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回到未來預言Vs 山羊魔咒


 

20151021日,是為「回到未來日」,皆因在《回到未來續集》一片中,米高霍士飾演的Marty就是來到20151021日。香港傳媒對此也大事報道,但焦點總離不開Nike MAG,又或是飛天滑板和飛天車等,皆集中在新科技、新產品、新潮流,唔……典型香港人。

我們何不稍稍把目光放遠一點,透過電影去了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電影中不少「預言」,其實都是根據當年的現實來估計的,當然也順道幽了美國人一默。例如電影中老年版Marty的波士是日本人(無獨有偶,88年的《虎膽龍威》,男主角的妻子也是効力日本人開設的公司),所依據的,就是80年末日本經濟如日中天,《回到未來續集》是1989年的電影,此時正是日本泡沫經濟爆破前夕,日本人財大氣粗,SONY買下了哥倫比亞公司,三菱買下了洛克菲勒中心,令美國人驚呼「日本人買下美國」,電影正反映了美國人的憂惠。不過,廿多年過去,原來美國比美國人想像中還要硬淨,其後美國經歷了近十年的經濟反彈,反而日本自90年代開始一沉不起,又再次被美國拋離,只是連美國人都估不到,當年還處於政治不穩期的中國,在這廿多年間急速冒起,早已取代日本的地位,如果有時光車回到過去,或許導演會把波士的角色改為中國人。

此外,電影也預言美國出現女總統,要知道,美國的政治比歐洲保守得多,歷來沒有一位總統副總統是女性,即使國務卿,也要等到1997年才有突破,所以在89年預言美國出現女總統,似乎是調侃多於預測。然而,世事變化比大家想像中還要快,自1997年後,美國總共出了三位女國務卿,也出了一位女性眾議院議長,雖然還未有女總統和副總統,但隨着拜登放棄競逐總統,希拉莉代表民主黨角逐總統的呼聲高唱入雲,《回到未來》的預言,可能只是推遲了兩年發生而已。

電影中還有一些有趣的預言,例如《大白鯊》出到第19集,而且是3D版,這擺明是寸荷里活只懂不斷拍續集,和靠官能刺激視覺體驗來吸引觀眾(雖然《回到未來》也是這樣),現實中,《大白鯊》「只」拍了7集,但續集電影真的變成主流,《狂野時速》、《舞出真我》等都長拍長有,《蜘蛛俠》和《蝙蝠俠》不斷翻拍再翻拍,而且3D也真的變成主流。

當然,整齣電影最「幽默」抵死的預言,就是指芝加哥小熊隊奪得美國職棒大聯盟冠軍,有何抵死?這要了解導演為何偏偏選中「熊」,要知道,芝加哥小熊隊是超級大爛隊,上次拿總冠軍,已經是1908年的事,當時中國還是清朝,德國俄國還有皇帝呢,「預言」一支爛隊奪冠,就可以收到戲劇效果。

而且小熊隊也是美國其中一支受歡迎的球隊(美國較少「勝利球迷」),擁有歷史傳統,其主場Wrigley Field始建於1914年,最重要的是,小熊隊有經典的「山羊魔咒」,話說在1945年世界大賽第4戰,Billy Sianis帶着一隻山羊來為小熊隊打氣,但山羊散發出異味,現場球迷投訴,球場工作人員只好把Billy和他的山羊請出球場外,氣憤不已的Billy便說:「因為你們侮辱我的山羊,小熊會輸掉今年的世界大賽,而且小熊將再也無法贏得世界大賽。」結果,小熊當年真的輸了給底特律老虎,而從此以後,小熊隊再沒機會打入世界大賽,好邪……

於是,今年好玩了,不知是否受「回到未來預言」的刺激和鼓勵,小熊隊戰績突飛猛進,不但打入季後賽,而且過關斬將,殺入「國家聯盟」的決賽,距離世界大賽只差一步,於是大家都想知道,「回到未來預言」跟「山羊魔咒」的矛盾對決,究竟誰勝誰負。

