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Tiger Woods為陳冠希平反

年多前的陳冠希事件,人言人殊,有人認為他不道德,有人認為是私人事,有人認為偶像要豎立榜樣……
但有一個論點,香港傳媒幾乎很一致,就是當陳冠希說:「I will be away from Hong Kong entertainment indefinitely.」大家都把「Indefinitely」解讀成「永遠」退出香港娛樂圈,後來他在某節目堅稱「Indefinitely」不代表永遠,可長可短,但傳媒絕不賣帳,不是指他反口,就是認為他捉字蚤。
好了!想不到Tiger Woods事件竟然為陳冠希平反,因為誹聞及家庭糾紛困擾,Tiger Woods宣布「After much soul searching, I have decided to take an indefinite break from professional golf. I need to focus my attention on being a better husband, father, and person.」這次可沒有人相信他會「永遠」退出高球壇,預料不久後他復出之時,也不會有人指他反口,甚至部分香港傳媒都指活士「暫別」球壇。
是當日香港傳媒理解錯誤,還是今天全世界傳媒出了問題?相信情況清楚不過。
同樣是「Indefinitely」,為甚麼兩人獲得不一樣的解讀?是不是有傳媒故意這樣去理解,從而想取得他們想要的「劇本」?無論傳媒還是香港人,是否都應該反思?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香港真的「國際化」?

香港人經常自稱國際都市,不錯,香港人對Paris Hilton或曼聯的新聞的確很熟悉,對歐美股市匯市也肯定瞭如指掌,然而,這樣就真的是國際化嗎?
近期全球矚目的哥本哈根會議展開,會議有可能影響地球未來的氣候變化,甚至人類的前途,可惜香港人繼續漠不關心,只留意柴九哥能否奪得視帝寶座。
市民如是,連報章也如是,在哥本哈根會議前,全球44個國家的56份報章,以《期待政治家的正確選擇》為題的共同社論,呼籲各國領袖「做出正確抉擇」。參與發表共同社論的56份報刊中,有來自亞洲13個國家及地區的16份報章、歐洲17國的20份報章、非洲8國的11份報章、北美3國4份報章,以及中南美洲4國5份報章。包括內地的《南方都市報》和《經濟觀察報》及台灣的《天下雜誌》,而香港連一份也沒有。
在如此盛事之上,香港幾乎零參與零投入,我們經常嘲笑內地和台灣國際視野不足,請反躬自息,自己究竟有幾關心這個世界?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為甚麼東亞運沒意義?

東亞運快將展開,主催此事的霍先生,大概也心情興奮,正準備站出來攞威了。
可惜,容我來潑潑冷水: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東亞運是沒有意思的。而對整個東亞的公民來說,東亞運根本就是Nothing?
為甚麼東亞運沒意思?人家東南亞運動會不是也關起門成為當地的體育盛事嗎?只能怪東亞獨特的體育結構了。
一般而言,除了羽毛球、拳擊、藤球之外,東南亞國家在大部分比賽項目都屬二三流國家,他們在奧運以至亞運,都沒有機會爭奪獎牌,所以東南亞運動會,正好讓他們有爭取獎牌甚至金牌的機會,而且好歹也叫「東南亞冠軍」,聽起來也自我感覺良好,何況這些國家實力接近,處於同一Level,即使水準不高,至少競爭會較激烈。
但東亞運卻不同,因為亞洲體育最強的三個國家都在東亞,於是整個格局跟亞運會沒有太大分別,只是沒有了中東諸國,水準差距更大。前三名往往還是由東亞三雄瓜分,對於這些國家來說,他們的目標是奧運,亞運也未必看得上眼,何況是所謂的「東亞冠軍」?
然而,對那些體育三流國家或地區,如港澳、蒙古及關島等, 要爭逐獎牌只比亞運機會大一點點而已,惟一好處可能是排名前一點,但一個東亞運第五名真的比亞運第八名更有價值嗎?我真的有點懷疑。
於是,我們往往看到一些情景,亞洲三強派二線選手又或是無心戀戰的一線選手,但依然輕易拋離其他選手,其他地區選手雖努力卻仍然差太多太多。比賽兩極化的情況比亞運更明顯,部分賽事(如跳水〉更往往成為表演賽般毫無競爭性,這樣的賽事,究竟有何觀賞價價?
所以,我想來想去,東亞運最大價值就是讓那些沒機會主辦大型賽事(如港澳),一嘗當主辦國的滋味,花那麼多錢只為一些虛榮,是否值得,我實在懷疑。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關於高鐵的爭議

