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高比拜仁與佐敦接班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交棒接棒與世代交替,是恒久不變的定律(喔!或許香港政壇是例外),即使是「神」,也有退位的時候。
話說90年代,米高佐敦如日方中,贏得分王、贏總冠軍全無難度,但大家也知道,美好的事物永遠不會長久,米高佐敦雖仍打遍天下無敵手,但總會有退下來的一天,而這一天看來也不是很遙遠的事,於是NBA、球迷、媒體,開始一波又波的「造神運動」,一個又一個年輕好手,紛紛被冠上「佐敦接班人」的稱號,可惜,這件強加於身的黃袍,更像一道魔咒,幾乎所有得此稱號的新星,下場都頗悲慘,其實與其說是魔咒,毋寧說「神」根本就不是人人可當,在NBA那殘酷的戰場,踏上天梯不成的結果,往往就是粉身碎骨。
二十年過後,結果終於出來了,高比拜仁在一眾好手中脫穎而出,五次NBA總冠軍,只比佐敦少一個(看來也不會再增加了);生涯總得分剛剛超越佐敦,成為史上第三;單場81分,更是連佐敦也未嘗試過的恐怖數據……大概高比永遠不能超越佐敦,但說他是最接近佐敦的球員,相信反對的人不會太多吧。
當然,我得不厭其煩講清楚,NBA球星眾多,但要獲「佐敦接班人」的提名資格,可是要經過「篩選」的,佐敦退休後,奧拉祖雲、奧尼爾先後繼承了他的霸業,艾佛遜則成了新一代得分王,但我們都不會把他們視作「佐敦接班人」。我覺得,要當「佐敦接班人」,身高大概是6呎4至6呎9,司職得分後衛或小前鋒,爆發力、彈跳力、續航力驚人,得分方式層出不窮,當然還要有令人嘆為觀止的入樽,這樣才夠格叫「佐敦接班人」。
不計兩奪入樽王但生涯平均得分只有可憐的9分、有「Baby Jordan」之稱之Harold Miner,在90年代有資格提名當「佐敦接班人」至少有以下幾位:Penny Hardaway、Grant Hill、Jerry Stackhouse、Vince Carter、Tracy McGardy,當然還有Kobe Bryant。
Penny Hardaway雖是控衛,但也有極佳的得分能力,他是這五位之中,第一位有機會問鼎NBA總冠軍的球員(雖然那時他只是奧尼爾的副手),後來奧尼爾離開,他更豪言平均每場可得40分!Grant Hill擁有極佳的爆發力,更重要的,是極佳的形象,一出道便成為NBA明星賽的票王;兩人生涯前數年的確非常耀目,假以時日,或許真的可以成為另一個佐敦,可惜,傷病令他們後半段生涯大大走樣,最終只留下唏噓和惋惜……
Jerry Stackhouse有三樣條件是很接近佐敦的,第一,來自北卡大,第二,6呎6吋高的得分後衛,第三,於選秀第三順位被挑走,然而,除此之外,他的其他表現很難令人聯想起佐敦來。
於是,參選人最終只剩下Vince Carter、Tracy McGardy和Kobe Bryant三人,論入樽之勁爆,Vince Carter是三人之冠;論出身,他也是北卡大出品,「血統」最接近:論成就,他甫出道便拿下2000年奧運金牌,算是交到功課;論人氣,單是跳過對手入樽那一幕,便足以令球迷如癡如醉。因此,在90年代末2000年代初,Vince Carter在這場競賽中是稍稍領先的,然而,在2001年季後賽對費城的大戰中,Vince Carter在關鍵第7戰最後一射失手,信心頓失,其後又受傷患困擾,到了生涯中後期,已不是球隊主力了。
Tracy McGardy與Kobe Bryant一樣,同是高中跳級球員,也是眾多「佐敦接班人」之中,最先成為得分王的一位,04年對馬刺一役,最後35秒獨得13分,更是技驚四座,然而他的球隊總是未能在季後賽突圍,成為他的死穴,後來轉到火箭隊,適逢姚明異軍突起,加上Tracy McGardy傷患纏身,鬥心漸失,自此退居二線……
正當Vince Carter和Tracy McGardy開始慢下來之時,而Kobe Bryant卻來個大爆發,前兩者從此追不回來,大局已定。
Kobe Bryant贏在哪裏?我記得當Vince Carter被傳媒捧上神檯之時,佐敦已獨具慧眼,認為Kobe Bryant才是最接近自己的新星,原因不是其得分能力,反而是其防守技巧,不錯,當世人被佐敦的得分技巧所傾倒之時,大家可能忘記了,佐敦曾當選最佳防守球員(這個獎項通常都被中鋒大前鋒壟斷),並9次入選防守一隊,在柏賓加盟之前,佐敦往往就是負責看守對方射手的主將,Kobe Bryant也一樣,剛好也是9度入選防守一隊,而且在2012年奧運,更將得分重任讓給一眾後輩,自甘當Watch Dog,正如魔術手莊遜所言,要贏得冠軍,靠的是三樣東西:防守、防守和防守。得分可以贏得面子,但防守才可贏得裡子。
而且別被佐敦或高比的形象所騙了,他們二人,絕對不是Nice Guy(這方面,Grant Hill便跟他們完全不同),佐敦是講Trash Talk的高手,而且對隊友也極嚴厲,高比更是孤芳自賞,與隊友的關係很難說是「和諧」,不信,可致電問問林書豪。但在NBA,Nice Guy注定沒運行,這裏不是唱遊班,不是玩遊戲的地方,而是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戰場,往往只有夠Tough夠Hard的人,才能夠笑到最好。
最後,可能也最重要,高比直到生涯後期才有嚴重傷患,別以為NBA也是「千百年太久,只爭朝夕」的地方,要當偉大球星,不是一兩場得高分,又或是贏了一兩個冠軍就可以,而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要站在球壇的最高峰,這不僅要求他們擁有超乎常人的球技,還要擁有不怕挫折,不怕艱辛,打落門牙帶血吞的超凡鬥心,而佐敦和高比,都擁有這種特質。
今天,香港也在講世代交替,剛過去那一役,年輕人贏了掌聲,就像當年芝加哥公牛被塞爾特人擊敗了,但佐敦個人獨得63分,贏了世人的心,然而,那是不足夠的,不想只有「剎那光輝」,就要夠Tough,就Hard,還要夠耐力!這樣才不會在到達天梯之前粉身碎骨。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有輸有贏,有哭有笑,這就是人生……
小時候,曾經很喜歡《足球小將》,每一天都準時坐電視前,為南葛隊打氣,也曾因南葛隊敗於明和隊而難過。無奈,後來高橋陽一愈來愈溺愛主角戴翅偉,愛得失去理性,漸漸地,戴翅偉不再是人,而變成神,神是不會失敗的,因此自從敗於明和隊那一役以後,小學篇、中學篇和歐洲篇,戴翅偉所領導的球隊,一場也沒輸過,期間只和過兩場,但戴翅偉愈贏得多,我對這本漫畫的興趣也愈來愈弱,誰會為一支常勝軍而操心?
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樣,更喜歡《男兒當入樽》,因為主角都是人,都會面對失敗。有趣的是,漫畫中最多人喜愛的角色,未必是主角櫻木或流川,而可能是仙道彰,在那些只追求勝利的人眼中,仙道未能帶隊陵南衝出神奈川縣,注定是個不足言勇的「敗軍之將」,但更多人認為,仙道默默地領導球隊,才是真正的英雄,我最記得一個畫面,陵南與海南大戰至加時,此時魚住已被趕出場,單靠仙道一人,根本不可能擊敗兵多將廣的海南大,但仙道先閉上眼,然後抖擻精神,激勵戰友繼續奮戰,雖然心底裏,仙道大概也預估了此戰之結果,但他還是決定勇敢面對,即使落敗,也要是「光榮地落敗」,而不是落荒而逃。
日本的少年漫畫,總離不開勝敗此一命題。而有關勝敗的漫畫,我最記得是《H2》中一段,千川教練古賀富士夫對石神商業的支倉三木雄所說的話:
「輸了一場,可以再來一場。今後你還必須面臨無數的戰役……」
「有輸有贏,有哭有笑,這就是人生……」
「還是你希望自己的人生,永無挫折,連戰連贏,直到笑死為止?」
如今,大家面對是一場漫長的戰鬥,不可能永遠不敗,最重要是經過挫折,如何重新站起來而已,繼續走餘下的路。
共勉之。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有一天你們會為此驕傲
香港變得愈來愈恐怖了,早前反佔中大聯盟竟設立熱線,鼓吹市民舉報擬罷課或佔中的中學生,並考慮將有關校名公告天下,還美其名為「救救孩子」、「公眾利益」。當一個社會理直氣壯地鼓勵民眾侵犯他人私隱和自由,以扣帽子、製造白色恐怖為榮,以監視別人為樂,我們還可以如何教育下一代做個正直的人?
這個時候,我真想化身成《女人香》的阿爾柏仙奴,向他們曉以大義。
大家記得嗎,電影講述一家著名的貴族學校,剛剛出了大醜聞:有幾個富家子弟作弄了校長,碰巧被查理(基斯奧當奴飾)和喬治(演出者正是後來當選影帝,早前卻不幸離世的菲利浦·西摩·霍夫曼),二人於是被校長威逼利誘要求供出罪犯。
起初氣燄不可一世的喬治,卻最先跪下來,把三人供出來,但同時又閃爍其詞,推說自己沒戴隱形眼鏡,「may be」是誰誰誰,把招供(即篤背脊)的責任推到查理身上。
此時,查理大義凜然堅守立場,寧願接受處分也不肯違背良心,出賣同學。就在這關鍵時刻,阿爾柏仙奴飾演的中校站出來,慷慨陳詞,說了一段感動全校師生的說話:
「我不知道查理沉默至今的決定是對或錯,因為我不是法官也不是陪審團。但我可以告訴你們這個:他並沒有出賣任何人換取自己的未來,而這樣叫做正直,這叫作勇氣。這是個真正的領袖所該具備的條件。
我正處在我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總是知道哪條路是正確的,沒有例外,我總是知道。但我從來沒去做,你知道為其麼嗎?因為那實在是太難走了!而現在的查理也正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選擇了正確的路,一條通往正確人生價值的道路。讓他繼續走完這旅程,委員們,你們正掌握著他的未來。一個寶貴的未來,相信我,別將它毀了,保護它,擁抱它。有一天你們會為此驕傲,我保證。」
說得真好,字字珠璣,擲地有聲。向互相出賣、互相監視的文革式校園說不!
香港的政客們、名人們、家長們,你們要求名求利,請自己去擦鞋去獻媚好了,不要毀了年輕人的未來,不要製造一個賣友求榮的社會,學子們的前途在你們的手中,You hold this boy's future in your hands, committee! It's a valuable future. Believe me! Don't destroy...protect it...embrace it. It's gonna make you proud some day...I promise you.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沒人挑戰又如何?