這就是美國或美國人有趣之處,美國歷史很短,但他們很懂得製造傳奇,製造傳統,於是,很多事物,經歷多少年仍得以保存,在中國,你可以想像一個建於1914年的球場可以保留至今嗎?我們香港曾是「亞洲足球王國」,但年輕一代對香港足球歷史認識有幾多,去到東方王朝?或最多精工時代,甚麼張子岱或更早期的南華三條A,誰會記得?一個國家或地區,沒有傳統沒有故事,是不會有向心力的。

說回小熊隊,「回到未來預言」終於敗於「山羊魔咒」,小熊隊最終被紐約大都會隊淘汰,淘汰的那一天,正是(美國時間)1021日,不錯,就是「回到未來日」,夠諷刺了吧,還未夠!大都會隊的功臣,是場場轟出全壘打的Daniel Murphy,而當年那隻山羊的名字,正是Murphy,驚未!

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笑下就算 政府梗係想!



在電影《玩轉腦朋友》五個「腦朋友」中,自問偏向「阿樂」,天性樂觀,充滿正能

量,見到人愁眉不展,會大惑不解,甚至詰問:「有乜好煩呀?」又或只懂例牌地說

:「見步行步啦!」「隨遇而安啦!」總覺得那些「負能量友」好煩,世界那麼好,

齊齊來享受,何解要自尋煩惱?

然後,大概是數年前,身體出現少許問題,雖只是「少許」,但心情已立時跌入谷底

,終日憂日忡忡,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已患上抑鬱症。再然後,主要是「一男子」上

台後,每次看電視新聞,看到政府上下天天作出一些荒謬絕倫的決策,日日說一些厚

顏無恥的說話,我立時怒心中燒,差一點想打爆電視,我又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已變成

「憤怒中年」,與「維園阿伯」同Grade?

幸好,早幾天看了《玩轉腦朋友》,終於放下心頭大石,人,本來就有喜怒哀樂,人

的情緒應該要取得平衡,不應偏向某一面,誰說只有喜樂才值得鼓勵,假如天天

Natural High,又真的是好事嗎?哀傷和憤怒,只要是發自內心,又為何要刻意壓抑

,君不見外地新聞那些發了瘋亂槍殺人的,平時往往是好好先生,那時經常嘈喧巴閉

的,反而嘈完就無事,情緒是要宣洩的,「物極必反」這道理,老莊早在二千多年前

已提醒世人了。

想到這裏,我總算明白,為何那天看《星期日檔案》有些反感了,節目中有熱心人士

鼓勵大家笑多些,甚至開班教大家笑,見到那些學員夾硬地迫自己笑,我內心卻有點

不寒而慓,不錯,樂觀、正能量絕對沒問題,笑得多也應該比乸口乸面好,但樂觀和

笑容,都應該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製造」出來的,假如心情不好,何必迫自己一

定要笑,一定要Think Positive?那些熱心人士,與其教大家笑,又或是從哀傷的海

洋中找出樂觀的魚毛來,倒不如找出笑不出的源頭,不是更能治本?

寫到這裏,我的記憶球突然又滾出來,讓我想起七十年代的粵語流行曲,很愛宣揚一

種叫「樂天知命」的精神,當中表表者就是許冠傑,他的歌曲總是鼓勵大家「笑下就

算,無謂咁緊張笑下就算」、「大家要睇通睇透,成敗得失莫追究」,甚至羅文的《

獅子山下》,或紅極一時的《明日話今天》(無論有幾多變遷,何必諸多掛牽),也

或多或少有這種精神,當時我覺得這種處世觀好「型」,好「瀟灑」,而我肯肯定當

時的港英政府也樂以見到這種處世觀盛行,這一類「樂天知命」的人是最容易管治的

,因為他們甚麼事情也無乜所謂。

但到了今天,我們已不再是殖民地的子民,民智也不可與七十年代相比,但為何那些

離地的當權者,反而鼓勵大家重拾七十年代的精神,開歷史之倒車?

