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看不看電視,都不用太過執著,喜歡那個節目(而不是那個台)便收看,不喜歡自然就拿槍指著我也不會看,根本不存在甚麼杯葛不杯葛的問題,就像周一無記播映電視頒獎禮,無意中開來看,又想八卦一下,便繼續收看了。看完之後,有一些感想,便隨意寫下來:
1. 我始終唔明,《走過浮華大地》同《三個小生去旅行》都是旅遊節目,一個屬於資訊節目,一個屬於綜藝節目,點分呀?唯一解釋,係無記想太公分豬肉,令兩個節目都有獎攞而隨意搬龍門。
2. 最佳女主角田蕊妮、最佳女配角江美儀,甚至最佳男主角黃子華都有個共通點,都是出身自亞視,可惜,三個人都沒打算多謝亞視,那就算了,但田蕊妮和江美儀都有意無意之間踩亞視來抬高新東家,是否有點兒那個?
3. 還有,最佳主持人洪永城和黃翠如都是有線出身,哈,難怪無記不肯再訓練新人,把人家的人才搶過來不是更慳水慳力嗎?
4. 頒獎禮舉行之日,《My盛Lady》還未播完,竟然已可提名最後還得獎,這是否適合,實在令人質疑,你會未看完一齣戲還未聽完一首歌,便決定這齣戲或這首歌應否得獎嗎?更不用提,正在播映的劇集,自然多人注意,對其他候選劇集並不公平(如果你還奢望無記頒獎禮會講求公平的話)。
5. 唔該無記唔好將個節目扮成奧斯卡啦,小心笑死人呀!少啲蝦碌、嘉賓講嘢少啲冷場已經謝天謝地了(M Club三位女角頒獎一段便悶死人,更顯黃秋生的功力)!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霸權是可以避免的
早前足球評述員何輝在報章撰文,指「霸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品,並以足球作例子:「資深球迷會記得,六、七及八十年代歐洲3大盃賽經常由很多不同球會奪冠,但經幾十年的發展精英球會不斷壯大,加上資源及經濟元素越來越向列強及精英靠壟,這些大球會慢慢發展成現時的超級豪門。大家看,現時中小型球會能成為歐洲冠軍的機會接近沒可能,這算是壟斷嗎?」
觀乎近年足球界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何輝的說法看似言之成理,不錯,近年西甲盟主不是巴塞就是皇馬,拜仁年年不是冠就是亞,阿積士、布加勒斯特星隊也不可能再捧歐聯,然而,足球雖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運動,但肯定不是體育界的唯一代表,而這些年的世界體壇,不但沒有出現霸權,反而更有向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以網球為例,昔日球星不是來自美國就是澳洲,頂多加上捷克和德國而已,如今,歐洲任何一個小國都可能冒出一位世界級球星;昔日美國雄霸田徑壇,現在牙買加已經取代了美國在短跑的地位,連美國雄霸不知多少年的400米都一度失守;至於日本,也早已不是柔道的王者了。
若你說這些只屬個人項目,那麼團隊隊際運動又如何?請看看美國,先說NBA,當年波士頓塞爾特人隊八連霸已成為Mission Impossible,強如公牛(也已經近廿年前了)拿三連霸已足以寫入史冊,過去十年,也先後出現了邁亞密熱火和達拉斯小牛兩支新科冠軍,反觀湖人兩度組成豪華陣容,結果皆令人失望而回,今季布魯克林藍網隊不惜付豪華稅也要組合全星級陣容,整支球隊由正選到後備到教練也不知有多少位All Star,但球隊由季初至今仍在榜尾徘徊;棒球、美式足球也莫不如是,紐約洋基隊連奪五屆冠軍,已是五十多年前的事,近十多年沒有一支球隊可以連霸,即使洋基號稱「邪惡帝國」,但這個帝國也不可能每戰必勝,所向披靡的,蕭正楠名言「邪不能勝正」近幾年都非常靈驗;至於NFL,七十年代匹茲堡鋼人在六年中四度拿SuperBowl的成就,幾乎不可能再複製,要建立王朝,變得愈來愈困難。
幾乎任何一個美式體育粉絲,都可解釋為何美國職業球賽沒有「霸權」出現,答案就是各總會都訂立了多項規則去防止「一隊獨大」,靠的基本上就是兩大板斧──選秀制度、薪金上限,選秀的原則是戰績愈差排名愈前,理論上可阻止富有球隊花巨款盡攬有前途的新人,原則上是「劫富濟貧」的,至於薪金上限則是用來防止球星向強隊靠攏,當然,球星為求冠軍寧願減薪則是另一回事,但湊巧的是,巴克利、卡爾馬龍減薪加盟強隊都沒有好結果,而且這種違反人類本性的事,畢竟不是人人肯做,因此,當一支球隊花巨款去簽下一位巨星,便未必有能力再招攬其他巨星,往往只能配上一堆二三流球員;除此之外,還有豪華稅及球員交易限制,一切一切,就是防止球隊盡收天下兵器以弱諸候,在美國,球員不是貨物,是不可以花錢就輕易收購過來的,除非是自由球員,否則即使多有錢的球隊,想交換心儀的球員,就要用手上的籌碼去交換,而人家也不是開善堂,不會輕易把球員讓給你,於是,球隊要建構冠軍隊,不但講錢(我從沒說話金錢不重要啊),也要考眼光,錢要用得其所。由此可見,各總會是有能力阻止土豪球隊用錢「買」走冠軍(我沒指哪隊,大家別對號入座啊),「霸權」不是必然發展的結果,問題是管理者有沒有心有沒有力去制訂政策來阻止霸權的形成而已。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TVB與ATV,NBA與ABA