最近香港又起爭議,這次主題是高鐵。
其實關於高鐵,大家所知的不多(包括我),所得資料大概不離造價600億、菜園村部分居民反對、選址西九不妥等……本來沒有有調查就沒巿發言權,不過在香港,人人都可以扮專家,人人都可以在所知不詳的情況下發表意見。
關於此問題,你可以選擇支持,可以因造價太貴、香港不需要高鐵等理由去反對,但有一個觀點,我卻認為不妥:就是高鐵只照顧市區人利益,不理會新界人利益。
當然,高鐵選址西九,經過新界卻不設站,以上指控表面證供的確成立,但請理性地看,由於地利之便,新界北部鄰近深圳,要到深圳坐高鐵其實很方便,因此,高鐵並非忽略新界人的利益,而是新界人北上已很方便,所以新高鐵就將注意力轉向市區的居民。
換一個角度看,即使高鐵選址錦上路,相信不少元朗、上水粉嶺居民,仍會選擇到深圳乘高鐵。但對於市區的人來說,誰會到錦上路坐高鐵?當然你會說坐港鐵前往時間差不多,但一個九龍人坐的士去西九,不過幾十元,坐的士去錦上路要多少錢?換言之,選址錦上路,市區人不方便,新界人不會用(當然這只是一般而言),還不計高鐵加速要時間,錦上路出發,還未加速就到深圳要減速,那起高鐵來幹啥?
當然,又有人包拗頸說,指責高鐵益不了新界人,只方便市區的人,是漠視新界人利益,所以不應該起!那麼我又要問,當日起西鐵,是方便新界人出市區還是方便市區人到元朗食老婆餅?起將軍線,是方便將軍澳居民上班還是方便其他人去電視城探班?難道我不是新界西及將軍澳居民,不能受惠就反對?有些事情,總要看整體吧,不能對我沒著數就反對吧!
香港很細,新界人隨時可以搬到市區,市區人也分分鐘變新界人,反對高鐵可以有一萬個理由,請不要用這種聳人聽聞、惟恐天下不亂的藉口吧。

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旅遊並不限於主題公園

香港人很奇怪,明明自己不屑也不重視本地的迪士尼,人家起迪士尼卻又驚起來!這種自己不重視又不想讓給人家的心態,充分反映香港人大驚小怪兼小家。
最近報紙不斷拿上海迪士尼及新加坡環球影城做話題,猛話香港被兩地夾擊,遲早玩完云云!
問題是,主題公園就等如旅遊的全部嗎?大家趨之若鶩的紐約、倫敦、埃及、北京,幾時靠甚麼主題公園?中國各地,主題公園還不夠多嗎?你有興趣去嗎?大家去東京和巴黎,真的會了迪士尼嗎?
我們的旅遊業領導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總以為花些金錢,炮製一些人工的景點或節目,就能夠吸引遊客,維港巨星匯就是最大的笑話。其實這種錯誤也不是香港獨有,倫敦的千禧巨蛋便是另一大白象。
當然,不少人去旅遊,的確為了玩玩玩,但仍有些人去旅遊,是為了見識不同的事物,體驗不同的生活,因此,旅遊景點和節日,從來不應憑空「製造出來」,而是根據當地的文化生活慢慢累積而成,今天,很多人都會去巴黎凱旋門,但凱旋門的價值不在於其宏偉,而在於其歷史故事,今天,很多人都愛去日本看夏祭秋祭,這些祭典從來不是為遊客而設,而是為當地居民而設,由於夠地道,反而成為吸引遊客的元素。
所以我們不應花錢搞甚麼春節花車巡遊,而應該加強宣傳大坑舞火龍、長洲太平清醮或天后誕等傳統節日(是宣傳及安排交通等措施而已,政府別又幫手搞埋一份,否則一定搞到不倫不類);政府也不應花大錢搞甚麼地標式建築,而應該想想從本土的建築景點之中,如何可以善加利用(最近香港的國家級海岸公園就是不錯的嘗試)。
西九不是不能起,但目標不應是吸引遊客,而是為香港而建,本末是不應該倒置的。人家起甚麼主題公園也沒所謂,這絕不是世界末日呀!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大學校長

