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Careless Whisper》的改編






2016年對樂壇來說,的確是可怕的一年,多位頂級歌星離世,想不到來到年尾,死神還是不肯休息,George Michael的離開,令人無比惋惜,也令人更懷念那個璀燦的80年代。

他的離世,也令傳媒原形畢露,有人把近年聖誕無限Loop的《Last Christmas》視為他(和Wham!)的成名作,便是以今天的目光來改寫歷史。任何一個成表於80年代的人都知道,Wham!的成名作是《Wake me up before you go-go》,而大熱作則肯定是《Careless Whisper》。


《Careless Whisper》有多經典,看看其改編之多已可知一二,

這首歌誕生於1984年,那是日本改編歌橫行香港樂壇的年代,看看譚詠麟、張國榮有多少首日本改編歌便一清二楚,至於英文歌,改編的不是沒有,但相對是少得多,通常都是林子祥、陳百強改編較多。但《Careless Whisper》卻是例外,在香港一共有三首改編,包括梅艷芳的《夢幻的擁抱》、蔡國權的《無心快語》及甄妮的《忍痛說謊》。

一曲兩首改編的並不多見,三首的更是少之又少,記憶中有歐陽菲菲原唱的《Love is Over》。


三首改編歌之中,《忍痛說謊》算是較少人談及,歌詞也不太順。至於蔡國權填詞兼主唱的《無心快語》,歌名接近原作,不過內容卻大有不同,原曲說的是男孩喜歡一個女孩,卻沒勇氣去承認,於是女孩便跟男孩的朋 友拍拖,男孩在朋友「Careless Whisper」中得知真相,而感到萬分後悔。至於蔡版則利用了「無心快語」此歌名,改成一個不小心說錯話令感情錯失的故事。這種改編也情有可原,因為蔡一出道已經予人成熟感覺,唱男孩故事也很難令人信服。


至於《夢幻的擁抱》則是多首改編之中較多人記得的一首,只是歌名《夢幻的擁抱》又實在太普通了。作詞的是鄭國江,鄭聰明地保留了原曲「I'll never gonna dance again」及「So I'll never gonna dance again」兩句,再由這兩句歌詞發展出一個跳舞的故事,構思是不錯,但就是沒有令人眼前一亮,梅艷芳倒唱出那哀怨滄桑的味道。


今天,梅艷芳和George Michael已離開了大家,蔡國權也不可能復出了,甄妮也淡出樂壇,那個熱鬧繽紛的80年代,跟大家也愈來愈遠了。


美好的年代已經一去復返了。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魔咒都可以破除 大家還怕甚麼


終於!終於!山羊魔咒終於被打破了!

還記得去年10月21日,是為「回到未來日」,皆因在《回到未來續集》一片中,米高霍士飾演的Marty就是來到2015年10月21日。電影中有不少預言,當中最過癮抵死的,就是預言芝加哥小熊隊奪得美國職棒大聯盟(MLB)冠軍,事關芝加哥小熊隊是超級大爛隊,上次拿總冠軍,已經是1908年的事,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見證小熊隊奪冠,「預言」一支爛隊奪冠,就可以收到戲劇效果。

而且小熊隊也是美國其中一支受歡迎的球隊(美國較少「勝利球迷」),擁有悠久歷史,其主場Wrigley Field始建於1914年,最重要的是,小熊隊還有充滿傳奇色彩的「山羊魔咒」,話說在1945年世界大賽第4戰,Billy Sianis帶着一隻山羊來為小熊隊打氣,但山羊散發出異味,現場球迷投訴,球場工作人員只好把Billy和他的山羊請出球場外,氣憤不已的Billy便說:「因為你們侮辱我的山羊,小熊會輸掉今年的世界大賽,而且小熊將再也無法贏得世界大賽。」結果,小熊當年真的輸了給底特律老虎,而從此以後,小熊隊再沒機會打入世界大賽,即使到了2015年,小熊隊也只能打到國聯決賽,跟世界冠軍還差兩步,「回到未來預言」敗於「山羊魔咒」,看來這個魔咒真的很堅。

正當大家以為魔咒是不可破除的時候,小熊隊終於再度打入世界大賽,而且在場數1比3落後的情況下,連下三城後上奪冠。

看到小熊隊奪冠,我突然想到香港,假如小熊隊覺得魔咒太勁,永不能破除,因而沒有信心沒有決心,恐怕「魔咒」便成了「預先證實的預言」了!同樣道理,假如人人都覺得強權很難撼動,因而不站來爭取和反抗,任人宰割,那麼自由民主便不但不可能爭取得到,甚至連手上僅有的權利都一點一滴地流走。

既然人家等上一百年也沒有灰心,我們哪有理由這麼快放棄,既然魔咒都可以打破,那麼這個這世界還有甚麼是不可能的,關鍵就是,有些東西是不會天跌下來的。

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點五步、棒球和犧牲打


《點五步》大獲好評,可惜近期忙於工作,還未有時間觀看,本文也不是評論這齣電影的,希望大家別介意。

《點》是香港少有以棒球為背景的電影(對上一齣可能是《無野之城》,不過《無》的焦點似乎落在……),這也難怪,畢竟香港人不熱衷棒球,對於這項冷門的運動,認識的不知有多少,大概就是三振、安打和全壘打吧,由於還未看《點》,不知道電影有沒有談到犧牲打(Sacrifice hit)

何謂犧牲打?其實很簡單,不會比足球的越位難明,就是當進攻一方有球員成功上壘,接下來那位球手,不執着於揮出安打,而是用嘗試觸擊或高飛球,這樣做,該擊球員很大機會會出局,但同時在壘上的球員,卻有機會向下一壘推進,甚至返回本壘得分,換言之,就是擊球手「犧牲」自己來成全隊友的戰術。

那位被「犧牲」的球員,是否一定比壘上的球員差,甚至是不堪一擊?當然不是,只是在那種情況下,這位球員的「犧牲」,是對整隊來說最有利而已。那麼,為甚麼那位球員不嘗試揮出安打,既可讓隊友推進,自己又可上壘,假如揮出全壘打,更是一口氣拿兩分或以上(視乎壘上有多少人),那不是更划算嗎?是的,但大家都知道,要擊出安打不易,最出色的擊球手打擊率也不過三成多,一般來說比觸擊或高飛球難,至於全壘打更是難上加難,那麼在第八第九局,兩隊平手或己方落後一兩分,壘上有人的時候,你是教練的話,會怎樣選擇呢?

人生如球賽,有些時候,理想歸理想,現實歸現實,在關鍵時刻,或許真的要有人作出犧牲來成全大局,球賽如是,參選如是,投票如是。

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

奧運總結三:奧運是時候突破框框!

相信除了少數人之外,很少人會認為今屆奧運會是成功的,幸好,下屆奧運輪到日本來舉辦,大家立時放下心頭大石,再下屆,可能是巴黎、羅馬、洛杉磯等,都有主辦大賽經驗,看來問題也不會太大。

這又引發另一個問題,發展中國家真的適合舉辦奧運這類大型運動會嗎?

其實這也怪不了巴西,畢竟,奧運不同世界盃,涉及的體育項目多,而且集中在短短兩個多星期(世界盃反而接近一個月),不但代表短時間內有成千上萬運動員前來踩場,單是比賽賽期已經令人頭痛,何況還要興趣各式各樣的體育設施,還有連接這些設施的基建,絕對是一項大工程!

有趣的是,現代奧運會萌芽之時,除了第一屆雅典奧運因歷史因素而備受重視外,第二屆巴黎奧運和第三屆聖路易斯市,都把奧運當作世界博覽會的一部分,過了一個世紀,現今奧運會似乎又重複舊路,不同的是,昔日奧運會只是世博會的一部分,現今的奧運會本身就是一個多姿多采的「世博會」,甚至是嘉年華會,是讓人趁熱鬧的地方。

不過,下屆可是更恐怖!當日奧委會曾規定不能再增加項目,要新增項目就要先刪減舊項目,但現在不說便等如「不存在」,下屆便一口氣新增六個項目,是日本還好,至少棒球及壘球不用興建新場地,但換上某些國家,可能又要另建棒球場,最慘奧運完結後,也不會又太多人去使用這個球場(棒球你估易學?),你說多浪費!