不錯,江美儀、陳展鵬、田蕊妮,當然還有關詠荷以及人人喜愛的黃子華,在亞視只是無人理會的暗星,來到無綫後卻成為傳媒的焦點,高層李寶安、余詠珊都是亞視出身,論創意,亞視也從來不輸給無綫,《城市追擊》甚至今日的《東張西望》皆脫胎自《今日睇真D》,香港先生顯然是受亞洲先生所啟發,《向世界出發》根本就是「參考」自《星光伴我行》,亞視有廣告頒獎禮,無綫也要來一個……這些例子,實在數之不盡。
這令我想起60、70年代美國的籃球壇,當年NBA成立廿年,已成為美國最重要的職籃賽事,但到了1967年,ABA揭竿起義,挑戰NBA的霸權,多年來超穩定也超悶的美國籃壇,即時波瀾起伏,兩個聯盟爭奪球員,爭奪教練,也爭奪觀眾,鬥得不亦樂乎,比籃球場上的戰況精彩刺激得多。NBA多名球星如Rick Barry轉戰ABA,不少大學球星如J博士也棄NBA選ABA(因ABA容許大學球員棄學加盟職籃),連大名鼎鼎的張伯倫也成為ABA教練,一時之間氣勢如虹。
公平地說,ABA的管理離專業還有一大段距離,而且欠缺大城市市場(其中一隊紐約籃網隊,主場卻是紐約市郊的長島),也始終找不到電視轉播合約,球隊財政極不健全,球隊不斷進出,球星也來來去去,ABA短短的生命裏,幾乎沒有一季是穩定的,但作為後起之秀,ABA也敢於改變慣例,想出很多花招來吸引球迷,而球風也更華麗!即使後來ABA被NBA吞併了,但ABA的靈魂卻進入了NBA,三分球,是來自ABA的,入樽賽,是來自ABA的,還有今天頻頻入樽的狂野打法,其實也很ABA。表面上,NBA還是往日的NBA,但身體已流著ABA的血。
如今看來,ABA和亞視之敗,是敗在錯失先機(當然,我知道亞視前身麗的比無綫還要早開台,但不用問有線和NOW,相信大家都明白有線和無線廣播差別有多大),敗在觀眾的慣性而已,但他們帶來的革命,卻絕非一無是處,沒有ABA帶來的變革,我們看不到Ray Allen去年決賽完場前的經典三分球,也看不到佐敦、卡達、比歷克格芬的華麗入樽,同樣道理,沒有亞視(曾經)的怪招頻出,我們也不會看到張家輝的演技、稍稍有深度的旅遊節目,還有《東張西望》(喔,這個我收番,沒有《東》其實沒甚麼可惜),所以,收視、觀眾、成敗甚至存亡,從來不是論英雄的唯一標準。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關於5 Pointz,我想答謝的5點其實是……
親愛的5 Pointz,
雖然現在才寫這封信給你已經太遲,但我還是帶著歉意寫下一些想法,上次見你,不過數月前的事,想不到轉眼之間,便要跟你永別了,說起來,回港不久,已聽說業主打算把你拆卸重建成豪宅的消息,可惜那時總認為來日方長,又或是奢望業主會回心轉意,以致從未把這件事放在心上,豈料近日上網查看,原來業主一夜之間便已採取行動,把你身上的圖案統統抹去,只餘下一眾塗鴉藝術家望樓興嘆,內心也不禁戚戚然。
謝謝你,是你令我遊紐約再有尋寶的感覺,到過紐約不下十次,時代廣場、SOHO、中央公園、Chelsea,早已逛過不知多少次,新鮮感逐次遞減,就在某一天,到訪皇后區時,在地鐵車廂無意間往外望,竟發現紐約竟有這樣一個Best Kept Secret,於是我下車胡亂地找尋,終於讓我找到了,佇立在面前的,是一幢5層高的倉庫,幾乎每一吋牆壁都繪上了色彩繽紛的塗鴉,這一景象,實在令人太震撼了,我一度以為自己很了解紐約,因為你,我才知道紐約還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去探索。
謝謝你,是你告訴我,景點、地標不是人為地「打造」出來,最接近你的地鐵站是Court
Street站,以香港標準來說,實在簡陋得有點失禮,站內站外也不見任何指示,顯然當地政府根本不把你當作一回事,而我也相信,當初塗鴉藝術家創造你的時候,從來沒想過要成為旅遊景點,他們只想找個地方,專心地、合法地進行創作而已,即使後來遊客聞風而至,也只是果,而絕非因,正因如此,你也少了那種只為討好遊客而強加的庸俗味和人工味。
謝謝你,是你告訴我,不是每個旅遊景點都要由政府或保安員來「管理」的,雖然你已貴為塗鴉界聖地,也是紐約最潮的旅遊景點,但我到訪之時,從不見有任何「管理員」,當我隨處拍照的時候,也不見有穿制服的人出來不准這不准那,有人自顧自地創作,有小孩拿著噴漆在玩耍,連貓兒也彷彿分外自在,不錯,你的確有點髒亂,甚至充斥著異味,但除此之外,你的一切都井然有序,也不見有人在你身上胡亂寫上「某某到此一遊」,難道美國人跟某國人不同,不一定要管的?
