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我的新書 《跟着足球看香港》
【廣告時間】
今年又有新作推出了,繼續是我的強項,就是體育。
作為一位足球迷,當年曾經為足球而茶飯不思,連考試也可拋諸腦後,五一九之役的興奮,我至今仍難以忘記,可能今生也不能再複製,但多年來,從未想過要寫香港足球的,大概是不知如何入手吧,但多得次文化堂堂主彭志銘兄的鞭策,於是下次決心把自己的經驗和看法寫下來,過程並不輕鬆,但看到完成品後,還是忍不住跟自己說:做得好啊!你其實很努力呢!
坊間其實不乏香港足球史的書籍,有些以人物為主,有些近似編年史,但我比較貪心,希望透過多年來香港足球的發展,來了解今天香港面對的困境,我總覺得,足球(或許其他範疇也一樣)就是香港的一面放大鏡,把香港的問題放大了。
認識香港足球,或許就可以了解香港多一些。
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金牌就是一切?勿忘奧運「初心」
里約奧運愈來愈近,之前發生了一些小插曲,美國女將哈里森(Kendra Harrison)在倫敦鑽石田徑賽聯賽以12秒20打破女子100米跨欄的世界紀錄,無奈早前她在奧運選拔賽只得第六,世界紀錄保持者卻無緣參與奧運。與此同時,牙買加的保特因傷退出選拔賽,但因為他戰績彪炳,因此仍可參加奧運,難怪有美國選手笑指,若保特是美國人,已失去參加奧運資格了。
這令我想起每一屆奧運會游泳賽,TVB的評述李啟鑑最愛批評美國的奧運選拔制度,理由是游泳選手要先在選拔賽脫穎而出,才可參加奧運,結果不少泳手在選拔賽時狀態已到達頂峰,到奧運之時反而狀態下滑,證諸過去多屆,的確出現一個現象,美國泳手在選拔賽打破世界紀錄的次數,往住比在奧運會時還要多,可見不少泳手在奧運選拔賽拼得太盡了,但不拼的話,又分分鐘連奧運也無緣參加,令泳手們陷入兩難之局。
美國這制度並非泳壇獨有,田徑也一樣,例如百米短跑項目,92及96年兩屆奧運,美國大熱選手劉易斯及格連,先後因在選拔賽失準而未能躋身三甲,無緣出戰奧運,將奧運百米短跑金牌拱手讓予英國的基士堤及加拿大的庇利;又如2000年奧運200米跑,幾可肯定包辦頭兩名的米高莊遜和格連,竟同時在選拔賽抽筋退賽,而喪失這個項目的奧運參賽資格。這種制度,在功利主義者、在一切以「為國爭光」為先的人眼中,根本就是自毀長城,是愚不可及之舉,但他們眼中看不到另一樣極之珍貴的東西,就是公平。
美國人就是這樣,他們信奉「公平競賽」,誰在選拔賽獲得最好成績,誰就有資格代表美國參賽,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他們認為,即使新秀們欠缺經驗,在奧運爭標機會不及一眾名將,但既然他已在選拔賽中取得資格,就不能剝奪他的權利(奇怪的是,理應反對剝削的共產國家,反而不認為有問題)。同樣道理,不管選手以前曾獲得多少次冠軍,都沒有特權,都得在選拔賽取得好成績,才有資格參加奧運。
但世事就是這麼吊詭,奧運宣揚「公平競技」,但我們觀看之時,往往只顧着看誰勝誰負,一切唯結果論,反而忘記了奧運的「初心」,不錯,若以國家利益而言,派出最強選手參賽自然較穩妥,但誰又有資格破壞其他人追夢的權利呢?
每次看到某強國為了確保金牌落入本國之手,要求某些球員讓賽,我便覺得,在國家面前,個人就真的要犧牲嗎?
每次看到某強國為了確保金牌落入本國之手,要求某些球員讓賽,我便覺得,在國家面前,個人就真的要犧牲嗎?