所以,奧運真的要像現在那樣,由全球不同城市競逐主辦權嗎?在這個普遍人民開始反對大白象反對無故大興土木的年代,可能主辦權永遠落在那些專權國家之手,因為只有這些國家,才願意不計成本地去宣揚國威(橫豎又不是領導人出錢)。

有人建議,不如讓奧運永久由雅典主辦,那麼那些基建設施每隔四年使用一次,怎樣說也比「用完即棄」划算,也人建議,奧運只限發達國家主辦,這些國家主辦大賽經驗豐富,而且本身已有大部分完善基建,勞民傷財程度較底——當然,這種超級政治不正確的建議,應該會比左膠鬧死!

不過,換個角度,誰說奧運一定要由一個城市主辦?當年交通不便,由一個城市來主辦,或許比較容易管理,但在今天,坐飛機超方便,電視轉播超發達,通訊全無界限,真的要限死一個城市舉辦不可嗎?當年北京奧運馬術在港舉行,不是一樣好端端嗎?下屆歐洲國家盃會分前散在13個國家舉行,相信也沒有多少人覺得有問題。那麼項目更多,涉及人數更多的奧運,為何不可以「分散投資」呢?那麼棒球賽就讓日本美國那些有充足設施的國家舉辦,不用起甚麼新球場,帆船就讓那些海港城市舉辦吧(當然水質要好過巴西)。那麼,即使小如香港,大概也可以沾沾光,成為奧運主辦城市。

或曰,奧運是貴在交流嘛!廢話,大家來奧運,無論能否奪金,目標就是比賽,不是來識朋友,菲比斯與保特能否見面,只影響到FB的呃Like數,對一屆奧運是否成功,是丁點兒關係都沒有的。

然而這仍然解決不了一個問題,就是奧運項目如此多,同期舉行,即使分散各地,注意力難免落在大項之上。我也曾經無聊地想,既然有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那何不增設一個秋季奧運會,把部分夏季奧運會項目撥到秋季去,第一,愈來愈多城市,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新興城市,都想透過主辦奧運來顯示軟實力,多一個奧運會,便多一個城市獲益,而且項目分薄了,也令奧運不再是大國的專利,應該也不會那麼易「甩轆」吧;第二,某些項目,如單車、室外的球賽,根本不宜在炎炎夏日舉行,改在秋天,對選手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第三,多一個奧運,可適量增加項目,而每一個項目所獲的關注也較多;最後,奧委會多辦一次奧運,便多一個賺錢的機會,雖然奧委會已富可敵國,但沒人會嫌錢多吧?

只是,在可見的將來,奧運還是會像現今的模式。每屆奧運會,只有兩個星期多一點,卻有無數個單項在進行,大家根本沒時間也沒餘暇去關注某些較冷門的項目。很多項目,根本就是「輕輕的我走了,就如我輕輕的來」,幾乎不留下半點漣漪,只遺下那些體育設施在養草。

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奧運總結二:洛捷迪與孫揚


今屆奧運,最引起爭議的,可能就是運動員的品行問題,孫揚便因此被網友圍攻,但總有人會搬出「臭蟲論」:「嗱!XX國運動員咪又係咁,又唔見你哋出聲?」好了,奧運後期爆出了美國女子接力隊爭議聲中重賽和洛捷迪報假案事件,於是大家又大條道理指美國運動員咪仲衰,點解大家聲都唔敢聲?

先不說甚麼「愛之深責之切」或「嚴以律己」之類的理由,關於美國這兩件爭議事件,其實是兩回事,先論接力隊,美國女子隊是有權上訴的,這相信沒有人有異議吧,最後是否接納美國上訴,則是主辦方的問題,除非你有證據指美國是「威迫」或「利誘」主辦方更改判決,否則實在找不到理由去指摘美國吧?後來美國男子接力隊也因為犯規而失去銅牌,似乎也證明官方是偏袒美國吧(除非你又陰謀論指奧委會想借此塞住大家把口吧)。

至於洛捷迪事件則是非黑白分明,毋庸置疑,洛捷迪自然應該受到指摘,但問題是,我還需要加把口嗎?美國人自己已經出手很重了,美國報章沒有死撐洛捷迪這位金牌得主,沒有強令巴西方面道歉,甚至有報章在頭版以「The Ugly American」來形容洛,而洛更因此失去了四家贊助商的合約,這就是美國人,沒有盲撐自己人,好的就捧不好的就罵,這就是自由,就是理性,而這在那個開口埋口「你不支持他,你是漢奸」的國度,是不會明白的。

這讓我想起,當年有個笑話,美國人和蘇聯人爭論哪個國家較自由,美國人說:我們可以罵美國總統呀。蘇聯人說:這有甚麼特別,我們也可以罵美國總統呀。

講完。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奧運總結一:關於獎牌榜 我想說的其實是……


奧運終於完結了,中國在金牌榜屈居在美國和英國之後,只得第三,是悉尼奧運以來成績最差的一次,大家一定以為(被視為逢中必反的)我又會大鑼大鼓,歡慶中國的失敗吧!
當然不是啦!我一早說過,奧運最重要是挑戰自己,超越自己,假如贏得金牌,那當然是美事,即使贏不了,盡了人,突破了自己,已經足夠了!所以,只要表現出鬥志,表現出決心,即使是中國選手,無論是贏得金牌(如女排),或一面獎牌也沒有(如林丹),都值得給予掌聲,如果是無品的,如孫某,如洛捷迪,即使拿多少面金牌都不值得尊重。我不想當局利用金牌來宣傳自己有多勁,同樣道理,我也不會利用拿不了金牌來證明中國是可麼不濟。所以,中國在金牌榜第一還是第十,我都不會Care!

不過,關於金牌榜,還是有些要說的,第一,看過一段資料,指其實奧運起初根本沒有官方的金牌榜,因為奧運精神,是要讓不同的人進行交流和對咶,是要淡化國家民族之間的分野,現今人人談論金牌榜獎牌榜,只着重奪金奪獎,其實剛好與顧拜旦的理想背道而馳。

第二,記得北京奧運有段小插曲,在這屆奧運,中國顯然是大贏家,無論官方網頁或世界各地傳媒的金牌榜,中國皆排名第一,然而美國傳媒卻「獨樹一幟」,先計算獎牌總數,然後才計算金牌數目,因此美國還是第一,很多中國人皆認為美國輸不起,不甘屈居中國之下,因此刻意在獎牌榜做手腳。
其實有留意歷屆奧運的人都知道,美國傳媒的獎牌榜一向如此,只不過早幾屆美國無論金牌及獎牌皆位居榜首,計算方法的差異才沒被察覺。到里約奧運,美國「依然故我」,因此中國仍然位居第二,而英國只是第三,美國當然不是與中國有親,可見美國並沒有「搬龍門」,只是過去有人「小人之心」而已。

第三,這也是最奇怪的,金牌的重要性其實不是相等的,但最終都是一面金牌。正如張宗永在昨天的專欄也說到:「看了多年奧運,有一件事情一直困擾我,就是大家既然如此斤斤計較獎牌數目,但為甚麼獎牌數量卻完全不反映觀眾人數和認受性?例如足球這號稱全世界最多觀眾的體育運動只產生兩面金牌,而比較偏門的體操卻可以產生20面呢?」
我也一直覺得奇怪,田徑賽事,大家最關注的自然是飛人鐵人,那些800米、1,500米、競步,大家的關注度較細是不爭的事實,但最終都是一面金牌,同樣道理,體操項目,團體和全能當然較受關注,但跟其他單項一樣,都是一面金牌。還有一些隊際項目,比如全世界最愛歡迎的足球,比如有NBA球星壓陣的籃球,幾十人打生打死是一面金牌,中國乒乓球不費吹灰之力便贏四面金牌了!這不是有點奇怪吧,更不計每個國家重視的項目不一樣,中國當然認為乒乓球、跳水和女排最重要,但全世界來說又是否如此?日本人當然重視柔道和女子摔跤,但你會看女子摔跤嗎?台灣人當然覺得舉重很有分量,你又覺得如何?每面金牌,你認為價值真的相等嗎?既然不是,那不理「重要性」一視同仁單單計算金牌數目的金牌榜,又真的那麼客觀嗎?