最近蘋果主筆盧峰在專欄中說,覺得沈祖堯未夠班做中大校長,理由是學術成就不足,不錯,正如盧峰所言:「沈先生在醫學界不算太驕人,跟一些香港同行相比也不算突出。」
然而,一位大學校長真的要有很高的學術成就嗎?我看倒未必,大學校長最重要的工作,一非教學,二非研究,說穿了就是行政和籌錢而已,這方面當然跟學術成就扯不上關係;大學校長的另一作用,就是作為大學的「形象代表」,正如大家都讚朱經武是好校長,其實有多少人知道他在大學做過甚麼?又有多少人知道他道他曾研究過甚麼?
同樣道理,人人都說劉遵義是一位差勁的大學校長,但差在哪裏呢?有多少人詳述之?
因此,一位稱職的大學校長,重點不在學術成就,而是其形象(當然,通常一位有學術成就的學者,都會得到人尊敬)。沈祖堯學術成就不算高,行政能力也沒證明,但因為沙士一役,他成功在民眾心目中建立了一位「仁醫」的形象,這已經足夠了!除非他自毀長城如鄭耀宗,否則應可以成為一位受學生歡迎的校長。
記住!大學校長其實只是大學的「吉祥物」而已,學術成就有當然好,卻非必要,形象才是一切!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左丁山錯得離譜

香港人只看足球,對美國流行的棒球一知半解,本來不認識也沒問題,但有些人偏偏在扮專家,結果是貽笑大方。請看看左丁山在《蘋果日報》的一篇專欄:
「美國喜劇電視節目主持人 Jay Leno訪問奧巴馬夫人,問佢幾條問題,其中一條係:「總統先生鍾意有世界和平( world peace)吖還是白襪隊( White Sox)贏到世界系列賽?( World Series,即美國棒球大聯盟冠軍爭霸戰)」總統夫人笑起嚟,等咗一秒先至講:「總統喜歡世界和平,但唔介意白襪隊贏 World Series。」 Leno幽佢一默:「世界和平更加容易達到!」奧巴馬係芝加哥白襪隊擁躉,可惜呢隊波有幾十年未入過季後決賽,想話贏大聯盟冠軍,難過阿富汗和平繁榮。
World Series已經開始,由上屆冠軍費城 Phillies與紐約洋基隊爭標,七場四勝,費城先贏第一場,應該好有睇頭。洋基隊一年嘅薪水支出高達二億美元,全美最高,比 Phillies高出八千八百萬美元,相當驚人。係唔係有錢佬大晒?在體育比賽嚟講,未必一定係,但費城在一百二十七年來只贏過兩次冠軍,而洋基隊已贏過二十六次,可見金錢係有威力嘅,用得其所,洋基隊內球星如雲;金錢用得失當呢,睇吓台灣就知道。台灣學人搞職棒,越搞越失落,竟然只剩番四隊參加職棒聯賽,仲爆出打假波醜聞㖭,前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員曹錦輝( LA Dodges, Kansas City Royals)涉案,真係醜死鬼。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本文作者一貫風趣,但風趣也要有事實根據,他說白襪隊幾十年未入過「季後決賽」,就錯到離晒大譜!的確,白襪隊很少能躋身季後賽,但肯定不是「幾十年未入過」,他們在2005年成功躋身世界大賽,最後更奪得冠軍!即是說,白襪贏大聯盟冠軍還是比阿富汗和平繁榮容易。
反而另一支芝加哥球隊小熊隊,上次拿世界大賽冠軍已是1908年,已有一百年沒拿過冠軍(不過也曾躋身季後賽)。
此外,文末講到曹錦輝,說他効力過洛杉磯道奇和肯薩斯城皇室,這當然不能算是錯,也偏偏漏了他初出道、効力時間最長的科羅拉多洛磯隊。他在洛磯隊擔任先發投手,而且一度贏得多次勝投,可惜後來因傷被放棄,他再先後投効道奇和皇室,但表現已無復當年勇矣!
這些資料,都可在網上找得到,左丁山大概為新亞周年紀念而忙得不可開交,所以連搜尋正確資料這些基本要求都懶得做了。

2009年10月31日 星期六

Halloween不是萬聖節

今時今日,仍有不少傳媒說今日(10月31日)是萬聖節!
錯!今天是Halloween(哈囉喂),而不是萬聖節!
可能大家會問,Halloween不是解作萬聖節嗎?
只要大家查查字典,就發現Halloween解作「萬聖節前夕」,「前夕」當然不等如「萬聖節」啦!
事實上,萬聖節英文名應該是All Saint's Day或All Hallow's Day,是每年的11月1日,本是基督教紀念逝世親人的日子,但美國人習慣在前一夜扮鬼扮馬慶祝,Halloween解作Eve of Hallows,就是指10月31日這一天。情形就如12月25日是聖誕日,但大多數人在前一天慶祝的。
因此,大家終於明白,何以海洋公園每年都說慶祝哈囉喂,而不是萬聖節了!有個外籍老闆,果然是不同的。

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安裕,你真的是阿根廷球迷?

