫取消的機會就極大了。」結果,12月前,勞資雙方果然立刻講掂數,並快快手重開球季。
3. 年尾《天與地》一出第一集,我便已肯定該劇收視失敗:不過,以香港觀眾之水平,這種講故事的方法,很大機會換來『都唔知佢講乜』之類的批評,又或是大家只停留在人食人是否抄《天劫餘生》,是否適合家庭觀眾收看之類的雜音,香港,注定只可以容納婆婆媽媽的家庭倫理劇,又或是『至緊要一家人齊齊整整』的處境劇。」結果,也不用我多說了。
4. 人人都說《天與地》的金句時,我便開始產生危機感:現在又一樣,大字篇幅介紹此金句,到人人都說『This city is dying』時,不是同樣是單一口味嗎?」相信現在不少已聽到想嘔!
5. 最後這句不是預言,當香港有球員想打假波以輸掉球賽時,我便說過:打假波去輸一場本來就好大機會輸的球賽,香港球員實在有創意!」結果法官判決時,也說過類似的說話,果然「英雄所見略同」,哈哈!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由《天與地》金句說起

「你望吓我哋呢個世界,睇吓我哋呢個城市係乜嘢樣?除咗錢呢個字之外,我哋已經唔識分乜嘢係是非黑白,我哋每一個人都俾環境訓練到好似倒模出嚟咁樣。鍾意食同一樣嘢;鍾意同一樣電視節目,支持同一種政治立場……This city is dying, You know?
近期《天與地》這句金句在網上瘋傳,連蘋果日報亦放在娛樂頭版,先不論這句所謂金句其實絕不新鮮,不知多少有識之士早已說過,何況由蘋果日報來介紹,不是有點諷刺嗎?將香港人訓練成倒模出嚟的,其中一個「共犯」不正是蘋果日報嗎?當年無論溏心12,還是巾幗12,出盡力宣傳的不正是蘋果日報嗎?那時為何不見它介紹亞視的節目,好讓香港人認識不一樣的電視節目?同樣道理,近期《那些年》大Hit,蘋果差不多每一天都刊載其消息,幾乎柯震東生瘡都不放過,好像不看《那》就很落伍,不是一樣為大家洗腦嗎?(我已經對那些「那些年」的標題感到麻目),其實同期不少影評人對《奪命金》的評語更佳,為何蘋果不多加介紹,好讓大家知道,香港也有不少出色的電影?
現在又一樣,大字篇幅介紹此金句,到人人都說「This city is dying」時,不是同樣是單一口味嗎?或許,這個城市的確步向滅亡,但蘋果肯定是幫凶之一。
還有,不要有事沒事都說是Cult片,不是拍得稍稍不大路(《天》片肯定不算另類,只是大家少見多怪而已)的就是Cult片的!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天與地》注定失敗

彭志銘兄在Fb中大讚無記新劇《天與地》,剛巧我也看過第一集,那種交待方法可算是藝高人膽大,監製戚其義和編審周旭明不甘於平庸,在無記但求平穩的體系中肯定屬於另類,這令我想起《火舞黃沙》結局,還有《刑事情報科》的第一集,都有突破,就算是《珠光寶氣》中,每個角色你猜我度的博奕遊戲(我最記得其中一集,林保怡好心提醒死敵陳豪小心騙子,陳豪覺得對方無咁好死,於是反其道而行,結果中招,但他不認為林如此好心,反而覺得林明知他包拗勁,提醒他其實是故意裝他),還是可見其野心。
至少由《創世紀》開始,戚劇幾乎都沒有真正奸角,每個角色都只是想自保,只得處處提防別人,但其實已經傷害了別人,人人爾虞我詐,結果是互相傷害,仇恨愈積愈深,最終身不由己,被命運帶至不能解決的地步。這種風格,與無記一貫忠奸分明,慌死你唔知佢奸的風格,簡直南轅北轍。
不過,以香港觀眾之水平,這種講故事的方法,很大機會換來「都唔知佢講乜」之類的批評,又或是大家只停留在人食人是否抄《天劫餘生》,是否適合家庭觀眾收看之類的雜音,香港,注定只可以容納婆婆媽媽的家庭倫理劇,又或是「至緊要一家人齊齊整整」的處境劇。
所以,有時戚劇在深夜重播更受歡迎(如《創世紀》重播時的評語與首播差天共地),因為師奶較少深夜看劇嘛!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香港足球員太睇得起自己

又有香港足球員涉嫌打假波被補,他跟以前打假波的球員一樣,都太睇起香港隊。
難道們他以為
香港隊要打假波才會輸給對手?
難道他們以為香港青年球員實力高過俄羅斯?
打假波去輸一場本來就好大機會輸的球賽,香港球員實在有創意!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為甚麼?

為甚麼當周秀娜聲色藝俱沒甚過人之處,只要稍為應對得體,人人便大讚她EQ奇高,彷彿EQ就是唯一重要的東西,但一到政績平平,但EQ奇高的林公公升職,大家又大聲反對呢?
為甚麼人人都可以捐款,李嘉誠、邵逸夫都可以捐款,但某知識分子報卻要大篇幅報道傳媒大亨捐錢給政黨,又沒犯法,有何報道價值?
為甚麼丁子霖批評范婦人和「備選特首」梁先生,但不少報章(包括生果報)只講前者,而放過後者?
為甚麼任何發生任何醫療事故,大家總覺得是有人失職,而不可以因為有人失手,大家工作時沒試過失手嗎?為甚麼醫生便不能失手?若那醫生沒犯過錯,卻因一時失手導致事故,難道我們又要追究「責任」?
為甚麼?實在有太多為甚麼!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山上的舞者

香港的城市面貌,建基於一山一水,水者維多利亞港,山者正是港島的太平山,然而,太平山的山線卻逐漸被四周的高樓所遮蓋,當中不少高度已超越太平山,而更令久無奈的是,這些高樓盡是千遍一律的設計,盲目追求樓面面積,沒有個性可言,正如香港學協會主席洪清田所言:「……絕對化百多年英人教的(中國社會沒機會)私人企業(純/唯)功能器用和實利,以其規律辦公眾事務;只有數字,不見沒有一個個真實的人,欠缺『人本』思維。」
諷刺的是,英國人失去香港已十多年,但最珍惜這片美景,也最懂得好好發揮這得天獨厚資源的,仍然是英國人。預計於2012年落成的12層豪宅建築OPUS HONG KONG,便是太古地產的投資項目,而負責這項計劃的,則是鬼才建築師──Frank Gehry
好了!總算不用永遠地Norman FosterNorman FosterNorman Foster……絕非看風轉舵,我也認為Frank Gehry的作品,的確比高科技學派的Norman Foster更適合香港這座山城。
大概太古也希望大家明白這一點,於是在9月及10月於太古坊的Artis Tree舉行Frank Gehry的作品展,展覽的英文為「Outside the box」,但我更喜歡其中文名──「無界為界」。乍聽頗「玄」,險些以為Frank Gehry是道家信徒,但看過展出的模型,確可充分感受Frank Gehry的「無界」哲學:他的建築,外形幾乎完全沒有直線,由多個不規則的形狀組合而作,一般建築必不可少的方形、圓形、三角形統統不見,原因很簡單,他認為大自然根本很少出現這些形狀,這些都是數學上的形狀,而非大自然的形狀,因此,Frank Gehry的所有建築,形狀都是不規則的。

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女子網壇No.1的魔咒

澳洲女網選手斯托瑟奪得美國公開賽的女單冠軍,成為2011賽季繼李娜、科維托娃之後,第三位以黑馬身份登上大滿貫賽事女單冠軍寶座的選手。
相反,禾絲妮雅琪卻延續近年女子世界第一「一事無成」的傳統,依然未能奪取任何大滿貫錦標,其實在禾妹之前的世界排名第一,包括珍高域及莎芬娜,都是一次大滿貫都未贏過,再上一位依萬諾娃亦只贏過一次,這跟當年艾華特、娜華蒂露娃、嘉芙、施莉絲、軒芝絲和大細威大滿貫密密拿的情況完全不同。即使山齊絲及卡佩雅迪等,成就雖比不上以上幾位,但還是拿過多次大滿貫。
現今世界第一卻拿不到大滿貫的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世界女子職業網壇己已進入一個改朝換代的時期,在老一代王者即將退出舞台、新一代王者尚未確立地位,加上球手之間的差距拉近了,於是具備一定實力的女子選手,只要及時進入狀態,便有機會爭取原本高不可攀的大滿貫賽事冠軍。
另一原因,是世界排名是計算分數的,理論上參賽愈多,得分愈多,一眾年長的選手,參與賽事較少,又或是很難長期保持佳態,取得的積分未必比得上年輕力壯的新選手。但一到大滿貫賽事,年長的選手蓄勢待發,加上經驗豐富,反而比年輕選手佔優,於是大家便發現,世界第一球手,往往在大滿貫抵受不住壓力,而自毀長城,而年表的球手往往衰頽了大半季,卻能及時復甦,奪取冠軍而回。

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資源真的那麼重要?