說到底,金牌也好,獎牌也好,都不過是數字遊戲,十幾廿年後誰會記得,正如大家說得出1956年奧運獎牌榜或金牌榜首位是哪個國家嗎?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希望「造神運動」到此為止


今屆奧運,中國選手表現未如理想,似乎中國官方也不像昔日般把「爭取金牌」、「零的突破」經常掛在嘴邊。反而中國選手場外的表現,卻令人喜出望外,當然孫揚令中國選手失了不少分,也有中國選手被驗出服用禁藥,但傅園慧的直率態度和可愛表情,的確為中國選手扳回一城。

於是,奧運初段的惹火新聞人物孫揚淡出了,而不少中國選手也一改早些年那種「輸打贏要」、「一朝得志」的態度,例如林丹豪氣地說:「只要李宗偉在打,我就打。」型到呢!又例如杜麗所言:「拿不拿到金牌並非最重要,難道我沒拿金牌就不是杜麗?」這種說話,在以前是很難想像會出於中國選手之口,以前失落金牌後,應該會說:「我拿不到金牌,辜負了國家期望,實在對不起。」再如秦凱在頒獎禮向何姿求婚,更為冷冰冰的賽場上添了一點點人性。

為甚麼會有這種轉變,我個人猜測,一方面是中國運動員的自信強了,不需要靠奧運金牌來自抬身價(大前題是他們當中大部分都贏過金牌啊,哈哈),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中國當局自信也強了,無論經濟、外交、文化等,在國際間的影響力皆與日俱增,便不用再靠奧運來「宣揚國威」,飢渴度減低,當然,這是相對而言而已,不代表中國不重視金牌,只是少拿兩三面也承受得起的。

與此同時,我也懷疑中國當局也看到國際間對中國運動員的反感,特別互聯網上一面倒對中國選手喝倒采,於是開始反思昔日靠奧運奪金來耀武揚威這一招,並調整策略,昔日中國運動員要顯出霸氣來,因為要展示中國人不再是弱者的主旋律,但現在時勢不同了,當局便要調整策略。反而網民(或網軍?)還一貫的「民族憤青」老路,似乎已落後於形勢。

問題是,中國當局總是目標為本的,無論高壓懷柔,其實都是「統戰」的策略,都只是維護黨利益的一種謀略,在黨之前,我不是我,而是排在黨之後(他們美其名為「國家」),讓人不禁擔心,運動員在場外的表現,會否也只是一場形象工程而已?

我真心希望,這些中國選手的言行,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中國當局操控的「統戰策略」。公平點說,我覺得林丹是真誠的(絕對是主觀看法啊,哈哈),秦凱求婚一幕我也疑中留情,希望不是TVB式靠求婚搶收視的做法吧,但電視台在跳水場訪問觀眾卻「意外地」訪問到吳敏霞男友,便未免太湊巧了吧。

當然,這種靠運動員表現來擴張「軟實力」,不少國家也會做,實在無可厚非,只是希望當局不要太造作,不要太誇張煽情就是了,畢竟很多事物一「移植」到中國便變了調。我最擔心最擔心的,其實就是傅園慧,我真心相信她是直話直說的真性情,但之後鋪天蓋地的「推廣」,但有點兒硬銷的痕迹,或許中國難得出了一個形象如此好的選手,有關當局便想把她推成「代言人」吧,但問題是,她那些擠眉弄眼的表情,偶爾看看是很可愛的,但在FB上掃兩掃便出現一次,我實在有點滯了!我只希望當局的「造神運動」見好就收吧,不要為了政治目的,硬生生把一件好事弄得那麼難看。

李慧詩 要致歉的應該是我


背負着不少香港人希望的李慧詩,終於無緣奪取女戈戈戈大牌,看着她被淘汰後哭了足足3分鐘,又在遺材賽後疑似向大家「耍冧」,我真的想說:李慧詩,你沒有欠香港人的(當然也包括我),你根本不用致歉!

人就是這麼矛盾,我們口口聲聲說奧運是要挑戰自己超越自己,有否獎牌並不那麼重要,但大家心裏都明白,我們還是希望有選手可以為香港贏取奧運獎牌的(特別是當新加坡也贏得金牌之後)。

於是,我們摷勻整個港隊名單,撇除那些不可能奪牌的項目,只要有些微機會,我們都把希望寄託到他們身上。張家朗是亞洲冠軍,應該有機會啩?伍家朗是林丹殺手,應該有機會啩?乒乓球也算亞洲前列,應該有機會啩?陳銘泰的最佳成績等如上屆奧運銅牌得主,應該有機會啩?當我們大家都這麼說時,其實已把壓力強加於這些選手身上,這樣子,真的公平嗎?因為他們或許是亞洲甚至世界最頂級的十多廿位選手之一,但要在奧運脫穎而出,要超越多少實力在他們之上的對手?更別提這些運動員大賽經驗往往比香港選手豐富,我們都知道,這些所謂有機會的香港選手,其實奪獎機會可能只有1%而已!

當然,承受最大壓力的就是李慧詩,因為她是上屆銅牌得主,近年世界賽表現也最理想,整個代表團的希望就在她身上。不是我馬後炮(信不信由你),我早認為李奪牌機會不大(當然我百分百希望自己預測錯誤),原因很簡單,李慧詩是世界頂級單車手之一,但跟她水準相距不遠的,可能不下五六人,換言之,她要奪金機會可能只有兩成,更何況單車比賽,只是靠一兩場來決勝負,一失手便與獎牌無緣,而且單車比賽還有「炒車」此一難以預測的情況,可以想像,每名選手都是有信心但沒把握。

觀乎香港的三面奧運獎牌得主,接着那屆都失望而回,壓力大概也是其中一個因素吧,除了李麗珊那次外,其餘兩次奪牌都有是意外驚喜,上屆李慧詩未得獎前,有誰會估到她有奪牌機會?我甚至懷疑不少人根本不知誰是李慧詩呢!但到了接着那屆,她已升級為「女車神」,大家的目光都放在她身上,傳媒紛紛為她「打氣」,那種壓力絕非一般人可想像到的。

或曰,運動員當然要承受壓力啦,這是肯肯定的,但問題是,香港頂級選手太少了,獎牌希望來來去去就是那幾人,所承受的也比別國運動員更多,反觀美國人才眾多,美國人可不會把奪金壓力放到射擊或柔道選手之上吧(何況我懷疑有幾多美國人會關心美國最終拿多少面金牌,哈哈)。

最最最重要的是,我們這些旁觀者,不用承受李慧詩地獄式的訓練時,當她拿了獎牌,我們只應該為她高興,實在沒資格去叼她的光呢!同樣道理,當她奪獎牌失敗時,她也不用向香港人致歉,因為付出的是她自己,而不是我們。

所以,要致歉是我,因為我不想像你般付出,不想承受你的失敗,卻在你成功時妄想分享你的光榮,這樣也實在太便宜了。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先是運動員 然後才是某國運動員

早前一篇文章談到ABC現象,不旋踵,便出現「傅圓慧」,似乎要告訴我,中國運動員也有形象好的。

我得承認,當那些當權者和擦鞋的傳媒不斷強調,你是中國人,當然要支持(偉大中國政府培養出來的)中國運動員,基於反叛心理,我的確有種你愈要我支持我便愈不支持的心理,正如某網友所言:「逢中必捧和逢中必反都是偏激」,那批評並沒有錯,但我實在不忍看着好好端的運動員成為國家機器「政績工程」的工具,中國運動員當然並非全是衰人,我在94年亞運,也接觸過不少中國游泳運動員,他們態度都很友善,但其後結果如何,也不用我多說了,說得太白又傷了玻璃心啊。