活在今天,看到好端端的榕樹突然被斬頭,我們不是應感到憤怒嗎,難道還要「笑下

就算」?看到奸人當道,百年大學也要淪落,我們不是應感到悲哀嗎,難道還要「笑

下就算」?看到垃圾筒也可以升完再升,我們不是應感到憎惡嗎,難道還要「笑下就

算」?看到香港愈來愈「內地化」,我們不是應感到擔憂嗎,難道還要「笑下就算」



笑,當然是好事,但樂觀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無情白事地笑,那跟「行屍走肉」的喪

屍有何分別?遇到問題笑一餐,不代表問題已經解決,可能只是掃進地氈底而已。

何況,世間上還有一種非常恐怖的笑,就是蝙蝠俠中小丑那種「皮笑肉不笑」,而不

幸地,我在香港政壇竟看到差不多的笑容。唉,每念及此,我的「阿愁」又走出來了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我的新作《跟着傘運看電影》



由於工作忙碌,硬是抽不出時間去書展,於是我為次文化堂寫的新書也遲遲未到手,直到書展最後一天,才終於看到我的新作《跟着傘運看電影》。捧在手上,才發現是我歷來最具「分量」的一本書,頁數超過三百頁,實在要感謝編輯先生及替我配相的次文化堂堂主彭志銘。

說起此作的緣由,是彭兄希望我寫一本總結傘運的書,但我又不想簡簡單單地把79天的新聞匯集成書,某日靈光一閃,想起傘運期間,fb上不少人都借電影來嘲諷現實,於是決定朝着此方向去寫,最終成為現今的模式,79天,由當天的事件帶出79齣電影(間中夾雜電視和MV),借片看現實,或許大家會有更清晰的體會。

寫這本書,真的元氣大傷,不知要等多久才有動力寫下一書(老實說,我從沒想過自己寫到七本書這麼呢!)。基於本書的性質,在書局大概不易找到這本書,有興趣的讀者可向次文化堂查詢。

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主客制是要用心經營的



看到數年前的新聞,到了今天竟又再度成為新聞,我開始懷疑,是我們香港真的停滯不前,不思進取,還是歷史果真不斷重演?
說的不是政改爭議,又或是土地不足問題,而是香港足球的主客制問題。大約三年前,曾撰文談及港甲的主客制,原因是東方不想以城門谷運動場為主場,欲以旺角場作主場而不果,而愉園亦拒絕用小西灣作主場,寧願落戶大埔。事隔數年,歷史重演,一向以港島為根據地的南華,竟未能以大球場作主場,最終名義上以將軍澳作主場,但盡可能把大部分主場賽事安排於大球場進行,簡直就是對主客制最大的諷刺。

記得當年我是這樣寫的:
「現在興講主場,選舉論壇有主場,新聞有主場,天水圍儼然成為梁特及其禁衛軍的主場,連足球聯賽也實行起主客制來。」
「然而,主客制真的那麼重要,以至非要強制各隊實行不可嗎?顯而易見,主客制是以英國和歐陸聯賽為藍本,著眼點是提高市民對地方的歸屬感,從而吸引球迷入場支持所屬地區的球隊,可惜足總諸公只見樹木不見林,看不到歐洲大部分球隊都歷史悠久,且大多由地區體育組織發展出來,與地方的關係既密切又長久,但香港的球隊,除了屯門、南區及元朗(大埔剛剛降班了)外,其他球隊都與地區沒有聯繫,夾硬分配主場,猶如盲婚啞嫁,歸屬感卻不可能憑空而生。」
「環顧全球,主客制也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比香港大得多的台灣,其籃球和棒球聯賽(台灣足球水準太低,不能作為例子),也不是實行真正主客制的,半職業籃球聯賽SBL基本上都是在台北舉行的,職業棒球賽CPBL,雖然也有分主場,但其實大多是全台到處跑的,義大犀牛是高雄台南雙主場,兩個地區根本沒太大聯繫,而兄弟象的球迷更是遍布全台,而非集中在『主場』台北。」