香港運動員,由受薪的足球員到冷門的欖球員,都說政府資助不足。
香港文化人,由作家、畫家到舞台劇演員,都說希望政府能增加資助。
似乎香港體育、文化和藝術各方面的不足,靠政府資助便可解決一切,情況真的這麼簡單嗎?
首先,資源不足真的是壞事嗎?當局者迷,早前看《明報》訪問台灣組合「好好先生」,便道出他們眼中的香港文藝圈:「據我所知與認識,環境與資源很少很少,但喜歡音樂或者有才華的人很多,所以在高競爭力之下,反而刺激每組人的作品都必須更成熟精緻,有點像日本,隨便一組都很好聽。」
別被「文化沙漠」之說所誤導,即使不計古早的金庸、梁羽生和倪匡,亦不計商業味道較重的娛樂事業,近年香港文化界還是屢有佳所的,音樂界有My Little Airport,繪本界有小克、Stella So,文學界有董啟章,評論界有梁文道、沈旭暉,實在不能盡錄,他們大多沒收過政府半點資助,即使在所在界別處於頂峰,也沒因此飛黃騰達,正因為沒有太多利益,但他們向虎山行,反而證明他們的確是真真正正喜歡自己的事業的。
換個角度看,假如政府加強資助,他們真的是得益者嗎?我認為未必,最終這些資助很可能會吸引一批本來對此行業沒有興趣,又最懂得如何跟「官僚」的政府官員交手的人。要知道,我們肥彭口中的「出色的公務員」,執行能力可能不錯,文化素養卻是低得出奇,要他們決定資源分配,他們只會按本子辦事,又或是倚靠該文化事業最有名氣的人,然而通常情況下,該文化事業最公正最有地位的人,通常都不是愛出風頭之輩,那些有名氣的,可能只是最懂自我宣傳,最懂得傳媒合作的人,可惜我們的公務員,哪裏有能力分辨誰是真材實料,誰是自我吹噓?一見那人頻頻上電視,便想也不想地當其是盲公竹了。
結果那些真正喜歡這行業的人,不但沒得到太多資源,甚至可能被那些爭奪資源的人所排擠,情況可能比現在更糟。觀乎近年一些受政府資助的藝術及體育團體,不少皆百病叢生,不是有人中飽私囊,就是出現權力鬥爭,就是最佳的證明。
假如我們的公務員只懂按本子辦事,對文化體育沒有太多認識,增加政府資助只是益了班「蝗蟲」而已,白白浪費納稅人的錢而已。

姚明做得好!

從來都不太欣賞姚明的球技,他在場上的主宰性不足,搶籃板不多,以7呎6吋的身高來說,籃底的阻嚇力也遠遠不如預期,他是一名優秀的中鋒,但遠遠稱不上偉大的中鋒。但我也不得不否認,他在場外的言論舉止確很得體,尤其跟一眾「我行我素」的NBA球員(如艾佛遜)和「一朝得志」的中國運動員(如王濛)相比,姚明的一言一行都足以成為典範。
最近姚明又做了一件聰明的事,事緣中國傳媒在姚明退休後,以對籃球貢獻,代表姚明申請入選名人堂,要知道,一般球員,即使強如佐敦,都需要退休5年才合資格,要論場上的表現和成就,姚明與佐敦根本不在同一檔次,要論貢獻,姚明大概也不敢以跟佐敦相比,既然佐敦也要等5年,要說姚明的貢獻大得足以成為例外,似乎有點「自視過高」,甚至像自我吹脹的青蛙!
幸好,姚明才不買這一套,主動放棄申請,足見姚明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會因為一些「擦鞋仔」的奉迎而飄飄然。然而,近年中國的確多了一批「擦鞋仔」,只要有一兩名選手在某項目有出色表現,即被捧上天,似乎都成為該項目史上最偉大的選手,大家都忘記,這位中國選手之前,其實也一些成就相當甚至更高的選手,例如幾年前的劉翔,在他之前出過不知多少個欄王,劉翔其實不比他們偉大,又如李娜,一個法網冠軍,在漫長女網史上,很難與那批十多個大滿貫得主相比,至於傳媒稱「中國五千年才出了一個姚明」,更是擦鞋擦得令人作嘔!似乎任何事物,只要一加上「中國」二字,便即時變得不一樣,這又算不算「大中國主義」?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中國籃協做得好

NBA工潮鬧得熱烘烘,不少NBA球員紛紛另謀出路,有些前往歐洲,有些則看中近年迅速冒起的內地市場,加上中國富起來,球會有的是錢,對部分球員來說,肯定有吸引力,據說連高比拜仁也曾考慮來投,足證中國已成為最新的掘金勝地。
面對外國球星「投懷送抱」,中國籃協並沒有被衝昏頭腦,反而制訂新規則,規定所有與CBA 球隊簽約的現役NBA球員,必須屬自由身,簽約後要在CBA打足全季,不可中途返回美國效力。
中國籃協這種做法,其實值得香港甲組聯賽借鏡,短期合約,即使是海外國球星,只是當度假多於真正比賽,對球隊戰力幫助不大,而且逗留短則一兩個星期,長則幾個月,如何與球隊融合?如何與球迷互動?都是一大疑問。以往香港找來的短期球星,遠的有佐治貝斯,近的有畢特、基士文,結果除了讓球星賺到一些退休金外,對本地球壇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連不缺錢的CBA,都明白球星短暫來投對聯賽只有害沒有利,香港球壇何時才會醒覺?

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大學校長的潛條件

港大百周年,本是喜慶事,卻搞出了一個大頭佛,徐校長分分鐘成為港大的千古罪人,百年歷史的港大,斷送於一位畢業於中大的人手中,也實在諷刺!
其實,自從回歸以來,香港大學的「出事」比率明顯大幅飆升,這又跟特區選擇校長的「潛條件」有關。
觀乎近年的校長,幾乎必有以下三個條件:
1. 外國著名學者,以顯示大學的「國際性」(例外:沈祖堯、陳坤耀、張炳良)
2. 華人,想顯示「國際化」但又怕「外國勢力」,只好限於海外華人了(例外:前港大校長戴義安、前教院院長莫禮時)
3. 理科出身,不知原因,大概怕文科讀歷史讀政治的批判能力較強,不易控制吧(例外:前中大校長劉遵義及陳坤耀,都是讀經濟;對上一位讀歷史的大學校長,可能已是王庚武了)。
三個條件合於一身,便出現一種情況,外國留學,不知本港(還有中國)學術圈子之黑暗,以為學術真的可以置身政治之外;既是華人,又擺脫不了中國人傳統喜愛向權力靠攏的性格;既是理科出身,沒有歷史的視野,沒有長遠的觀點,更沒有批判能力。三種條件合而為一,往往就出現一見權力就腳軟,沒有腰骨,不知如何應對的情況。

曾蔭權講出心底話?

菲律賓人質事件一周年,曾蔭權今日在特首辦的網誌撰文,指「自慘劇發生以來,他和受害人、家屬一樣,無時無刻都希望追查真相,還死傷者一個公道……」

「無時無刻都希望追查真相」,意思不就是「沒有一刻希望追查真相嗎」?(正確寫法是「無時無刻不希望追查真相」)也難怪這一年港府幾乎沒為死難者及家屬做過甚麼事了,難道是鬼拍後尾枕?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香港足球員 請不要再把自己當成受害者吧!

較早前看報章,看到一篇足球名宿專訪,是精工球員盧福興,這位前港腳難得地沒有自怨自艾,反而學懂感恩。文中他說:
「我出身都係窮,係足球改變咗我嘅生活,剩唔剩到錢就係個人問題,呢樣嘢(足球)畀到我搵到錢,以自己嘅學識,真係唔錯。」
本想讚一讚他,然而筆鋒一轉,他又像其他昔日球星那樣,埋怨起當局來:「早前看到蔣世豪墮樓離世的消息好傷心,忍不住要問,到底政府及足總有冇為退役球員着想過!其實好簡單,協助球員解決退役後出路及住屋問題已經足夠。亞洲很多地方會都很照顧退役代表隊球員,既提供教練職位,又有住屋,香港為甚麼不行?可惜政府從沒正視球員退役問題,只會『抽水』。」

兩段說話,邏輯上不是有點奇怪嗎?正如他所說,學識不多的足球員,搵到錢已算多(正如文中所說,贏一場決賽已夠畀首期),那麼現在退役球員的問題,其實不是當球員時搵得不夠,而是大部分球員不懂珍惜,不懂趁風光時準備後路而已,為何還要求政府「津貼」他們,政府這樣做,不是鼓勵球員繼續不儲錢嗎?

香港的足球員們,請記著,你們是受薪踢波的,你們的薪金與每日的付出,相比香港不少職業來說,其實不算差了(當然,你們硬要把自己跟英超西甲球星相比,那麼薪絕對很低!)。可能你們說,球員曾對香港「有貢獻」,所以政府要照顧他們,但其實也不過是每年踢十場八場國際賽,而且是有出場費收,並非義務性質,何況除了偶爾贏幾屆省港盃和十年難得一次的東亞運冠軍外,其餘「貢獻」也不太大,還有,難道你說大廈保安和掃街對香港沒有貢獻嗎?收入不是更少嗎?但政府同樣沒有照顧他們,為何球員要有「特別的福利」?