我得補充,我並不憎恨中國運動員,有時我甚至頗欣賞某些中國運動員,例如當年奧運奪金的劉翔,有自信但不囂張,那句「中國有我,亞洲有我」便超型,就比「我是國王」強得多,還有姚明,他在美國由起初被人看扁,到以球技和幽默的應對贏得美國人的心,成為中國運動員向外地發展的典範。但我欣賞他們,不是因為他們是中國人,而是因為他們在場內場外出色而得體的表現,不少日本運動員表現出堅毅不拔的精神(例如現在仍在於日本乙組披甲的三浦知良),一樣贏得我的尊重。

一個運動員,首先是人,然後是運動員,最後才是某國的運動員。

然而,制度是會令人改變的,劉翔後來也被迫造作地「表演」退賽錫欄的鬧劇,反而姚明較幸運,正因為他「逃離」了中國體制的魔掌,才得以在美國一展身手,但也要年年為國家參與大大小小的賽事,以致提早結束球員生涯。

說到姚明,我便想起剛剛在美職聯打出三千支安打的鈴木一朗(日美合計更是史上最多),棒球,是美國的國球,但其他國家的球員,只要有實力,一樣可以在此展現身手,並贏得大家的尊重,就如鈴木一朗,來自日本,身形瘦削,不少美國大塊頭都以為他好欺負,豈料他來美第一季便打出二百多支安打,一舉拿下新人獎兼MVP,最近打出三千安(三千安有多難?美國職棒百多年歷史只有三十人做到呀!),更成為傳媒焦點。

籃球場也是,姚明是一個例子,近四年的NBA狀元,幾乎清一色是外國人,Anthony Bennett
和Andrew Wiggins是加拿大人,新科狀元Ben Simmons是澳洲人,連上屆狀元Karl-Anthony Towns都是多明尼加和美國雙重國籍,而且他們不像姚明那樣早在外國成名才登陸美國,而是是美國大學培訓出來的,換言之,美國人不介意你是甚麼國籍,只要是人才,我便會給你機會。其實隨着全球化的出現,不少體育項目已沒有國界之分,舒拉寶娃是在美國訓練的,中國泳手是在澳訓練的,大家互相交流,互補長短,也的確是一件好事。

這就是問題核心了,西方國家領先的項目,都不介意人家來學習吸收,以至這些運動都有百花齊放的現象,例如網球,以往不是美國就是澳洲和捷克,今天連中國日本球員也可分一杯羹,又如游泳,以往是男美國女東德,今天南非又贏金牌,匈牙利又贏金牌,連新加坡也出了一個金牌泳手,當然還有中國啦(不提有人會不高興呢!)。

好了,那些東方強國領先的項目,他們願意開放門戶,讓人家追上來嗎?至少在乒乓球項目我看不到,因此,除了香港運動員出戰奧運乒乓球項目,所以讓我們有少許追看意欲外,誰還有興趣看中國隊無懸念地痛擊對手?在夢幻隊也不敢說必勝的今天,中國的乒乓球金牌卻被視為十拿九穩,這對中國或許是一件好事,但對這項運動來說,又是否健康,我記得不知多少年前,看世界賽中國對瑞典的直播,戰況扣人心弦,看得我非常肉緊(我得承認我很喜歡當年瑞典兩邊拉的打法啊!),今天?還是算了吧!

只是,一切「國家先行」的意識形態主導下,你認為東方強國會為了乒乓球的前景而開放門戶嗎?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奧林匹克,叫運動員太沉重


近期看報章體育版和體育網站,鋪天蓋地都是奧運的消息,唯一例外可能就是美國的體育網站。當然,菲比斯贏21金、體操隊贏女團,他們還是會有詳盡的報道,但有好幾天,頭條仍是美式足球和棒球,我相信不少美國人心目中,A-Rod宣布退役和鈴木一朗達成三千安,比美國贏了奧運第一金重要得多!

我有時覺得,美國人對待體育的概念跟我們不同,他們視體育為「娛樂」的一種,看體育比賽,就去看電影去看音樂劇一樣,正如ESPN的全名,就是Entertainment and Sports Programming Network,體育即使不屬於Entertainment,至少兩者也是並列!

對於體育運動職業娛樂化,並且涉及大量的資金,有人認為是令體育比賽不再單純,令體育比賽變得庸俗,唔……美國職業運動的確出產了不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暴發戶」,但說體育比賽不應涉及金錢,在今天看來已變成「Mission Impossible」,即使在香港,即使不是足球籃球等大眾化運動,幾乎任何運動,要達至高水平,沒錢是萬萬不行的,分別只是由市場來供養運動員,還是由官方或企業出手而已,但後者又涉及官僚、人事等問題,有些地方甚至出現枱底交易,其實未必比真真正正的職業化純潔多少。

而且職業賽有個好處,就是一年到晚都是比賽(要搵食嘛!),北美四大球賽、英超、歐聯等等,都是一年一度,今年拿不到冠軍,還有來屆,以一名職業球員生涯短則十年八載,長則可達廿年,換言之有十多廿次機會來爭取勝利。若是網球員更幸運,一年有四次機會爭取大賽冠軍,因此不少不算差的球員,都有機會一嘗大滿貫登頂滋味,真爽!

反觀那些「非職業」運動,往往都以奧運為目標,而奧運只能四年一度,中間的世界賽受重視程度又差了一截,但人生有幾多個四年?而最慘的是,部分「非職業」運動員生涯都較短暫,例如體操,一過三十便是老將了,換言之,一名運動員一生可能只有兩三次機會去爭冠,而且這些賽賽往往是單淘汰制,一場定生死,可以想像那是多麼殘酷的事!那麼奧運年年辦不就成了嗎?傻啦!奧運大部分比賽觀賞性都甚低,若是年年辦,誰還有追看的意欲,更別提那些職業球隊不肯放人呢!

而且,職業運動由於是長年累月地舉行,自然可以累積出一些統計數字來,於是部分球員,即使從未贏過冠軍,靠着多年來優異的表現,一樣可以贏得人們的尊重,比如文章開首說過的鈴木一朗(他贏過日本大賽,但未贏過美國職棒),還有籃球的巴克利、卡爾馬龍、艾佛遜等等,其功積都不會被遺忘,就如彼得奧圖從未贏過奧斯卡影帝,但他的演藝生涯不會因此而失色,但「非職業運動」不同,沒有奧運金牌,幾乎等於失敗者,正如今天大家仍記得李寧,有沒有人記得誰是童非?

最重要是,即使成就普普通通不過不失,職業運動員大都有豐厚的收入,可以安安定定地生活啊(退役後破產則是另一回事,哈哈)。

奧運會,我們看就過癮,但這證明大家都是愛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花生友!但「奧林匹克」這四個字,對運動員來說,或許太沉重。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奧運會的ABC現象


奧運開幕了!在網上發現一有趣現象,就是中國拿不到金牌,大家便「熱烈地彈琴熱烈地唱」,出現了Any Country but China的情形。


這在以前,實在是很難想像的。


奧運,說到底,就是販賣民族主義,一向以來,體育運動都是展示民族優越性的最佳舞台,當然,要宣傳自己國家,還有很多很多方法,不過,大部分都不是朝夕能辦到的事情,「一百年太久,只爭朝夕」,而且只有激情十足,充滿Emotional的體育比賽,才得以刺激腎上腺分泌,成為最佳的宣傳工具。歷史也告訴我們,要凝聚國民,最佳的方法,就是製造假想敵,打仗成本太高,代價太大,體育運動便成為最佳的替代品,平日對國家政策和現狀諸多批評的國民,在涉及「民族尊嚴」的體育比賽,會突然義無反顧地站在自己同胞的一方,彷彿一旦支持或同情對手(在比賽這一刻,就是「敵國」了),便會淪為「賣國賊」了,若果本國選手不辱使命,能夠載譽而歸,似乎國家的所有問題,便不再是問題,多一面金牌,國家便強盛多一點。


而中國正是操控這種情緒的能手,自七十年代末,中國便樂此不疲地透過體育來增強向心力。八十年代開始迷上體育的我,已隱隱然覺得不太對勁,作為包拗頸的人,我對於官方借奧運和民族主義來宣揚國威(其實是政績工程)很反感,基於你係要我支持我就唔支持的心態,所以我一早便已不太支持中國選手。不過,中國這一招還是挺管用,像我這種心態的人在當時來說肯定是「極少數」,例如我有一位長年支持民主派的同學,一到奧運便義無反顧地支持中國隊,還因為女排球員巫丹是否真心服食禁藥而爭論起來,然後那人一句:「中國人你也不信?」唔……出到這一句,我就不好再做醜人了!