不知何解,任何事物,來到香港便會變了調,連最近大熱的冰桶挑戰也不例外。
不!不!不!我不是指有些人玩完冰桶挑戰後的嬉笑怒罵態度,也不是指他們沒有宣揚ALS的訊息,更不是介意部分女星在賣弄性感,畢竟大家都希望藉此吸引人注意,而且突然全身冷凍,有時反應過度或得意忘形也是可理解的,只是我想不到,冰桶挑戰也可以成為攻擊別人的工具。
上周看某報娛樂版,至少兩天都強調謝安琪沒有人挑戰,弦外之音是,謝安琪在圈中沒有朋友、是孤獨精一名、人緣不好之類……我相信在娛樂名人圈中沒被挑戰的藝人並不少(我更相信有些人是「自製」被人挑戰),但我不明白何以該報只強調謝安琪沒被人挑戰。
不知何時開始,香港人開始強調一種處世之道:識做人比識做嘢更重要,我不認為這種觀念是錯的,但近年這種觀念開始「進化」成:做事不重要,做人才重要。而某報娛樂版的報道,其實也在強化了此種概念:有人挑戰,代表朋友多,代表人緣好,代表做人沒問題;沒人挑戰,代表沒朋友,代表乞人憎,代表做人有問題。
在喧鬧繽紛而且多元的80年代香港,可不是這樣的,張國榮不像譚詠麟般相識滿天下,至少沒有跟足球明星隊的隊友四處玩四處蒲,也沒有阿叻和志偉這些「知心好友」,但大家不會因為這原因而認為張比不上譚,林子祥、關正傑等更是圈中少有低調的人,很少見他們跟圈中其他人攬頭攬頸,但大家都不認為他們有問題。
朋友多又如何,似乎大家都忘記了古語所云: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也可以是(豬)朋(狗)友或(酒肉)朋友,一個星期前,相信不少人會挑戰那位愛玩愛蒲愛交朋結友開派對的星二代,但如今,人人早已跟他劃清界線,不再是朋友了,朋友何價?
最後,根據該報的邏輯,假若多人挑戰便代表人緣好,那麼梁振英應該人緣極佳了。
利申一:我不是高登仔;
利申二:我的確頗喜歡謝安琪的歌;
利申三:我沒人挑戰;
利申四:我自問是孤獨精一名。
不!不!不!我不是指有些人玩完冰桶挑戰後的嬉笑怒罵態度,也不是指他們沒有宣揚ALS的訊息,更不是介意部分女星在賣弄性感,畢竟大家都希望藉此吸引人注意,而且突然全身冷凍,有時反應過度或得意忘形也是可理解的,只是我想不到,冰桶挑戰也可以成為攻擊別人的工具。
上周看某報娛樂版,至少兩天都強調謝安琪沒有人挑戰,弦外之音是,謝安琪在圈中沒有朋友、是孤獨精一名、人緣不好之類……我相信在娛樂名人圈中沒被挑戰的藝人並不少(我更相信有些人是「自製」被人挑戰),但我不明白何以該報只強調謝安琪沒被人挑戰。
不知何時開始,香港人開始強調一種處世之道:識做人比識做嘢更重要,我不認為這種觀念是錯的,但近年這種觀念開始「進化」成:做事不重要,做人才重要。而某報娛樂版的報道,其實也在強化了此種概念:有人挑戰,代表朋友多,代表人緣好,代表做人沒問題;沒人挑戰,代表沒朋友,代表乞人憎,代表做人有問題。
在喧鬧繽紛而且多元的80年代香港,可不是這樣的,張國榮不像譚詠麟般相識滿天下,至少沒有跟足球明星隊的隊友四處玩四處蒲,也沒有阿叻和志偉這些「知心好友」,但大家不會因為這原因而認為張比不上譚,林子祥、關正傑等更是圈中少有低調的人,很少見他們跟圈中其他人攬頭攬頸,但大家都不認為他們有問題。
朋友多又如何,似乎大家都忘記了古語所云: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也可以是(豬)朋(狗)友或(酒肉)朋友,一個星期前,相信不少人會挑戰那位愛玩愛蒲愛交朋結友開派對的星二代,但如今,人人早已跟他劃清界線,不再是朋友了,朋友何價?
最後,根據該報的邏輯,假若多人挑戰便代表人緣好,那麼梁振英應該人緣極佳了。
利申一:我不是高登仔;
利申二:我的確頗喜歡謝安琪的歌;
利申三:我沒人挑戰;
利申四:我自問是孤獨精一名。
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
冰水與鐵馬 談談Gehrig
現在全世界齊齊玩「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名人、明星、運動員、政治人物,皆玩個不亦樂乎,那麼大家記得這項活動是為哪一項病患籌款?答案是ALS(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中文名稱「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而相信大家唯一認識的患者,就是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
這情況,在美國或許有點不同,因為這病症在美國又稱為Gehrig Disease,而不少美國人一談起此症,第一時間想起的,也可能不是霍金,而是Lou Gehrig。
Lou Gehrig,何許人也?他是在美國無人不識的棒球員(雖然他征戰球場的時候已是上世紀20及30年代,而且離世已七十多年了),也被譽為MLB史上最偉大的一壘手,効力紐約洋基隊時,與另一棒球天才Babe Ruth組成超恐怖的三四棒打擊陣容。
Lou Gehrig的打擊亮麗,生涯打出494支全壘打,生涯打擊率.340,稍稍認識棒球的都知道這組數字代表甚麼,但他最為人稱頌的,是其硬淨風格,他自從1925年6月1日上場代打起,以後的14年,他沒再缺席任何一場球賽,連續出賽2130場,即使有傷在身,每到比賽日,他依然會穿上洋基隊經典的條子球衣,為球隊爭取勝利,因此,他的綽號正是「鐵馬」。
這項紀錄,直到90年代才被C. Ripken. Jr所打破,當然,二人無論位置、所處年代、打擊成績都不同,很難將二人作直接的比較,但毫無疑問的,二人體能都長期保持良好狀態、鬥心極強,都是教練夢寐以求的球員。
可惜,鐵馬也得面對倒下的時候,1938年球季,Lou Gehrig的表現突然下滑,到了1939年球季,表現更糟,打擊力不從心,連跑壘都出現問題,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無法完成。5月2日,Lou Gehrig知道退下來的時候了,他主動向教練要求別派他上場,於是,他的連續出賽場次,便停留在2130場,後來他被確診罹患ALS,並隨即宣布退休,在退休儀式上,他發表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演說:「球迷們,在過去的兩個星期,你們都已經看到關於我所遭逢的不幸,但在今天,我覺得我是地球上最幸運的人......也許困境當前,但我還有很多人生目標要追求。」這段演說,被譽為棒球史上的「蓋茲堡宣言」。兩年之後,他便與世長辭,而「鐵馬」與軟弱無力的身軀,形成最強烈的對比,也令美國人震憾不已。
ALS又稱為「漸凍人症」,我不知道是否因此令大家用冰水照頭淋來籌款,但無疑,被冰水淋的痛楚只是一煞那,但ALS足以令「鐵馬」低頭的,其破壞力可想而知,而且帶來的痛楚是伴隨一生的。明乎此,相信大家看到有人玩「冰桶挑戰」,笑過以後,大概也多了一點關懷同情之心。
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傳媒報道我的新書
作為一個「低調」的寫作人,我已習慣作品乏人問津,但今年書展,承蒙次文化堂堂主彭志銘先生厚愛,多次向傳媒推銷我的新作,令小弟的作品罕有地獲多份報章的介紹,以下為其中節錄。
《蘋果日報》 7月12日
《蘋果日報》 7月12日
少人敢出書論政 出版社斥梁搞白色恐怖所致 睇淡書展銷情
特首梁振英上場激起社會爭拗不息,7.1大遊行逾51萬人上街爭普選,惟今年書展涉及論政批判政府等政治書籍不增反減。老牌出版社次文化堂「倒抽一口涼氣」說,梁振英一手炮製白色恐怖,香港社會史無前例遭嚴重分化,今本地作者、出版社不敢推出話題敏感政治書;即使次文化堂逆流在書展一口氣推出20本本地論政書,亦看淡銷情。
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表示,回歸後公司經歷三屆特首,推出的論政書籍各有不同,當中論述特首梁振英最憤怒;董建華時代的《老懵董》,以嬉笑怒罵形式編寫讓人消消氣;曾蔭權的《曾先生,你吹甚麼口哨》,以鄙視態度形容這名「擦鞋仔」;但到梁振英上場,全城憤怒了,「呢個政府係肆無忌憚,無惡不作,梁振英可以包庇早應落台的陳茂波,甚至無視幾十萬人上街爭普選」。
彭志銘續稱,梁振英上場兩年,嚴重分化香港,製造白色恐怖,今年在爭拗不息的社會氣氛下,為民發聲、批判現政府的論政書,在書展不增反減,「係白色恐怖氣氛,啲人唔敢出書批評政府,就算你肯寫,都冇出版商同你印,書店同你賣」。
次文化堂逆流而上,在今年書展一口氣推20本涉及本地文化、社會狀況新書,當中約一半涉及批判現政府新書,均怒罵梁振英,包括吳志森《患了末期危疾的絕症政府》、《掛住太后》,「吳志森過去評論比較溫和,新書怒斥梁振英如何不濟,只識語言偽術,管治班子只係烏合之眾」。
另一名為《馬鹿野狼》,首次將童話寓言新寫,開宗名義講述「狼來了」,改變香港一切故事。作者高立指出,新書內容共有10個寓言故事,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三隻小豬」,新版本講述狼為了趕走小豬,「吹水」發展新界東北等,將住在鄉郊的小豬「吹走」等,「希望透過寓言故事,讓讀者容易理解複雜政治事件、狼的可怕」。其他還有講述中港矛盾已到臨界點的陳雲《身土不二中港超限戰》、林匡正《香港抗爭運動史挫敗的三十年剖析》。林匡正表示,新書從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至今年7.1大遊行的本港社運發展,「梁振英上場,社運不但各派互鬥,同一派別內鬥都好厲害,香港民運係輸家」。
《都市日報》7月16日
出書諷時弊寫作揚本土
特區政府管治近年讓人怨聲載道,但吸引不少出版商著作政治書籍,繼續諷刺時弊;亦有書商今年推出以香港本土情懷為題的書籍,讓港人關心時事的同時,亦要讓港人緬懷集體回憶。
今年是香港書展25周年,雖然天文台預測,本周末或有颱風影響本港;但貿發局相信今年的總入場人次,應可打破去年的98萬人次。
次文化堂出版人彭志銘的新作《愛港不愛党白皮書》,他在書中以最近6個月政府一些施政事件,諷刺特首的惡行,如何影響到市民的福祉。他坦言書名特別選用簡體字的「党」,內含深重意義,他說:「簡體字嘅『党』下面用作兄,即係代表香港要聽大佬話,要聽中央嘅話,感覺更加衰。」
除《愛港不愛党白皮書》外,由外國記者高立著作的《馬鹿野狼》,亦是揶揄「大話精」政府。彭志銘稱,馬鹿野狼除是日文的一句責罵人的說話外,其本身是指馬與鹿的「雜種」,他說:「呢本書選用一啲講『狼』嘅童話故事改成香港版,諷刺特首成日向市民講大話,有啲人最後相信咗(特首嘅話)搞到家破人亡。」他又說這本書亦以政府「盲搶地」等為例,揭示政府施政不力。
《明報》 7月16日
次文化堂出9時政書 料銷情一般
每年書展都有出版社推出諷刺時弊的書,次文化堂今年在書展推出20本新書,當中9本和政治相關,包括諷刺梁振英施政。
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認為今年是政治衰敗年,批評政府施政不濟,但指只有少數人會閱讀政評,估計這類書銷情一般。