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國際奧委會 為和平而生 為生存而倒向強權
奧運會舉行在即,然而,奧委會又再次惹出是非,事緣國際奧委會未有禁止嚴重而且有組織性地使用禁藥的俄羅斯參加奧運,改為把禁賽的責任卸給各屬會,再一次顯示出,國際奧委會屈服於強國壓力之下。
奧委會,本來是希望透過運動會來宣揚和平,但發展至今,辦好奧運會卻變成奧委會最大的目標,它最關心的就是如何舉辦一個有聲有色,豪華奪目,吸引全球目光的盛事。正如《動向》雜誌主編張偉國先生在訪問中說過:「國際奧委會作為國際體育組織來講,它實際上運作那麼長時間以後產生了一種既得利益,它需要去推動這個國際賽事,它也需要讓國際社會、讓國際輿論對奧林匹克有一種它們希望的評價和影響力……」
然而,這難免又與各國發展出現衝突,例如,奧運會期間,必定要實行一些不便利當地居民生活的舉措;又例如,主辦國要投放大量資源去興建大型運動場,而這些設施在奧運會後往往被丟在一旁成為「大白象」,相反,假如這些資源用在其他環節,可能令民生有更大的改善。
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奧委會在選擇主辦國時,往往寧取大國,96年奧運一百周年,阿特蘭大壓倒雅典,成為主辦城市,已被詬病為「可口可樂擊敗雅典娜女神」。而更可悲的是,這會導致奧委會向專制大國靠攏勢,因為這類國家更願意也更有權力去不惜功本地把金錢和資源投放在奧運會之上。像韓國那樣,因為舉辦奧運會而走向民主化還算是功德無量,但更多情況下,奧運會變成助紂為虐的工具,專制大國可「展現國力」、「恢復民族自信心」,國際奧委會又因為成功舉辦奧運而自覺「達成目標」,只剩下人民承受奧運帶來的遺害。羅格便不只一次讚揚北京奧運會辦得很成功,因為北京不惜工本來主辦奧運,最大得益者就是奧委會,但遺下的鳥巢、水立方如何處置,還有輕易被大風吹走頂部的機場如何善後,顯然不是國際奧委會關心的,更遑論人權、自由等問題了。
於是,出現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奧委會想辦好奧運來宣揚和平和人的價值,專制國家可辦好奧運,所以便由專制國家來宣揚這目標。奧委會不想涉及政治,但其本質卻令它更靠攏政治。
說到底,國際奧委會猶如愛情片的主角,總是欲拒還迎,口是心非,原因很簡單,一切源於國際奧委會的出身,其草創的時代,正是國家主義最興盛的時代,各國都盡力爭取生存空間,甚至不措把對手踩在腳下,在這種思潮下,奧委會又怎能擺脫其時代的限制,而獨善其身呢?更何況奧運會要進一步擴展,少不免要跟各國打交道,有時難免要面對現實,作出妥協。就像愛情劇的主角,雖懷有理想,但被環境所制約,要考慮家人的處境,漸漸地,只能隨波逐流,身不由己,這令我想起《年少無知》的歌詞:「只可惜生活是一堆挫折,只可惜生命是必須妥協。」一切悲劇就這樣產生了……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由細威拿22冠說起……
但這就跌落唯冠軍論的巢臼裏去了,不錯,嘉芙和細威同樣都是22冠,畢明和李純恩相信會堅稱嘉芙偉大得多,我當然不敢亂說,但我只想提醒大家,在嘉芙網球生涯的中期,曾有一位同樣出色的球手,與嘉芙成為一時瑜亮,那就是莎莉絲,那時嘉芙的正手抽擊無人能出其右,但弱點就是反手,而莎莉絲的反手卻是一絕,二人的競爭,本來可以像艾華特與娜華蒂露娃或阿加斯與森柏斯那樣,成為網壇的經典對戰組合,然而,就在莎莉絲如日中天之時,她在93年4月參與漢堡一場網球賽時,被一名(自稱)嘉芙的球迷刺傷,要到95年8月才復出,在這段時間,嘉芙合共拿了7個大滿貫,而莎莉絲卻在黃金時期失去了寶貴的兩年半,更不提她復出後已難復當年勇(其後只拿過一次大滿貫)。若沒有這次事件,二人的大滿貫數目便未必是22對9,而是相對較接近了(當然,我不是神,我不知道平行時空會是怎樣,我只是以二人在事件前的大滿貫成績作估算而已)。
當然,有人會反駁,指運動員受傷是常有之事,但莎莉絲的受傷跟一般傷患不同,那不是意外,也不是日積月累的傷患,而嘉芙球迷蓄意做的,他的目的是要令嘉芙重返世界第一,而正如莎莉絲後來所言:「他達到目的了。」