幸好,後來的發展證明我是對的,一切美好的事情,只要混入了民族主義,往往便變得不理性,也變得惡俗了。本來藉着比賽勝利,提高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自豪感,也屬無可厚非,只是在民族主義陰影下,往往被無限放大。溫哥華冬季奧運會最難看的一幕,就是短道速滑選手王濛在贏得金牌後,走到教練前跪拜,都甚麼時代了,還要來封建時代的那一套?這一舉動切切實實告訴大家,在教練團代表的國家之前,運動員都被矮化成為奴才,是為主子賣命的棋子,唯一的使命就是「為國爭光」。同一屆的短道速滑選手周洋在贏得1,500米金牌後,表示此枚金牌「會讓我爸爸媽媽過得更好」,本來是一句人之常情的說話,在中國卻被解讀為無視國家的栽培,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于再清便批評周應先感謝國家再感謝父母,顯然在他眼中,所有中國運動員在國家面前,都是國家中的一顆小螺絲而已,所有榮耀,都歸於國家,勝利後不感謝國家,更是大逆不道之事。


好了,日積月累之下,再鋒利的刀也有生銹的一天,再有效的招式也有用老之時,今天還停留在中國功夫唐人街打鬼佬的心態,一味「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已經不再萬試萬靈了,愈來愈多人看通了中國這一套路了,不會中計了,於是便開始出現反效果。


更何況,正如David Tang所言:「那些年,港人甚至全世界天真的以為,大陸『富起來』了,一步一步融入國際社會,就會走向公平自由的文明社會,因此樂於見到大陸崛起。但三十多年了,陪伴大陸強大的,不是風度,是霸道,拿到奧運金牌,就揚給港人看,説中國強大了,你們香港早已給『邊緣化』,還爭取什麼?有飯就食吧!」說得真好,中國強大了,不再韜光養悔了,動不動就對人說:「你有今天都是多得我。」動不動就要人道歉,動不動就是就要人家尊重你的「文化」、「慣例」、「邏輯」,表面上中國在國際地位提升了,但在國際間的形象卻一落千丈。或許,中國是有錢了,但與此同時,中國也變得霸道了,昔日大家看到中國人奪金,會覺得中國人終於可以挺起胸膛,不再讓人看小,現在中國人奪金,大家會覺得,又要聽那些肉麻的自吹自擂了。再加上中港矛盾愈演愈烈,終於便出現了這種ABC的現象。


當然,這還要多得那些豬一般的隊友,例如電視台的主持評述們,拜託,我不要求你客觀,但也請別那麼盲撐好嗎?自從84年奧運起,TVB轉播時,那些評述和主持個個像義和團上身,中國隊贏了,便開心到猶如中了六合彩,假如中國隊輸了,個個像死了親人咁款,那還罷,緊張關頭就望對方失手,有時還輸打贏要,猛說是裁判不公,其表情之肉緊(這方面以某姓潘的主持最誇張最難頂),彷彿在現場會打裁判一身。你說,大家怎好意思跟這幫人同一陣線?



這當中或有極少極少的例外,我清楚記得1984年奧運為TVB作體操評述的朱Sir,在美國於男團賽事最後一輪,只要不失手便能壓倒大熱門中國奪標的情況下,說了一句話:「我沒有理由期望人家失手的(大意)。」今天,我們還可以有這種量度嗎?

我無意潑大家冷水,只是希望大家捧自己的代表隊時,不妨理性一點,冷靜一點,畢竟,一個強大的國家,強大的民族,實在不用靠體育運動來增加光環。體育比賽好看之處,是欣賞運動員在激烈的競爭之下,使出渾身解數,超越本身的極限,勝負嗎?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過程。而可悲的是,當大家被民族主義所蒙蔽,腦海裏只剩下勝負二字,往往便忘記了欣賞比賽,也忘記了運動比賽的本質。


還有,當年表情最肉緊的姓潘主持,回歸前便移民去了,愛國?都是一場戲而已。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唯金論培養出一個又一個「奪金機器」



今屆奧運的第一天,孫楊爆冷不敵澳洲的賀頓,失落了本以為穩奪的金牌,但觀乎網上反應,讚好的竟大不乏人,原來是孫楊近年的形象不太好,服食禁藥、與他國運動員爭執、嘲笑日本國歌難聽,最近又被指用水潑澳洲的選手(正是賀頓),孫楊或許是一位出色的泳手,但未必是一個可親的人。

這就是中國運動發展的弊端,中國也有不少品行很好的運動員,但一朝得志,語無論次的也大不乏人,這與中國人唯金牌論不無關係,當然,任何地方的選手都希望贏得冠軍,大熱倒灶時傷心也不足為奇,但相信沒有太多國家(我只想到韓國)會像中國選手那樣,把金牌看得那麼重,重得即使爆冷贏得銀牌,也不會慶幸超額完成任務,而只會慨嘆為何只差一步。

以2010年冬奧為例,中國女子冰壺隊表現不俗,最終打入四強,在一個歐美國家龔斷多年的項目,算是有所交待了,不過其加籍教練丹尼爾在初賽敗於俄羅斯隊時卻指出,中國選手在比賽中缺少應有的激情,因為她們並不熱愛這項運動,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她們只把冰壺運動當成一項工作,參賽的目的,就是「做好呢份工」,即奪取金牌。

這種心態,與官方或利誘或施壓有關,畢竟中國政府投資了大量資源和人力物力,而幾乎沒有任何金錢回報,唯一看到「成績」的,就是金牌數量。為了把奪金化作國家(其實就是政權)的榮耀,政府為一眾奧運金牌得主展開「造神運動」,潛台詞就是:看吧!在國家的英明領導下,我們培養出多少民族英雄!於是,第一是最重要的,亞軍也不值一哂!

然而,正如大家都識講:「求學不是求分數。」體育運動也一樣,重視金牌不是問題,但整個社會只重金牌而忽略一切才是問題。在唯金牌論的影響下,金牌給運動員和教練帶來巨大名利,也成為考核體育官員的「政績工程」,於是驅使運動員不擇手段搶奪金牌,公平競賽的體育精神蕩然無存。

例如,中國女子泳隊在上世紀90年代曾一度稱霸國際泳壇,在1994年羅馬游泳世界賽,女子項目共16枚金牌,中國竟一口氣奪走12枚,但接下來在1994年的廣島亞運會上,中國選手共查出11人服禁藥,自此中國泳將成績便一落千丈,瞬間被打回原形。又例如,名噪一時的馬家軍,在90年代中突然湧現一批世界級女子運動員,在多項世界大賽中壟斷中長跑項目,其中王軍霞更在阿特蘭大奧運獲女子5千米金牌。但2000年馬家軍竟未能入選悉尼奧運的中國代表團名單,有關服用興奮劑甚囂塵上,而當局卻從未作出澄清。

除了禁藥,還有使詐,例如不少中國體操選手便被指報大自己的年紀,以便符合參加奧運的資格,但這些指責一直沒有證據,直至近年,終於發現2000年奧運的女子運動員董芳霄的確是虛報年齡,而中國隊在團體賽的銅牌亦得而復失。