剛烈與溫柔
阿根廷一球險勝烏拉圭出線世界盃完場笛子長鳴,我打開徹夜拉上的厚重窗幔,一絲陽光從窗外直照入屋,一夜之間彷彿天地翻覆,難以相信阿根廷終於從薄冰上走了過來。

球迷對阿根廷是愛恨交加的。恨它的說它偷呃拐騙恨得馬上要它死,愛它的為它挺身說項愛得一生追隨。我是願意光榮並孤獨扛着藍白兩色阿根廷大旗的。這不因為別的,更不是跟紅頂白因着是美斯的緣故,這要從一九九○年世界盃阿根廷對巴西的一場比賽說起。

比賽是爭奪八強的惡戰,我當時在紐約,好不容易在 Astoria 區找到一家西班牙裔小酒吧看轉播。比賽之前我是一腳踏兩船,半顆心給了阿根廷的同時半顆心留給英格蘭。那天本來對阿根廷不存厚望,馬勒當拿射入致勝一球也不見得特別欣喜。

命中注定的一刻是在比賽結束後來到﹕阿根廷球員沒有發瘋似的擁抱狂奔——他們是列隊站在場邊,一個接一個與巴西隊員雙手緊握,真誠送別這一支世界最優秀球隊。這是我這些年因着是阿根廷擁躉飽遭冷嘲熱諷嘗盡白眼依然無怨無悔的觸媒。
以上這段,是安裕於星期日明報刊載的文章,這位自稱阿根廷球迷,寫得很有感情!不過,當中卻發現致命的錯誤,就是90年世界盃,阿根廷對巴西,他寫道:「馬勒當拿射入致勝一球也不見得特別欣喜。」其實是否欣喜,也實在見仁見智,但有一點卻是肯定的:射入全場唯一入球的根本不是馬勒當拿,而是前鋒簡尼基亞!我記得那場比賽,阿根廷沒怎攻勢,幾乎唯一機會,就來自這一刻,馬勒當拿引來三位後衛夾擊,然後冷靜地傳給簡尼基亞單刀建功,馬勒當拿功勞極大,但卻不是入球者。
其實這類低級錯誤,在本港體育傳媒經常發生,一位已離世的體育新聞報道員,便以經常犯錯而聞名,最經典是把鄭兆聰說成鄭國根(那是鄭兆聰的父親呀!),但大家只記得他說得風趣說得過癮,似乎寫(或講)得好,就可以彌補資料錯誤的過失,難道大家忘記了,一位新聞從業員,提供正確資料是最基本的要求嗎?
外國的體育傳媒,似乎沒有這個問題,看看ESPN,把體育當成專業知識,不像香港,求其一個靚妹又話講波!我懷疑傳媒高層都這樣想:反正能發現錯誤的,只有不足百分一的體育迷罷了,其他人收貨咪得囉!傳媒這樣看待體育,香港體育發展停滯不前,大概也不是奇怪的事了。

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一件小事

今天發生了一件小事,康文署每逢20日便會讓市民預Book下個月的免費硬地足球場,由於場地嚴重不足,每到20日便大排長龍,這天早上我前往Book場,前面約有七、八人,也不算多,輪到剩下四個人,排頭位的不斷打電話,似是等人來,結果果然有人來到插隊,這種情況其實有得拗(正如有些人等巴士都會這樣做),我通常也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不過排第二的不滿,說未見過那人,其實那插隊的人好聲好氣,人家或許讓他先登記(而且他Book的時間其實冇乜人爭),但那人卻發晒爛渣:「咩呀!我啱啱去廁所唔得呀!」人家說排了很久也未見過他,他又辯說要:「我要看車,抄牌你畀呀?」職員問一眾排隊的人意見,也覺得他插隊,不肯替他辦理,但他硬是不肯走,又阻著不讓人Book場,又話「報警拉佢吖!」「我大把時間,鬥玩嘢囉!」職員不敢話事,要勞動高層好聲好氣勸他由尾排過(其實那時條隊只有幾個人),那人還是不理!
我終於忍無可忍,一口氣罵他:「又話去廁所,又話看車!淨大眼說大話!你做人唔係衰到咁下嘩……你有冇羞恥之心……你讀咁多年書學過乜嘢……」最後奇蹟地令他煩到走人(或是他借此作下台階),我起初覺得自己好英,不過Book完場都有啲驚畀人尋仇,急急腳走人。
一件小事,可看到多個社會問題:第一,一個廿多歲的年輕人,看來也不像撈偏門,竟可為了一個足球場而掙大眼講大話兼面不改容,真可悲,但想深一層,我們的政府高官、政客、富商,不少也是掙大眼說大話,只差沒說:「係呀!吹咩!」上樑不正下樑歪,難怪社會如此了。香港人已經不夠內地人勤力搏命,求知欲也比不上,唯一勝過內地的,就是守秩序,守規矩而已,連這項長處也失守,香港肯定玩完。
第二,吵完以後,職員立刻要求眾人留下資料,日後有人投訴時做證人,我當然沒所謂,但也可見香港公務員其實很慘,明明人家不對,還怕人家惡人先告狀,這個投訴文化,其實正侵蝕香港公務員的幹勁。
第三,一件黑白分明的事,最後不是靠講道理,而是靠惡才擺平,香港幾時變成一個不講理,只講惡的地方?想著想著,實在替香港未來擔憂。