又例如女子足球世界盃,日本奪冠後,香港女足又出來抽水,據《壹周刊》報導,香港女子足球總會會長陳瑤琴指,香港女足比日本差得遠,因為本地沒有職業球隊。「業餘嘅要返學返工做家務,今日你唔得,聽日佢唔得,咁無得練架。足球需要團體合作,變咗職業就有得玩。」面對現實與夢想,麵包與波餅,這班香港娘子軍其實無得揀。

但大家都知道,日本女足不少是業球員或半職業球員,當中有些在溫泉旅館打工,有兩位更是福島核電廠員工,日本女足在資源不足下拿到冠軍,我不明白為何會推論成香港因為資源不足所以戰績欠佳,這是甚麼的邏輯?那位記者完全沒分析能力,人講乜佢寫乜也抵打!
 
香港的足球員們,請不要再把自己當成受害者了。打出成績再來爭取資源吧!

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逛書展

前幾天有些空閒時間,終於可以到書展逛逛,第一時間當然到次文化堂的攤位(1B-B26,1B-C25),小弟的尚仍然有售,希望大家多多捧場。
跟次文化堂堂主談了一會兒,喜聞他說這幾年生意都不俗,例如去年掀起保護廣東話運動,很多人都來買他們有關廣東話的書籍,今年人人不滿政府,於是那些批評政府和煲呔的書也特別好買。聽到他這樣說,也為他們感到欣慰,畢竟在港經營出版社愈來愈困難,像次文化堂那樣有Guts,敢言的出版社更加不容易。此外,也為香港人感到驕傲,畢竟次文化堂出版的書籍,都不太商業化,沒有Guide Book沒有寫真,一樣屹立至今,誰說港人只愛看財經書旅遊書?


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

真正的無中鋒時代

幾近十年前,已經有人預言NBA已進入「無中鋒時代」,今年,隨著奧尼爾「功成身退」,而姚明也正式確定退休去,NBA真真正正進入無中鋒時代了。
當年這篇文章曾作過統計,以往每一個年代,都會有一批足以主宰該時代的中鋒,以名人堂作標準,情況如下:
60年代:張伯倫、羅素、科蒙、貝拉爾
70年代:渣巴、考文斯、瑞德、安索、雷尼爾、盧卡斯、華頓
80年代:渣巴、摩斯.馬龍、巴尼殊、伊索
90年代:伊榮、羅賓遜、奧拉祖雲、奧尼爾*(*為預計可入選名人堂)
算一算,每個年代都有四位或以上,好了,回看21世紀的首10年,照現時情況來看,會有多少名中鋒能成為劃時代巨星呢?奧尼爾?當然,伊榮、奧拉祖雲及羅賓遜?這些都應該算作90年代的球員了,奧羅獲簡迪、艾迪居里、卡域布朗、拜能、奧登等等,身高確是巨星級的,眾人期望也是巨星級,可惜並不包括場上的表現。於是,算來算去,可能只有奧尼爾、姚明和侯活了。那麼21世紀第二個10年呢?我抓破頭,暫時也只想到侯活而已,最慘是連蠢蠢欲動,蓄勢待發的新人也不見。
再看看去年的統計數字,那位中鋒的平均得分位居球隊之冠嗎?答案是三隊,有多少名位中鋒的籃板球數是球隊之首,答案是10名,佔30支球隊的三分一。結果,也只有阻攻一項,中鋒才真真正正顯示其價值(共有 18名為全隊之冠)。而且要留意,能夠成為球隊主力中鋒的,不少都來自外國,真正的美國中鋒買少見少,更誇張的是,2010年世界賽,美國隊連一個真正的中鋒也沒有。
又看看踏入21世紀的12位選秀狀元,由01年至07年,合共有6位狀元是中鋒,但布朗和奧登皆令人失望,博古特和巴洛納尼不過不失,真正合乎資格的只有姚明和侯活。難怪近四年來個大逆轉,4年內有3位狀元是控球後衛,這種情況堪稱歷史上首見。
環顧現今30支球隊的正選中鋒,不少屬於「柱躉式」,作用就只是阻止對手得分,別妄想他們在進攻上可以幫到多少忙,真特拿、奧卡科、哥連斯兄弟、戴林拔等都是最佳例子,侯活得分雖多,但其實進攻技術幼嫩,只是靠體能打球,很難成為球隊進攻核心。
此外,部分中鋒如卡文,還有一些歐陸中鋒,打法上偏重高位進攻,但內線威脅有限,基本上已不算傳統的中鋒了,更何況還有不少中鋒,比如在湖人的加素、紐約人的史杜達米亞,根本上就是由大前鋒兼任中鋒
為甚麼NBA這麼嚴重缺乏中鋒,當日該文這樣寫:「怪只能怪佐敦了……自從這位飛人於80年代中期崛起,成為無數美國小孩的偶像,個個小孩,不論高矮肥瘦,皆以學飛人為榮,那裏願意學習中鋒的背籃攻勢?翻查記錄即可發現,90年代初期出道的中鋒,由於成長期未受喬丹影響,仍有奧尼爾、莫寧等頂級中鋒出現,然而到了90年代中期出道的球員,已擺脫不了佐敦的「魔爪」,於是中鋒人材日漸短缺,而七呎甚至更高的露活大前鋒卻不斷湧現,如加納特,如鄧肯,如小歐尼爾。
作為中鋒,身高當然是必要條件,但在六七十年代,69吋甚至更矮的中鋒,依然有能力主宰球場,例如羅素身高僅69吋,考文斯68吋。但到了今天,球員身高普遍提高,66吋高已成為得分後衛的必備條件又是喬丹惹的禍?,小前鋒在水漲船高下,往往也要有68吋,大前鋒610吋,於是中鋒不足7呎,又怎能稱霸籃下?以往69吋但技術不俗的中鋒,現已失去謀生條件,反而一些徒具身形但技術幼嫩的中鋒,卻得以立足NBA,世事就是如此無奈,反歧視者也愛莫能助。
這分析,相隔數年後仍然有用,不過佐敦之外,影響新一代的球員還包括高比拜仁、勒邦占士、韋迪等,當年這批學佐敦的新飛人,進一步令更多後進有樣學樣,形成循環。對年輕人來說,投三分和入樽明顯比低位進攻更有趣也更有型,最重要是更能吸引目光和焦點。
此外,NBA近年改變了球例,容許打聯防,而球隊大量使用包夾戰術,也大大減弱內線球員的威懾力,特別是對美國那些根基不好,不會傳球的中鋒來說,更是噩夢。加上NBA速度愈來愈快,打跑轟戰術的球隊愈來愈多,部分球隊更打起雙控衛來,更令傳統中鋒難以生存下來。
今屆達拉斯奪得NBA總冠軍,在決賽擊敗邁阿密,兩隊隊中的都沒有具主宰力的中鋒,這會是未來NBA的寫照嗎?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書展與評語

