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江美儀、陳展鵬、田蕊妮,當然還有關詠荷以及人人喜愛的黃子華,在亞視只是無人理會的暗星,來到無綫後卻成為傳媒的焦點,高層李寶安、余詠珊都是亞視出身,論創意,亞視也從來不輸給無綫,《城市追擊》甚至今日的《東張西望》皆脫胎自《今日睇真D》,香港先生顯然是受亞洲先生所啟發,《向世界出發》根本就是「參考」自《星光伴我行》,亞視有廣告頒獎禮,無綫也要來一個……這些例子,實在數之不盡。
這令我想起60、70年代美國的籃球壇,當年NBA成立廿年,已成為美國最重要的職籃賽事,但到了1967年,ABA揭竿起義,挑戰NBA的霸權,多年來超穩定也超悶的美國籃壇,即時波瀾起伏,兩個聯盟爭奪球員,爭奪教練,也爭奪觀眾,鬥得不亦樂乎,比籃球場上的戰況精彩刺激得多。NBA多名球星如Rick Barry轉戰ABA,不少大學球星如J博士也棄NBA選ABA(因ABA容許大學球員棄學加盟職籃),連大名鼎鼎的張伯倫也成為ABA教練,一時之間氣勢如虹。
公平地說,ABA的管理離專業還有一大段距離,而且欠缺大城市市場(其中一隊紐約籃網隊,主場卻是紐約市郊的長島),也始終找不到電視轉播合約,球隊財政極不健全,球隊不斷進出,球星也來來去去,ABA短短的生命裏,幾乎沒有一季是穩定的,但作為後起之秀,ABA也敢於改變慣例,想出很多花招來吸引球迷,而球風也更華麗!即使後來ABA被NBA吞併了,但ABA的靈魂卻進入了NBA,三分球,是來自ABA的,入樽賽,是來自ABA的,還有今天頻頻入樽的狂野打法,其實也很ABA。表面上,NBA還是往日的NBA,但身體已流著ABA的血。
如今看來,ABA和亞視之敗,是敗在錯失先機(當然,我知道亞視前身麗的比無綫還要早開台,但不用問有線和NOW,相信大家都明白有線和無線廣播差別有多大),敗在觀眾的慣性而已,但他們帶來的革命,卻絕非一無是處,沒有ABA帶來的變革,我們看不到Ray Allen去年決賽完場前的經典三分球,也看不到佐敦、卡達、比歷克格芬的華麗入樽,同樣道理,沒有亞視(曾經)的怪招頻出,我們也不會看到張家輝的演技、稍稍有深度的旅遊節目,還有《東張西望》(喔,這個我收番,沒有《東》其實沒甚麼可惜),所以,收視、觀眾、成敗甚至存亡,從來不是論英雄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