今年次文化堂出的《馬鹿野狼》,以寓言故事諷刺時政,其中一篇〈三隻BB豬〉,講述3隻「BB豬」尋找安樂窩,卻有「癲狼星」向豬群說不缺土地,只缺規劃,又說「只要成功開發1%土地,就足夠百萬頭豬居住」,諷刺特首梁振英早前言論。
彭志銘撰寫了新政評書《愛港不愛黨白皮書》,以口語化文字評論全民投票、盛事基金等時事。
書展今日開鑼 童話寓言諷刺時弊
一連7天的書展今日開鑼,各類新書紛紛推出,有書商趁市民關注時事的熱情未冷卻,乘勢推出童話寓言集,包括以「狼來了」故事喻東北事件,政治意味濃厚。
次文化堂將於書展期間,推出9本談論政治的新書,當中包括童話寓言集《馬鹿野狼》,將市民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改頭換面。社長彭志銘笑指,故事以野狼喻特首梁振英,「隻狼講大話,向住喺鄉郊嘅小豬講會發展東北,將佢地呃走。」書中亦夾雜著「方方面面」、「重中之重」等特首常用口頭禪,極具諷刺意味。
出版社亦推出新書《香港抗爭運動史》及《香港粵語頂硬上》,前者整理及分析本港過去數十年的民主抗爭歷史;後者介紹粵語知識,冀讀者反思粵語在中國趨向邊緣化的問題。
《星島日報》7月16日
書 展 今 開 鑼 大 吹 政 治 風
一 年 一 度 的 香 港 書 展 今 日 開 鑼 , 適 逢 政 府 發 表 政 改 報 告 和 民 間 佔 中 , 社 會 政 治 氣 氛 濃 厚 , 有 書 商 料 政 治 書 將 大 賣 , 趁 機 推 出 《 愛 港 不 愛 黨 白 皮 書 》 狠 批 政 府 施 政 , 又 出 版 黑 色 童 話 集 暗 諷 特 首 梁 振 英 , 亦 有 書 商 出 書 將 矛 頭 指 向 中 港 矛 盾 , 向 中 國 低 文 明 說 不 。 另 外 , 有 書 商 把 握 近 年 流 行 本 土 熱 潮 , 推 出 多 本 新 書 介 紹 昔 日 香 港 舊 建 築 。
第 二 十 五 屆 書 展 今 日 起 一 連 七 日 在 灣 仔 會 展 舉 行 , 有 多 達 五 百 七 十 家 書 商 參 展 , 多 款 港 版 新 書 普 遍 八 折 價 促 銷 , 台 版 則 七 折 。 適 逢 近 日 社 會 政 治 氣 氛 濃 厚 , 次 文 化 堂 推 出 新 書 《 愛 港 不 愛 黨 白 皮 書 》 論 盡 港 府 過 去 半 年 施 政 弊 端 ; 另 一 新 書 《 香 港 粵 語 頂 硬 上 》 輯 錄 四 十 位 社 會 名 人 撰 文 反 對 普 教 中 , 作 者 之 一 木 子 是 普 教 中 學 生 關 注 組 召 集 人 , 他 稱 有 學 生 接 受 普 教 中 後 中 文 科 成 績 不 進 反 退 。
次 文 化 堂 亦 推 出 《 馬 鹿 野 狼 》 黑 色 童 話 集 , 用 野 狼 來 暗 諷 特 首 梁 振 英 盲 搶 地 和 講 大 話 。 另 外 , 讀 書 好 今 年 以 印 刷 棄 置 物 料 布 置 攤 位 , 傳 達 一 種 「 DIY 」 訊 息 , 以 示 對 政 府 失 望 , 市 民 應 靠 自 己 自 救 , 並 出 版 新 書 《 革 你 小 命 》 介 紹 本 港 多 種 DIY 生 活 模 式 , 例 如 有 機 耕 種 和 出 版 地 區 報 等 。
《蘋果即時新聞》7月16日
香港書展開鑼,主打出版政治諷刺書籍的次文化堂錄得好成績,社長彭志銘表示,在社會一片「白色恐怖」氣氛下,原本銷情看淡的政治書籍,出乎意料好賣,有人更一擲千多元掃書。主要批評行政長官梁振英的《馬鹿野狼》,已售出三百多本,另以中反普教中為主題的《香港粵語頂硬上》銷情更理想,大半日已售出近四百本。但另一新書《愛港不愛党白皮書》,則因印刷問題趕不及運到書展。
《AM730》7月17日
書展首日銷情理想 展商2蚊優惠吸客
一年一度的書展昨日正式開鑼,大批市民到場搶購「心頭好」。有書商在展期首天,便率先掀起「減價戰」,特設「100元10本」、「2元區」等優惠,銷情理想;亦有幼兒英語教材售價高達5.1萬元,同樣不乏捧場客。
逾千名市民於書展開幕前已排隊等候,排頭位的杜先生更早於凌晨4時已到達場外,目標是購得流行小說作家的簽名書,亦會花近千元購買其他書籍。排第三的葉同學透露,得悉有出版商免費贈送16本書予首名到達攤檔者,故決定提早排隊「博一博」,最後成功而回。
雖說是書展首日,但記者現場所見,不少書商已默默展開「減價戰」。茶杯雜誌出版社出版經理陶培康表示,今年續設「2元區」、「5元區」讓市民任揀,「雖然(減至2元)好對唔住作者,但部分書已存倉3年或以上,唔可以再擺。」更擬於周五、六再減價,「賣10蚊、20蚊果啲,可能都會減至2蚊。」
不過,新書同樣銷情理想,中華書局助理總經理陳超英表示,今年主打推出「香港本土」類別書籍,其中一本《四分之三的香港》,截至昨日傍晚已售出逾百本,反應理想。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指,部分新書如《香港粵語頂硬上》、《馬鹿野狼》大受歡迎,前者截至昨日傍晚已售出近300本,後者售出逾百本,生意額或較去年同期多。
部分市民有備而來,拖著大型旅行喼到場「掃貨」。林太昨攜同升小一的女兒到場,準備花2,000元購買小說及工具書,她指去年買了二十多本書,「拎到手都軟,今年帶個喼嚟(裝書)。」
書展首日銷情理想 展商2蚊優惠吸客
一年一度的書展昨日正式開鑼,大批市民到場搶購「心頭好」。有書商在展期首天,便率先掀起「減價戰」,特設「100元10本」、「2元區」等優惠,銷情理想;亦有幼兒英語教材售價高達5.1萬元,同樣不乏捧場客。
逾千名市民於書展開幕前已排隊等候,排頭位的杜先生更早於凌晨4時已到達場外,目標是購得流行小說作家的簽名書,亦會花近千元購買其他書籍。排第三的葉同學透露,得悉有出版商免費贈送16本書予首名到達攤檔者,故決定提早排隊「博一博」,最後成功而回。
雖說是書展首日,但記者現場所見,不少書商已默默展開「減價戰」。茶杯雜誌出版社出版經理陶培康表示,今年續設「2元區」、「5元區」讓市民任揀,「雖然(減至2元)好對唔住作者,但部分書已存倉3年或以上,唔可以再擺。」更擬於周五、六再減價,「賣10蚊、20蚊果啲,可能都會減至2蚊。」
不過,新書同樣銷情理想,中華書局助理總經理陳超英表示,今年主打推出「香港本土」類別書籍,其中一本《四分之三的香港》,截至昨日傍晚已售出逾百本,反應理想。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指,部分新書如《香港粵語頂硬上》、《馬鹿野狼》大受歡迎,前者截至昨日傍晚已售出近300本,後者售出逾百本,生意額或較去年同期多。
部分市民有備而來,拖著大型旅行喼到場「掃貨」。林太昨攜同升小一的女兒到場,準備花2,000元購買小說及工具書,她指去年買了二十多本書,「拎到手都軟,今年帶個喼嚟(裝書)。」
我的新書《馬鹿野狼》
我的第六部作品--《童話寓言集--馬鹿野狼》已於書展有售。
老實說,自從寫了五本書(其中一本為編者),實在有點累了,今年想好好休息一下,但在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鞭策下,在不足一年內寫好這本書。
本來彭兄希望我這次寫狼(那隻狼,你懂的),並由狼的特性來切入,但我左度右度,還是找不到一個較佳的角度,然後想起年多前彭兄說過想寫寓言新篇,於是把兩者結合,便成了這本新書。
書中包括了十個短篇寓言,包括大家熟悉的「三隻小豬」、「狼來了」、「朋友與熊」、「狼與小羊」等,當然全都經過改編,切合今天香港的情況,希望大家看完以後,不但會心微笑,還會有所領悟。
在此再次感謝彭志銘先生,是他把我的「小宇宙」迫出來的。
註:別搞錯,本書書名是「馬鹿野狼」,不是日本粗口「馬鹿野郎」啊!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喜歡英格蘭就像一種儀式
英格蘭國家隊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只有它,在過去數十年每項大賽前,都被視為熱門之一(如能進入決賽周的話),但每一次都令人失望而回,即使最忠實的英格蘭粉絲,大概也不會認為英格蘭是世界最強,但當大賽再次來臨,大家又會「自我催眠」,說英格蘭有機會捧盃的。
但事實是,自從足球進入「現代」(我意思是職業足球日漸普及,各國之間的差距開始收窄的年代,足球開始變成一門大生意的時代,大概就是80年代吧),英格蘭從未躋身任何一項大賽的決賽,在這三十多年間,即使不計巴西德國等強國,連希臘、捷克、荷蘭、比利時、葡萄牙、丹麥和蘇聯等,都曾躋身大賽決賽,但這些球隊可不會每逢大賽都理所當然被視為熱門呀!但英格蘭不同,它永遠都是熱門。
有期望,自然便是一連串失望,但緊接著的卻是一連串想像,假如英格蘭在互射十二碼擊敗西德(1990年世界盃)、德國(1996年歐洲國家盃)、葡萄牙(2004年歐洲國家盃)、葡萄牙(2006年世界盃),英格蘭便「應該」可以長駒直進,一舉奪下冠軍,因為接下來的對手都「不過爾爾」;又例如,假如英格蘭在分組賽能取得首名(2002年世界盃、2010年世界盃),便可避開巴西和德國,那麼至少也可以躋身四強吧?(不過,今屆連這個藉口都沒有了,只可賴被抽進死之組、賴巴西天氣、賴謝拉特的頭槌變助攻、賴蘇亞雷斯點解咁快復出……)英格蘭就是這樣,永遠讓人有無窮的想像空間,彷彿真的有平行時空,在那裏英格蘭是長勝將軍……
我甚至認為,喜歡英格蘭就像是一種儀式,永遠是期望、失望、想像,再期望、再失望,周而復始,永不止息,就像大家去教堂的子夜彌撒,或新春的頭炷香,每次大賽都要來一次期望才安心,然而,即使上過頭炷頭,也不代表來年必定諸事順利,但大家也不介意,下一年還是會再來上香。
我開始懷疑,英格蘭球迷根本就愛上了這種儀式,某日英格蘭真的贏了,大家失去目標,反而會感到失落。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黑就是美
2007年,正在追逐史上全壘打王寶座的Barry
Bonds,於4月15日穿上42號球衣,以紀念當年打破種族藩籬的Jackie
Robinson;2005年,當NBA定下衣著規則,禁止球員穿上Hip-Hop服裝出席活動時,溜馬的史提芬積遜即時指是歧視黑人球員;1988年,美式足球超級碗決賽,由丹佛野馬出戰華盛頓紅人隊,野馬的四分衛是大名鼎鼎的白人球星John Elway,紅人則派出史上首位在超級碗出場的黑人四分衛Doug
Williams,當然,也被形容為黑白對決。在美國球壇,黑or白,That is the question,而且永遠也是Question。
4月15日,永遠是美國棒球界最傳奇的一天,也是黑人最光榮的一天,每年這一天,大聯盟都會大事慶祝,這天並非舉行甚麼大賽,而是一位偉大棒球員的處子之戰,這名偉大的球員叫Jackie Robinson,1947年的這一天,他代表布魯克林道奇隊出賽,成為首位在大聯盟打球的黑人球員,(在此之前黑人球員只能參加「Negro League」)。不過,在接下來的整個球季,Robinson每天都面對沉重壓力,壓力來自對手,來自作客時拒絕接待他的酒店及餐廳,來自威脅要殺死他的種族主義者,甚至是不歡迎他的隊友,每一天,他都背負壓力,戰戰兢兢地打棒球。結果,他憑著出色的打擊和盜壘能力,贏得最佳新人,翌年更獲選為MVP,黑人球員終於得到肯定了。此後,黑人、拉丁族裔,還有亞裔,也陸續登上大聯盟,近年連台灣球員也站上此一舞台。