謝謝你,是你讓我明白,競爭只會提升水準,所謂「惡性競爭」只是當權者讓小部分人壟斷的藉口。上網翻查資料,知道你本是Wolkoff家族名下的廢置倉庫,由於業主無心打理,放手讓塗鴉藝術家在此創作,而塗鴉達人Jonathan
Cohen更成立一個非牟利組織,把大樓內的單位分租給塗鴉藝術家,讓他們全心全意創作,而優秀作品更可在大樓外牆展示,於是,藝術家施展渾身解數,希望作品能讓更多人欣賞,他們從來不怕競爭,因為每個人都對自己有信心,當然,這種信心建基於實力,而不像本港某愛認叻的藝人那樣,叻得只剩下一張嘴。
謝謝你,讓我了解資本家的本質,當初我得悉業主把你開放給塗鴉藝術家創作時,還忍不住讚道:紐約的有錢人就是跟本港不同,至少他們尊重藝術,至少他們眼中不是只有錢,但原來一切都是假的,我開始懷疑,你根本是被人利用,成為提高社區品味、帶旺社區的工具,當目的已達,你,還有你身邊的藝術家,便慘被一腳踢開,連當地的議會,也基於一籃子因素而批准重建計劃,成為殺死你的「幫兇」,你的遭遇令我明白,天下烏鴉一樣黑。
縱使現在要跟你道別,但我看到藝術家為挽救你而四出奔走,組織示威抗議,公開請求英國塗鴉名人Bansky出手相助,甚至不惜告上法庭,雖然最終皆無功而還,但藝術家的熱情,還是讓人看到希望,我相信,只要他們繼續這顆熱血的心,你總會在某個地方重生的。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恒大當土豪不是問題 如何持續才是問題
廣州恒大歷史性地成為亞洲冠軍,為近年持續低迷的中國足球打了一支強心針。然而,恒大成功的背後,卻也惹來非議,有人說恒大的勝利,只是「土豪」式的勝利,是用金錢「買」回來的。新華網更刊出文章,嘗試為「土豪」平反,指用錢來堆砌出勝利,總勝連勝利也爭不到:「……但對於饑渴中的中國足球,國家隊還在為亞洲杯名額苦苦掙扎的中國足球來說,勝利才是球迷第一需求,哪怕是土豪,那也是我們的土豪,我們勝利的土豪。」繼而又指,現在是「土豪」,不代表永遠是「土豪」:「……土豪不是終點。在國際歷史中,成為全球霸主之前,英國、美國,個個都是土豪。大部分土豪都不會變身成貴族,但貴族往往從土豪中產生。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世界格局如此,足球也是如此。」
不錯,整隊恒大都是靠金錢建構而成的,陣中的星級南美外援、世界盃名帥,還有半隊國家隊和千萬級的贏球獎金,沒錢是萬萬不行的,但是,英超的車路士和曼城,還有西甲的皇馬及法甲的巴黎聖日耳門,何嘗不是金錢帝國?但除了少數如我這種天真球迷,誰會介意球會不惜功本去組成星級陣容?時代不同了,一點一滴靠青訓靠眼光組建球隊的年代早已過去,球會領導層和球迷都不再有耐性,不希望自己的愛隊永遠「贏得尊重,卻贏不了球賽」。
作為香港人,更沒理由看不起恒大這種組隊方式,早在70、80年代的精工、寶路華,已嘗試用高價收購球星,令球隊由零開始,像吃了大力菜的Popeye,突然變得力大無窮,那些年,我們對於黃創山高價引入荷蘭國腳級外援不但沒有抗拒,反而覺得他有魄力有膽式,為沉悶的香港球壇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反觀南華的全華班被視為「不思進取」,是阻礙香港球壇進步的「頑固勢力」。
後來的J-League,其實也是「土豪」,當年引入連尼加、薛高、史基拉斯等,都令香港球迷津津樂道,我們只會認為J-League為亞洲人爭光,而不會認為他們是「老子就是要花錢買冠軍」的暴發戶。
廿多三十年過去,精工寶路華退出後,再沒有人肯花巨錢去組建球隊了(近年南華算是最落重本了),而他們所帶來的「革命」早已人去茶涼,可憐香港球壇也每況愈下,已到了今天奄奄一息的地步。反觀J-League,漸漸放棄追逐球星的方針,伴隨本土球員的成長,聯賽普遍水準沒有下降,反而更趨健康,並惠及國家隊,聯賽亦為國家隊擔當了「人才供應庫」的角色。