如今回看,有些事情無疑改變了,例如,主場新聞沒有了,港甲變成港超,而台灣職棒竟也逐步建立起主客制的雛型來。
所以我也不得不改口,主客制不是不可行,但我還是堅持,主客制也不是非實行不可,大埔、元朗等球隊,或許真的可以培養該區球迷的歸屬感,然而,對南華、東方、傑志等球隊來說,主場卻是有點多餘的。而且,年年換主場,也根本是沒意義,根本不可能建立與社區的聯繫(假如該球會有計劃建立聯繫的話)。
於是,我又再次以台灣聯棒(中華聯棒大聯盟)作例子,相信不少球迷都知道,台灣職棒多年來,無論各隊戰績如何,最多球迷的始終是兄弟象,球迷遍布全台,即使數年前統一獅戰績如何彪炳,但也無法撼動兄弟象的江湖地位。
這個世界沒有不倒的霸業,改變也終於出現了,近年Lamigo桃猿觀眾持續上升,根據資料顯示,上屆Lamigo桃猿平均觀眾人數為6,241人,反觀兄弟象跌至不足5千人,只能屈居第二。Lamigo票房從2011年的23千萬元台幣,增至2014年的9千多萬元,升幅達3倍以上,今年更有望突破1億,令其他球隊羡慕不已。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Lamigo用心經營主場的結果,不同於歷史比台灣職棒還悠久的兄弟象,Lamigo成軍僅十多年,沒有球迷基礎,其前身為La New高熊隊,並以高雄作主場,到2011年遷至桃園國際棒球場,並改名為Lamigo Monkeys桃猿隊,無論高熊或桃猿,會方都是將主場城市、吉祥物及隊名結合起來,以加強球迷凝聚力。近年該隊更把主場賽事全部安排在桃園球場舉行,不再實行所謂的「全台主場」或「假性主場」,決心十分明顯。
而且桃猿隊不僅以桃園球場作主場,而且是「經營」這個主場,不把球賽當成單純的比賽,而視之為一場表演,娛樂配套也十分講究,包括啦啦隊、煙花表演,還有紀念品店等,由於Lamigo「認養」了球場,可以自行決定更新設備,因此桃園球場也以乾淨舒適見稱
桃猿的成果,令其他三隊爭相效法。集團以高雄為根據地的義大犀牛,今季也把全部主場賽事安排在高雄澄清湖棒球場舉行,讓球迷終於有了家的感覺;統一獅早在1999年已「認養」台南市立棒球場,不過還沒把所有賽事安排在此舉行;至於本來最多球迷的兄弟象(如今易名中信兄弟),原本球迷最多,在中信接手後人數下降,痛定思痛,今屆也「認養」台中洲際球場,但距離真正「經營」主場尚遠,而且仍留戀「全台主場」的風光歲月,看來龜兔賽跑的故事還在上演中。
但即使Lamigo的成果顯著,台灣還是有人認為台灣地方不大,要落實屬地的主客場制並不容易,反而全台巡迴更有效益,那麼比台灣細得多的香港,主客制真的可行嗎?請別忘記,台灣職棒只有四隊,即使將來擴至五隊,六都也剛好各有一隊(我暫且把台北和新北視作一個整體),但港超可是有十隊呢!何況香港沒有「認養」這回事,即使所謂主隊,對球場的管理也沒有多大發言權,更別說經營了。
而最最最重要的是,主場可不能朝令夕改,以球隊戰績來決定選擇主場先後次序,乍聽好像很公平,但根本跟主客制原意相違背的,要搞主客制,請好好向桃猿學習(我不會大想頭要大家學曼聯巴塞),否則不倫不類的主客制,不要也罷!

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我們都是Crassus……


當建制派都夠膽講「我們都是屈某某」的時候,就知道「我們都是乜乜乜」已被濫用到可怕的地步。

「我們都是乜乜乜」源自哪裏,我不是民俗學家,並不知道肯定的答案,但我認為,將其發揚光大的,應是史丹利寇比力克的名片《風雲群英會》(Spartacus)。電影背景是公元前73年至71年的羅馬帝國的「斯巴達克斯起義」,這是羅馬帝國史上著名的奴隸起義,主角Spartacus(卻德格拉斯飾)原先在礦場擔任苦工,因體格甚佳被培養為Gladiator ,但Spartacus不堪羅馬政權的暴虐,為了爭取自由,他帶着74個Gladiator在維蘇威火山附近的Capua發動起義,由最初的雜牌軍,發展成規模高達12萬人的龐大軍隊,撼動了羅馬的政權。只是,Spartacus 和另一位將領Crixus出現分歧,二人最終分道揚鑣,其後Crixus被羅馬軍隊消滅,Spartacus 北上多次打敗羅馬軍隊直抵意大利中部,卻回頭向南與羅馬軍決一死戰,最後被羅馬將軍Crassus(羅蘭士奧利花飾)所擊敗……