或許是受棒球大聯盟影響,漸漸其他球賽也開放給黑人球員,1950年,波士頓塞爾特人在第二輪選秀圈選Chuck
Cooper,寫下黑人登上選秀榜首例,同年,Nat
Clifton成為首名簽約黑人球員,Earl Lloyd則成為首名在NBA上場的黑人球員。因為籃球運動的基本特性,NBA在種族問題上,可說是後發先至,大約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NBA球員的黑白比例已接近一比一,當年波士頓與洛杉磯分庭抗禮,正好一隊以白人為主,一隊以黑人為主。
然而,正如美白廣告所說,黑色素是慢慢滋生的。即使到了60、70年代,距真正的平等之路還是很遠很遠,我在飛機上看過兩部體育電影,都以美國大學球壇作背景,也都是人真事改編,其中《光榮之路》(Glory Road)講的是NCAA籃球賽,話說1966年,西德州學院以5名黑人正選球員,擊敗傳奇教練Adolph
Rupp所帶領,清一色白人球員組成的肯塔基大學,此件事件也解放了大學籃壇的種族偏見,有趣的是,西德州學院的教練Don
Haskins,正是不折不扣的白人。另一部《熱血強人》(Remember The Titans),相信不少人也曾看過,主角是丹素華盛頓,講述1971年,一名黑人主教練和一名白人副教練,如何消除歧見,合力改善球隊的種族問題,帶領球隊奪取州冠軍。請留意,年份是66年和71年,不過是三、四十年前,但卻猶如是中世紀,對!那些匪夷所思的歧視,原來在數十年前還是那麼普遍的。
就算最先突破種族障礙的大聯盟,黑人球員雖可參賽,但仍然要苟且偷生,仰人鼻息,1975年,當黑人球星Hank Aaron快要打破Babe Ruth的全壘打紀錄的時候,他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他被球迷謾罵,被球迷恐嚇,整年都在恐懼中度過。原因很簡單,Hank Aaron是黑人,而Babe Ruth是白人也。
世界不斷在變,到了今天,連白人也不得不承認「黑就是美(在球場上)」,沒辦法,黑人的體能和運動天賦實在比白人好太多。NFL、MLB都靠黑人球員頂著半邊天,冰球無疑還是白人的天下,但NBA幾乎是由黑人主宰的聯盟,整個聯盟之中,超過8成是黑人,白人反而淪為少數民族。
隨著黑人球員不斷「攻城掠地」,白人球員的實力,永遠受質疑,每年新人選拔(特別是NBA),白人無論在NCAA如何光芒四射,但在選拔之時,眾領隊總是極有默契地把他們忘記得一乾二淨,排名急瀉如亞洲金融風暴。黑人球員,體能好跳得高跑得快,就算技術粗糙,甚至連大學賽也沒打過,也隨時是狀元榜眼,白人球員,射術多精,運球多穩健,人家還是懷疑你,除非改姓乜乜斯基、乜乜洛夫,又或是擁有格魯吉亞或希臘護照則作別論。
要入選已經那麼困難,何況得獎?自從布特連拿三屆NBA MVP後,白人久與大獎無緣,到了近年,拿殊終於拿下了MVP,不少人都搬出了「拿殊拿MVP是NBA的商業考慮」這一論調。後來輪到奴域斯基當選,質疑之聲又至。
而我,從來都同情弱者,因此在NBA的賽場上,我總希望找到一兩個白人希望,每年季初,我總會捧著NBA年鑑,留意有否「布特二世」的出現,可惜,由雲漢到薩比克到米克米拿再到摩利臣,每一年都總是失望。還是算了罷,NBA黑人勢力只會增長,不會減退,原因?或許洛文說得對:「黑人球員每一次比賽,都把自己的全部聲譽作賭注。」
如今,看著球場猶如暗黑的星空,偶爾點綴著幾片歐洲來的星星(當中不少還是流星),我想起了Beyond的歌曲:「繽紛色彩閃出的美麗,只因他沒有,分開每種色彩。」不!球(或至少籃球)之神是會分辯顏色的,他偏愛黑色。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守業難 守霸業更難
不用馬浚偉提醒,大家都知道創業難,守業更難這道理,政壇如是,體壇也如是,縱觀史上多個王朝,都免不了將軍一去,大樹飄零的命運,John
Wooden的UCLA棕熊隊,在NCAA籃球賽所向披靡,12年間拿了10個錦標,他的繼任人只得活在他的陰影之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除了拿冠軍之外,永遠滿足不了貪心的球迷,Wooden之後四任教練,沒一位可教多於三年,即使帶領球隊殺入決賽,後來成為一代名帥的Larry
Brown,一樣無功而回;又如美式足球NFL的綠灣包裝者隊,在名教練Vince Lombardi領導下,拿了頭兩屆超級碗冠軍,但他之後的兩位教練,合共只帶領球隊打過一場季後賽,兼且落敗而回;如此看來,莫耶斯之失敗,也只是順應這個規律而已。
成功的教練(也推而廣之其他範疇的領導人),幾乎都是強勢的教練,正如西方諺語經常說:Nice Guy Finish Last,在體壇,好好先生注定無運行。
強勢的教練,命格跟曾志偉一樣,都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他們往往能將球員潛力完全釋放出來,甚至打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水準來,但人畢竟不是機器,日日出盡全力,總有油盡燈枯的時候,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著名的火爆教頭,前印第安納大學籃球隊教練Bob Knight,他教出三支NCAA冠軍隊,但陣中球員到了NBA,除了Isiah Thomas外,沒一個數據見得人,跟大學時的表演形成強烈的反差。因此,名教頭往往留給下一任一個殘陣,令繼任人大嘆巧婦難為無米炊,觀乎今屆曼聯的陣容,就有這種感覺,
強勢的教練,身邊往往很難容得下另一個強勢或有才能的人,這未必是因為忌才,可能只是一山不能藏二虎而已,於是他們身邊很大機會是「順得人」,這種人,當副手一流,但當正印,卻只是印證了「彼得定律」的正確性而已。
強勢的教練,總會建立一個圍繞他而運轉的系統,猶如太陽之於太陽系,當外面的新教練空降至此,成為「新太陽」,即使是才智之士,也未必能適應這套體系,但突然作出改變,陣中球員又未必接受,而且也非朝夕之事,我甚至認為,這種新教練,令我想起粵語片中的家嫂白燕。
那麼,體育史上有否出現過成功的傳承,猶如文景之治,又或康雍乾之盛世,答案是有的,而且都是內部提升。
在籃球壇,波士頓塞爾特人隊的教頭Red Auerbach,成績簡直是驚天地,泣鬼神,10年內9奪總冠軍,但當他退休後,誰人來帶領球隊呢?答案是一代中鋒,卻全無執教經驗的Bill
Russell,因為Red
Auerbach知道,整個球壇除了他之外,只有Russell可幾管得到自己,不錯,Russell未必是偉大的教練,不錯,接班第一年,8連霸的波士頓終於失落冠軍了,但緊接兩年,Russell帶著一批老弱殘兵,竟爆發小宇宙,連拿兩次總冠軍,硬是把波士頓第一王朝延長了兩年。到Russell退休後,也不再當教練,而接任的正是其舊隊友Tom Heinsohn,波士頓經歷一年陣痛期,又迎來了波士頓第二王朝,拿下兩個總冠軍,堪稱史上最成功的交棒例子。當然,這段期間,一直擔任總經理不是別人,正是Red Auerbach,也是令球隊政權順利過渡的一大利好因素。
另一個成功例子是大西洋彼岸的利物浦,利物浦王朝奠基者是Bill Shankly,他領導下的利物浦,無疑是英國的班霸,但總是跟歐洲盟主差了一步了遙,而他執教時最大的貢獻,是設立了The Boot
Room,成為總教練與助教商討球隊事宜的地方,也是訓練繼任人的「木人巷」,Bill的繼任人正是來自The Boot Room的Bob
Paisley,說他成功延續王朝,倒不如說青出於藍,Bill拿不到的歐洲冠軍,他拿了三次,還奪得19個冠軍,到Bob Paisley退休,又由另一The Boot
Room成員Joe Fagan接任,並再拿下一次歐洲冠軍加一次聯賽冠軍,Fagan執教數年便退休,繼任的杜格列殊並未在The Boot
Room接受「教育」,但還是保留此傳統,可惜杜格列殊之後,並沒有從The Boot Room提拔接班人,反而從格流找來桑拿士(雖然桑拿士球員時代最光輝的時刻正是効力利物浦),而The Boot
Room制度也在桑拿士時代終止的,後來利物浦也傾向在外找人,碰巧的是,這也是利物浦衰落之始。
我得強調,無論波士頓或利物浦的例子,都是數十年前的事了,在今天,一年甚至半年便要打出令人滿意的成績,任務變得比以前更艱鉅。或許,在今天這個講求即食的年代,王朝也變成了一種奢侈品了。
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
上帝不寫回信
幾乎任何一個球迷都知道,在球場上向球證力陳己見,也不可能改變裁判的決定,最終往往換來一面紅牌或技術犯規,因此,聰明的球員往往選擇了沉默,在這個時候,沉默或許是必要的,不過,也是很委屈的。
但有些時候,在賽場上的沉默也可以作為回應。話說40至50年代,波士頓紅襪隊有一位著名球星泰特‧威廉士( Ted Williams),這位可能是史上最偉大的打擊手,兩度成為三冠王,也是史上最後一位打擊率達四成的球員,簡直是紅襪之王者,但那個年代,也正好是紐約洋基隊的盛世,威廉士表現再好,惟獨力難支,波士頓紅襪隊始終與冠軍無緣,於是威廉士也成為波士頓傳媒和球迷的撻伐對象,而心高氣傲的威廉士也絕不肯示弱,於是兩者關係愈鬧愈僵,到了60年,42歲的威廉士來到最後一季,9月28日,紅襪主場最終戰,他發放出球員生涯最後一次的花火,轟出生涯最後一支全壘打,而美國文學家John Updike便寫出了那場比賽的景象:「威廉士揮動了球棒,就打出全壘打,如同他每次打出全壘打那樣。他跑得很快,臉不笑,頭向下看,也不揮帽,他直跑入座位區。我們大聲叫他名字,叫聲有如哭聲,但他就是不出來。他從來不回應觀眾的歡呼,即使是在他的最後一場比賽也不這樣作,要知道,上帝是不寫回信的。」
威廉士,選擇以沉默來反擊那些曾經把他批評得體無完膚的球迷和傳媒,他的沉默,是對一個充斥愚昧群眾的時代的控訴!他高高在上,睥睨眾生,任何一句說話,都已變得多餘的。
面對不公義,也不一定要雄辯滔滔,據理力爭,有時不發一言,簡單一個動作,便足以代表一切。正如大家都不會忘記,《死詩人協會》(對!我真的不太喜歡《暴雨驕陽》這個片名)尾段,一眾學生站在書桌上作無聲抗議,便是其中一個令我難忘的場面。
在體壇上,也有相近的場面,那是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在男子200米項目,金牌和銅牌得主都是來自美國的黑人選手,分別是湯米‧史密斯和約翰‧卡洛斯,在頒獎台上,他們兩人沒有穿鞋,手戴著黑手套,當奏起美國國歌時,兩人俯首並高舉著拳頭,赤腳是為紀念黑人所遭受的貧困、不平等的待遇,高握著的拳頭則是向黑人民權運動致意。
這個舉動相當轟動,他們兩人立刻被驅逐出選手村,並且終身不能再參加奧運比賽,但他們的舉動,已經足以向世人說明一切,如今,人人都視他們為不畏強權的英雄。一個動作,比任何一句說話都更足以留存後世,更有象徵意義。
有些時,沉默不是懦弱,沉默也可以是一種力量,端視你抱持甚麼態度而已。
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狄卡比奧、Ted Williams與Jerry West,還有細鬼……