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吉隆坡麥當勞

這間位於吉隆坡KL Sentral站的麥當勞,店子小小的,但感覺卻很窩心。KL Sentral是當地的交通總匯,連去機場的列車也是在此出發,大概店方也明白旅客們皆來去匆匆,所以座位也以簡單為主,沒有舒適的梳化,甚至沒有椅背,但其他裝飾卻頗有心思,讓旅客在匆忙用膳的時候,也感覺自在,這種態度,的確抵讚。



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

諾貝爾獎隨想

今年諾貝爾獎所有獎項已經公布,香港人因為高錕得獎而興奮不已,紛紛喻之為「香港之光」、「華人之光」等,但從來沒有人敢說是「中國人之光」,因為高的國籍是英國、美國,事實上,歷史上八位華人諾貝爾獎理科得主,全部都擁有英美等國之護照。
那麼大家猜一猜,今屆諾貝爾獎十三位得主之中,有多少位跟美國有關?答案是十一位!兩位例外的,一位是化學獎得主,以色列的科學家,另一位是羅馬尼亞及德國的文學家。
就算閣下認為奧巴馬的和平獎有點夾硬來,也不能不驚嘆,美國在科研成就上,拋離其他國家實在太多!請留意,美國的大學,大部分都屬私校,資金靠的除了學費就是私人捐款,市場壓力頗大,何以還能做出如此優異的成績?
可能你會說,美國始終是世界強國,好歹還是經濟一哥,加上基礎雄厚,自然佔有優勢,那麼請看看去年的諾獎,總共有三位日本人和一位日裔美籍教授獲獎,日本經濟已衰退了近廿年,近年被中國超越,甚至有中國人豪言日本文化已無足道哉,但一年的諾獎人數,已經讓中國望塵莫及了。
中國的大學教育,獲得有錢到水浸的政府支持,理應佔盡優勢,但何以在學術領域的最高殿堂,卻落後如此多?看來這絕非資源的問題,而是社會風氣的問題。是不是中國人太向錢看了,覺得有錢就大晒,以致年輕人不重視學識,領導人不尊重學識?是否政府管得太嚴,干涉太多,以致研究人員縳手縳腳,難以發揮創意?
更重要是,美國乃一個包容的國家,只要是人才,任何種族皆無任歡迎,所以他們可以接受一個肯雅人的兒子當總統,一個華人移民當史丹福校長,一個華人女子當女主播,反觀中國,即使最「國際化」的香港,幾時見外國面孔當中文台的主播(即使他華語很流利)?八大院校校長不少都是從外地找來,但硬是堅持要是華人,自我設限,如何能吸納外地人才?
我當然明白,諾貝爾獎並不等如所有學術成就,也不排除諾獎評委口味較偏向西方,但也不能否認諾獎的重要性和權威性,否則大家就不用為高錕獲獎而打鑼打鼓了!
一個國家想得到其他人的認同和敬重,不能單靠豐足的外匯儲備,不能單靠辦奧運,不能單靠新式武器和火箭,在學術領域上也請做出成績來,畢竟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軟權力可能較硬件更重要,而軟權力,卻又絕非可用金錢堆砌出來,而是靠視野和胸襟。