接着便迎來經典一幕,羅馬軍想在人群中揪出首領Spartacus,誰人肯「篤」Spartacus出來便可獲赦免,結果不但沒有做「金手指」,反而人人站出來自稱Spartacus,只要人人站起來,在權力面前扛起Spartacus之名,公義將必長存。

於是,任誰也想到「我們都是乜乜乜」不是隨便可以用的,說這種話的人,必定是反對權貴、處於弱勢、飽受壓迫、追求公義的一群。至於屈女士及其支持者是否屬於這一類,就像問民建聯、經民聯是否反對權貴,《文匯報》、幫港出聲是否屬於弱勢,若你的答案屬「是」,我也不會跟你爭辯。

只是,當有人高呼「我們都是屈某某」的時候,我的第一個感覺是,那就如《風雲群英會》中,羅馬軍鎮壓了叛亂之後,反而由羅馬軍們高呼「我們都是Crassus」,你說是多諷刺!

當講「阿媽係女人」都畀人鬧時……


大概十年多前,富豪之子Juno剛剛出道當歌手之時,人人得而誅之,我的一位憤青同事(看他的fb,現在已變成憤中了)便不斷大罵:「有錢大X晒啦!」而在群情洶湧之時,我的一位智者同事卻說:「佢大可蹺埋雙手或者去玩女人,點解要咁辛苦啫!」十多年過去了,Juno的努力終於得到大家認同,智者的說話原來真的頗有道理。

今天,我們又見到一位富豪後代高調走出來,然後又一夜之間成為過街老鼠了。老實說,我對劉鳴煒的印象其實不錯(先旨聲明,那是透過媒體看到的印象,我無資格識到佢呀!),正如智者所言,他大可像其父舊情人的現任老公那樣,蹺埋雙手唔做嘢,每個月等家族基金「出糧」,但他卻選擇肩負家族生意,並踏足政壇,這種承擔,在今天的「二世祖」來說,已屬難能可貴,而且他(好像)沒爆過甚麼誹聞,沒聽過他「玩女人」或「爛蒲爛玩」,也不覺他炫富,亦不覺他不可一世,以「二世祖」的標準來說,也算是踏實吧。

然而,就是因為幾句說話(多得張寶華啦),劉鳴煒的形象一夜插水,老實說,在fb看過他的說話,我也覺得有無搞錯,也覺得有點風涼話,但聽過全篇訪問之後,又開始覺得他的說話原意未必如此,其實他這幾句話的重點,根本就是「阿媽係女人」的理論:

1. 有份穩定的工作,先至可以儲錢;
2. 消費少啲,自然可以儲多啲錢;
3. (舉例)月儲3000元,儲到錢既機會自然大過月儲500元;
4. 當樓價下跌時,儲到錢既人,買到樓既機會自然大過儲唔到錢既。(即使機會率係0.001同0.0005之分別);

這幾點,邏輯上很難說不成立,而且當張寶華問他是否儲錢就可以上到車時,劉鳴煒中亦講過:「我唔想誤導人。」意思是,儲錢不一定可以上車,但唔儲錢一定上唔到車(當然,真正聽過睇過訪問既人又有幾多呢?),因此之故,即使《蘋果日報》也沒有對他口誅筆伐得太厲害(初時我還以為他會上頭條呢)。

那麼,在fb惹得群情洶湧,問題出在哪裏呢?