那麼,將來的恒大模式,會走精工寶路華的老路,還是會成為另一個日本?新華網另一篇文章說得好:「他們(恒大)的榜樣,不應該是商業化過重的皇馬,也不該是大肆揮霍鈔票引援的曼城,而是既能把體育營銷做得最好,同時又能兼顧保留本國足球傳統、培養本土球員的曼聯。」文中指,曼聯的成功,不是單靠收購大牌球星,而是靠完善的青訓體系。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恒大願意花巨錢去收購球員,對青訓投入卻不足夠,但這還不是致命傷,最大的問題是,中國還未擁有健康的球壇,觀乎歐洲四大聯賽、還有日本J-League,都擁有一個「健康」的球壇,首先,是足夠的競爭環境,每個聯賽都至少有多支球隊有力爭霸,形成良性競爭,反觀恒大獨步中國球壇,幾乎盡攬國家隊球員,花錢更倍多於其他球隊,不錯,用全國之力重點出擊,比其他亞洲國家實力分散,自然有利得多,但也必然導致中超一隊獨大的局面,除非閣下贊同梁某人所說,競爭會削弱水準,否則也會認為恒大在中超鶴立雞群,是不太健康的;其次是公平的競賽,不能讓黑手介入,恒大式的足球,比起往時「半舉國體制半職業」的運作模式,已經是大躍進,在這裏,球員、教練、領隊各司其職,不用受外行人指指點點,不必向「潛規則」和「黑幕」妥協,只需要好好踢球就行了,正如《人民日報》所言:「在不差錢的中國,只要用錢的主體是企業,錢用對地方,還是可以出成績的,相信市場,相信企業,相信職業化,土豪主導比政府主導強。」然而,官方的無形之手,會這麼容易就範嗎?事實上,中國足協為了讓恒大專心踢亞冠盃,竟然更改足協盃賽期來相就,不就代表大國足協不會那麼容易放手?這樣做,不錯鋪平了恒大亞冠之路,但也有違公平的原則,短期內可幫助恒大,長遠來說卻對中國足球有害無益。不錯,政府有時也會做好事,但「好心做壞事」和「不好心做壞事」的時候更加多,何況背後還有千千萬萬的利益,要官員放手讓「商人主導」,談何容易。
最後,就是這個市場,真的可讓球隊持續花巨款嗎?歐洲勁旅之所以能花大錢參與「軍備競賽」,是因為在歐洲球壇,付出之後是有收穫的,強隊在聯賽取得佳績,參加歐冠盃便可獲巨額收入,包括門票、電視傳播權、球衣紀念品、贊助等等,雖然有些球會短期收入不足以彌補大肆擴軍的支出,但長遠來看,也未必一直維持巨額虧損的狀況,但中超、亞冠盃甚至世冠盃的收入,跟恒大巨額支出相比,實在差太遠了,誰敢保證恒大老闆願意不斷燒錢(特別是當他已經達成奪得亞冠的心願),這也解釋了為何日本球隊逐漸由追逐外國球星轉為培訓本土球員,但恒大也可以這樣轉型嗎?至少暫時看不到。
恒大奪冠,絕對是好事,但恒大單打獨鬥式的改革,在整個中國足壇之中,能翻起多少漣漪,還是令人懷疑,一支恒大很好,但要有千千萬萬的恒大,才能改變足球的現狀,否則,恒大也只是另一支精工寶路華,就如恒大捧盃時現場球迷所唱的《海闊天空》那樣,最終只能落得「懷著冷卻了的心窩漂遠方」。
不錯,整隊恒大都是靠金錢建構而成的,陣中的星級南美外援、世界盃名帥,還有半隊國家隊和千萬級的贏球獎金,沒錢是萬萬不行的,但是,英超的車路士和曼城,還有西甲的皇馬及法甲的巴黎聖日耳門,何嘗不是金錢帝國?但除了少數如我這種天真球迷,誰會介意球會不惜功本去組成星級陣容?時代不同了,一點一滴靠青訓靠眼光組建球隊的年代早已過去,球會領導層和球迷都不再有耐性,不希望自己的愛隊永遠「贏得尊重,卻贏不了球賽」。
作為香港人,更沒理由看不起恒大這種組隊方式,早在70、80年代的精工、寶路華,已嘗試用高價收購球星,令球隊由零開始,像吃了大力菜的Popeye,突然變得力大無窮,那些年,我們對於黃創山高價引入荷蘭國腳級外援不但沒有抗拒,反而覺得他有魄力有膽式,為沉悶的香港球壇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反觀南華的全華班被視為「不思進取」,是阻礙香港球壇進步的「頑固勢力」。