有人認為奧斯卡是電影界的奧運會,但雖是競賽,兩者顯然分別頗大,奧運會,或其他體育比賽,即使是由評判打分的項目如體操跳水,都有一些客觀的標準,但奧斯卡(還有格林美、諾貝爾),更像體育運動的獎項如MVP或足球先生,因為幾乎沒任何準則可言,誰人得獎往往取決於評審的喜好,而喜好這回事又的確很主觀,因此得獎者也未必是眾望所歸。
首先,我們不得承認,評判或記者也是人,正如夢熊話齋,都有「七情六慾」的,因此,一些人緣好的人,總是較易得到評審歡心(香港代表姓劉,叫德華),反觀不愛埋堆的人,總是在這類選舉中成為受害者(香港代表也姓劉,叫青雲)。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波士頓紅襪隊的著名球手Ted Williams,不錯,他曾經拿過兩次MVP,但其實他應該拿而未拿的MVP可能更多,在1941年球季,他成為史上最後一位打出四成打擊率的球員,但在MVP選舉中卻敗於紐約洋基隊的狄馬喬(或許你不知誰是狄馬喬,但他的前妻你一定識:瑪麗蓮夢露);翌年,他成為三冠王,卻在選舉中敗於洋基的Joe Gordon;到了1947年,他又再次成為三冠王,打擊率、全壘打及打點都比狄馬喬優勝,但在MVP選舉中,他卻敗於狄馬喬,原因就是傳媒不喜歡他,而最不喜歡他的,很可悲,正是波士頓的傳媒。
有些時,這類選舉又喜歡論資排輩,歷史愈悠久,這種趨勢愈明顯,當然,你會舉珍妮花羅斯作例子來反駁我,但去年又真的沒有太多表現突出的女星,因此珍妮花才破例得獎,那是例外,是少之又少的例外!看看香港,劉青雲、任達華早年多齣電影獲提名,但大概評審覺得他們未夠資格,於是等呀等,等到由未必是他們的代表作來爭獎,人家覺得:算啦,輸了這麼多年,便給你吧,於是二人便莫名其妙地得獎了,劉青雲那年還好一點,至少沒甚麼強勁的對手,但任達華那年,對手可是《十月圍城》的王學圻,即使我多麼想任達華開齋,還是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又記得85年的足球先生選舉,那年的大熱是右閘「細鬼」張志德,他在當季表演好得沒話說,更在對「五一九」之役射入一記世界盃,大家都認為足球先生實食無黐牙,但最終結果是已過了巔峰時期的前鋒劉榮業奪得,除了輸在年資(即累積分數)之外,我實在想不到其他原因,他也不像劉青雲或任達華那麼幸運,從此便與足球先生緣盡。
此外,有些球員整個生涯曾很亮麗,但就是沒有一季超閃亮,又或是同期的對手實在太強勁了,所以總是與榮譽無緣,近的有紐約洋基王牌遊擊手Derek Jeter,他助洋基五奪冠軍,幾乎是現代遊擊手的代名詞,但長打能力不算太標表,總是與MVP擦身而過;遠的如60年代NBA球星Jerry West,不知他是誰,只要看看NBA Logo即可,因為 Logo上那個球員,就是以Jerry West為藍本,這位洛杉磯湖人的當家球星,整個生涯好得沒話說,平均得分高居史上前四位,更被稱為「關鍵先生」,但他拿過多少次 MVP?答案是一次也沒有(不計總決賽MVP),也不能怪誰,誰叫他同期有羅素、張伯倫、大O等球星?反觀有些球員,或許只有一兩年能達到巔峰,但這個巔峰卻非常癲瘋,又或剛巧那年表現優異者不多,於是就把握到這千載一時的機會,得以登頂,就如比Jerry West低了一輩的Wes Unseld,進入NBA第一年,數據不算突出,但甫加盟即令巴爾的摩子彈隊戰績大大提升,加上那年老一輩球星漸走下坡,新一輩又未上位,他便一舉拿下MVP,肯定令不少人眼紅不已,但他往後的表現雖然也算不俗,但要說偉大,那要看你對偉大的定義有多闊了。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球迷、影迷,煙花般一煞那光輝式,細水長流式,哪個應獲更多掌聲?我會給後者,正如今天,大家不會懷疑狄卡比奧、彼得奧圖、Derek Jeter或Jerry West的成就(還有史丹利寇比力克、村上春樹、傑斯,很多很多……),但未必人人記得誰是Wes Unseld,誰是Joe Gordon,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我卻認為是風物長宜放眼量,有些東西,不是一兩個獎項就足以說明一切。
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梁文道提到我的文章
近年重拾寫作之習慣,也多得網上傳媒愈來愈發達之賜,小弟博客上之文章亦得以在《評台》、《香港獨立媒體》等網站轉載,本來只是希望可以接獨更多讀者,想不到連梁文道也有留意,上周這位著名文化人便在專欄中提到本人之文章,實在教人喜出望外,在放工後仍埋首電腦前寫作,絕對是值得的。
說起來,梁文道已是第二次提到小弟作品,多年前他更在電視前介紹本人的著作《跟著足球學通識》,還是那句,當你付出努力,是一定會有迴響的,大家可不要看輕文字的影響力啊。
梁文道--《邵氏邏輯》
或許有人會說,今天中國娛樂節目的崛起,就和廣州恒大拿了亞冠盃類似,全是財雄勢大的結果。沒錯,做《我是歌手》這樣的節目是要錢的。內行人一看就曉得,那麼多的機位,那麼繁雜的人力物力組織,再加上一大票的名牌藝人,一集的開銷絕對要比我們一年一度的樂壇頒獎禮還厲害。但話說回來,難道無綫電視就是窮光蛋嗎?剛故世的邵逸夫先生在做「影視大亨」的年代,「華娛兄弟」和「湖南衛視」都還沒受孕呢,那份家底豈容小看?
邵先生熱心行善,大中華幾千座「邵逸夫樓」佳惠學子無數,難怪他老人家仙遊之後,盡是一片頌禱。然而,在景仰他對教育事業的投入之餘,我不得不對人人稱美的「影視大亨」這四個字打上問號;更準確地講,是對他成為影視大亨的方法有點置疑。
且不論「邵氏」在拍電影的年代貢獻過多少足以傳世的佳作(這方面早有更專業的影評人數算過「邵氏」成績),也先別管他怎樣獲得了政府的配合,不太光彩地擊退了「佳視」和「嘉禾」(請參見高立在「香港獨立媒體」的文章),就說他經營影視帝國的邏輯好了。簡單地講,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去榨取最大的利潤,把創作人和藝人當成「畜牲」來用(陶傑語)。如果真要花錢,那就非得等到有對手爆了出來,使點橫手把對方幹得全盤掠回;或者不惜抄橋,只不過以本傷人,同人哋鬥大,直至對手完蛋,再回復到正常的血汗農場狀態。這套邏輯到了方逸華手上,更是登峰造極。加上一路保持住和官府的友好關係,能在必要時借助其力營造對己友善的環境,於是才有了現在的帝國。
公正地講,類似的老路已經有很多人走過了,而且後來者不少,邵先生特別的地方是把它用在影視產業,走到極限。同類的富豪慈善家,也是數之不盡;血腥鎮壓過工運的卡耐基,鬥垮過「網景」的蓋茲,加上仍在高處的李嘉誠,日後大概都只會被人記住他們行善的那一面光彩。至於他們留下的霸業,就只能等它自己盛極而衰。好比「微軟」會碰上「谷歌」,我們現在終於也快要目睹無綫有悔的這一天了。只是,這一天卻還要賠上許多兵將,甚至一整座城市在燈影下的光華。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香港體育界的哀歌
冬奧唯一港隊代表呂品韜早前批評沒有隊醫隨行影響表現,引起軒然大波,彭沖及王敏超的回應更是令人氣憤,而且正如鍾樹根所言(嘩!好難得會贊同他的說話),此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除了港協暨奧委會外,香港體育總會出事之頻率也實在高得過份,總會爆出醜聞時有所聞,令人不得不關注香港體育發展是否走錯了路。
進入港協暨奧委會的網頁,或許我對眼大得滯,總是找不到港協暨奧委會會長或其他職位是如何產生的,換言之,一個掌管香港體育的重要機構,其實全港大概沒有多少人知道其管理層是如何產生的。當然,我相信應是合法兼合乎程序地透過選舉產生的(畢竟有篩選的選舉也是選舉呀)。
再看看港協暨奧委會的職員名單,自沙里士退休後,霍老爺已不知當了多少年會長,副會長胡法光、湯恩佳、王華生、許晉奎,全是七十過外,副會長一做就是十多二十年。至於秘書長彭沖,也是萬年不退的,他做過甚麼我不知道,我只記得在96年奧運,李麗珊奧運奪金後回港之時,彭沖說話講得比李麗珊還要多,儼然成為主角,全程講話悶到抽筋都算,還要多次將李麗珊說成李珊珊,不知就裏的話,還以為「珊珊」(而不是李珊珊)在奧運奪得玩蛇冠軍。
那麼港協暨奧委會有沒有新面孔,有!剛剛暢遊索契的副秘書長王敏超,他是王華生的兒子,還有更年輕的副秘書長霍啟剛,而大家都知,他是霍震霆的兒子。
其他總會也好不了多少,例如由大球場爛地到港甲假波醜聞,香港足球處於多事之秋,我們幾時見主席(相信大家都幾乎忘記了,香港足總主席是梁孔德)出來說過半句話?順帶一提,當年見證香港足運衰落的「功臣」,前香港足球總會主席(1976年-1979年,1982年-1983年,1985年-1988年,1991年-1993年,1996年-1999年)許晉奎,是現任港協暨奧委員會副會長。
又像保齡球項目,大家第一時間可能記得的是車菊紅,畢竟她是香港第一位亞運金牌得主,想當年,保齡球可是香港在亞運的奪牌大項,但如今卻大幅倒退,甚至已不算亞洲強隊了,更可悲的是,根據《壹周刊》的報道,連車菊紅也不玩保齡球,寧願改玩草地滾球(那是2007年的報道,不排除近年有變),原因是不滿保齡球總會的管理層。順帶一提,保齣球總會的主席是劉掌珠,也是現任港協暨奧委員會副會長。
凡此種種,體育機構管理層和運動員有衝突,屢試不爽,原因很簡單,就是無論港協暨奧委會到各體育總會,往往都有內部運作的透明度不足、黑箱作業、外行領導內行的、領導層老化等等問題。有時我甚至想,究竟政府的大筆資助,有多少是用於行政費用,又有多少真真正正用於運動員身上?當然,我再一次強調,這些體育機構的領導層都應是選舉產生的,問題是,有投票權的又是誰呢?
不過大家不用擔心,下屆冬奧應不會再出現隊醫問題了,因為經呂先生這樣一說,下屆短道速滑還是否有機會出席冬奧,實在令人懷疑,難道我們指望香港在滑雪項目或冰球有機會出席冬奧?沒有運動員出席,又何須隊醫呢?天下太平了!
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奧運開幕禮不完美 又如何?
索契冬季奧運會開幕禮(我很不喜歡開幕式這用語,很不香港)上演了,也代表冬奧正式展開。然而,冬奧開幕禮上卻出現「蝦碌」,代表奧運五環的五朵雪絨花,右上角的一朵並沒有展開,變成宛如菊花的圖案,此一失誤立刻成為各大媒體的熱點,甚至慘成取笑的對象。
失誤了,真的就很丟臉嗎?假如大家記性不差,應該都會記得,上屆溫哥華冬奧會開幕禮也出過故障,點火時有一根冰柱沒能升起來,但加拿大人在閉幕禮上,找來一名小丑,重新點燃了這根冰柱,既彌補當日的失手,也幽了自己一默,令人開懷大笑。
這在中國人眼中,簡直就是匪夷所思,中國人總認為,奧運開幕禮(以致整個賽事)是關乎國家面子的頭等大事,不可以有任何閃失,正因太過緊張,所以寧願「造假」(開幕的煙花和幕後代唱),一切都追求完美,假若不幸出現失誤,可以想像,也是「崩口人忌崩口碗」,之後盡量不提,像董伯伯那樣以為「不提就代表不存在」,根本不可能自揭瘡疤那麼傻。西方嘛,當然也希望做得好,但始終視之為一場Show,當中難免會有瑕疵,甚至願意用瑕疵來搞笑,也顯得自己的胸懷。
其實中國是否太緊張?把每一件事,都扯上國家的榮辱,若一項大型表演成功與否就代表一個國家的實力,那麼北韓早已是世界第一流強國了!