第一,劉提出了月薪萬五和月儲三千這兩個實質數字作例子,令人將他言論簡化為「月薪萬五月儲三千可以買到樓」,難免讓人覺得他「唔識計數」。
第二,他本身是「地產商」,一講買樓自然加倍敏感。
第三,他是富豪之子,更何況他的父親「名聲」也不太好,情史和做生意手法都頗具爭議,這已是「原罪」。(但話說回頭,大家不是認為每個人應是獨立個體嗎?大家不是不認同內地那種黑五類的出身論嗎?)
第四,他的身家也不知是多少個「三千元」,他也不用為買樓而煩惱,此言一出,難免令人覺得他「不識民間疾苦」。

無論如何,現在劉已洗濕了頭,已被打成「離地」「衰人」「蠢人」「晉惠帝」,我勸他還是「出少句聲」,低調一點,待做出一點成績來,或許大家會像看待Juno那樣,對他改觀的,就讓時間去證明一切吧。

不過,劉是「二世祖」「地產商」,說這種話會被視為「不識民間疾苦」,但一個已有樓的人說這話,其實也會被視為「講風涼話」,好了,那麼一個窮人說這話可以了吧,那又未必,相信又會有人走出來說「自己都顧唔掂,有乜資格教人?」

明明係「阿媽係女人」的言論,原來都是禁忌說不得,我們這個社會,真的被房屋問題搞到亂七八糟!我們的價值觀,已被房屋問題扭至不正常了。

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懷念《NBA地帶》,還有那些綽號




亞視進入倒數階段,網上留言立刻由狂鬧嘲笑變成婉惜,而出奇地,在網上看到最多人懷念的,竟然包括90年代的《NBA地帶》,而大家難忘的,除了Peter Cheung與徐嘉諾的精彩評述外,還包括眾多綽號。

球星有綽號並不稀有,不少足球員都有綽號,但像《NBA地帶》那樣,幾乎為每一位球員改綽號,可說十分罕有(我只想到摔角節目)。我清楚記得,當年《NBA地帶》初推出時得不到觀眾的支持,有些人覺得古怪,有人覺得某些綽號不倫不類,有人甚至覺得體育比賽不應這樣子……假如當年有互聯網,相信節目製作人已被人網上圍攻,甚至出現諸如「萬人要求亞視不要亂改花名」的群組了,然而,時間證明了一切,如今網上說起「夢中人」、「泥水佬」、「助攻王」等等,大家都立刻知道指哪位球員,原來這些綽號已成為這一代人的成長回憶了。

那麼這些綽號是怎樣來的,原來大部分都是由知識廣博的簡而清所改(其實「拆你屋」也是),另外有些則來自主持及幕後工作人員。或許當中有些綽號到現在還是讓人摸不着頭腦,但絕大部分都不是亂來,而是有根有據的,其準則如下:

1. 翻譯自英文綽號,包括:
奧拉祖雲(Hakeem Olajuwon),綽號「夢中人」--譯自The Dream;
巴克利(Charles Barkley),綽號「查理爵士」--譯自Sir Charles;
大衛羅賓遜(David Robinson),綽號「海軍上將」--譯自The Admiral;
卡爾馬龍(Karl Malone),綽號「郵差」--譯自The Mailman;
格連羅賓遜(Glenn Robinson),綽號「大惡狗」--譯自Big Dog;
馬傑爾(Dan Majerle),綽號「雷震子」--譯自Thunder Dan;
波古斯(Tyrone Bogues),綽號「墨屎」--Muggsy的音譯,加上身材矮小,只有5呎3吋,可說是音意兼備;
鍾斯(Ron Jones),綽號「大力水手」--譯自Popeye;

2. 根據姓名音譯、意譯,包括:
美臣(Anthony Mason),綽號「泥水佬」--Mason的英文解作泥水工人,加上美臣打法硬朗,也的確有藍領工人的風格;
傑特(Joson Kidd),綽號「神奇小子」--Kidd跟小子Kid相近,加上傑特的打法可觀性極高,名副其實神奇小子;
莫寧(Alonzo Mourning),綽號「鬼見愁」--鬼最怕甚麼?自然就是早晨(Morning);
希爾(Grant Hill),綽號「魔鬼山」--大學時期効力「藍魔鬼」杜克大學,而「山」顯然譯自Hill;
歐羅(Bo Outlaw),綽號「無法無天」--Outlaw自然就是無無天了;
派斯(Mark Price),綽號「無價寶」--Price有價值的意思,但對騎士來說,他是無價的;