後來的J-League,其實也是「土豪」,當年引入連尼加、薛高、史基拉斯等,都令香港球迷津津樂道,我們只會認為J-League為亞洲人爭光,而不會認為他們是「老子就是要花錢買冠軍」的暴發戶。
廿多三十年過去,精工寶路華退出後,再沒有人肯花巨錢去組建球隊了(近年南華算是最落重本了),而他們所帶來的「革命」早已人去茶涼,可憐香港球壇也每況愈下,已到了今天奄奄一息的地步。反觀J-League,漸漸放棄追逐球星的方針,伴隨本土球員的成長,聯賽普遍水準沒有下降,反而更趨健康,並惠及國家隊,聯賽亦為國家隊擔當了「人才供應庫」的角色。
那麼,將來的恒大模式,會走精工寶路華的老路,還是會成為另一個日本?新華網另一篇文章說得好:「他們(恒大)的榜樣,不應該是商業化過重的皇馬,也不該是大肆揮霍鈔票引援的曼城,而是既能把體育營銷做得最好,同時又能兼顧保留本國足球傳統、培養本土球員的曼聯。」文中指,曼聯的成功,不是單靠收購大牌球星,而是靠完善的青訓體系。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恒大願意花巨錢去收購球員,對青訓投入卻不足夠,但這還不是致命傷,最大的問題是,中國還未擁有健康的球壇,觀乎歐洲四大聯賽、還有日本J-League,都擁有一個「健康」的球壇,首先,是足夠的競爭環境,每個聯賽都至少有多支球隊有力爭霸,形成良性競爭,反觀恒大獨步中國球壇,幾乎盡攬國家隊球員,花錢更倍多於其他球隊,不錯,用全國之力重點出擊,比其他亞洲國家實力分散,自然有利得多,但也必然導致中超一隊獨大的局面,除非閣下贊同梁某人所說,競爭會削弱水準,否則也會認為恒大在中超鶴立雞群,是不太健康的;其次是公平的競賽,不能讓黑手介入,恒大式的足球,比起往時「半舉國體制半職業」的運作模式,已經是大躍進,在這裏,球員、教練、領隊各司其職,不用受外行人指指點點,不必向「潛規則」和「黑幕」妥協,只需要好好踢球就行了,正如《人民日報》所言:「在不差錢的中國,只要用錢的主體是企業,錢用對地方,還是可以出成績的,相信市場,相信企業,相信職業化,土豪主導比政府主導強。」然而,官方的無形之手,會這麼容易就範嗎?事實上,中國足協為了讓恒大專心踢亞冠盃,竟然更改足協盃賽期來相就,不就代表大國足協不會那麼容易放手?這樣做,不錯鋪平了恒大亞冠之路,但也有違公平的原則,短期內可幫助恒大,長遠來說卻對中國足球有害無益。不錯,政府有時也會做好事,但「好心做壞事」和「不好心做壞事」的時候更加多,何況背後還有千千萬萬的利益,要官員放手讓「商人主導」,談何容易。
最後,就是這個市場,真的可讓球隊持續花巨款嗎?歐洲勁旅之所以能花大錢參與「軍備競賽」,是因為在歐洲球壇,付出之後是有收穫的,強隊在聯賽取得佳績,參加歐冠盃便可獲巨額收入,包括門票、電視傳播權、球衣紀念品、贊助等等,雖然有些球會短期收入不足以彌補大肆擴軍的支出,但長遠來看,也未必一直維持巨額虧損的狀況,但中超、亞冠盃甚至世冠盃的收入,跟恒大巨額支出相比,實在差太遠了,誰敢保證恒大老闆願意不斷燒錢(特別是當他已經達成奪得亞冠的心願),這也解釋了為何日本球隊逐漸由追逐外國球星轉為培訓本土球員,但恒大也可以這樣轉型嗎?至少暫時看不到。
恒大奪冠,絕對是好事,但恒大單打獨鬥式的改革,在整個中國足壇之中,能翻起多少漣漪,還是令人懷疑,一支恒大很好,但要有千千萬萬的恒大,才能改變足球的現狀,否則,恒大也只是另一支精工寶路華,就如恒大捧盃時現場球迷所唱的《海闊天空》那樣,最終只能落得「懷著冷卻了的心窩漂遠方」。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艾佛遜如何改變NBA
10月31日,艾佛遜正式向球迷告別了,在退休儀式中他驕傲地:「當初我做這些事情時,還得被處罰,不過現在我要很光榮地說,是我改變了這個聯盟的比賽和文化。」他說的改變,是指刺青、髮形等等,但艾佛遜改變NBA,又豈止這些?