另一大問題是,政府把金牌選手捧上天,上好是物,下必有甚之,於是人人圍着他們前呼後擁,家鄉把他視為光宗耀祖的大英雄,處處可享特殊待遇,導致不少金牌選手迷失方向,變成唯我獨尊。近年不少金牌選手都出現紀律問題,先有田亮沉迷於水銀燈下的生活,參與過多商業活動,又私自簽了經理人,嚴重違反游泳中心的規定,最終被逐出國家隊;後有短道速滑隊屢生事端,發生「麗江事件」後還不作檢討,最後更發生冬奧金牌得主王濛怒打教練的鬧劇。這顯然不是個別事件,反而折射出中國體育界深層次的矛盾。

反觀另一國家日本,羽毛球日本一哥桃田賢斗被爆和前輩田兒賢一涉嫌參與日本國內非法賭博,被無限期禁賽,無緣參與里約奧運。試想想,日本羽毛球近年難得取得佳績,終於有機會挑戰中國的王者地位,但日本人竟然「自毀長城」,寧願殺人儆百,也不肯「特事特辦」,可見人家重視運動員品行多於「奪金」機會,這在中國「唯金論」者眼中,肯定被視為「固執」和「不懂轉膊」。

我不否認中國選手真的很努力,可能是全世界最努力的,而且毫無疑問,在可見的將來,中國選手將繼續在奧運及大小賽事上揚威,但中國選手參與運動,很多不是真正喜愛這種運動,而是因為要拿金牌,從而取得名與利,很多人用功利的心態看待體育運動,把金牌選手捧到上天去,結果只是培養了一個又一個「奪金機器」,以及無數拿不到金牌的「失敗者」。

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我的新書 《跟着足球看香港》



【廣告時間】

今年又有新作推出了,繼續是我的強項,就是體育。

作為一位足球迷,當年曾經為足球而茶飯不思,連考試也可拋諸腦後,五一九之役的興奮,我至今仍難以忘記,可能今生也不能再複製,但多年來,從未想過要寫香港足球的,大概是不知如何入手吧,但多得次文化堂堂主彭志銘兄的鞭策,於是下次決心把自己的經驗和看法寫下來,過程並不輕鬆,但看到完成品後,還是忍不住跟自己說:做得好啊!你其實很努力呢!

坊間其實不乏香港足球史的書籍,有些以人物為主,有些近似編年史,但我比較貪心,希望透過多年來香港足球的發展,來了解今天香港面對的困境,我總覺得,足球(或許其他範疇也一樣)就是香港的一面放大鏡,把香港的問題放大了。

認識香港足球,或許就可以了解香港多一些。

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金牌就是一切?勿忘奧運「初心」


里約奧運愈來愈近,之前發生了一些小插曲,美國女將哈里森(Kendra Harrison)在倫敦鑽石田徑賽聯賽以12秒20打破女子100米跨欄的世界紀錄,無奈早前她在奧運選拔賽只得第六,世界紀錄保持者卻無緣參與奧運。與此同時,牙買加的保特因傷退出選拔賽,但因為他戰績彪炳,因此仍可參加奧運,難怪有美國選手笑指,若保特是美國人,已失去參加奧運資格了。


這令我想起每一屆奧運會游泳賽,TVB的評述李啟鑑最愛批評美國的奧運選拔制度,理由是游泳選手要先在選拔賽脫穎而出,才可參加奧運,結果不少泳手在選拔賽時狀態已到達頂峰,到奧運之時反而狀態下滑,證諸過去多屆,的確出現一個現象,美國泳手在選拔賽打破世界紀錄的次數,往住比奧運會還要多,可見不少泳手在奧運選拔賽拼得太盡了,但不拼的話,又分分鐘連奧運也無緣參加,令泳手們陷入兩難之局。

美國這制度並非泳壇獨有,田徑也一樣,例如百米短跑項目,9296年兩屆奧運,美國大熱選手劉易斯及格連,先後因在選拔賽失準而未能躋身三甲,無緣出戰奧運,將奧運百米短跑金牌拱手讓予英國的基士堤及加拿大的庇利;又如2000年奧運200米跑,幾可肯定包辦頭兩名的米高莊遜和格連,竟同時在選拔賽抽筋退賽,而喪失這個項目的奧運參賽資格。這種制度,在功利主義者、在一切以「為國爭光」為先的人眼中,根本就是自毀長城,是愚不可及之舉,但他們眼中看不到另一樣極之珍貴的東西,就是公平。

美國人就是這樣,他們信奉「公平競賽」,誰在選拔賽獲得最好成績,誰就有資格代表美國參賽,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他們認為,即使新秀們欠缺經驗,在奧運爭標機會不及一眾名將,但既然他已在選拔賽中取得資格,就不能剝奪他權利(奇怪的是,理應反對剝削的共產國家,反而不認為有問題)。同樣道理,不管選手以前曾獲得多少次冠軍,都沒有特權,都得在選拔賽取得好成績,才有資格參加奧運。

但世事就是這麼吊詭,奧運宣揚「公平競技」,但我們觀看之時,往往只顧着看誰勝誰負,一切唯結果論,反而忘記了奧運的「初心」,不錯,若以國家利益而言,派出最強選手參賽自然較穩妥,但誰又有資格破壞其他人追夢的權利呢?

每次看到某強國為了確保金牌落入本國之手,要求某些球員讓賽,我便覺得,在國家面前,個人就真的要犧牲嗎?

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國際奧委會 為和平而生 為生存而倒向強權


奧運會舉行在即,然而,奧委會又再次惹出是非,事緣國際奧委會未有禁止嚴重而且有組織性地使用禁藥的俄羅斯參加奧運,改為把禁賽的責任卸給各屬會,再一次顯示出,國際奧委會屈服於強國壓力之下。

奧委會,本來是希望透過運動會來宣揚和平,但發展至今,辦好奧運會卻變成奧委會最大的目標,它最關心的就是如何舉辦一個有聲有色,豪華奪目,吸引全球目光的盛事。正如《動向》雜誌主編張偉國先生在訪問中說過:「國際奧委會作為國際體育組織來講,它實際上運作那麼長時間以後產生了一種既得利益,它需要去推動這個國際賽事,它也需要讓國際社會、讓國際輿論對奧林匹克有一種它們希望的評價和影響力……」

然而,這難免又與各國發展出現衝突,例如,奧運會期間,必定要實行一些不便利當地居民生活的舉措;又例如,主辦國要投放大量資源去興建大型運動場,而這些施在奧運會往往被丟在一旁成為「大白象」,相反,假如這些資源用在其他環節,可能令民生有大的改善。

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奧委會在選擇主辦國時,往往寧取大國,96年奧運一百年,阿特蘭大壓倒雅典,成為主辦城市,已被詬病為「可口可樂擊敗雅典娜女神」。而更可悲的是,這會導致奧委會向專制大國靠攏勢,因為這類國家更願意也更有權力去不惜功本地把金錢和資源投放在奧運會上。像韓國那樣,因為舉辦奧運會而走向民主化還算是功德無量,但更多情況下,奧運會變助紂為虐的工具,專制大國可「展現國力」、「恢復民族自信心」,國際奧委會又因為成功舉辦奧運而自覺「達成目標」,只剩下人民承受奧運帶來的遺害。羅格便不只一次讚揚北京奧運會辦得很成功,因為北京不惜工本來主辦奧運,最大得益者就是奧委會,但遺下的鳥巢、水立方如何處置,還有輕易被大風吹走頂部的機場如何善後,顯然不是國際奧委會關心的,更遑論人權、自由等問題了。

於是,出現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奧委會想辦好奧運來宣揚和平和人的價值,專制國家可辦好奧運,所以便由專制國家來宣揚這目標。奧委會不想涉及政治,但其本質卻令它更靠攏政治。

說到底,國際奧委會猶如愛情片的主角,總是欲拒還迎,口是心非,原因很簡單,一切源於國際奧委會的出身,其草創的時代,正是國家主義最興盛的時代,各國都盡力爭取生存空間,甚至不措把對手踩在腳下,在這種思潮下,奧委會又怎能擺脫其時代的限制,而獨善其身呢?更何況奧運會要進一步擴展,少不免要跟各國打交道,有時難免要面對現實,作出妥協。就像愛情劇的主角,雖懷有理想,但被環境所制約,要考慮家人的處境,漸漸地,只能隨波逐流,身不由己,這令我想起《年少無知》的歌詞:「只可惜生活是一堆挫折,只可惜生命是必須妥協。」一切悲劇就這樣產生了……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由細威拿22冠說起……