3. 根據其特性而來
洛文(Dennis Rodman),綽號「籃板王」--看過他搶籃板,便不用多講;
史托斯(John Stockton),綽號「助攻王」--史上助攻次數最多球員,助攻王實在當之無愧;
米拿(Reggie Miller),綽號「牙擦蘇」--態度夠寸,Trash Talk之王;
披頓(Gary Payton),綽號「大口仔」--同樣是Trash Talk專家,而且佢個口又真係幾大;
列拿(Christian Laettner),綽號「獨行俠」--早期効力木狼時,與隊友關係一般,往往離群獨處;
格蘭(Horace Grant),綽號「眼鏡蛇」--因為他喜歡在比賽中戴護目鏡;
甘普(Shawn Kemp),綽號「入樽聖手」--看過他當打時的入樽片段便明白了;
柏賓(Scottie Pippen),綽號「二哥」--好有江湖味,其實是指他永遠是公牛隊第二號人物;
漢拿錫(Jeff Hornacek),綽號「死光槍」--因為射三分夠準;
安治(Danny Ainge),綽號「穿雲箭」--同上;

4. 因為影視作品
伊榮(Patrick Ewing),綽號「大猩猩」--今天非常政治不正確的綽號,但他的樣貎真的很似《男兒當入樽》的赤木(應該說,赤木的造型是參考自伊榮),而櫻木花道叫赤木做甚麼,相信大家都知道了;
奧斯塔治(Greg Ostertag),綽號「廢柴」--嚇死人,我在Google輸入「廢」字,就彈出「廢柴 奧斯塔治」,他雖不是甚麼大明星,但其實未至於好廢,不過他曾參與一齣電影(是Eddie嗎?),片中就是一個好廢的球員,因而得名;

5.來自出生地
朗尼(Luc Longley),綽號「澳洲牛」--就是他的國籍加効力球隊,而且他靠的也是身高,稱作牛也合適;
溫靈頓(Bill Wennington ),綽號「加拿大牛」--同上,不過跟朗尼相比,似乎就沒有那麼「牛」勁了;
馬斯龍尼斯(Sarunus Marciulionis)),綽號「立陶宛貓王」--來自立陶宛,由於他是第一位打NBA的立陶宛人,在當地的知名度猶如貓王;
史祖柏(Markus Schupp),綽號「歐洲客」--來自德國,點解叫「歐洲客」而不叫「德國客」,真係唔好問我;
史密斯(Rik Smits),綽號「荷蘭長人」--來自荷蘭,英文綽號是Dunkin Dutchman,應是呼應著名棒球員華格納的綽號The Flying Dutchman(題外話,華格納不是荷蘭人,不過跟他同姓的著名音樂家,有首歌就叫The Flying Dutchman),至於何以不叫荷蘭入樽人,大概不順耳吧,而且史密斯身高7呎4吋,也配得起「長人」之名有餘;

綽號太多,不能盡錄。

不過有些綽號我是不太認同的,例如奧尼爾是「鐵金剛」,我怎樣也不能把奧尼斯跟占士邦聯想一起,哈哈。

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來又如風 氣亦沖沖


話說,某年筆者貪平,在想也沒想的情況下,買了一張前往曼谷的機票,但又覺曼谷沒啥好逛,決定把曼谷當作中轉站,改往北碧府看桂河橋,回港以後,同事朋友皆視我為「入寶山空手回」的異類,奇怪我為何來到曼谷,竟然也不爭取機會到Central Embassy或翟道翟盡情購物。

又話說,近期日圓大跌,我身邊的朋友紛紛前往日本鳩鳴,連一向高呼環保的朋友,竟也前往東京搶購福袋,據探子回報,在日本的購物區,到處都聽到粵語。

又再話說,我身邊那班愛好單車、愛好行山的同事朋友,圍坐在一起的話題,總離不開近期買了甚麼新裝備,不是說:呢樣我都剛剛買了,真的好好用……就是說:某某雜誌介紹那件新產品,香港入咗貨未……之餘此類。