首先,我據自85年起選秀前五名作一統計,96世代以前,選秀前五名,只有4名是6呎4吋或以下,分別是90年的彼頓(第二位)及Chris Jackson(第三位)、91年的堅尼安達臣(第二位),以及94年的Jason Kidd。
然後,我們看看看96年之後,選秀前五名,共有18名是6呎3吋或以下,分別是96年的艾佛遜(第一位)、馬貝尼(第四位)、97年的比立斯(第三位)、Antonio Daniels(第四位)、98年的碧比(第二位)、99年的法蘭西蘭(第二位)、巴朗戴維斯(第三位)、02年的Jay William(第二位)、03年的獲特(第五位)、05年的迪朗威廉士(第三位)、基斯保羅(第四位)、費頓(第五位)、07年的Mike Conley(第四位)、08年的羅斯(第一位)及韋斯布洛(第四位)、09年的Ricky Rubio(第五位)、10年的禾爾(第一位)及11年的艾榮(第一位)。顯然,90年代中期是個分水嶺,矮個子出頭的機會大得多。
再深入分析選秀狀元的身高,這個趨勢更加明顯:85年伊榮(7呎/中鋒)、86年Brad Daugherty(7呎/中鋒)、87年大衛羅賓遜(7呎1/中鋒)、88年曼寧(6呎10/大前鋒)、89年Perris
Ellison(6呎9/中鋒)、90年高文(6呎10/大前鋒)、91年拉尼莊遜(6呎7/大前鋒)、92年奧尼爾(7呎1/中鋒)、93年韋伯(6呎10/大前鋒)、94年格連羅賓遜(6呎7/小前鋒)、95年祖史密夫(6呎10/大前鋒)、96年艾佛遜(6呎/控衛)、97年鄧肯(6呎11/大前鋒)、98年奧羅獲籣迪(7呎/中鋒)、99年布蘭特(6呎9/大前鋒)、00年馬田(6呎9/大前鋒)、01年布朗(6呎11/中鋒)、02年姚明(7呎6/中鋒)、03年勒邦占士(6呎8/小前鋒)、04年侯活(6呎11/中鋒)、05年保加特(7呎/中鋒)、06年Andrea Barganani(7呎/大前鋒)、07年奧當(7呎/中鋒)、08年羅斯(6呎3/控衛)、09年格里芬(6呎10/大前鋒)、10年禾爾(6呎4/控衛)、11年艾榮(6呎3/控衛)、12年Antony Davis(6呎10/大前鋒)、13年Anthony
Bennett(6呎8/小前鋒),可以清楚看到,廿多年來,佔了大半是中鋒和大前鋒,身高起碼6呎9,但08年起,4年間卻一口氣出了三位身高6呎4以下的控衛狀元,這說明甚麼?
當然,人才的分布年年不同,或許某年出色的中鋒多一些,某年優秀的前鋒較多,但突然出現多位控衛狀元,肯定不只是「啱啱遇著剛剛」那麼簡單,我有理由相信,96年是關鍵的一年,那一年,NBA實在沒有太多高佬可選,那年選秀的第二位是甘比,一名防守出色但也只懂防守的中鋒,便可見一斑,而艾佛遜又實在太吸引,於是費城76年放手一摶,當然,改變也是「循序漸進」的,頭幾年,雖然艾佛遜得分方面沒令人失望,但未能提升球隊戰績,所以球會對矮個子還抱觀望態度,但隨著艾佛遜展現其個人魅力,加上費城逐漸成為NBA勁旅,球會領導層對矮個子也由普遍看淡慢慢變成正面了,這反映在選秀會上的選人策略。
與此同時,90年代中後看艾佛遜打球的小子逐漸長大,這些身手靈活的矮個子,也開始相信自己的身高不是成為球星的障礙,於是,2000年後,一股控衛潮席捲NBA……這或許不是艾佛遜個人的功勞,但他的出現,無疑改變了球會管理層的看法,也加強了小個子們的自信,近年美國球壇後衛人才輩出,反而中鋒來來去去就是侯活侯活和侯活,背後可能有一籃子的原因,但艾佛遜的影響,我只能用三個字來形容:非常深遠。
題外話,假如NBA球會領導層也像某些高官那樣,永遠依據過往的所謂「經驗」去作選擇的話,相信NBA永遠也不會進步。
原文刊於評台:www.pentoy.hk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再談免費電視牌照爭議
關於免費電視牌照的爭議,已持續一段時間,既然思歪連講多次「沒有政治考慮」,好吧,就當真的沒有政治考慮吧,但那真的代政府的決定是正確嗎?為甚麼思歪在沒有政治考慮下,還下了如此不得民心的決定,我只想到幾個可能。
一,思歪上任之前,已多次說政府要「適度有為」,他面對各項爭議,也不只一次說過「如果我咁樣咁樣做反而較少爭議,但還是……」,於是,我開始懷疑,他傾向覺得假如跟隨民意,而挑選一條較易行的路,便不能顯示他的「有為」了。
二,思歪認為民眾(甚至他的同僚)是愚昧的,因而形成「包拗頸」的性格,他以為,民眾贊同的,那代表就是錯誤,民眾愈反對他的政策,就表示他的決決愈正確。
三,思歪先天不相信自由市場,他認為自己是「父母官」,就像家長要照顧子女,他也有責任「保護」他的「子民」。
四,思歪經常強調政府要強勢,但維基經常出來喊話批評政府,又「偷步」請人,對思歪來說,根本就是迫使政府發牌,如果政府照做「咪好無面」,為了顯示強勢,維基愈嘈,愈不能發給他。
記得沈教授在思歪當選後已說過,有人想實行「新加坡模式」、「重慶模式」嗎?思歪以上的思維,不就是此類模式的反映嗎?當人支持思歪「強勢」、「有為」的人,不知現時是否後悔不已?