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周秀娜與甘乃威

近期最多人談論的兩個人,坦白說,兩位我都不太喜歡,周小姐樣貌平凡,暫時看不到有任何才藝,單靠一招性感,加上傳媒吹奉,就成為新一代性感女神,令人慨嘆香港社會的庸俗化。
至於甘乃威,單看外貌已覺得他並非醒目能幹之輩,只因他投身民主黨,大樹好遮蔭,加上李柱銘及楊森放棄參選,在蜀中無大將下,竟得以代表民主黨參選,以民主黨的號召力,隨街捉一個去參選,得票也不會太差,於是一位平凡而毫無魅力(雖然我不否認他很勤力)的政客就給捧上立法會了。
不過,看到最近兩人遇上一些麻煩事,我沒有心涼,反而想為他們平反!首先是甘乃威,現在我們現時只取得若干資料,一,他曾向該女子表示好感,二,後來那女子被炒,我們憑甚麼一口咬定甘做錯了?任何人被控犯法,即是使殺人強姦,再未定罪前都不能稱之為「罪犯」啊,我們憑甚麼自任法官,隨意向他入罪呢?
關於這次事件,大家質疑甘的不外幾點,綜合如下:
一:他有否向女助理示愛甚至性騷擾?
二:他是否因愛成恨怒炒對方?
三:他在過程中應付危機的能力是否太差勁?
四:他在過程中有否誠信問題?
五:他在過程中有否濫用其議員身份,甚至亂用公帑?
關於第一點,記住,即使是已婚,向其他人示愛並沒有犯法,也沒有說議員不可以有婚外情,這只是道德問題,議員私生活是否要辭職又是另一爭論十世也爭論不完的問題,否則克林頓、貝盧斯科尼等一早下台了,動輒以道德去審判人,其實是一件很危險的事。當然,若他濫用議員或老闆身份去逼女助理就範則作別論。
關於第二點,示愛不成與炒掉對方,兩者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正如你今天吃了午飯,接著工作出錯了,我不能說你因為吃飯而出錯吧,而老實說,要找出兩者之關聯,其實並不容易。即使他因愛成恨,至多是「衰格」而已,而「衰格」並非要一個議員下台的理由。
關於第三點,有人說甘在事件中進退失據,足證他不勝任議員一職,但問題是,當一位民選議員當選後,我們不能因為他能力不足而要炒掉他,否則那位姓霍的議員一早應該下台啦。
換言之,假如甘沒有犯了第四和第五點問題的話,我們有甚麼理由要求他辭職呢?
至於周小姐,我覺得更無厘頭,這類靚模,大家以為會有甚麼獨特識見?即使讓我上講台,都不敢說發表甚麼驚人的見解啦,何況是一位廿多歲的小女孩,看來大家都受傳媒影響,覺得此講座是她暢談「成功之道」,於是紅眼症發作,心想「你有幾成功呀」,但其實大學方面早已講過,此講座並非周秀娜分享成功經驗,而是作為一個現象去分析,而大家都知,社會文化分析可以很廣泛,你可以去分析的士司機,那麼邀請一位的士司機來大學,跟大家暢談的士司機的生活,你又會否質疑的士司機有甚麼資格走進大學殿堂嗎?如果大學真的如此高不可攀,那麼大學就是可悲地脫離群眾了!
那班大學生更討厭,周秀娜有多少料子,大家一早就知吧?還要出席,難道期望她解釋宇宙的來源抑或拯救金融海嘯之道,認為對方沒料子的,別去聽講座就是了,去聽的,大都是趁熱鬧吧,既然早知「無料到」還要趁熱鬧,事後何必假惺惺地說失望?還不是踩低別人來抬高自己?
其實我反而很佩服周小姐EQ,她的表現算是有大將之風,雖然她若未能在其他技藝上有改善,我應該不會改變對她的看法。
經過甘乃威和周秀娜的事件,更令人驚覺傳媒的可怕,他們愈來愈像神,想捧誰誰就上天,想踩誰誰就落地,而大家都被牽著鼻子走而不自覺,香港真可悲!

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鐵幕贈慶

都說香港藝人沒有政治意識,但在當前的現實中,似乎又不容大家獨善其身,人人爭相向中共政權靠攏,但基於欠缺政治智慧,往往踩了地雷而不自知。
例如最近的國慶大Show,香港歌星自然不甘後人,這其實也無可厚非,但我們的郭天王,竟然敵唱《鐵幕誘惑》,天啊!他的Hit歌也不少,何必要揀一首敏感的歌曲。
要知道,「鐵幕」是一個專有名詞,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演講:「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副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這張鐵幕後面坐落着所有中歐、東歐古老國家的首都——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亞。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圍的人口全都位於蘇聯勢力範圍之內,全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不僅落入蘇聯影響之下,而且越來越強烈地為莫斯科所控制。」
很明顯,「鐵幕」指的是共產陣營,而且是一個獨裁專制的政權,正是「崩口人忌崩口碗」,在國慶之時,高唱此曲,似乎有點贈慶的味道!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謝安琪現象