又到書展,小弟今年沒有新書出版(其實將來是否有也要看機緣),不過次文化堂的攤位應該還可看到我的兩本舊作:《跟著麥當勞去旅行》及《跟著足球學通識》。
攤位編號:1B-B26,1B-C25
兩本舊作,前者出版多年,可以再版,已大大超出本人之預期,至於後者,暫時不知銷量,希望不要令彭兄虧蝕太多吧。
《跟著足球學通識》出版已逾一年,老實說回響也不算很大,不過在網上還是看到一些評語,有讚有彈,公平起見,不論褒貶,都摘錄下來讓大家看看吧。
Duncan2
I guess it all depend on how much you like history, especially Europe history. Some interesting things here, but somehow, the writing is not so consistent. One minute it sounds so great, but I felt I can't take the writer too seriously in the next minute.
士兵Blog
書的內容大致是用地理、文化、歷史等球場以外的因素去分析各球會及國家隊的強弱,其中談到為何共產(或極權)國家無法在足球場上產生世界級勁旅,是我最為喜歡的文章(57)!書中談到因為在極權國家中,所有人都要絕對服從上級,因而缺乏創意以及應變力,所以在千變萬化中的足球場上是沒有法子應變的。此外,此書亦令我增長了智識,例如以色列以前竟然曾在大洋洲區作賽,這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
另外,作者是早於2010年世界盃前寫的,他說現在的國家隊已經沒有了以前的風格,實在不得不佩服他的觀察力!在本屆世界盃32強中,除了西班牙及德國外,所有球隊的風格居然都差不多(連巴西也像是以前的德國),因此可說國家隊已經沒有風格了!
可惜的是,書中有少許資料上的錯誤,例如第48頁,曼聯在該場球賽最終是輸1而非16;不過即使有少許錯誤,我還是強列推介大家找這本書來看,相信大家會對世界足球有更深刻的了解。
藍天之下,有我的世界
如果對足球認識不多,書中的內容都不錯,而且也很有用中肯,應該說老娘我本身也沒有很深入了解過英倫三島足球恩仇史的由來。不過,不知為何,對老娘來說,有趣是有的,不過是期望 = 期望那種,可能誠如開首所說,內容都比較像硬知識多過剖析反思(又或是基於好些是本身知道的),也可能是老娘要求太高啦。所以,想看的,也不用理會老娘,想明白一下足球內外的一些小知識,也有一看的價值,再怎樣說,作者是比老娘資深的球迷,我的都不過是廢up幾句而已。
CWY'S Y! BLOG
喜出望外
文筆風趣
從不同角度利用足球
述說歷史人文等
值得推介
=====================
讚的就不好意思多談,關於批評的部分,小弟有少許回應。
第一,可能有人期望這本書是一些關於足球的評論分析,這大概是書名讓大家誤會吧,其實我從一開始,便想透過足球,讓大家認識世界,從沒想過(也未必有這種功力)去月旦足球之發展,選用「通識」一詞,一方面是市場的考量,另一方面,我始終認為,要掌握基本資料,才有資格去評論一件事,所以此書先提供一些有關足球和世界的「常識」,大概也算是「通識」的入門吧。
第二,有人覺得全文不太穩定,這當然是小弟的責任,我重看此書,也有些篇章不太滿意(例如寫顏色那兩篇就覺得很差,不夠深入;寫中國足球及非洲那兩篇,也覺得可以寫得更好),部分錯字及沙石也頗礙眼,這一方面是小弟的疏忽,另一方面也因為我搜集到太多資料,又貪心地想把所有資料塞進書內,於是反而出來的效果有點參差。
第三,我的寫法是深受一位寫NBA的台灣作家唐諾(可惜此君近年已少寫體育了)影響,當年我一看其著作,已覺驚為天人,自小看過無數體育報章雜誌的我,從沒想過體育可以這樣寫的。他以半認真,半幽默,用上無數有趣比喻來寫NBA(有時也寫其他運動),我不敢說前無古人,但至少我至今沒看過比他更優勝的體育文章(只計中文),自此以後,我便立志學他這種風格,不過,大概眼高手低,有些人看來,便會覺得不太認真(甚至無聊),而為了令部分意思更加貼題,也用了不少廣東話,相信也有些人看不過眼。
不過,我仍希望繼續這種風格,只不過盡量在認真與風趣之間取得平衡。有關體育的事,實在太多東西可寫,我希望寫奧運,又希望寫美式運動(如NBA、MLB、NFL),但同時又很貪心地想寫一些旅遊的文章,但願不久將來會有新作推出。

0架妹大破機械妞

日本女子足球隊憑互射十二碼擊敗步大力雄、體能體型壯碩如「機械人」的美國隊,奪得女子世界盃冠軍,令不少球迷雀躍不已,即使我也支持美國,同樣為日本隊的突破而感到欣慰。
說來真奇怪,近年日本體育發展停滯不前,04年雅典奧運佳績只屬曇花一現,08年奧運只得9金,兩屆冬季奧運合共只得一面金牌。惟獨是大型團體球賽(即俗稱的「大球」),近年卻屢創佳績。女壘在08年奧運爆冷擊敗美國,女排也東山再起,成為世界前列,這次女足更成為首支成為世界冠軍的亞洲球隊。當然,也別忘記日本棒球隊兩奪世界經典賽(就是棒球界的世界盃)冠軍,男足在世界盃也獲得好評……
日本平均體育水準不降,但最講求體型體能的「大球」,日本明顯先天不足,反而能創造奇蹟,這不是有點奇怪嗎?
我想,第一,日本單項的強項集中在一些講求靈活敏捷的運動,又或是一些靜態運動,例如體操、柔道、摔跤、乒乓球等,然而,這些強項亦是身型特點相近的中國的強項,而基於人口較多,加上舉國體制的「屈機」法,中國幾乎在這些項目皆「格食格」,總是能壓倒日本;何況還有強項幾乎一樣,而更強悍鬥心也更高的韓國當攔路虎?所以近年日本在本身強項成績往往不如預期。
但來到「大球」便不同了,中國人不團結的民族性,令中國隊不再可怕,加上中國的奧運策略,往往不太重視金牌既少又難拿牌的大球。少了中國這座大山,較團結也較拚搏的日韓反而有機會在多項「大球」出線,得以經常與世界強國較量,視野較廣闊,進步自然也更大。
第二,日本一直走自己的道路,而不會因為國際潮流而盲目跟風,日本人了解自己的身體條件,不會刻意走歐美的強悍風格,例如女排,當中國也想跟歐洲鬥身高的時候,日本還是堅持走靈活快速的風格;當隊隊女足都愛玩砲轟戰術,變身成為機械人的時候,日本反而變身「女版巴塞」,大玩陣地戰,試想想,這不正正與日本人愛盤膝而坐,下身短小卻不盤穩的特點不謀而合嗎?忠於自己,了解自己的長短處,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才是成功的關鍵。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廈門仿古街麥當勞

記憶中,中國每個大城市,好像都有一條「仿古街」。在廈門思明南路,便發現一幢幢頗新淨的唐樓,也不知是舊樓改建,或是根本就是仿古的新建築,總之沿路兩旁都是這種建築,於是大家都鑽進騎樓底,體會那舊日的風情。
在其中一幢「唐樓」中,便發現一間麥記。內裏裝潢新淨,完全沒有破敗的味道。不過,總覺得不殘殘破破,就不像唐樓,人就是這樣矛盾了。






在樓下還發現一輛又一輛送外賣的「電動單車」,非常輕盈,送外賣應該很方便!只是不知是否要有駕駛執照才能駛出街?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美洲盃的衰落

今年夏天特別多雞肋!先有美洲金盃,現在則輪到美洲盃(Copa América)。
是項由南美足協成員國參加最重要的國家級足球賽事,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國家級足球賽事,在1916年便舉行首屆賽事,比歐洲國家盃早了五十多年,直到70、80年代,它的地位亦只略較歐國盃遜色。可惜,近年這項賽事每況愈下,今屆由足球強國阿根廷當東道主,本應有看頭,但初賽快將結束,仍無法引起太多話題,甚至給同期的女子世界盃比下去。
美洲盃的衰落,一來源於足球的天秤愈來愈向歐洲國家傾斜,近年歐洲國家經常包辦(或幾乎包辦)世界盃四強,反觀南美,阿根廷球星多,卻踢不出整體,即使巴西有時也不太穩定。
更何況不少南美球員都在歐洲搵食,要他們在歇暑期間老遠從歐洲回美洲參賽,已有點強人所難,更何況美洲盃吸引力不足,根本不能成為球星們奮鬥的目標,難怪個個無心無力,沒精打采,部分甚至索性避席。
但更大問題是,歐洲不但強隊多,而且二、三線球隊與一線球隊實力差距不大,甚至連希臘也可贏得冠軍,沒有一支強隊敢說必勝。反觀南美,除了巴西、阿根廷,頂多只有雙圭有力爆冷,近年冠軍不是巴西就是阿根廷,由89年至今逾20年合共9屆賽事,巴西五冠兩亞,阿根廷兩冠兩亞,近兩屆決賽都是巴阿「大戰」,叫人如何提起興趣?(這情況在美洲金盃更加明顯,幾乎篤定墨西哥鬥美國,叫人悶出鳥來。)美洲盃賽制也有問題,沒有外圍賽,南美足協所有成員都有資格,於是經常可見強弱懸殊的比賽。
而且南美足協也不太爭氣,本來好好端的南美洲區內賽事,但無厘頭邀請「外隊」,美國、墨西哥等也算了,連日本、韓國都爭逐「美洲」冠軍,也實在令人難以接受。最慘像今屆墨西哥,擺明「鄧腳」,抱著「只求參與」的態度,派副選出戰,也進一步拉低賽事水準。
既然如此,不如索性擴大賽事,簡單的話,可以把美洲盃與美洲金盃合併,而且先打外圍賽,讓那些水準一般的中北美及南美球隊不能直入決賽周,例如一屆賽事有10隊參賽,中北美佔三至四席(通常都是墨西哥和美國),南美佔六至七席,先淘汰厄瓜多爾之類的球隊,增加比賽的可觀性。
再進一步,改成一項集美洲、亞洲、非洲及大洋洲強隊的賽事(當然,這時就不能再叫名不正言不順的美洲盃了),試想想,有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烏拉圭,有中北美的墨西哥和美國,有非洲的尼日利亞和加納,有亞洲的日韓澳,加上新西蘭,雖仍不及歐洲國家盃的星光熠熠,但也拉近了不少,到時肯定戰況激烈。大家也可以在世界盃和歐國盃以外,多一項賽事可供期待(和落注)。
最後,還可以來個歐洲冠軍對這項賽事盟主,來一次終極之戰,爭奪「世界冠軍」,不是比搞另一雞肋「洲際國家盃」簡單得多,也吸引得多嗎?