香港人的生活,總不離購物購物和購物,打開香港的報紙,副刊講的也是購物購物和購物,旅遊當然也不例外,到日本逛g.u.、到台灣逛誠品、到韓國買雪花秀,說穿了就是購物。但不知何解,電視台播放一個宣揚購物的「旅遊」節目,大家便紛紛「清教徒」上身,對被視為「港女」的女主持口誅筆伐,我開始懷疑,電視台要重播《寰宇風情》才能滿足大家。

廣告有云,電視節目有好多種,旅遊節目也可以有好多種,可以講文化,可以講飲食,可以講歷史,可以是歷險,我不明白為何單單講購物的就是低俗?至少,我認為杜小姐介紹的地方,大家都未必聽過或去過,也算是一種新資訊吧,反觀TVB在聖誕新年期間播的那個「旅遊」節目,一班主持圍圍喂,景點超「行貸」,到紐約還好意思介紹時代廣場、洛克菲勒中心和帝國大廈,而大家竟然可以忍受,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

不錯,杜小姐笑著說這個手袋自己都擁有,聽落好像有點刺耳,但想深一層,那些山系女孩興高采烈地跟朋友說剛剛買了個新睡袋,為何大家又覺得沒有問題?同樣是購物,我倒不認為買睡袋比買手袋高尚啊!正如明珠台節目《港生活·港享受》也同樣講消費,為何一講英語主持一換成Jason即時變成「甜美生活」?要批評的話,就批評香港的消費文化好了,不要找一個女子來祭旗。

那麼杜小姐一點錯也沒有嗎?我想倒也未必,她至少犯了以下的錯誤!

第一,她一開頭便找來多位消費達人更重要是名人有錢人來撐場,當中還包括「賭王」千金,不是「富二代」,就是「蒲精」、「Shopping魔」,很容易讓人覺得杜小姐也是「同路人」,我便親耳聽到,有人在爭論杜如風的背景,有人說她是作家,有人說是編劇,有人說是記者,但大家唯一一致的,是認定「她爸爸肯肯定係有錢人」(其實她父親是嘉禾前高層,應該還不算有錢人吧),這類人在現今社會也是最具爭議的一群,眾人撐場,愛你變成害你(幸好沒有「臣嫂」,否則死多幾錢重),當大家認定杜小姐是「食飽唔憂做」的人,再見到她不斷吹噓自己有多少個袋,眼紅症怎能不發作?

第二,她根本不應選擇TVB作為播放平台,她過往的節目,放在無綫收費台、現在台,都沒有如此大「回響」,甚至有一定的支持者,個人認為,她在現在台那些節目,玩得更誇張,有時甚至過了火位,相比之下,現在已算是收歛了,但TVB的觀眾可能是全世界最保守的,而TVB最重視的,是「最大公因數」,正如某網友所言,TVB的節目,最重要不是幾多人讚,而是幾少人彈,在TVB想玩突破,找死的!想試試,此節目放在J2播放,結果便可能完全不一樣了。

第三,她太低估香港人「以貌取人」的程度,不錯!杜小姐講說話有時不太暢順,兼且動作多多,還要懶好笑懶鬼馬,但如果她擁有翠如BB的樣貌,恐怕大家都覺得好可愛,只可惜如今擁有以上特點的人,是一位偏肥兼且樣貌也不算標青的女子,於是對不少人來說,可愛便立刻變成可惡了。杜小姐,「大癲大肺」、「真性情」只適用靚女啊!

第四,她太高估香港人的幽默感,杜小姐不少自誇自讚的說話,其實不像是炫耀,反而更像是「自嘲」,顯然是幽了自己一默,只是,香港人真的分得出來嗎?

最後最後,我以為批評杜小姐的人,都是有品味的人,而大家又公認,有品味的人是不會看TVB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理會TVB播甚麼節目呢?香港還有不少膚淺的人,他們在辛苦工作一整天後,可能真的不想用腦,跟着一個傻婆去盡情購物,就讓膚淺的人看膚淺的節目,別干涉人家膚淺的權利,自己把寶貴的時間留來看獨立媒體或評台吧,各取所需不好嗎,又為甚麼不可以,少點紛爭少點批判,喜歡討厭別用腳一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