無論你多麼不喜歡俄羅斯辦冬奧,那就批評其侵犯人權、基建不足、藉機貪污吧,別在這些小枝節上造文章了。
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
因為史坦 所以我談論史坦
掌管NBA已30年,71歲的史坦終於在2月1日引退,在有些人(特別是王建祥)眼中,史坦是一個「大壞蛋」,不錯,在史坦王朝期間,NBA球星輩出,佐敦、高比拜仁、勒邦占士等都成為球迷追捧的偶像,但成也造星,敗在造星,史坦被指運用影響力改變球證執法,球星常獲球證特別眷顧,幾乎成了碰也碰不得的古董,也製造了不少「冤假錯案」,這方面,薩克拉門托帝王肯定感概良多。此外,在他任內,NBA史無前例地出現兩次罷工,令勞資關係緊張,一些球員認為他是資方剝削球員的罪魁禍首,馬布里甚至指他是一個「卑鄙小人」和「大騙子」。
然而,作為遙遠東方一個小城的球迷,當我們評論史坦功過的時候,有否想過,為甚麼我們會評論他?
且把時鐘撥回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時的NBA可不是這樣的,NBA在美國三大球賽中敬陪末席,被視為濫藥的溫床,即使魔術手莊遜和小鳥布特初露鋒芒,NBA在美國的受歡迎跟今天相比還是差天共地,NBA總決賽甚至沒有電視台直播,今天的香港球迷很難想像,當年香港沒有人買NBA球衣或球鞋、潘克廉或何守信主持的NBA節目掀不起半點波瀾、報章的體育版寧願花大篇幅報道東昇對愉園的聯賽也不肯用寶貴的版面來報道NBA戰果。大家認識的球員來來去去就是莊遜、布特、渣巴、J博士和摩西斯馬龍,五隻手指數得晒,更沒有人有興趣知道誰是 NBA總裁(答案是Larry O'Brien,問維基的)。
但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情況漸漸改觀,NBA化身羅馬帝國,不斷東征西討,羅馬不是一天建成,也不是一人建成,過程中Nike、麥當勞、米高佐敦統統都有功勞(對香港人來說還包括張丕德),但史坦的影響肯定不能抺殺。史坦曾修讀歷史和法律,我不知他的視野和謀略是否源於此,在他的經營下,NBA的發展確實一日千里,他很幸運,甫上場,NBA便迎來4位傳奇巨星--奧拉祖雲、巴克利、史托頓,還有米高佐敦,史坦也充分利用米高佐敦的名氣,令NBA在美國地位得以逐步提升,站穩陣腳後,而史坦開始他的擴張大計,首先他是NBA球星組成Dream Team出戰奧運的幕後推手,此外,他也積極在外地舉辦季前熱身賽甚至常規賽,派球隊出戰猶如世界球會盃的麥當勞盃,又把NBA版圖擴展至加拿大,一切一切,為的就要吸納全世界的球迷,與足球爭一日之長短(他大概已不把棒球和美式足球看在眼內了)。
與此同時,NBA也將目光放在海外球員,昔日NBA盡是美國球員天下,到了90年代,各隊開始力爭海外球員,中國的姚明、澳洲的保格、意大利的巴蘭尼,紛紛成為選秀狀元,德國的奴域斯基更成為07年MVP(其實之前兩奪MVP的拿殊也是加拿大人),伴隨著海外球星地位的提高,海外球迷對NBA的關注度也水漲船高,再回看乒乓球的情況,更令人讚嘆史坦目光之遠大。
沒有史坦,可能我根本不會留意NBA,對其戰果漠不關心,當然更不會有閒情逸致去討論NBA總裁的功過,我們談論著他,代表他已成功令我們的目光轉移至NBA,換言之,他已經達成目標了。
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李娜與超級經理人
今屆澳網,我其實不太滿意賽果,拿度在決賽功虧一簣,未能拿下第十四個大滿貫,而我的女神舒拉寶娃也早早出局,但與此同時,看到李娜再奪大滿貫錦標,感覺很奇妙,一方面怕那些噁心抽水文章又再湧現,但另一方面,也實在為李娜感到高興。
後來,出乎我意料之外,抽水文章不多,至少我沒見過有人又寫「李娜實現中國人在澳網零的突破」這些陳腔濫調,反而出現網友熱烈、官媒冷待的情況。
網友熱烈,大概不難理解,即使是我這個既不「神化」(《環球時報》語)也沒「女神化」李娜的人,也不得不承認,自己愈來愈喜歡李娜,不是因為她「為國爭光」,而是因為她在場外展現出中國運動員少有的直率個性,她在贏得澳洲公開賽後表現不卑不亢,沒有自以為很了不起,也沒有像王濛四年前冬奧跪拜教練那麼「核突」,在頒獎禮中也沒有開口埋口「國家」、「中央」,只是感謝她的教練和丈夫,一切都看得人很舒服,而更重要的,她是衝擊「舉國體制」的英雄,正是因為她成功擺脫「舉國體制」的枷鎖,成績才得以突飛猛進,甚至得嘗大滿貫的滋味。
「舉國體制」是否成功,這是近十多年來爭論不休的題目,假如成功等如多奪金牌(特別是奧運金牌),「舉國體制」肯定是成功的,在一些冷門和觀賞性低的項目,獎金不足、也得不到贊助商青睞,由國家出資訓練的確比民間有效率得多,然而在職業化較高的項目,「舉國體制」往往是負累多於助力,足球如是,籃球如是,高爾夫球如是,西方國家都遠勝中國或前蘇聯,網球也不例外,或許在起步階段,有國家支持的中國選手,不用自行張羅經費,路途會較平坦,但來到較高層次,形勢立時逆轉。
當然,官方可不是這樣想的,他們認為,要培訓一名有天分的網球員,成本極高,而且也不能保證成功,沒有贊助,一般家庭其實很難負擔得起,因此,至少在起步階段,「舉國體制」能協助一些有潛質的球員得以專心訓練比賽,實在功德無量,新華社便指出:「在李娜職業生涯的早期,國家隊的培養不可或缺。體校、國家隊給了李娜網球啟蒙,並為她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習網球動輒每年數十萬元的開支,如果沒有當年國家的『贊助』,李娜很難順利走到今天。」
或許這是事實,換言之,國家或省的體育局,儼然就是一個「超級經理人」,年輕選手在沒有選擇下簽了賣身契,把自己的前途交給領導,然而人家可不是開善堂的,雖然花的不是領導的錢,但他們要升官發財就是要交出成績,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年輕選手都變成工具,每天接受極嚴苛甚至不太人道的訓練,運動員的健康從沒得到照顧,但假如運動員交不出成績,便會被棄如敝履,飽受冷待。
而更可怕的是,這張賣身契幾乎是終身的,1997年加入國家隊的李娜,由於有國家的「照顧」,要將獎金的65%上繳,而且無論參賽、訓練都沒有自主權,據說李娜便一度與國家隊不和,而被迫暫別球壇。在2008年奧運之後,李娜與中國其他三位頂尖女網選手鄭潔、彭帥和晏紫正式脫離國家隊,走上自負盈虧的職業化道路,自己找贊助,自己找教練,機票、酒店費開銷都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國家不會再給予任何補助,成績欠佳時也不再有人可憐你,然而,李娜還是要將8%至12%的賽事獎上繳給中國網球運動發展基金(雖然大家永遠不會知道官方如何運用這些錢來發展網球運動),一直到2012年倫敦奧運會後,金花們才不需再上繳。
這讓我想到當年的學徒制,一日為師,終身為師,師傅可以隨時懲罰他們眼中不肖的徒弟(難怪體育局的人夠膽公然掌摑李娜了),即使學徒學滿師,還是要回饋師傅,這在上世紀艱苦的年代,也算是無可厚非,但現在已是廿一世紀,中國已變成超級大國了,還出現這種剝削情況,也實在叫人情何以堪。
這還不止,李娜成名前,根本沒人理會,甚至受到冷言冷語對待,但一成功,傳媒官員又紛紛轉軚,稱這是一次中國的勝利,往日批評她的官員,立刻「流下激動淚水」,我最記得網上一篇文章《中國,你憑甚麼為李娜奪冠而驕傲?》所說:「成績不好,批評非議,奪得冠軍,豬狗都趕來沾光。中國,你憑甚麼?」這次奪得澳網冠軍,一回到家鄉,經過激戰後身心俱疲,也未來得及見親友,便先要「被歡迎」「被獎勵」,讓那些官員盡情抽水,人家美國總統會見NBA總冠軍,一些大牌球星(包括米高佐敦)照樣夠膽不給面子缺席,但李娜連拒絕的權利也沒有,每念及此,即使李娜不是因為當年被掌摑而耿耿於懷,木無表情甚至黑面也是可以諒解。或許,李娜知道怎樣說怎樣做才可討得中國領導的歡心(我懷疑這根本就是中國人的基因),她就是不愛這樣做而已。
我記得昔日香港有位歌唱老師兼經理人,在公眾眼中以勢利見稱,學生未能大紅大紫,那位經理人立刻劃清界線,但假若學生聲名鵲起,這位經理人便會以100米9秒9的速度前來相認,甚至拿出N年前的合約要求抽佣,結果他的行徑受到社會非議,娛樂圈難得齊心地一致責難,我不知此事孰真孰假,即使是真的,也跟內地的「超級經理人」有「蚊髀同牛髀」之別,只是,大家不同意樂壇經理人的做法,那麼為何又容忍體壇「超級經理人」的存在呢?還是大家覺得,不理黑貓白貓,拿到金牌就是好貓,運動員待遇如何,是否被剝削,是毋須理會的?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由GEM和謝安琪說起
對不起,我對於「一男子」的施政報告,實在提不起丁點兒興趣,更決定眼不見為乾淨,近期可以吸引我注目的,反而是兩段娛樂新聞和一篇文章,兩段新聞都與歌唱比賽有關,分別是GEM在湖南衛視節目《我是歌手2》第2集選唱《存在》並大獲好評,取得第2名的佳績,以及謝安琪在深圳衛視節目《中國音超》(超古怪的名稱)唱出《她說》,獲得全場最高分;而至Like文章則是葉朗程的潮文《BB豬》,文中指:「如果A餐是5億身家加個徐濠縈,B餐是50萬身家(or less)加個謝安琪,我揀B餐。」「好多男人,都同張繼聰一樣,經常好大壓力,但係冇所謂,因為佢哋身邊有個好老婆。但有啲男人好慘,本來可以冇乜壓力,但最衰就係就係娶咗個老婆。」即時引來不少宅男狂Share,也令大家記起,原來大家曾經很喜歡謝安琪。
GEM和謝安琪,是兩個性格、出身、歌路,甚至對社會議題的見解都完全不同的歌手(我就想像不到謝安琪會跟梁特說加油),但我從二人的際遇,卻也找到不少類近之處。
第一,兩位能在內地揚威,證明有一定實力,似乎她們在外地得到認同比在香港還要多,謝安琪不用說,多次因走音而被取笑(全世界大概只有陳奕迅走音而不會被批評的),我甚至在某篇報道中看到,記者將她與Stephy及傅穎相提並論;至於GEM,唱功早被肯定,但也只限於此而已,在不少人眼中,年紀輕輕的她永遠只是準天后。如今,二人在內地得到肯定,就像「摑了港人一巴」。