近半年來,被罵得最多的香港人,大概就是謝安琪了!
在短短幾個月內,由天堂急跌落地獄,謝安琪的遭遇,大概可以列入文化研究的教材,就稱之為謝安琪現吧!
要研究此一現象,首先要問的是,誰罵謝罵得最多?答案是傳媒,背後原因可能有二,一,謝紅了,用她做新聞有助促銷,二,或許背後有利益關係,例如平均每三四期有一期以謝做封面的《X地》,老闆旗下的娛樂公司,有一位天后級人馬,正是謝的競爭對手,不是有明顯的利益衝突嗎?
至於大眾,就更令人奇怪,明明大半年前,人人爭著說樂壇出了一位很有潛質的歌手,但半年後, 幾乎人人齊轉軚,部分可能的確是愛之深責之切,又或是希望愈大失望愈大;另一些可能是憎人富貴厭人窮,見人家愈來愈風光,便愈來愈眼紅;還有一些,我懷疑的確是被傳媒猛烈轟炸,自己不懂思考而盲目附和,於是,半年前傳媒說她多好多好,大家便跟著讚她,現在傳媒說她多差勁,大家也就跟著踩她,在一個不會思考的地方,要引導輿論原來這麼容易。
罵謝的又分兩派,一派以其私生活作文章,其實藝人真正一面永遠是個謎,那天那位明星爆出醜聞,我也不會奇怪,但好歹也有些證據才指控人家吧,但現在有關謝的新聞,連「看圖作文」也不是,陳謝誹聞,便一張一齊吃飯的相也沒有,有冇搞錯!其餘更是「欲加之罪」,當「據說」謝低價拍廣告時,大家說她「賤價搶客」,當「據說」謝高價拍廣告時,大家說她「吊高嚟買」,基本上怎樣做也會被批評。
另一派則以其歌藝著手,我不否認謝的歌藝有待進步,跟容祖兒也還有一大段距離,但還算是比下有餘吧,硬要剪輯其走音片段,即使陳奕迅我也做得到,我手上有隻陳的演唱會CD,他唱《遙遠的她》,便走音走得很離譜!但大家都幾乎同意陳是一位出色的歌手吧!音準只是評定歌手好壞的其中一個準則,而不是唯一的準則,否則李克勤肯定是最佳歌手了。
何況閣下若認為謝表現未如理想,就別去買她的CD別看她的演唱會就是了,何必走去唱衰人家,她還不致於差到要被逐出樂壇吧?那些在謝唱歌時高呼「別走音」的人,有否想過,經驗不足的歌手聽到這些話,只會影響表現,更難發揮水準,那麼這些人究竟是希望聽到好歌,還是根本就等人出醜?
最近又有人拿官恩娜來跟謝作比較,其實比較不是問題,官的表現也值得一讚,但我相信大部分捧官踩謝的人,最後也不會去買官的CD,他們這樣說,只不過想顯示自己懂音樂,對音樂有要求而已,要他真金白銀去支持官,他們便會有其他藉口,「葉公好龍」,在此得到最佳的銓釋。
老實說,我對謝也有種恨鐵不成鋼的失望,也慨嘆本來一位有使命有理想的歌手,似乎也脫不掉要生存下去就要商品化的宿命,但對於香港社會那種紅眼、恃著自己是消貴者便肆意謾罵(其實可能從未買過她的碟)、輕易便叫人「收皮」的社會風氣,更感失望。

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背影》創作於1914年?

最近看《蔡鍔與小鳳仙》,劇中一段講一位叫自清的文人,說構思了一個講述父親在火車站替自己買桔子的故事!明眼人一看就知說的是朱自清,而那個故事,顯然就是後來的《背影》,看來編劇的確很有心思。
但問題是,此劇是以民初作背景,也涉及廿一條,那應是1914年或15年的事,而朱自清創作《背影》的背景,卻是1917年冬天,到8年後才寫成出版!朱自清早在1914年便預知1917年的事,真犀利!

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

約翰甘迺迪與羅拔甘迺迪

今天看《蘋果日報》,記者訪問李安,李安說道:「……1967年更厲害,是個高峰,有過萬人參加Human Be-in,然後68年跌下去,兩人(按:甘迺迪總統、馬丁路德金)被謀殺……」
本來整篇文章皆寫得不錯,可惜到了最後才出了一個大錯誤,李安沒說錯,68年有兩位政治家被殺,一人是馬丁路德金,但另一位甘迺迪,卻是羅拔甘迺迪,他是約翰甘迺迪的弟弟,曾任司法部長,那時正打算參選,而且被視為大熱,但暗殺令一切改變了,至於約翰甘迺迪,當然也是被刺殺,卻早在1963年,幾乎每一個美國人都識答,不知蘋果記者還是編輯手多多加了一個「按」,卻暴露自己的無知……

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

馬六甲竹林麥當勞

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是一個充滿自然氣息與歷史文化的名城,在其車站有間麥當勞,以竹林作裝飾,再加上傳統吊扇,充分反映馬六甲的悠閒氣息。