在這裏,不是要質疑嘉芙的偉大,就算嘉芙(只)拿了20或18個大滿貫,我相信在畢明或李純恩心中,她仍然比細威偉大不知多少倍。我只想說,當大家聚焦在冠軍誰屬的時候,有時會否把冠軍放得太大,以致大家忘記冠軍只是一組數字,得到冠軍也好,失去冠軍也好,其實都是一個過程。
正如,我還是覺得,葡萄牙在初賽及頭兩場淘汰賽的肉酸表現,是絕對不值得拿冠軍的,即使拿了冠軍也得不到我的尊重,雖然我也知道,十多廿年後(其實可能數年後),大家不會記得葡軍早段的羞家表現,只記得他是2016年的歐洲國家盃冠軍。
正如,我不能單單說鄧肯和拜仁拿了五冠總冠軍,因此他們便勝過占士(三屆冠軍),正如,大家公認的神米高佐敦,拿過六次冠軍,遠比羅素少(十一次冠軍),那又如何,米高佐敦在大部人心目中,永遠是GOAT!
美國某記者便說得好:「棒球無關於統計數字,棒球是要看Joe DiMaggio跑過二壘。」說了這麼多,只是希望大家(其實也包括我自己)別把錦標看成一組數字,我們可不是曾鈺成,不是一切都可以透過數學來算出天機啊!
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省港超級聯賽的幻想
不要以為以量取勝就是中國人的專利,在足球的世界裏,就是大者愈大,小者愈小,特別是九十年代波士文案以後,昔日尚有能力逐鹿江湖的荷蘭、葡萄牙以至蘇格蘭聯賽,皆被英超西甲德甲意甲所拋離,這些小聯賽也曾想過合組一個較大型的聯賽,只是好像只聞樓梯響而已。相信短期之內,這些小國只能偶爾偷雞,很難突破四大聯賽壟斷的局面。
這種情況,香港人自然感同身受,香港地方小、人口小,最重要是市場也小,因此大家都努力拓展海外市場,在電影界,海外賣埠有時比本地市場更重要(特別是那些二三流電影),在電視界,TVB也十分重視大馬市場,而在足球界,昔日足星也會趁歇暑期間外訪「掘金」,然而這也不是長久之計。
要突破香港小市場的框框,足總諸公都曾想過不少辦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聯同周邊的地區合辦賽事,在回歸以後,特區政府大力推動中港融合,民政事務區和香港足總也開始打周邊城市主意了,隨着廣東省的發展,省內愈來愈多中等城市,一支廣東隊或廣州隊並不足夠,那些中等城市比如深圳、東莞、惠州等,理應也想擁有本身的球隊,而且理應不願在中國次級聯賽打滾。於是,把這些球隊引入香港聯賽,不但可以擴大市場,而且也讓香港聯賽終於擁有真正的主客制,或許可刺激香港足運,試想想,代表南華的香港作客深圳,或是澳門球隊到旺角場踢館挑戰東方,戲碼應該很吸引,也較易形成話題吧,總比香港聯賽塘水滾塘魚強。
省港超級聯賽最終沒有實現,但在千禧年後,香港聯賽的確引入內地球隊參賽,包括香雪製藥、南城地產、日之泉、聯華/聯華紅牛、香雪上清飲等,然而,這些球隊都起不了多少波瀾,當中甚少是位列聯賽前列,對改善香港聯賽水準幫助不大,而且,這些球會既沒有內地球會財雄勢大的優點,但當中不少又保留內地球會管理不善財政不穩健的問題,不少「玩」了一兩季便不玩了,於是,自2008/09年聯賽,香港又再次回歸「本土」了。
自此以後,省港超級聯賽便成為泡影了,想不到「鳳凰計劃」實行以後,反而引入內地球隊政策也「鳳凰」重生。其實,香港現在市場細小,已很難再擴展,今屆雖有十隊參賽,但其中包括了港會和港菁,拉低平均水準,但單單引入一兩支球隊,那也無濟於事,也徒添混亂,若整隊都是內地球員,更是難以接受,要改,就學美國聯賽分區吧,內地一個戰區,香港一個戰區,既保有獨立性,而間中對壘也可提升話題性,大前提是內地參賽的要是真真正正的強隊,那即使是二軍,實力也隨時在香港球隊之上,何況這些球員為爭取表現搏上位,所以理應會拚盡全力,即使視賽事為「訓練場」,也不代表會「Hea」踢。
只是,在中港關係愈來愈差的今天,再加上香港足總的魄力和效率之「高」,要實行這樣大規模的改革,相信難如登天了。
只是,在中港關係愈來愈差的今天,再加上香港足總的魄力和效率之「高」,要實行這樣大規模的改革,相信難如登天了。
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假如港人是Mark哥 譚成會是誰?