近期體壇有幾件大事,細威贏得第22個大滿貫、葡萄牙首奪歐國盃、鄧肯退役……於是,難免又有人說:究竟細威偉大還是嘉芙偉大,究竟C朗偉大還是費高還是尤西比奧偉大,究竟鄧肯偉大還是其他NBA球星偉大,而衡量冠軍的標準往往就是冠軍數目。

但這就跌落唯冠軍論的巢臼裏去了,不錯,嘉芙和細威同樣都是22冠,畢明和李純恩相信會堅稱嘉芙偉大得多,我當然不敢亂說,但我只想提醒大家,在嘉芙網球生涯的中期,曾有一位同樣出色的球手,與嘉芙成為一時瑜亮,那就是莎莉絲,那時嘉芙的正手抽擊無人能出其右,但弱點就是反手,而莎莉絲的反手卻是一絕,二人的競爭,本來可以像艾華特與娜華蒂露娃或阿加斯與森柏斯那樣,成為網壇的經典對戰組合,然而,就在莎莉絲如日中天之時,她在93年4月參與漢堡一場網球賽時,被一名(自稱)嘉芙的球迷刺傷,要到95年8月才復出,在這段時間,嘉芙合共拿了7個大滿貫,而莎莉絲卻在黃金時期失去了寶貴的兩年半,更不提她復出後已難復當年勇(其後只拿過一次大滿貫)。若沒有這次事件,二人的大滿貫數目便未必是22對9,而是相對較接近了(當然,我不是神,我不知道平行時空會是怎樣,我只是以二人在事件前的大滿貫成績作估算而已)。

當然,有人會反駁,指運動員受傷是常有之事,但莎莉絲的受傷跟一般傷患不同,那不是意外,也不是日積月累的傷患,而嘉芙球迷蓄意做的,他的目的是要令嘉芙重返世界第一,而正如莎莉絲後來所言:「他達到目的了。」

在這裏,不是要質疑嘉芙的偉大,就算嘉芙(只)拿了20或18個大滿貫,我相信在畢明或李純恩心中,她仍然比細威偉大不知多少倍。我只想說,當大家聚焦在冠軍誰屬的時候,有時會否把冠軍放得太大,以致大家忘記冠軍只是一組數字,得到冠軍也好,失去冠軍也好,其實都是一個過程。

正如,我還是覺得,葡萄牙在初賽及頭兩場淘汰賽的肉酸表現,是絕對不值得拿冠軍的,即使拿了冠軍也得不到我的尊重,雖然我也知道,十多廿年後(其實可能數年後),大家不會記得葡軍早段的羞家表現,只記得他是2016年的歐洲國家盃冠軍。

正如,我不能單單說鄧肯和拜仁拿了五冠總冠軍,因此他們便勝過占士(三屆冠軍),正如,大家公認的神米高佐敦,拿過六次冠軍,遠比羅素少(十一次冠軍),那又如何,米高佐敦在大部人心目中,永遠是GOAT!

美國某記者便說得好:「棒球無關於統計數字,棒球是要看Joe DiMaggio跑過二壘。」說了這麼多,只是希望大家(其實也包括我自己)別把錦標看成一組數字,我們可不是曾鈺成,不是一切都可以透過數學來算出天機啊!


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省港超級聯賽的幻想


受到大一統思想影響,中國人總是強調體積的,大就是好,小就是差,所以漢唐是盛世,明清是強大,而宋就是弱,至於小如蜀漢的,「偏安」已是最好的形容詞。因此,中國憑着龐大的人口,GDP得以超日趕美,即時令中國人「自豪起來」,覺得中國人民真的站起來了,而忘記了,中國的人均GDP,頂多只算中等發展國家水平而已。

不要以為以量取勝就是中國人的專利,在足球的世界裏,就是大者愈大,小者愈小,特別是九十年代波士文案以後,昔日尚有能力逐鹿江湖的荷蘭、葡萄牙以至蘇格蘭聯賽,皆被英超西甲德甲意甲所拋離,這些小聯賽也曾想過合組一個較大型的聯賽,只是好像只聞樓梯響而已。相信短期之內,這些小國只能偶爾偷雞,很難突破四大聯賽壟斷的局面。

這種情況,香港人自然感同身受,香港地方小、人口小,最重要是市場也小,因此大家都努力拓展海外市場,在電影界,海外賣埠有時比本地市場更重要(特別是那些二三流電影),在電視界,TVB也十分重視大馬市場,而在足球界,昔日足星也會趁歇暑期間外訪「掘金」,然而這也不是長久之計。

要突破香港小市場的框框,足總諸公都曾想過不少辦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聯同周邊的地區合辦賽事,在回歸以後,特區政府大推動中港融合,民政事務區和香港足總也開始打周邊城市主意了,隨着廣東省的發展,省內愈來愈多中等城市,一支廣東隊或廣州隊並不足夠,那些中等城市比如深圳、東莞、惠州等,理應也想擁有本身的球隊,而且理應不願在中國次級聯賽打滾。於是,把這些球隊引入香港聯賽,不但可以擴大市場,而且也讓香港聯賽終於擁有真正的主客制,或許可刺激香港足運,試想想,代表南華的香港作客深圳,或是澳門球隊到旺角場踢館挑戰東方,戲碼應該很吸引,也較易形成話題吧,總比香港聯賽塘水滾塘魚強。

省港超級聯賽最終沒有實現,但在千禧年後,香港聯賽的確引入內地球隊參賽,包括香雪製藥、南城地產、日之泉、聯華/聯華紅牛、香雪上清飲等,然而,這些球隊都起不了多少波瀾,當中甚少是位列聯賽前列,對改善香港聯賽水準幫助不大,而且,這些球會既沒有內地球會財雄勢大的優點,但當中不少又保留內地球會管理不善財政不穩健的問題,不少「玩」了一兩季便不玩了,於是,自2008/09年聯賽,香港又再次回歸「本土」了。

自此以後,省港超級聯賽便成為泡影了,想不到「鳳凰計劃」實行以後,反而引入內地球隊政策也「鳳凰」重生。其實,香港現在市場細小,已很難再擴展,今屆雖有十隊參賽,但其中包括了港會和港菁,拉低平均水準,但單單引入一兩支球隊,那也無濟於事,也徒添混亂,若整隊都是內地球員,更是難以接受,要改,就學美國聯賽分區吧,內地一個戰區,香港一個戰區,既保有獨立性,而間中對壘也可提升話題性,大前提是內地參賽的要是真真正正的強隊,那即使是二軍,實力也隨時在香港球隊之上,何況這些球員為爭取表現搏上位,所以理應會拚盡全力,即使視賽事為「訓練場」,也不代表會「Hea」踢。

只是,在中港關係愈來愈差的今天,再加上香港足總的魄力和效率之「高」,要實行這樣大規模的改革,相信難如登天了。

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假如港人是Mark哥 譚成會是誰?