對啊,思歪可能真的比上一任勤力,但以前也有一位頗勤力皇帝,雖有心有所作為,但「剛愎自用」,最終亡國收場,但仍不認為自己是「亡國之君」,認為自己絕對正確,只是其他人有問題而已,那個皇帝……叫崇禎。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那些年,競爭如何改變看球體驗
近期人人都說,競爭可帶來進步,相信足球迷的感受最深。
80年代,隨著職業足球的發展、足球版圖向全世界擴張、電視轉播技術的改變,球壇由上古時代邁向中世紀,但跟現代還有一大段距離。而世界盃亦在82年迎來大轉變,參賽球隊由16隊增至24隊,一方面減少強隊緣慳決賽周的可能性(英格蘭在74及78年皆無緣躋身決賽周),另一方面也讓亞洲、非洲及中北美洲得以在決賽周佔去至少兩席,賽事的吸引力及對全球的影響力也隨之而大大提高。
就在這一屆,TVB首度全面直播決賽周,香港球迷終於可以第一時間感受大賽的氣氛了。然而,直播足球從來不是無綫的強項,旁述找來余懷英及黃興桂,在當時都不算頂級之選(黃興桂那時尚未晉升為桂神),而嘉賓則是一些喜愛足球的藝人,印象最深的是鐵桿巴西粉絲何守信,我不懷疑何守信對體育的認識程度,他也的確能言善道,但好口才的球迷不代表是專業的評述,看見他盲目地支持巴西,立刻令我對「金牌主持」改觀,最難忘的是他把巴西那種錯漏百出的防守稱為「波子機防守戰術」(意即彈下彈下又解到圍),將毫無章法的防守美化為「戰術」,也實在令人眼界大開。
整個80年代,無論世界盃或是足總盃,無綫都沿用這種模式,找一些最多只算稱職的旁述,再加一兩位藝員嘉賓便成了,例如84-85足總盃,找來兩位藝員各自支持一隊,支持曼聯的何守信還算讓人信服,至少他沒有為曼聯「發明」甚麼新戰術了,但支持愛華頓的卻是曾江,對,就是不斷在電視廣告叫人染髮的曾江,他肯定是一位出色的演員,但也肯定不是一位出色的足球評論員,聽著他偶爾才說上一兩句全沒意思的「評論」,真的令聽的人忍不住學他說:乜咁煩呀!