有內地導演說要拍《英雄本色4》,香港觀眾立刻反應激烈,央求強國導演不要又「糟蹋」另一齣港產經典。
何況,內地導演是拍不好《英雄本色》的,不是版權的問題,而是整齣《英雄本色》,重心就是「不要被人睇死」和「擺番失去的東西」,電影中Mark哥的金句就是:「我衰咗三年,我要等一個機會,爭番啖氣,唔係要證明畀人知我威,只係想話畀人聽我唔見咗既嘢我自己攞番。看下你似咩樣?睇下你自己似乜嘢?做衰人嘅時候畀人恰,做好人既時候,連行兩步路都畀人跟蹤,你有爭取過機會咩?你無,無呀!」
Mark哥「要攞番既」,顯然就是開場那段意氣風發的歲月。電影於1986年上畫,兩年前的1984年,中英簽署了聯合聲明,香港命運正式倒數,香港人開始產生強烈的不安與恐懼,大家都害怕香港的經濟成就,香港的社會秩序,還有最重要的──香港的自由,就像Mark哥和豪哥的風光歲月,隨時一夜之間便失去了,而結果顯示,這種疑慮也不是杞人憂天。今天看到Mark哥概嘆:「真係估唔到香港嘅夜景咁靚,咁靚嘅嘢一下子無晒,真係唔值得。」相信不少香港人都滿有感觸。
《在英雄本色》中,Mark哥固然搶眼,但戲份不多的堅叔(曾江飾)其實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他三番四次鼓勵和勸勉豪哥:「要堅持!」「你咁樣做即係無咗原則。」
回歸多年後,我們「無做大佬好耐囉」,但至少我們尚未拋棄自己的堅持和原則,這就是「英雄本色」!
再看看,今天的內地,不是有點像李子雄飾演的譚成嗎?本來一直受豪哥關照,有利益時便稱道弟,但時移世易,今天他已踩着豪哥升為大佬,對豪哥不但不念舊情,反而看不起人。如此看來,由內地導演拍《英雄本色》,你認為會成功嗎?
2016年7月2日 星期六
威爾斯與香港
作為香港人,我真心的希望威爾斯可以走得更遠,我們做不到的,讓威爾斯人完成吧!
因為,香港真的新一點點威爾斯的影子。
威爾斯,跟香港一樣,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而是一個大國的其中一員,但她跟這個大國的主體,又有種若即若離的微妙關係。
威爾斯,跟香港一樣,擁有一定程度的自治,甚至可以獨立身份參與國際足球賽,但面對人口少(最重要是市場小)的問題,在國際間愈來愈難有一席之地,於是逐漸有聲音要求加強「融合」(其實英格蘭板球隊也就是由英威兩地球員組成)。
威爾斯全名為威爾斯公國,種族、文化,皆異於英格蘭,而且努力保存本身的語言(這一點也跟香港相似)。然而,威爾斯雖名為公國,但跟盧森堡大公國或摩納哥大公國不同,並非獨立國家,而且依附英格蘭的程度頗深,也不像我們香港那樣,可以參與各類國際組織。即使在英國本土,威爾斯的自治程度也較北愛及蘇格蘭為低,威爾斯採用英格蘭法律,因此在國際法中,英格蘭和威爾斯往往被視為一個整體。
在足球的領域,威爾斯的獨立身份也成疑,不錯,威爾斯擁有本身的「超級聯賽」,但由於威爾斯的市場太細了,威爾斯的大球會如卡迪夫球、史雲斯,皆寧可參與英格蘭聯賽,而威爾斯最著名的球員,由魯殊、曉士到傑斯和巴爾,都在英格蘭聯賽闖出名堂。這自然也令人聯想到近年香港球員的北上潮,甚至有人要求香港組隊參加中國聯賽。而且由於威英兩地交往密切,歷來不少威爾斯足球員和欖球員都是在英格蘭出生或長大,例如傑斯,母親是威爾斯人,父親是英格蘭人,在威爾斯的卡迪夫城出生,在英格蘭長大,就是典型例子,而現在的隊長艾殊利威廉斯及笠臣簡奴等,根本就是在英格蘭出生。唔……看來威爾斯人也逐漸被「溝淡」呢!
