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特(Nicky Butt)落實加盟南華,令香港足球難得地(相信也是短暫地)成為傳媒焦點。無疑,香港足球能獲得前英國腳加盟,實在令人興奮,But……畢特真的是香港足球未來的答案嗎?
相信大家都同意,畢特絕非技術形球員,當年得以躋身國腳,甚至參加世界盃,靠的是體能和硬朗攔截,然而,足球是殘酷的,當一名球員年齡漸長,最先消退的就是速度和體力,35歲的畢特,絕不能跟10年前或5年的畢特相提並論。速度開始下降的傑斯靠技術和足球智慧,還可在英超角逐;體能下降的碧咸靠七旋斬還可在高水準聯賽擔任正選,但體力減弱的畢特剩下的除了經驗,還有甚麼?當然,以他的級數還可在港甲逐鹿,但在亞協盃,他的作用有多大呢?
若羅生羅致畢特只為了爭取香港聯賽,似乎又有點大材小用了,即使沒有畢特,南華在香港大概也沒有太多對手了,多一個畢特不多,少一個畢特也不見得有何問題。若說要帶起香港球市,一個畢特又能做到甚麼?假如只有南華球星如雲,沒有其他球會願意響應提升戰力,一隊獨大,戰情豈非更一面倒?
再看看外國的例子,70年代的北美聯賽及90年代的J-League,都曾試過大舉引入過氣球星,而且級數比香港高得多,比利加盟紐約宇宙隊、連尼加投効名古屋百鯨,都成為國際體育版頭條,但北美聯賽最終仍然倒閉收場,後來的MLS也放棄這種追求名氣的做法;J-League也實事求是地由追逐球星改為引入當打球員。當今還愛引入過氣球星的聯賽,就要數卡塔爾聯賽,先後成為羅馬里奧、巴迪斯圖達等老將的落腳地,不過無論在球會層面和國家隊層面,卡塔爾在全世界都是不入流的,球星外援最大的作用,大概就是充當卡塔爾的形象大使,間接幫助卡塔爾奪得世界盃主辦權。
香港不是沒試過招攬過氣球星,在80年代曾引入佐治貝斯(短期客串)及查理佐治等,結果皆令人失望而回。反觀過去二十年來最成功的外援,卻是在祖家名不經傳的史賓沙,這位當年二十歲的小伙子,由車路士借用至麗新後,為了爭取表現,場場拼搏,演出令人難忘,也讓他爭得回車路士的機會,後來更入選蘇格蘭國家隊。這個成功案例證明,香港不應作為球壇的「老人院」,反而應當爭取做球壇的「修練所」(南華當年也是以少林寺自居啊),讓年輕球員在此爭逐,爭取表現也累積經驗,猶如美國職棒的小聯盟──別小看小聯盟,成功的球隊一樣可吸引小城鎮的球迷,一樣有聲有色。
當然,這次畢特來投的確吸引大家的注目,在Marketing來說是一次成功的示範,但要改變香港足球生態,不能單靠市場推廣。當然,錢是羅生的,他有權決定怎樣使用,但香港是個極小的市場,資源應該用在刀口上。若希望改善香港足球生態,大家便要認真考慮,這種不計代價引入過氣球星,是否真的是靈丹妙藥?
(本文亦刊於Goalmedia.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