然後,革命在1990年意大利世界盃出現,這一屆,無綫和亞視都破天荒一同獲得直播權,亞視首次直播這項大賽,自然花盡心思,而無綫自恃多年經驗,好聽點說是「不變應萬變」,難聽點說是「Hea做」。觀乎那屆無綫的旁述,有余懷英、潘宗明、何鑑江和陳譚新等,而亞視則有林尚義、何靜江及尹志強等,愛看足球都明白是甚麼一回事,余懷英從來都不是好的旁述,陳譚新懂球例,但不代表適合做旁述,潘宗明或許是一個稱職的主持,但我十分懷疑他對足球有多熟悉,至於何鑑江,的確是一名出色的電台評述,擅長把一場悶戰「包裝」成精彩刺激的賽事,但問題是,現在大家都可以看到畫面了,他的「精彩」旁述便有點多餘了,殘酷一點說,他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反觀弱台亞視,陣容卻是鼎盛得多,阿叔林尚義分析專業權威兼極具觀眾緣,尹志強評述球賽未必很出色,但評論頗有見地兼偶有金句,加上明星足球隊的成員如曾志偉、陳百祥等人負責搞笑,而對足球一竅不通的黃霑擔任「執波仔」,專責代表那些「業餘球迷」發問問題,兩台一比較,已是高下立見,但TVB還幻想著靠慣性收視已可取勝,但想不到,亞視還有一著……
原來直到1990年,無綫直播足球比賽時,還是會在比賽期間加插廣告,球迷縱使不滿,但也只能無奈地繼續收看,亞視窺準無綫這一弱點,決定做一件全世界都很平常,唯獨在香港成為創舉的事,就是在比賽期間不再加插廣告,起初無綫不以為意,而且也不捨得那可觀的廣告費,堅持繼續加插廣告的做法,還滿有信心地表示,無綫會派有「專業人員」,確保插播廣告不會導致觀眾錯過入球,由此可見,TVB的高層都不是球迷,他們不明白伍晃榮名句「波係圓既」這一足球定律,而世界盃群雄似乎有心要戲弄無綫,總是在播放廣告時製造入球,精明的觀眾自然懂得選擇,無綫在形勢比人強的情況下,才匆匆轉軚,跟隨亞視取消插播廣告,可惜為時已晚,最終收視結果,兩台平分春色,也是兩台多年惡鬥史中,亞視少有的勝仗。
無綫絕不會犯同樣錯誤兩次,94年世界盃,無綫幾乎將亞視整個班底撬過來,林尚義成為主力旁述,曾志偉和阿叻也倒戈相向,面對亞視如陳炳安、尹志強及何靜江的殘陣,自然輕鬆取勝;但兩台體育節目的競爭仍然激烈,96年奧運,兩台重啟戰火,在鬥快坐船訪問李麗珊一役,亞視又力壓輕敵的無綫,第一時間拍下李麗珊最激動的一刻,再度成為佳話。可惜,後來收費電視加入,改寫了傳媒生態,02年以後的世界盃,雖然有線、無綫和亞視都有直播(免費電視可播若干場直播),但大家「有默契」地各有各做,有線辦成大派對,無綫繼續柴娃娃,亞視則人有我有地Hea做,這個所謂競爭,顯然不是真真正正的競爭,所以我真的懷疑,對投得免費牌不太積極的有線和Now,真的會為無綫帶來壓力嗎?
如今回顧,90年一役,始終是影響最深遠的,自此之後,所有足球直播,我們都不會在比賽期間再看到廣告了。試想想,假如沒有競爭,無綫那會主動放棄廣告費,那會努力發掘和禮聘出色的足球評述員,假如沒有競爭,我們可能仍會在看曾志偉評述之際,突然看到曾志偉的奇華廣告;假如沒有競爭,我們可能看到娜姐露半球廣告之時,錯失了兩記精彩的入球;假如沒有競爭,我們可能被迫聽May姐講波,忍受她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說,有競爭,是不是有進步?
原文刊於評台:www.pentoy.hk
原文刊於評台:www.pentoy.hk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讓「雞肋」的國際友誼賽變「燒鵝」吧
隨著職業球賽愈來愈激烈,賽事也愈來愈多,國際友誼賽也隨之而「雞肋化」,不少球員在友誼賽都Hea踢,寧願留力為球會賣命,球迷也不再對欠缺競爭性的賽事感興趣,連歐洲足協也看不過眼,決定來一次大革新,計劃成立一個國家聯賽,利用現在的國際比賽日作為國家聯賽賽期,把歐足協成員國按照近期戰績分為9個級別,根據每輪比賽的結果進行升降級。
現今國際賽慘成雞肋的問題,其實源於國際賽的兩極化,一是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及洲級別賽事,一是沒有任何壓力可言的友誼賽、熱身賽,由於奧運亞運特殊的參賽限制,不算正式國際賽,除了部分地方如東亞有小規模的地方賽事,基本上是沒有中間落墨的賽事,一是非常重要,幾近一場也不能輸的賽事,一是非常不重要,勝敗也沒關係的賽事。
但要增加具錦標性賽事也不容易,對於強隊來說(多數是歐洲國家),由於大多能躋身決賽周,每兩年一次大賽,由外圍賽到決賽周往往要激戰十多場,已嫌太多了。而且球會也不容許國際賽再「霸佔」多一個月來舉行大型賽事。但對弱隊來說,可能要四年才打幾場這種賽事,根本不可能累積經驗。
何況,每兩年才有一項大賽(假如非歐洲國家,更是四年一項),令冠軍變得太罕有了,大部分球隊都年年遇上挫折,正如本港某政黨領導所說:「只有辱,沒有榮」,全沒滿足感可言(特別是年年「被熱門」又例必令人失望的英格蘭球員,哈哈),更令球員視國際賽為畏途,倒不如專注於一年有好幾個錦標可爭的球會賽事好了。
不想增加大賽,卻又想令「雞肋」變「燒鵝」,歐洲足協的新構思也是辦法之一,但這種以戰績來劃分組別,一來會造成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局面,而且對某些球隊來說,贏了第二級和第三級,就如球會級乙組和丙組冠軍而已,沒甚麼好高興,而贏了第一級冠軍,變相就是「歐洲冠軍」,與歐國盃卻又完全重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