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舉國體制害了姚明

經過數個傷傷停停,令人沮喪的球季之後,一代中鋒姚明終於宣告退休了,由初出道時備受期待,被廣泛預言會成為奧尼爾之後最具宰制力的中鋒,到最後只能當一位名氣與戰績不成正比的球季,除了因為個人際遇之外,中國籃協的決策也實在難辭其咎。
相信沒有人會反對,NBA是籃球界的最高殿堂,不但競爭激烈,對體能要求也極高,加上整季要打82場賽事,即使一眾體能勁爆的美國大學球員(部分也只得體能勁爆),也不能一時三刻便即適應,何況身體條件較遜色的亞洲球員?姚明來美的第一年,他便因為要參加世界賽而錯過季前集訓,其後幾年,世界賽、奧運從沒缺席,07~08年球季,他因傷打了12場便全季報銷,但不知是否完全傷瘉之時,又要為國家隊打奧運(這也令球會有點微言),幾乎沒有一個夏天可以充分休息,即使鐵人也會殘,何況一位揹著7呎6吋巨型身軀和全國期望的球員?
反觀美國球員,很少連續代表美國參與國際賽,就是要在歇暑時好好休息,即使歐洲球員如奴域斯基或加素,成名後都決定退出國家隊。可借,中國仍停留在舉國體制與市場體制的過渡階段,於是姚明既要應付球會賽事,又要肩負「為國爭光」的光榮使命,面對兩面戰線,籃球生命就這樣快速消耗掉!
其實,中國運動員的運動生涯一般比其他國家短(當然也有例外,如王義夫、郭晶晶等),一方面因為操練太艱苦,迷信「青春火花」式的訓練方式,也不太重視運動科學,以致不少都因傷提早退役。另一方面,不少運動員並非真正喜愛那項運動,只因身體條件適合,而被「編配」到該項目,他們只會「做好呢份工」,任務完成了,名成利就後,自然有咁快閃咁快。因此,我們經常看見一些外國運動員連續參加三、四屆奧運,但在中國,卻並不多見,像姚明那樣,為國征戰三屆奧運,已算非常難得,但當他近年傷病纏身,宣告不再參與倫敦運時,還是被網民圍插,幾乎由國家英雄變成逃兵,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正是中國運動員的悲哀,由這角度觀之,我也寧願姚明快些退役。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陳志新的奇怪邏輯

民建聯黨員陳志新有嘢講2011年07月08日
中大校友評議會選舉聽日就舉行,主席候選人之一陳志新噚日主動同八方講,唔係想隱瞞民建聯黨員身份,只係唔想藉此宣傳,亦都唔想將政治帶入評議會。
陳志新又剖白入黨因由,佢話八九民運之後,有心「做啲嘢」,同幾個老友加入民建聯,但之後無參與黨務,「我都係想低調,(民建聯)啲信寄嚟,我都放埋一邊冇理」。不過佢無意退黨,「人哋越講,我反而越唔想退」。被迫「出櫃」參選,陳志新話其實只要有心為中大,「乜黨都冇所謂」。
呢次評議會主席之爭,誰勝誰負冇乜懸念,但贏家肯定係新亞,因為陳志新與對手周澄都係「新亞人」,周澄父親亦是新亞英文系畢業,周澄話冇諗住靠爸爸拉票,「只係搵咗一、兩個爸爸嘅舊同學填委託書,主要都係搵新一代嘅票」。
以上是《蘋果日報》的報道,假如該報所寫的是事實,陳兄的邏輯看來有點奇怪。他說因為「八九民運」而想「做啲嘢」,但卻選擇加盟民建聯,這個選擇本身已令人奇怪(不知就裏的人大概以為他在搞Gag)。好了,即使退一萬步,覺得他選擇民建聯並沒有問題,但民建聯創立於92年,換言之,他想「做啲嘢」,想咗三年才正式付諸行動,「效率」也實在非常高。
好了,就當這是「深思熟慮」的行動,但既然他加盟民建聯是因為想「做啲嘢」,理應滿腔熱誠,但他加盟之後又不參與黨務,甚至連「(民建聯)啲信寄嚟,我都放埋一邊」,如此不投入,不是跟想「做啲嘢」的心態南轅北轍嗎?還是因為他只得三分鐘熱度?
那麼,這次他競選評議會主席,究竟是否真正想「做啲嘢」?會否到時又突然想低調一點呢,將任何文件都「放埋一邊」呢?
本人並非中大舊生,但看到中大將會有一位這樣的評議會主席,實在衷心祝賀該校的師生。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為亞視說幾句話

亞視因為「誤報」江澤民死訊而備受千夫所指,更有人致電廣管局投訴,更被傳媒訕笑,「樣衰」之至。
既然人人都指責亞視,就由我來「雪中送炭」,為他們說幾句公道話吧。基本上,像江澤民死訊如此重要之事,亞視新聞部豈會亂來?他們既然收到消息,又夠膽報道出來,自然相信消息來源的真確性。
有人指,傳媒有責任核實消息來源是否真確,但在中國這種極權國家,一般人夠膽隨便發言嗎?那麼,難道要記者致電江澤民家人或是政治局常委來求證?
又有人說,為何不等官方公布?多餘!中國官方話六四無死人添!你會相信嗎?官方否認,不代表江未死,可能真的死了(或夾硬用儀器來讓他「未死」,正如部分網友所指的「被生存」),但官方認為還未到最適當的時間而已,也可能是官方覺得,民間傳媒比官方更早公布死訊,實在太無面子,所以堅決否認,向「亂報」的傳媒施個下馬威。就像好幾年前,東方日報也曾「預道」趙紫陽死訊,其後被指錯誤,非常無癮!但幾天後,「預言」果然成真,是如此巧合,還是官方公布有時差,大概千遠是個「謎」。
在這次亞視事件,我認為有兩點要注意:
1. 一天中國仍然停留在極權階段,這類事件都會重演。
2. 假如每件事都要官方公布才作準,那麼還需要民間傳媒嗎?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台灣足球大突破

貴為前度亞洲足球王國,我們香港人一向以來都看不起台灣足球,即使「中華民國」曾兩度奪得亞運足球金牌,但香港人只記得這兩支金牌隊伍幾乎所有主力都來自香港,雖然近年香港足球不進則退,但一跟台灣足球相比,又即時可抬起頭,自我感覺良好。
但本周台灣足球卻迎來重大的突破,在世界盃外圍賽亞洲區首圈次回合,中華台北以三比二擊敗東南亞錦標賽冠軍馬來西亞,總比數打和四比四,僅因為作客入球較差而出局,若非主將陳柏良射失十二碼,更可能再晉一級,要記住,大馬世界排名為144,不但比台灣高(165),也略勝香港(146),換言之,如今港隊面對台灣,但未必敢說必勝了。而更最令人驚訝的,是入場人數竟多達一萬五千人,打破二十年來紀錄,記憶中,港隊賽事近年也甚少有如何高的入場人數。
為何台灣這個「足球沙漠」,竟也可脫胎換骨呢?相信當地足總應記一功,近年大力推動青少年足球,先打好基礎,又開始發展城市聯賽,而且還有電視轉播(據說當局計劃於2018年舉辦職業聯賽),去年又主辦龍騰盃,增加球員踢國際賽機會,甚至還出現首位職業球員,就是投効天水圍飛馬的陳柏良(雖然香港聯賽有幾「職業」大家心裏有數)。
而最大也最快見效的措施,就是找來在比利時甲組踢波的中法混血兒夏維耶(中文名陳昌源)為台灣効力,這位球員不但吸引到傳媒注視,也大大增強球隊實力。其實在港出生的外國球員大不乏人,當年便曾招攬巴貝利及安達臣投効港隊,近年反而不再這樣做,只懂找國援或水準一般的非洲兵入籍,實在令人費解。
眾所周知,由於曾是日本殖民地,台灣棒球基礎雄厚,特別是60、70年代開始,由於政治理由,台灣足球隊未能參與國際賽事,到了80年代,中華台北更被迫投身大洋洲組別,在這種環境下,怎能發展足運?(詳情可參看本人的著作《跟著足球學通識》)反觀當時的台灣,少棒不斷取得佳績,因此,年輕人都愛投身棒球行列,跟與其關係密切的美國及日本,成為全世界少數棒球較足球受歡迎的地區。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足球已變成一項全球運動,台灣也開始重視足球,假如香港繼續懶懶閒,恐怕會變成龜兔賽跑中的白兔。
不過,台灣足運的突破對香港也不是壞事,過去在東亞,香港的地位有點尷尬,跟中日韓甚至北韓都有一大段距離,跟蒙古澳門水準又好上多倍(港澳埠際賽是史上最大的雞肋),滬港盃和省港盃始終是城際賽事,不算真正國際賽,新馬等地,又寧願與鄰國爭奪東南亞地區的龍頭位置,於是香港在東亞區內很難找到勢均力敵的對手。如今有了台灣這個好對手,建議香港與台灣定期舉行賽事,讓港隊球員有明顯的目標,也讓可得到更多的鍛煉機會,最理想的當然是齊齊進步,讓東亞四強變成六強,總勝過現現在那麼單調。
在台馬之戰翌日,有另一件關於台灣之新聞,台灣駐港機構,終於可正名為辦事處,而不是曖昧的「旅行社」,香港足球大概也應拋開政治包袱,多與台灣交流。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也問四維出世