第二,至少在香港樂壇,兩人都沒有大公司背景,我當然知道,謝安琪一度加盟新藝寶和星皓,但真真正正與她並肩作戰的,始終是周博賢的小規模經理人公司。
第三,兩人在香港樂壇頒獎禮都不是大贏家,《囍帖街》奇蹟的確是奇蹟,是可一不可再的,至少英皇會盡力阻止此事再發生,至於GEM,則慘被商台冷待,以致一度「揭竿起義」,雖然我不太贊同她炮轟商台的態度,但她因樂壇頒獎禮不公而憤憤不平,卻不是沒有道理的。
第四,二人都是敢言之人,都不太愛依循樂壇的「傳統」,屬於我行我素的類型,不像傳統歌手那樣,對答得體(但也沒個性),對傳媒有求必應。
第五,基於第四點,二人總逃不過被圍攻的命運,謝安琪的整容傳聞、與陳奕迅的緋聞,還有「食屎論」,都被人炮轟得體無完膚;較年輕但相對也較「識做人」的GEM,一樣被指對前輩沒有禮貌,成為新星目中無人的「人辦」,當然還有經典的「加油」事件。
以上種種,我並不知道誰真誰假,誰對誰錯,但對於歌手,其實我更關心其歌藝,關心她們能否為我們帶來更多動聽的樂曲,而事實是,二人都是新一輩中(雖然我知道,二人年紀其實相差頗遠)少數唱得之人,但作為香港人,我們沒有好好珍惜這些歌手,反而以「非音樂」的理由去指摘她們,甚至離棄她們,間接迫使二人北望神州大地(不過二人北上原因還是有點分別,謝安琪像是此地不留人,只好北上找機會,而GEM則似乎不甘於困在小小而且充滿制肘的香港樂壇,而找尋更遼闊的天地),而很不幸地,今天的香港歌手在內地早已今非昔比,要在異地打響知名度,只得參與「真人騷式」的歌唱比賽,由歌手「降格」成為參賽者,她們的「委屈」,或多或少是香港人造成的。但即使多「委屈」,至少參與這些比賽,焦點始終是她們的歌藝上,而不是其他無無謂謂的新聞、衣著、言論等。
二人也映照出香港樂壇一個可悲的現像,大型唱片公司、經理人公司,各大電子傳媒,已霸佔了本地樂壇的「核心的內圍」,小型公司,不跟遊戲規則的公司,都被排斥,只能在外圍游走,更別奢望可改變奇怪兼不公平的制度。
而本應扮演監察者角色的傳媒,而更像是幫兇甚至是「樂壇霸權」的一分子,這一方面源於娛記的水平不足,(我記得早些年港產片不濟之時,某報娛樂版跟風把票房失收的港產片統統稱之為「爛片」,簡簡單單便把票房和好壞劃成等號,如果根據這邏輯,《天機》應是近年中國難得一見的佳作;又是同一報紙,早一兩年天天為TVB電視劇造勢,久不久頭版便是「某某劇結局率先報導」之類,難得近年轉軚批評TVB劇集卻不面紅),不過,更深層次的理由,可能是這些報紙也有份製訂遊戲規則,我記得謝安琪因《囍帖街》走紅後,某雜誌訪問周博賢,他在訪問中說為了保護謝安琪的形象,堅拒娛樂雜誌的專訪,其後同一雜誌Book B的娛樂負責人,便曾在另一篇文章中發出微言,同時該雜誌也成為批評謝的主力,我不知二者有否關係,只知道最終周和謝都「屈服」了,願意接受該雜誌的訪問。我在想,可能娛樂版的運作就是這樣,他們不要有個人想法的歌手(其實也包括演員),他們只要求肯合作(例如肯拍照、肯造新聞)的歌手,若是「阿知阿佐」,便一於「砌」她,「砌」到她願意合作為止吧!而且娛樂版永遠是「勢利」的,一個新歌手,沒有好遮蔭的「大樹」,被巨人進擊,也就怨不得人了!
現在,我們知道有地產霸權,而且對之深惡痛絕;現在,我們不喜歡電視圈的壟斷局面,因此希望HKTV打破悶局。但對於樂壇因為寡頭壟斷而停滯不前,我們卻不聞不問,是哀莫大於心死?還是大家都被潛移默化,視那些遊戲規則為理所當然之事?
或許,一切只是我多心,人人都只是按照他們的角色去演出而已,或許,一切只是我無知,樂壇比我想像中複雜得多,或許,一切都只是我多事,人人已接受香港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
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也談談邵氏和邵逸夫
邵逸夫離世數天,看過無數文化人如陶傑、胡恩威、沈旭暉、沈西城的評論,無論同意如否,只覺邵逸夫的確是一個富爭論性的人物,不能簡單地褒或貶,我不是專家,只是也想談談自己的看法而已。
首先,邵逸夫毫無疑問是一位大慈善家,相信沒有多少人會反對,但本文只想談論邵逸夫在文化方面的影響,慈善此一範疇,就按下不表了。
誠然,我不認同沈西城所言,「從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香港電影幾乎全是邵氏天下」,大概到七十年代中,嘉禾的興起已取代邵氏的地位了,更何況六十年代還有粵語片,還有左派電影公司。但邵氏肯定是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香港一家影響力很大的電影公司,也可說是當時香港文化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帶領香港電影走向海外的華人市場,而後來的TVB,更堪稱是香港的大眾傳播媒界的「霸權」。
邵逸夫對香港電影和電視帶來最大的影響,就是把片廠制的高效率卻流水作業的系統帶入香港,於是,香港電影一度成為「東方荷里活」,香港電視節目風靡華人社區,更培育出不少影視人才,邵逸夫在這方面的確功德無量,而他顯然也得到員工的愛戴。但他也令香港的電影和電視業「工廠化」,在此,工廠並沒有貶意,一些認真的工業製品,一樣值得人們敬重,但工業產品就是工業產品,它沒有個性,也沒有個人風格,一個碗放上一千年會變成文物,但它卻永遠都不會變成藝術品,邵氏電影,還有八十年代後的TVB劇集,大概就是這樣,偶爾會出現一些傑作,而且隨著時間流逝,成為不少人的回憶,但真真正正藝術成就足以流傳後世的,其實少之又少。
然而後來方氏領導下的邵氏和TVB,不但是工廠,更予人「血汗工廠」的感覺,出品水準也更形低落,但這又不能把責任全推到邵逸夫身上了。
我遲出世,錯過了邵氏最鼎盛的時期,小時候家父帶我去看《七面人》和《神打》,已覺得這些電影有股陳舊味,總覺落後於時代,到了八十年代,邵氏已是一間不多產的電影,除了王晶的作品外,其他電影也吸引不了多少人進場,至於早期的邵氏電影,由於一直沒影碟推出,翻看機會不多,聽長輩回憶,感覺是佳作紛呈,但近年邵氏終於讓旗下電影重見天日,在影碟舖逐隻細看,才發現真正經典的並不多,大多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例如武打片,《大醉俠》和《獨臂刀》今天重看,前者前後風格不統一,後者頗粗糙,都難以跟《龍門客棧》或《俠女》相提並論,至於後期桂治洪、呂奇等人的作品,除非以Cult片眼光觀之,否則很難稱之為佳作。
至於邵氏及後來 TVB愛以本傷人,用合約縛著藝員歌星,精打細算地壓縮成本,引入電影配音制度等等,種種「破壞」是巨大的。但邵氏一度獨霸影壇,TVB近年幾近壟斷,令本港影和電視口味單一化,這或許是時勢使然,或多或少也是政府一手造成的,佳視莫名其妙地要在黃金時間播出教育節目、默許不合理的「歌星合約」等,政府都有不可推缷的責任,至於政府收回嘉禾鑽石山片廠,將軍澳片廠卻讓一眾電影公司競投,最終不拍電影的邵氏竟然擊敗當時產量還算多的嘉禾,以致鄒文懷心灰意冷下賣盤,簡接令香港電影業退步,這都不能怪邵逸夫,怪只能怪我們那個不斷說要鼓勵創意工業的政府,不過邵逸夫能讓政府縱容他的「霸權」,也可看得出他的政治手腕,正如胡恩威所言:「無論做對做錯做好事壞事;邵先生永遠都是勝利者。」邵逸夫贏了,或許輸了的只是香港而已。
補記一:一邊寫邵逸夫,不知何解,便想起亨利福特,同樣在提高效率上作出革命,同樣得到員工愛戴,但同樣受時代的局限。
補記二:邵逸夫逝世那天,《城市故事》的「蘇忠」也離世了,而他正是那個「逃離」工廠自找天地的人,世事就是如此巧合。
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
曾經贏得人尊重的愉園
看著今季愉園的戰績和是非,實在令人搖頭嘆息,也不禁懷念起昔日的愉園來。
余生也晚,沒機會看到50、60年代,代表左派的愉園與右派代表「激戰」的盛況,當年為響應文革和「反英抗暴」而退出甲組的轟烈事迹,也只能透過書本才略知一二;到了90年代末期,隨著香港球市不斷下滑,我對港足熱情冷卻,也無緣感受在蔣世豪帶領下的愉園盛世;在我的腦海中,對愉園的印象永遠停留在70、80年代──那個職業足球的黃金時代。
愉園雖是左派球會,但比南華更懂得順應潮流,早已明白「全華班」不足以跟那些富豪球隊抗衝,因此,亦比南華更早引入外援,那個時代來港的外援皆來頭不小,精工、寶路華不少外援皆屬國腳級,隨便一數就有加賀夫、南寧加、摩利、赫捷臣、柏蘭尼等,就算東方的沙尼、漢斯貝利及南華的拉南等,都令球迷擊節讚賞,反觀愉園的外援,如韋夫、美奧及後期的德普洛夫等,都偏向實而不華,這大概也反映了愉園的性格。
論實力,愉園陣中的華將不比其他大會遜色,但就是欠缺星味,作為中鋒,鍾楚維的實力不在尹志強之下,但論知名度,兩者卻相差頗遠,梁帥榮貴為港隊隊長,又是兩屆足球先生,但這位一代清道夫屬默默艱耕的類型,其他如梁能仁、劉榮業,都曾是香港足球先生,自非泛泛之輩,但站在球場上,就是不像球星,劉榮業的綽號「蠱惑仔」,便甚有街坊味,就像流連波地的七姨個仔。然而,愉園的華將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少轉會,往往一待就十多年,梁帥榮先効力卜公,加盟愉園後便沒有轉過會,劉榮業更是終身只効力愉園一隊。
那個時代,愉園不但陣容穩定,連戰績也很「穩定」,雖是聯賽爭標分子之一,但總是「有得爭,冇得威」,偶爾贏得盃賽冠軍,但最重要的甲組聯賽,則要遲至精工、寶路華相繼退出,才在89年再嘗冠軍滋味(第一個港甲冠軍是在1965年奪得),但與此同時,愉園又不像南華那樣要淪為護級分子,降班危機更從沒出現過(可惜這個金身到近年已被打破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實力平均,但卻欠了點點觀眾緣,連球衣也是平平淡淡的綠色(更別提心口那個啤酒商贊助),同樣是老牌球會,南華即使要護級甚至降班,球迷關注度都遠勝愉園。然而,那個時代的愉園,容或不會經常贏得冠軍,但搞局能力一流,是一支不容易被擊敗的球隊,踢法或許有點沉悶,沒有行雲流水的進攻,但任何強隊面對它,都會是一場硬仗,即使不是愉園的球迷,大概也會尊敬這個對手。
