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台灣足球大突破

貴為前度亞洲足球王國,我們香港人一向以來都看不起台灣足球,即使「中華民國」曾兩度奪得亞運足球金牌,但香港人只記得這兩支金牌隊伍幾乎所有主力都來自香港,雖然近年香港足球不進則退,但一跟台灣足球相比,又即時可抬起頭,自我感覺良好。
但本周台灣足球卻迎來重大的突破,在世界盃外圍賽亞洲區首圈次回合,中華台北以三比二擊敗東南亞錦標賽冠軍馬來西亞,總比數打和四比四,僅因為作客入球較差而出局,若非主將陳柏良射失十二碼,更可能再晉一級,要記住,大馬世界排名為144,不但比台灣高(165),也略勝香港(146),換言之,如今港隊面對台灣,但未必敢說必勝了。而更最令人驚訝的,是入場人數竟多達一萬五千人,打破二十年來紀錄,記憶中,港隊賽事近年也甚少有如何高的入場人數。
為何台灣這個「足球沙漠」,竟也可脫胎換骨呢?相信當地足總應記一功,近年大力推動青少年足球,先打好基礎,又開始發展城市聯賽,而且還有電視轉播(據說當局計劃於2018年舉辦職業聯賽),去年又主辦龍騰盃,增加球員踢國際賽機會,甚至還出現首位職業球員,就是投効天水圍飛馬的陳柏良(雖然香港聯賽有幾「職業」大家心裏有數)。
而最大也最快見效的措施,就是找來在比利時甲組踢波的中法混血兒夏維耶(中文名陳昌源)為台灣効力,這位球員不但吸引到傳媒注視,也大大增強球隊實力。其實在港出生的外國球員大不乏人,當年便曾招攬巴貝利及安達臣投効港隊,近年反而不再這樣做,只懂找國援或水準一般的非洲兵入籍,實在令人費解。
眾所周知,由於曾是日本殖民地,台灣棒球基礎雄厚,特別是60、70年代開始,由於政治理由,台灣足球隊未能參與國際賽事,到了80年代,中華台北更被迫投身大洋洲組別,在這種環境下,怎能發展足運?(詳情可參看本人的著作《跟著足球學通識》)反觀當時的台灣,少棒不斷取得佳績,因此,年輕人都愛投身棒球行列,跟與其關係密切的美國及日本,成為全世界少數棒球較足球受歡迎的地區。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足球已變成一項全球運動,台灣也開始重視足球,假如香港繼續懶懶閒,恐怕會變成龜兔賽跑中的白兔。
不過,台灣足運的突破對香港也不是壞事,過去在東亞,香港的地位有點尷尬,跟中日韓甚至北韓都有一大段距離,跟蒙古澳門水準又好上多倍(港澳埠際賽是史上最大的雞肋),滬港盃和省港盃始終是城際賽事,不算真正國際賽,新馬等地,又寧願與鄰國爭奪東南亞地區的龍頭位置,於是香港在東亞區內很難找到勢均力敵的對手。如今有了台灣這個好對手,建議香港與台灣定期舉行賽事,讓港隊球員有明顯的目標,也讓可得到更多的鍛煉機會,最理想的當然是齊齊進步,讓東亞四強變成六強,總勝過現現在那麼單調。
在台馬之戰翌日,有另一件關於台灣之新聞,台灣駐港機構,終於可正名為辦事處,而不是曖昧的「旅行社」,香港足球大概也應拋開政治包袱,多與台灣交流。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