一向很少談電影,不過近期四維出世與鄧小樺之筆戰,實在非常精彩,為了增加本Blog之點擊率,小弟這個業餘影迷也忍不住加一把口。
近期迅速冒起的四維出世,其理論,簡言之,包括以下幾點:
1. 今永遠不如昔,近年的電影幾乎都是壞電影,能勉強看不去已值得慶祝,而昔日的電影,至少今天仍廣泛流傳的,都是經典。
2. 商業電影都是不誠實之作,藝術電影才有「瞬間的永恒」。
3. 評論好壞,可以不需原因,總之佢認為好就是好,壞就是壞;也可以捉著一個缺點無限放大;也可以是因為此片與導演的前作「不統一」;也可以因為拍出來的成品與導演最先想法不同,因此不夠誠實,也就不是好作品了。總之講到尾,他就是很少根據一齣電影整體水準來作評論。
4, 假如閣下不明白,也是閣下的問題,與他的分析(假如有的話)和表達能力無關,又由於閣下不了解他的理據,所以沒資格批評他的理論。
5. 所有對近年電影(特別是港產片、華語片、荷里活電影)讚好的影迷及影評人,所有不頒獎給他的學生的電影/短片競賽評判,都是不懂電影的。
每個人都有權表達他的意見,也有權認為任何一齣電影是壞電影,正如我也有權不認同他的評論,而且,跟他評論電影一樣,不需任何理由。
至於近期有關《打擂台》之爭論,小弟非專業影評人,沒打算也沒資格跟四維出世作筆戰。只是有些問題,還是忍不住想問他。
1. 他在〈請循其本〉一文中說:「……《打擂台》的難看,是我跟公園仔的共識,吾道不孤,是明白不過的事實……」但我再看那篇訪問,公園仔明明說:「我對《打擂台》的印象沒有那麼差……」,究竟是四維出世強屈人家?還是公園仔怕得罪人,跟他談的是一套,寫出來又是另一套?抑或四維出世認為「印象沒有那麼差」跟「難看」是相等的?
2. 他表示將會逐場分析,逐場拆解《打擂台》,假若一套電影可以這樣子逐場分析,那麼每一場都根據四維出世所認為好的標準去拍電影,不就可以拍成「好電影」嗎?但問題是,這樣跟隨「Formula」來拍影,會是一部「誠實」的電影嗎?那麼,用「好電影」的Formula來拍成的「不誠實」電影,是壞電影還是好電影?
3. 四維出世似乎非常不屑郭子健導演,甚至說過「郭導我是不認識,亦不想認識」,他沒說原因,我根據幾篇文章估計,可能是因為他「被主流合拍片所吸納……」,也可能是因為他的作品主題意識南轅北轍,不夠「誠實」。但與他相熟,甚至他甚敬重的舒琪導演(他在〈給創意書院學生〉中,說過:「今年蒙舒琪先的邀請,在演藝學院主持了一個叫『1960年的電影』的課程……」)不也曾拍過商業電影《愛情Amoeba》,跟一眾最最最商業的電影人如馬偉豪等合作嗎?何以四維出世又不介意跟他認識呢?
所三強調,我不是專業影評人,甚至連超級影迷也不是,只是一個愛看文章的無聊人,在四維出世在《明報》刊出〈請循其本〉一文時,同一天《明報》副刊亦有篇朗天的文章,談的是Snobbism,中文可譯為「偽雅」,實在非常巧合,卻也非常應景也!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小牛還是小馬?

這篇文章,本應是下一本書的其中一節,不打算放於網上,但看到今天左丁山一篇文章,又忍不住Post出來給大家看。首先,請看看左丁山如何說:
《小牛不是小馬》
美國 NBA決賽,由 Miami Heat對 Dallas Mavericks,前者譯做熱火,後者叫做乜?六月五日《蘋果》體育版講 NBA, AA8版有一段 now寬頻電視廣告:「熱火 VS小牛」,但《蘋果》體育嘅新聞標題係「唔怕火燒,小馬擺陣爭連勝」,一版之內有兩個譯名,學生豪問左丁山:「《蘋果》啱還是 now廣告啱?」
查字典啦,查「朗文當代大辭典」與牛津 Advanced Learner's,都只係解作異見者,但網上 Dictionary.com就除咗異見者之外,仲有一個解釋,就係無烙印,離群動物,特別係指 calf(小牛),呢個字義在美國西南部盛行。達拉斯就在德薩斯州( Texas),傳統上牧牛場所在地,故此 Dallas Mavericks譯做達拉斯小牛,應該係啱嘅,達拉斯位現時班主 Mark Cuban本身就係一位挑戰權威(屢被 NBA罰款),行事風格獨特之人,自己就係一位 maverick。球隊名字來自 1957-1962年嘅美國西部片集 Maverick,主角人物就係占士加納,當時占士加納係球隊股東之一。球隊名字縮寫就係 Mavs,或者《蘋果》就係咁叫,將隊名譯為小馬。
以下是小弟的考證:
《小牛還是小馬?》
美國達拉斯有支籃球隊,名為Mavericks,中文報紙統統譯為「小牛」隊,不錯,若你翻查字典,會發現Mavericks的確解作小牛。不過,要明白Mavericks如何翻譯,先要了解其來源,話說當年德州有位大地主名叫Samuel Augustus Maverick (1803-70),最愛獨樹一幟,那時規定牛的所有權,取決於牛身上的烙印,人人遵從,唯這位Maverick先生硬是不肯為牛打烙印。於是大家把那些未打烙印的小牛,一律稱之為Maverick的牛,幾經流傳,就成為Maverick了。
漸漸這個字又衍生出另一意思︰不屈服權威、挑戰舊勢力。而且不再未限於小牛身上,而泛指其他畜牲,部份字典還將「離群馬」列為該字的正式字義,野馬群中的幼年公馬,一有動情跡象,就會違反成規,被群馬之首的公馬趕離,這些被趕離群,四處征戰的公馬,亦稱Maverick。福特汽車公司曾推出以Maverick為名的汽車,車徽也是以馬為誌。
大家再看看達拉斯隊的隊徽,正是一個馬頭,很明顯,達拉斯隊名Mavericks代表的是「離群馬」,取意「突破傳統」的意思,與小牛無關。因此,當年簡而清便曾大力抨擊「小牛」這譯名,而提出用「離群馬」或「惡馬」等名字。然而,近年亞視不用「小牛」,不用「小馬」,改用「牛仔」,會令人與美式足球隊達拉斯牛仔隊(Dallas Cowboys)混為一談,是最差勁的翻譯。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香港中場指揮官魔咒

香港中場指揮官,猶如被人落了魔咒一樣,近有蔣世豪跳樓輕生,遠有數年前譚兆偉自殺未遂。再往上溯,一代球星胡國雄在退役後發展也未如理想,昔日中場指揮官之中,似乎只有山度士退役後可另創一番事業。(近日又再進出法庭的張子岱雖然不算中場指揮官,但也是中前場的重心球員,勉強也可計入內。)
中場指揮官的問題,也是香港球壇的一面鏡子。有人歸咎於足壇沒有完善的退伍制度,但我想問一句,在本港,除了公務員外,哪個行業會照顧員工退伍後的生活呢?或曰:香港足球員只有十多年職業生涯,比其他行業短得多,但大部分足球員只有中學學歷,月薪往往可達三數萬,踢足十多年,不是比一位中學畢業,收入一萬上下的人工作三十年更多嗎?何況足球員可早一步儲到一筆資金去發展另一番事業呢?
有人則歸咎於政府支援不足,但觀乎外國,英德西意,政府似乎也沒有花太多錢去「資助」足球員,前英國「國寶」加斯居理理財不善,以致生活潦倒,英國政府也沒有因他曾為英格蘭立下豐功偉績而花費公帑去接濟。
個人認為,中場指揮官的「魔咒」,源於本港獨特的足球生態環境。一般而言,中場指揮官是全隊技術最出眾的球員,在外國,由於競爭太激烈,球員技術即使多出眾,強如施丹也不敢怠慢。但香港則不同,競爭太低,不少球星單靠個人技術已足以鶴立雞群,訓練不必認真,且往往是全隊最高薪的球員。久而久之,這種球員往往不會注重紀律,連自己也管不好,如何管好別人?於是一來令生活更加混亂,二來退役後也很難往教練方向走,觀乎現今的教練,球員時代大多不是球星,反而工兵型的卻不少,正因為工兵型球員是一隊中最注重紀律的球員。
何況薪金優厚,球員風光之時哪會為退役後作打算呢?而不幸的是,這幾位中場指揮官又不是能言善道之士,於是又不能向評述方面發展(大概這些球場上的王者都不慣也不屑靠言語來討好他人吧),記得亞視曾找過譚兆偉當客席評述,但他那沙啞的聲音實在嚇死人!欠缺長遠計劃,在退役後只好往足球以外的興趣發展,往往就是開酒吧,但去酒吧蒲與開酒吧卻是兩碼子事!於是往往蝕本收場,與球員時的要風得風形成強烈的對比,讓這些球星一步步往悲劇的結局走去。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以「法」為尊的弊端