可惜的是,今天的愉園,不但贏不了球迷的愛戴,也贏不了球迷的尊重,看著這支老牌球會的轉變,只能嘆一句:時代不同了。
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球隊名字轉轉轉
跟前數季相比,夏洛特山貓隊今季表現算是及格,暫時仍在東區八、九位徘徊,有望再次躋身季後賽,但無論如何,下季都不會再見到山貓的蹤影了,不!不是因為球隊戰績低劣而令米高佐敦意興闌珊,而是因為下季山貓隊將改名為夏洛特黃蜂隊了。
或許資深一點的球迷都會記,昔日NBA已有支球隊名為夏洛特黃蜂,即使上季,新奧爾良的球隊還是稱為黃蜂隊。不錯,早在88年,夏洛特黃蜂隊已是NBA一員,期間在莫寧及拉尼莊遜聯手下,曾一度打出佳績,無奈後來球隊戰績下滑,票房失收,老闆便在2002年棄夏洛特轉投新奧爾良,連球隊名字也帶過去。不久之後,夏洛特迎來新球隊,由於黃蜂之名已被人佔去,只得改用山貓,大概是改壞名的關係,山貓幾近墊底,始終不成氣候,但機會來了,今季新奧爾良黃蜂莫名其妙地改名塘鵝隊,夏洛特見機不可失,立刻把黃蜂這個名字拿來使用,希望改名之餘也可以改運,不要讓佐敦成為「最偉大的球員,最失敗的老闆」。
然而,這也出現惱人的問題,史上曾出現兩支夏洛特黃蜂隊,將來提及此名字的時候,難免會令人混淆,而哪一隊才算是「舊夏洛特的黃蜂隊」的繼承者,也實在複雜!情形就如史上曾出現過兩支巴爾的摩子彈隊,其中一支後來變成華盛頓子彈隊再變成巫師隊,另一隊則早已人間蒸發;又如不少球迷都知道,一代中鋒張伯倫是在費城出道,後來又為費城76人隊拿下總冠軍,但不少報章皆想當然地以為他甫加入NBA 便加盟76人隊,其實他加盟NBA頭幾季是効力費城勇士隊,後來這隊搬到西岸成為三藩市勇士隊(後來再改名金州勇士),無奈張伯倫太記掛費城了,輾轉數年後離開勇士隊,又回到費城,改投76年隊,換言之,張伯倫曾先後為兩支費城球隊効力。
球隊名字改來改去,其實都是球隊變心的印記,是新歡舊愛糾纏不清的「情債」。歐洲的職業球隊跟社區關係密切,也正因此,卡迪夫城的大馬老闆更改隊衣顏色和隊徽才引起軒然大波,至於改名,更是想都不敢想;反觀美國職業球隊卻是Franchise,是企業而非社區組織,一切以利益掛帥,根本不會講感情,你很難想像,新特蘭因為票房關係搬往倫敦,但美國球隊卻隨時因為票房不振反面不認人,因此,歷來不少球隊都曾經搬家,費城76人隊來自雪城,猶他爵士本來叫新奧爾良爵士,至於帝王隊,更學孟母三遷,由羅徹斯特搬到辛辛那提再搬到肯薩斯城再搬到加州的薩克拉門托,簡直就是美洲移民西遷的寫照。
話說上世紀上半葉,美國西岸並沒有任何職業球隊,這也難怪,美國職業運動一向以東岸為中心,在交通尚未發達的年代,你如何說服東岸的著名球隊和大牌球星坐幾日灰狗巴士或火車到西岸作賽?以當年職棒大聯盟為例,最南到華盛頓,最西只到密西西比河上的聖路易。
到了50年代,加州人口大幅上升,而交通的改善、電視轉播的出現,也大大縮短了東西岸的距離,不少發展受局限東岸球隊,開始將目光放在這個偌大的新市場上。其中一支「見異思遷」的球隊,就是立足於紐約市的布魯克林道奇隊,布魯克林?今天大概只知道是碧咸的兒子,不錯,「布魯克林」正是「產」於布魯克林,布魯克林就是紐約市其中一個區。紐約發展初期,只圍繞在今日下曼哈頓一帶發展,後來人口增加,漸漸擴展至對岸的布魯克林,然而,跟曼哈頓的中產社區不同,布魯克林的居民以勞工階層為主,沒有叫人瞠目結舌的建築,沒有高級時裝店,最多的就是大眾化的交通工具──電車,於是,在布魯克林街頭,經常可看見人們在路軌和電車之間左穿右插,左閃右避的景象,其他紐約人就常用Trolley Dodgers(電車閃避者)來稱呼布魯克林人,布魯克林道奇隊,正是脫胎自這個名稱。後來洋基隊興起,奪冠如食生菜,道奇隊老闆只好面對現實,決意「拋棄糟糠」,1957年球季結束後,布魯克林道奇隊正式成為歷史名詞,搬到了三千哩外的洛杉磯去。
除了道奇隊,湖人隊也是追逐加州的另一「裙下之臣」。湖人本來家住明尼蘇達州,由於明州有「萬湖之州」的稱號,球隊也順理成章採用湖人這名稱,然而,明州堪稱美國的「北大荒」,以冰冷而聞名全美,氣溫可低至零下廿多度,想知明州冬天是何模樣?請請看看高安兄弟的名作《雪花高離奇命案》,電影中那片白茫茫的「雪國」,背景就是明州。1960年1月18日,湖人在外地比賽完畢,乘坐飛機返回明尼阿波利斯,卻遭遇一場大風雪,客機因為燃料不足,被迫降落在一片粟米田中。湖人球員要在深至腰部的雪地上艱難跋涉,老闆認為此地不宜久留,與此同時,老闆眼見道奇隊搬到洛杉磯後大受歡迎,於是把心一橫,也選擇搬家這條路。從此,沒有明尼阿波利斯湖人,只有洛杉磯湖人。
如今來到斯坦普球場,除了可看到洛杉磯湖人所奪得的十一面冠軍旗幟外,由明尼阿波利斯湖人所取得的五面冠軍旗幟亦一起在上空飘揚。因此,明州迷一直憤憤不平,認為湖人不但偷走了「湖人」這名字,也搶走了那段輝煌的歷史。
了解這些歷史,以後大家看美國職業球賽,便會明白,何以市內沒甚麼著名湖泊的洛杉磯,卻擁有一支叫湖人的球隊,也不會以為,洛杉磯道奇隊的名字,是紀念比利華利山那班日夜逃避「狗仔隊」的大明星們(Dodgers解作逃避者或閃避者)。
或許資深一點的球迷都會記,昔日NBA已有支球隊名為夏洛特黃蜂,即使上季,新奧爾良的球隊還是稱為黃蜂隊。不錯,早在88年,夏洛特黃蜂隊已是NBA一員,期間在莫寧及拉尼莊遜聯手下,曾一度打出佳績,無奈後來球隊戰績下滑,票房失收,老闆便在2002年棄夏洛特轉投新奧爾良,連球隊名字也帶過去。不久之後,夏洛特迎來新球隊,由於黃蜂之名已被人佔去,只得改用山貓,大概是改壞名的關係,山貓幾近墊底,始終不成氣候,但機會來了,今季新奧爾良黃蜂莫名其妙地改名塘鵝隊,夏洛特見機不可失,立刻把黃蜂這個名字拿來使用,希望改名之餘也可以改運,不要讓佐敦成為「最偉大的球員,最失敗的老闆」。
然而,這也出現惱人的問題,史上曾出現兩支夏洛特黃蜂隊,將來提及此名字的時候,難免會令人混淆,而哪一隊才算是「舊夏洛特的黃蜂隊」的繼承者,也實在複雜!情形就如史上曾出現過兩支巴爾的摩子彈隊,其中一支後來變成華盛頓子彈隊再變成巫師隊,另一隊則早已人間蒸發;又如不少球迷都知道,一代中鋒張伯倫是在費城出道,後來又為費城76人隊拿下總冠軍,但不少報章皆想當然地以為他甫加入NBA 便加盟76人隊,其實他加盟NBA頭幾季是効力費城勇士隊,後來這隊搬到西岸成為三藩市勇士隊(後來再改名金州勇士),無奈張伯倫太記掛費城了,輾轉數年後離開勇士隊,又回到費城,改投76年隊,換言之,張伯倫曾先後為兩支費城球隊効力。
球隊名字改來改去,其實都是球隊變心的印記,是新歡舊愛糾纏不清的「情債」。歐洲的職業球隊跟社區關係密切,也正因此,卡迪夫城的大馬老闆更改隊衣顏色和隊徽才引起軒然大波,至於改名,更是想都不敢想;反觀美國職業球隊卻是Franchise,是企業而非社區組織,一切以利益掛帥,根本不會講感情,你很難想像,新特蘭因為票房關係搬往倫敦,但美國球隊卻隨時因為票房不振反面不認人,因此,歷來不少球隊都曾經搬家,費城76人隊來自雪城,猶他爵士本來叫新奧爾良爵士,至於帝王隊,更學孟母三遷,由羅徹斯特搬到辛辛那提再搬到肯薩斯城再搬到加州的薩克拉門托,簡直就是美洲移民西遷的寫照。
話說上世紀上半葉,美國西岸並沒有任何職業球隊,這也難怪,美國職業運動一向以東岸為中心,在交通尚未發達的年代,你如何說服東岸的著名球隊和大牌球星坐幾日灰狗巴士或火車到西岸作賽?以當年職棒大聯盟為例,最南到華盛頓,最西只到密西西比河上的聖路易。
到了50年代,加州人口大幅上升,而交通的改善、電視轉播的出現,也大大縮短了東西岸的距離,不少發展受局限東岸球隊,開始將目光放在這個偌大的新市場上。其中一支「見異思遷」的球隊,就是立足於紐約市的布魯克林道奇隊,布魯克林?今天大概只知道是碧咸的兒子,不錯,「布魯克林」正是「產」於布魯克林,布魯克林就是紐約市其中一個區。紐約發展初期,只圍繞在今日下曼哈頓一帶發展,後來人口增加,漸漸擴展至對岸的布魯克林,然而,跟曼哈頓的中產社區不同,布魯克林的居民以勞工階層為主,沒有叫人瞠目結舌的建築,沒有高級時裝店,最多的就是大眾化的交通工具──電車,於是,在布魯克林街頭,經常可看見人們在路軌和電車之間左穿右插,左閃右避的景象,其他紐約人就常用Trolley Dodgers(電車閃避者)來稱呼布魯克林人,布魯克林道奇隊,正是脫胎自這個名稱。後來洋基隊興起,奪冠如食生菜,道奇隊老闆只好面對現實,決意「拋棄糟糠」,1957年球季結束後,布魯克林道奇隊正式成為歷史名詞,搬到了三千哩外的洛杉磯去。
除了道奇隊,湖人隊也是追逐加州的另一「裙下之臣」。湖人本來家住明尼蘇達州,由於明州有「萬湖之州」的稱號,球隊也順理成章採用湖人這名稱,然而,明州堪稱美國的「北大荒」,以冰冷而聞名全美,氣溫可低至零下廿多度,想知明州冬天是何模樣?請請看看高安兄弟的名作《雪花高離奇命案》,電影中那片白茫茫的「雪國」,背景就是明州。1960年1月18日,湖人在外地比賽完畢,乘坐飛機返回明尼阿波利斯,卻遭遇一場大風雪,客機因為燃料不足,被迫降落在一片粟米田中。湖人球員要在深至腰部的雪地上艱難跋涉,老闆認為此地不宜久留,與此同時,老闆眼見道奇隊搬到洛杉磯後大受歡迎,於是把心一橫,也選擇搬家這條路。從此,沒有明尼阿波利斯湖人,只有洛杉磯湖人。
如今來到斯坦普球場,除了可看到洛杉磯湖人所奪得的十一面冠軍旗幟外,由明尼阿波利斯湖人所取得的五面冠軍旗幟亦一起在上空飘揚。因此,明州迷一直憤憤不平,認為湖人不但偷走了「湖人」這名字,也搶走了那段輝煌的歷史。
了解這些歷史,以後大家看美國職業球賽,便會明白,何以市內沒甚麼著名湖泊的洛杉磯,卻擁有一支叫湖人的球隊,也不會以為,洛杉磯道奇隊的名字,是紀念比利華利山那班日夜逃避「狗仔隊」的大明星們(Dodgers解作逃避者或閃避者)。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