麥當勞設有戶外座位,以竹樹作裝飾。
還有吊扇,由於馬六甲不太潮顯,只要太陽曬不到,基本上沒冷氣也不覺很熱。
其午餐價錢並不貴,約港幣十多元而已。


室內部份還有一些馬六甲古城的照片。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李香蘭

八方人物:禾輋李香蘭 畫出彩虹
記者帶點好奇的問:「乜唔係死咗先會搞原稿展 o架咩?」李香蘭哈哈大笑:「係 o架咩?」記者又問:「你知唔知李香蘭係邊個?死咗 o架喇!」李香蘭又笑:「後來先知,我係因為少爺占個節目先改呢個筆名。」
以上這段,是《蘋果日報》的一篇報導,訪問一位筆名「李香蘭」的畫家,作者很有心,告訴畫家「李香蘭」,昔日著名的李香蘭已經離世!但問題是,李香蘭還未死呀!李香蘭雖生於1920年,但夠長命,仍然健在,大家上維基查「李香蘭」,也只有出生年份沒有離世年份,而且近期還有關於她的新聞,何況她離世,必定是大新聞!所以有理由相信,是那位記者「懶」聰明,而又沒有考實所致。
想知道李香蘭的近況,可看此網址: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knoski/
不過這也難怪,因為大家都知道李香蘭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人物,近年又沒有她的消息,所以大家都以為她不在了,當然這也拜《國產零零漆》所賜,既然說李香蘭是「漢奸」,還不被處死?答案是沒有的,因為她是日本人(其義父是中國人),原名山口淑子,李香蘭只是藝名而已,即使她為日本皇軍粉飾太平,一個日本人又怎會是「漢奸」呢?事實上,戰後她還替邵氏拍了數齣電影,後來更成為國會議員(當然是日本啦)。
李香蘭最著名的歌曲,就是《支那之夜》和《夜來香》。據沈旭暉表示,李香蘭簡直就是中日韓的共同回憶,後來山口淑子到北韓,金日成更邀請她即席唱一曲《蘇州夜曲》,可惜,一個橫跨東亞的共同回憶,竟被香港記者視為「已死」的人物。

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巴林麥當勞

麥當勞無處不在,位於阿拉伯半島的巴林,當然也不例外,那次還讓我遇到一位身穿阿拉伯服飾的男子,在麥當勞閒坐,「美帝文化」與伊斯蘭文明Crossover,感覺很有趣。



巴林麥當勞,外貌跟一般麥記沒大分別,惟獨是有阿拉伯文而已。


阿拉伯麥當勞的食品最大差別,當然就是沒有豬肉!

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墨爾本麥當勞 綠意盎然

漫步澳洲墨爾本的市中心,你會被那濃厚的英式情調所迷住---英式英語、英式下午茶、以歷代英王為名的街道、紳士淑女的禮儀,遍布全市每個角落。街頭巷尾盡是巴洛克式或維多利亞式建築,都保存得很好,與現代化建築相處融洽,不少麥當勞,就夾雜在古老建築中,卻全無突兀的感覺。


這裏的男女老幼皆熱愛散步,綠化面積佔全市四分一,空氣清新,潔淨寬闊平坦的林蔭道路比比皆是,讓行人仿如置身公園,散步也變成賞心樂事。墨爾本一間麥當勞,便放了個大大的魚缸,幾尾色彩繽紛的魚在缸內游來游去,陽光從偌大的玻璃窗中射進來,為麥當勞加添了幾分生命力。




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沙地都有麥當勞

拉登之家鄉、一向民風保守的沙地阿拉伯,境內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勢力頗盛,教規極嚴,但原來一樣受西方文化入侵,朋友到沙地工作,便發現首都利雅德一樣有麥當勞,環境跟一般麥當勞沒有兩樣,只是英文換成阿拉伯文,而店內想當然也不會有豬柳漢堡啦(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而且據說入去買東西的話,事必要男女分開排隊,收錢處亦會標明性別,別要排錯。



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馬來西亞麥當勞

在馬來西亞,馬來人一生下來,就是伊斯蘭教徒,沒有選擇。而伊斯蘭教教規一向極嚴格,女孩子大約10歲起,在公眾場合均要抱上頭巾,身穿長袍,即使炎炎夏日也不例外,筆者在一個水上樂園,便見到多位馬來少女,抵受不住高溫,索性穿著長袍撲進水中暢泳一番。
筆者在馬來西亞的麥當勞,又發現店內的員工,十之八九都是女性,雖然要用頭巾包頭,依然露出清秀的臉龐。看著她們穿上麥當勞制服,卻披上伊斯蘭傳統的頭巾,感覺總是怪怪的。
馬來西亞是多種族國家,左邊的是印度人,所以不用包頭,右邊的是馬來人,便要包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