不知是否因為不少民主派的人都是法律界中人,抑或因為民主派的人愈來愈懶,近年民主派似乎只懂講「法」,例如愛上用法律方法來挑戰政府(而且總愛找上些拿綜援的老人家出頭),繼「領匯事件」後,這次又輪到港珠澳大橋了;又例如政府公布一些政策,例牌有人說(通常是湯議員)這「可能」違反了歧視條例、私隱條例、乜乜條例,諸如此類。
但正如陸離所說,法律觀點,只是眾多觀點之一,不可能任何事(特別是政治事件)都由法官去決定,否則特首就沒有存在價值了,一切由終審法院決定不就行了?
何況,一切以「法」為尊,只會對政府及大企業更有利,雖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實際上法律的天平永遠傾向有權有錢那一邊,因為他們可以聘請最好最專業的大狀為他們打官司,亦有更多資源可以不斷地打一些無休止的案件。更別提政府及大企業支持的議員可以把法例改成對他們有利。於是,例如近期的美孚興建屏風樓事件,又例如公營機構可加不可減機制,法理上輸了,才掉轉頭講理,不就予當局有反擊機會,一句說你「輸打贏要」,便已無反駁之餘地。
更大的問題是,只講「法」,大家只會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件事有否違法,而不是有否道理,長遠來說,對香港的民主化,肯定是弊多於利的。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請勿把塗鴉少女「英雄化」

從來不是艾未未的粉絲,也不曾留意過他的作品,但無論他有否逃稅,這樣子被失蹤,當局硬是不解釋,一副「你吹我唔脹」,還是叫人氣憤!
少女在街上塗鴉撐艾未未,作為表達自己的看法,對內地暴政的宣洩,對政治現實的反叛,自屬無可厚非,即使違反香港法律,也屬無傷大雅,對社會也不見有太大影響,假如警方真的大肆追捕她,只會加深大家對港府「擦大陸鞋」的印象,簡直蠢得交關!
但無論我是否撐艾未未和塗鴉少女,看到《蘋果日報》頭版報道塗鴉少女,還是有禁不住點擔心,這顯然是該報的一貫的做法,不是把對象「妖魔化」,就是把對象「英雄化」。畢竟跟內地那些冒著被投獄的維權人士相比,這樣子塗鴉,基本上要冒的風險不大(即使被捕頂多也是罰款而已),而且對內地的影響也近乎零,只算是渲洩行為而已,但報章大事將她「英雄化」,卻是轉移了大家的視線,本來大家應該關心的是艾未未,現在變成關心少女,好像少女沒事,艾未未怎樣也沒所謂!
更甚者,該報把支持艾未未變成一件很「潮」的事,大家關心(或口說關心)艾未未,只因覺得這樣做很「型」,而不是因為有道理這樣做。大家一蝸蜂去「跟風」,只為了「自我感覺良好」,卻不會嘗試了解事件的始末,不會嘗試去討論分析,長遠來說,對爭取內地的民主,只會有害供益。

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足球高於生死

已故利物浦名帥山奇利( Bill Shankly)有不少名句被傳頌,其中經典「 Some people believe football is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I am very disappointed with that attitude. I can assure you it is much,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引自紅軍官網)」大意就是,「足球比生死更重要,但我不同意。」
以上引自《蘋果日報》體育版一專欄,我一看即時嚇一跳,這句是Shankly的名句,但專欄中的翻譯卻離晒大譜,小弟照「大意」去譯,是「有些人相信,相球是有關生死,我並不同意,因為足球比生死重要得多。」與那位「專欄作家」的翻譯剛好相反,只能講句「離乜浦」!
同一天同一報章的體育版,介紹NBA的最終統計,指3分王是邦拿,而2分王則是金塊的尼利,唔係啩!若3分王是指3分命中率最高,根據NBA官網顯示,邦拿的確是得主,但尼利卻是射球(不計罰球,即Field Goal%)命中率最高,換言之是包括「2分球和3分球」,雖然尼利的確射2分球比3分球多得多,但硬說他是2分王,是否有點夾硬來呢?
《蘋果》的體育版,真的令人很失望!

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

國際賽「雞肋化」

生果報專欄說:「(柏天尼)坦言懼怕國際足球失去聲譽,上周六13場歐外便出現3場窿對窿,4場只入1球的比賽,太不像樣。當中有多少人留力,多少是畀面派對自有公論。」
方向報專欄說:「作為全球最高榮譽既賽事,只係靠兩場波定生死,會唔會兒戲咗啲?……好似香港呢啲高不成,低不就既球隊,就成為被遺棄既一群,隨時踢完兩場就畢業……你唔畀機會弱隊踢多啲比賽,又點提升佢哋水準呢?」
現今國際賽慘成雞肋的問題,其實源於國際賽的兩極化,一是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及洲級別賽事,一是沒有任何壓力可言的友誼賽、熱身賽,由於奧運亞運特殊的參賽限制,不算正式國際賽,除了部分地方如東亞有小規模的地方賽事,基本上是沒有中間落墨的賽事,一是非常重要,幾近一場也不能輸的賽事,一是非常不重要,勝敗也沒關係的賽事。
但要增加具錦標性賽事也不容易,對於強隊來說(多數是歐洲國家),由於大多能躋身決賽周,每兩年一次大賽,由外圍賽到決賽周往往要激戰十多場,已嫌太多了。而且球會也不容許國際賽再「霸」多一個月來舉行大型賽事。但對弱隊來說,可能要四年才打幾場這種賽事,根本不可能累積經驗。
何況,每兩年才有一項大賽(假如非歐洲國家,更是四年一項),令冠軍變得太罕有了,大部分球隊都年年遇上挫折,正如本港某政黨領導所說:「只有辱,沒有榮」,全沒滿足感可言,更令球員視國際賽為畏途,倒不如專注於一年有好幾個錦標可爭的球會賽事好了。
不想增加大賽,但又想改善國際賽「雞肋化」的情況,其實可向NCAA借鏡,NCAA的常規賽,主要分兩部分,包括校盟之間的賽事,及非校盟賽事,全部計算積分,但校盟賽事卻明顯重要得多,因為能奪得校盟冠軍,已是一件小成就,球員也算有交待,一年只得一隊成為NCAA總冠軍,但卻有多隊可成為不同的校盟冠軍,也令實力不足以爭奪NCAA冠軍的球隊保持鬥心。
國家隊若要組成「小型聯盟」,當然要考慮地理因素,但也要考慮歷史背景,例如多支大不列巔球隊,可組成「British League」,規定兩年來要對戰聯盟內球隊若干場,最後計算兩年內的成績,最高分兩隊爭奪錦標,如是者,蘇格蘭等連世界盃決賽周也未必有資格參與的球隊,至少有機每兩年爭一次「英國冠軍」,也是不錯的安慰獎,鬥志也絕不成問題。這個聯盟甚至可以擴大至加拿大、澳紐及南非,相信也有一定吸引力。
此外,一支國家隊可以加入多於一個聯盟,葡國可以跟意法西可組成「拉丁聯盟」,也可以跟巴西、安哥拉、佛得角等組成「葡語聯盟」。此外,其他國家也可以組成「東歐聯盟」、「北歐聯盟」、「高加索聯盟」、「巴爾幹聯盟」,相信都可令賽事變得更有意義。至於弱隊,例如歐洲一眾小國如馬爾他、塞浦路斯、聖馬力諾、法羅群島等隊,也可自組聯盟,好當個山寨王。而且賽期也是用上現今國際賽的賽期,不用再騰出一個月的寶貴時間,各國應該更容易遷就。
當然,有時某些國家想為大賽作準備,約戰與同組對手踢法接近的球隊,又或是因宣傳、推廣、搵錢甚至度假等原因,所以也容許一年某些賽事是出戰非本身聯盟的球隊,只要規定這些賽事的成績,只能影響世界排名,卻不影響聯盟的排名,應可做到兩邊討好的效果。
至於香港,也可以撇開中日韓朝等勁旅,與澳門、中華台北或東南亞甚至大洋洲地區合組聯盟,也分分鐘過過捧盃癮,總勝過在東亞盃當炮灰。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傳媒修改記憶

「玉婆」離去了,翻看本地報紙,幾乎一致說她的代表作是《埃及妖后》,吓!是我記錯還是我搞錯,這部電影是雷聲大雨點小之作,最記得家父說過:「當年《埃及妖后》累到電影公司幾乎倒閉呀!」
幸好,今天看陶傑的專欄,看法與在下一樣,他寫道;「最著名的《埃及妖后》其實是一齣極爛的產品……」實在深得我心。問題是,何以記者會這樣寫,大概是記者只聽過「玉婆」這齣電影,也懶得求證,便人云亦云說,把「最出名的作品」當作其代表作吧。
其實這種修改記憶的情況,近年愈見普遍,大概是年輕一代記者見識少,又不肯做功課之故吧。例如某雜誌做了一個紀念90年代樂壇的專輯,排第一的自然是「四大天王」,第二竟然是周慧敏,第三才輪到天后王菲和鄭秀文,唔係下話,咁都得,王菲跟周慧敏不但不在同一層次,根本就是相差兩三班(至少在樂壇如是,不計Yes Card銷售指數),並排也錯得交關,更何況要王屈居周之後?記者會這樣寫,一是記者乃周的超級粉絲,盲目到不理事實,一是記者根本懶得查資料,自己覺得勁就勁。
還有還有,一兩年前劉錫明回港接受訪問,講到自己幾乎可接近「四大天王」的位置,而記者竟然照單全收,拜託,劉一度頗紅,但離很紅還有一大段路,更別說追近「四大天王」,別講到敗走香港就是單單因為被雜誌寫衰!
記者們,這些所謂「歷史」,近則十幾年前,遠也不過幾十年,要找資料不是很難吧?請別修改記憶!