從現實角度出發,大家也難免會想,假如英格蘭和威爾斯聯合組隊會怎樣?試想想,86、90年世界盃,英格蘭前線多了魯殊和曉士,實力會強多少?而在98年及02年世界盃,也不會出現英格蘭欠缺左翼,但代表威爾斯的傑斯只能眼巴巴當觀眾的「人間悲劇」!
不過,足球並不只關乎勝利,足球也關乎身份認同,不錯,威爾斯幅員不大,很難與「鄰近地區」完全切割,但正因為在政治、經濟各方面都依附英格蘭,威爾斯更需要為自己找尋定位,而體育比賽,特別是團體性的體育比賽,顯然是強調獨立身份的最佳途徑,而威爾斯人在這方面也的確很努力,威爾斯本來沒有本身的聯賽,但為免招人口實,即使欠缺大球會,威爾斯足總還是堅持在1992年成立本身的超級聯賽。
在地球某些地區,利益凌駕一切的,為了追求短時間的利益,可以放棄本身的核心價值,但在地球的另一角落,身份認同、本土意識,比甚麼都要重要。因是之故,看到威爾斯明知平均實力不如,但靠着團隊精神,咬緊牙關,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作為香港人,既感動,但又覺慚愧!
2016年7月1日 星期五
粗口?那又如何!
有藝員認為「任何意見都可以,但粗口就不能」,但又被人發現曾說過「在某些情況下,一定要說粗口」及「粗口,在這時候用得正確」,最終只得認衰收場。
每次談到粗口,我就想起1996年陳木勝的電影《衝鋒隊之怒火街頭》,那是一齣很有Energy的電影,拍得緊湊,張力十足,但間中又會加插一些輕鬆情節,讓觀眾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這有賴各稱職的演員扮演好本身的角色,同時又能擦出火花,總之這齣電影實在太好看了(就是尾段那場大戰太長啦)。
電影不但動作出色,而且對白生鬼,最經典就是劉青雲鬧衰格上司吳廷燁「你老母!冚家鏟!」,吳廷燁立刻投訴,並要求其他警員作證,李綺紅、張達明及阿叔皆用各種理由推搪,惟獨死板的陳小春照直說,正當大家為劉青雲着緊,不知如何收科時,陳小春卻說出一段經典對白:「本人覺得你老母係出於關心和問候嘅助語詞,而冚家鏟係客觀咁形容破碎家庭,我一啲都唔覺侮辱上司,不過可能關Sir身世相近,所以有啲敏感,Sir!」
由木獨的陳一口氣說這段話,效果特別好,立時令觀眾拍案叫絕。那是九十年代,香港還未回歸,是一個沒有「道德燃」說三道四的年代,也是一個乜都夠膽死的年代,粗口咪粗口,那又如何!大家不用避忌這些避忌那些,因此,也是香港最有朝氣、創意最旺盛的年代。只是,今天連陳木勝也去拍強國片了(雖然主角還是劉青雲),那個年代已一去不復返。
今天,在示威被視為搞亂香港,大聲一點被視為無禮貌的年代,就像王三日的《賭俠》那樣,做任何壞事也沒問題,一講粗口就功力全失!唔……那大家就乖乖做個順民,讓香港價值一點一滴流走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