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精神分裂的壹傳媒

最近林沛理的一篇文章《蘋果軟銷反智的野蠻》,的確發人深省,也令小弟這位壹傳媒長期讀者反思。
有時看《蘋果日報》和壹傳媒的其他刊物,真的有點精神分裂的感覺,看其專欄,無論利世民、左丁山、楊懷康,還有相對較溫和的盧峯和蔡東豪,都反對過分的民粹主義,都反對福利主義。
但是該傳媒的報道,卻是另一回事,反政府的總是有理,阻街抗議的必定是對,所以財爺不派錢要鬧,財爺派錢也要鬧,而是愈是激進愈是有理,所以民建聯當然是「奸」,民主黨又不及公民黨和社民連(即使後兩者的「左傾思想」如最低工資或反壟斷的立場與壹傳媒的專欄剛好相反),有時甚至簡化成支持菜園邨的就是好人,撐高鐵的都是既得利益者,反對領匯的就是有良心,支持的就是只顧自己利益的自私鬼……
但若說壹傳媒就像村上春樹所說那樣:「若要在高聳的堅牆與以卵擊石的雞蛋之間作選擇,我永遠會選擇站在雞蛋那一邊。是的。不管那高牆多麼的正當,那雞蛋多麼的咎由自取,我總是會站在雞蛋那一邊。」但一揭到娛樂版,壹傳媒又是另一番表現,就像TVB與四大(現五大)之爭,財雄勢大,而且壟斷電子傳媒的TVB,當然是高牆吧,甚至可稱為之本港的「文化霸權」,而力爭歌手自由的四大,也當得起以卵擊石的雞蛋吧,但壹傳媒的報道卻是集中在沒有TVB支持下,四大歌手如何「折墮」,潛台詞不就是「TVB都夠膽得罪,自己攞嚟衰啦。」對TVB小圈子頒獎禮的重視,更像是TVB這堵高牆的代言人!
至於一些未能上位的藝人,更慘成譏諷挖苦的對象,但又抱持雙重標準,富人包二奶是叫二房三房四房的齊人,奀星花心就是賤男,充滿了「見高拜見低踩」的意味。
正如林沛理所說:「《蘋果》是一份徹頭徹尾為普通人辦的報紙(a newspaper for the common man),它一開始就選擇了站在老百姓和小市民的一邊,但同時它又明目張膽、幾乎不能自制地貶低這些老百姓和小市民,假設他們都是愚蠢、勢利、拜金主義、自私的、膚淺和貪婪;並根據這些假設制定報紙的編輯方向和內容組合,以及界定新聞的和報道的角度。結果,《蘋果》一方面恭維讀者,將他們的人民力量釋放出來,使他們夠膽挑戰權勢和向政府說「不」﹔另一方面卻傲慢地對待它的讀者,侮辱他們的智慧,「軟銷」反智,日復一日地削弱讀者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說得有道理!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曾雅妮與李娜

網球與高爾夫球,哪個較受歡迎?即使前者較普及,大概大家都同意,兩者各有擁躉,受歡迎程度差別不會太大吧,至少喜歡老虎活士的人,不會比喜歡費達拿的少太多吧。
然而,何以去年台灣選手曾雅妮奪得兩個高球大滿貫之時,大家不聞不問,但當李娜躋身網球大滿貫(最後只拿亞軍),大家卻打鑼打鼓?又何以曾雅妮今年四度四奪冠軍,順利成為世界排名第一選手時,報章只有一小段聊備一格的報道,反而李娜躋身世界十大,大家便當時世界大事?
高球和網球受關注程度真的如此大?
還是因為李娜來自中國(大陸),而曾雅妮來自台灣?是因為我們已經回歸,中國選手都是自己人,他們的光榮就是我們的光榮,而台灣選手卻是「外人」,他們得獎跟日本人和韓國人得獎差別不大?那麼,雖然我們口口聲聲說台灣人是中國人,其實內心早已分了親疏。
還是因為李娜來自一個我們認為應該親近(從而攞著數)的政權,而曾雅妮則來自一個不再需要「表示效忠」(或擦鞋)的政權?
這令我想起當年奧運乒乓球賽,由中國的鄧亞萍出戰台灣的陳靜,明明是中國選手對戰,但香港的主持卻一面倒力撐鄧亞萍。
誰說體育運動跟政治、民族主義沒有關係?

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

運動版圖介紹我的作品

自從《奪標》光榮引退以後,香港便甚少綜合性體育雜誌了,近年的雜誌《運動版圖》自是較成功的一本。此雜誌內容也十分豐富,還包括體育書籍介紹。
最新一期《運動版圖》,便介紹了我的新書《跟著足球學通識》,而且評價不俗,畀分達4粒半星(滿分應該是5粒啩!哈哈),其中一段介紹是這樣的:「再次證明足球不是『一係入一係唔入』咁簡單,以小看大就是這麼一回事」,這也的確是小弟寫此書的宗旨,難得有人認同,實在是一位作家的最大安慰。




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

「亞洲」電影大獎?

一年一度的亞洲電影大獎提名名單又公布了,一直覺得,這個獎項號稱「亞洲」電影大獎,其實無論提名名單或得獎名單,皆嚴重向東亞區傾斜,以今屆為例,最佳電影六齣提名電影,只有印度和泰國各一齣是例外,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及配角,更是中日韓的天下,過往的大獎得主,記憶中也沒有來自東亞區以外的國家。
這不是有點奇怪嗎,印度是世界第一電影生產國,伊朗也盛產名導演,泰國近年也佳作不絕,何以始終與大獎無緣?個人並不認為評審會偏私,但無疑香港雖自稱「國際城市」,但其實視野非常狹窄,傳媒著眼的亞洲電影,也只是中日韓台港而已。即使是電影工作者,視線也只落在與他們關係較密切的東亞地區,看電影的習慣和喜歡的電影形態,其實也就是東亞電影向來的模式,換言之,他們都脫離不了本身的框框,評審時自然也偏向自己喜歡的口味,於是,南亞、西亞或東南亞,在文化背景不同之下,很難打動評審的心,自然難有勝算。
其實問題並不出於評審,而是來自主辦單位,何必要如此托大,硬要代表亞洲呢?畢竟,美國是一個國家,奧斯卡的確可代表美國的電影工業;歐洲電影大獎雖囊括所有歐洲國家,但畢竟歐洲國家都來自基督教文明,文化較相近,不像亞洲般,幾個地區的文化背景南轅北轍,幾乎沒有共通點。既然如此,何不改為「東亞電影大獎」,由文化相近的多個國家爭逐殊榮,橫豎入圍名單跟現時的也相差無幾,不是比現在為顯示「亞洲」的身份,夾硬拉一兩齣印度、東南亞或西亞電影來充撐場面更好嗎?

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美斯得獎的啟示

國際足協的世界足球先生與《法國足球》的歐洲足球先生首度合併,成為新一屆世界金球獎,得獎者是阿根廷的美斯,令大家大跌眼鏡,跌眼鏡絕非指美斯不好,他是「地上最強」的巴塞的首席球星,按理得獎是實至名歸,惟去年是雙數年,亦即是世界盃或歐洲國家盃舉行的年份,按一向以來的慣例,得獎者應是來自得獎國家,落敗國家無論在球會戰績有多好,未能通過大賽的考驗,代表他仍未能更上一層樓。
今年卻是例外,美斯在巴塞簡直是出神入化,但阿根廷在世界盃半準決賽被德國大炒五個一皮,連四強也未能躋身,加上美斯一球未入,表現只算差強人意。美斯的獲獎,似乎從一步表明,大家都承認一個現實,世界盃已不再是水準最高的賽事,奪冠隊伍未必是最好的球隊,只是在這項短途賽事中及時達到巔峰的球隊而已,歐洲球會級賽事才是真正的頂級戰場,因此,在歐洲賽事有好現,比在世界盃有貢獻來得更重要。球會級賽事已開始壓倒國家級賽事。
或許,不想再有爭議,將來的最佳球員還是分開國家級別和球會級別吧,那樣也可以皆大歡喜。
以前,總覺得樂壇有一個統一頒獎禮較佳,但看到這次爭議性獎項,還是覺得,不同機構有不同的準則,所以有不少的結果,可能更能取得百花齊放之效(當然,某些機構豪頒過百個獎,應不在此列),我開始懷念當年分成歐洲足球先生、國際足協世界足球先生及《World Socer》世界足球先生分立的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