有內地導演說要拍《英雄本色4》,香港觀眾立刻反應激烈,央求強國導演不要又「糟蹋」另一齣港產經典。

何況,內地導演是拍不好《英雄本色》的,不是版權的問題,而是整齣《英雄本色》,重心就是「不要被人睇死」和「擺番失去的東西」,電影中Mark哥的金句就是:「我衰咗三年,我要等一個機會,爭番啖氣,唔係要證明畀人知我威,只係想話畀人聽我唔見咗既嘢我自己攞番。看下你似咩樣?睇下你自己似乜嘢?做衰人嘅時候畀人恰,做好人既時候,連行兩步路都畀人跟蹤,你有爭取過機會咩?你無,無呀!」

Mark哥「要攞番既」,顯然就是開場那段意氣風發的歲月。電影於1986年上畫,兩年前的1984年,中英簽署了聯合聲明,香港命運正式倒數,香港人開始產生強烈的不安與恐懼,大家都害怕香港的經濟成就,香港的社會秩序,還有最重要的──香港的自由,就像Mark哥和豪哥的風光歲月,隨時一夜之間便失去了,而結果顯示,這種疑慮也不是杞人憂天。今天看到Mark哥概嘆:「真係估唔到香港嘅夜景咁靚,咁靚嘅嘢一下子無晒,真係唔值得。」相信不少香港人都滿有感觸。

《在英雄本色》中,Mark哥固然搶眼,但戲份不多的堅叔(曾江飾)其實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他三番四次鼓勵和勸勉豪哥:「要堅持!」「你咁樣做即係無咗原則。」
回歸多年後,我們「無做大佬好耐囉」,但至少我們尚未拋棄自己的堅持和原則,這就是「英雄本色」

再看看,今天的內地,不是有點像李子雄飾演的譚成嗎?本來一直受豪哥關照,有利益時便稱道弟,但時移世易,今天他已踩着豪哥升為大佬,對豪哥不但不念舊情,反而看不起人。如此看來,由內地導演拍《英雄本色》,你認為會成功嗎?

2016年7月2日 星期六

威爾斯與香港



作為香港人,我真心的希望威爾斯可以走得更遠,我們做不到的,讓威爾斯人完成吧!
因為,香港真的新一點點威爾斯的影子。

威爾斯,跟香港一樣,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而是一個大國的其中一員,但她跟這個大國的主體,又有種若即若離的微妙關係。
威爾斯,跟香港一樣,擁有一定程度的自治,甚至可以獨立身份參與國際足球賽,但面對人口少(最重要是市場小)的問題,在國際間愈來愈難有一席之地,於是逐漸有聲音要求加強「融合」(其實英格蘭板球隊也就是由英威兩地球員組成)。

威爾斯全名為威爾斯公國,種族、文化,皆異於英格蘭,而且努力保存本身的語言(這一點也跟香港相似)。然而,威爾斯雖名為公國,但跟盧森堡大公國或摩納哥大公國不同,並非獨立國家,而且依附英格蘭的程度頗深,也不像我們香港那樣,可以參與各類國際組織。即使在英國本土,威爾斯的自治程度也較北愛及蘇格蘭為低,威爾斯採用英格蘭法律,因此在國際法中,英格蘭和威爾斯往往被視為一個整體。

在足球的領域,威爾斯的獨立身份也成疑,不錯,威爾斯擁有本身的「超級聯賽」,但由於威爾斯的市場太細了,威爾斯的大球會如卡迪夫球、史雲斯,皆寧可參與英格蘭聯賽,而威爾斯最著名的球員,由魯殊、曉士到傑斯和巴爾,都在英格蘭聯賽闖出名堂。這自然也令人聯想到近年香港球員的北上潮,甚至有人要求香港組隊參加中國聯賽。而且由於威英兩地交往密切,歷來不少威爾斯足球員和欖球員都是在英格蘭出生或長大,例如傑斯,母親是威爾斯人,父親是英格蘭人,在威爾斯的卡迪夫城出生,在英格蘭長大,就是典型例子,而現在的隊長艾殊利威廉斯及笠臣簡奴等,根本就是在英格蘭出生。唔……看來威爾斯人也逐漸被「溝淡」呢!

從現實角度出發,大家也難免會想,假如英格蘭和威爾斯聯合組隊會怎樣?試想想,86、90年世界盃,英格蘭前線多了魯殊和曉士,實力會強多少?而在98年及02年世界盃,也不會出現英格蘭欠缺左翼,但代表威爾斯的傑斯只能眼巴巴當觀眾的「人間悲劇」!

不過,足球並不只關乎勝利,足球也關乎身份認同,不錯,威爾斯幅員不大,很難與「鄰近地區」完全切割,但正因為在政治、經濟各方面都依附英格蘭,威爾斯更需要為自己找尋定位,而體育比賽,特別是團體性的體育比賽,顯然是強調獨立身份的最佳途徑,而威爾斯人在這方面也的確很努力,威爾斯本來沒有本身的聯賽,但為免招人口實,即使欠缺大球會,威爾斯足總還是堅持在1992年成立本身的超級聯賽。

在地球某些地區,利益凌駕一切的,為了追求短時間的利益,可以放棄本身的核心價值,但在地球的另一角落,身份認同、本土意識,比甚麼都要重要。因是之故,看到威爾斯明知平均實力不如,但靠着團隊精神,咬緊牙關,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作為香港人,既感動,但又覺慚愧!

2016年7月1日 星期五

粗口?那又如何!


有藝員認為「任何意見都可以,但粗口就不能」,但又被人發現曾說過「在某些情況下,一定要說粗口」及「粗口,在這時候用得正確」,最終只得認衰收場。

每次談到粗口,我就想起1996年陳木勝的電影《衝鋒隊之怒火街頭》,那是一齣很有Energy的電影,拍得緊湊,張力十足,但間中又會加插一些輕鬆情節,讓觀眾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這有賴各稱職的演員扮演好本身的角色,同時又能擦出火花,總之這齣電影實在太好看了(就是尾段那場大戰太長啦)。

電影不但動作出色,而且對白生鬼,最經典就是劉青雲鬧衰格上司吳廷燁「你老母!冚家鏟!」,吳廷燁立刻投訴,並要求其他警員作證,李綺紅、張達明及阿叔皆用各種理由推搪,惟獨死板的陳小春照直說,正當大家為劉青雲着緊,不知如何收科時,陳小春卻說出一段經典對白:「本人覺得你老母係出於關心和問候嘅助語詞,而冚家鏟係客觀咁形容破碎家庭,我一啲都唔覺侮辱上司,不過可能關Sir身世相近,所以有啲敏感,Sir!」

由木獨的陳一口氣說這段話,效果特別好,立時令觀眾拍案叫絕。那是九十年代,香港還未回歸,是一個沒有「道德燃」說三道四的年代,也是一個乜都夠膽死的年代,粗口咪粗口,那又如何!大家不用避忌這些避忌那些,因此,也是香港最有朝氣、創意最旺盛的年代。只是,今天連陳木勝也去拍強國片了(雖然主角還是劉青雲),那個年代已一去不復返。

今天,在示威被視為搞亂香港,大聲一點被視為無禮貌的年代,就像王三日的《賭俠》那樣,做任何壞事也沒問題,一講粗口就功力全失!唔……那大家就乖乖做個順民,讓香港價值一點一滴流走吧。



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昨天有「流氓醫生」 未來有「大賊醫生」?


電視節目有好多種,醫生也一樣,有些追求名利,有些愛攀附權貴,有些愛唱兒歌,有些為錢銀跟父母反目,我希望還有一些醫生像《流氓醫生》中的劉文那樣,知道要當一個好醫生,先要做一個好人。

這是98年的電影,香港只是回歸初期,人心還是向善的,導演是UFO的李志毅,那些年他和UFO最愛拍這類精緻小品式電影,主角通常就是未上神枱的梁朝偉。就是那個時代,才容得下這類電影。

電影主角劉文(梁朝偉飾),永遠蓄着鬍子,踢着拖鞋,一頭亂亂的頭髮,看似不修邊幅,看似對一切漫不經心,但醫術高明的他卻選擇在貧民區行醫,以幫助貧苦大眾,更會在半夜彈着結他,然後因想起舊情人而哭泣流淚,這樣一個好人,相信很難不讓人動容吧!然而,他最讓人動容的,是他的做人原則……

例如有一幕,在一次搶劫案中,搶匪被警察開槍誤傷,子彈卡在頭骨中,送到醫院時,剛好名醫左自杰(杜德偉飾)正在做臨床教學,杜便問學生應該如何取出卡在頭骨的子彈,因為子彈是警方的證物,如果直接用鉗子夾的話,恐怕會破壞證物,也有可能將子彈往腦裏推進去,杜的答案是在搶匪的頭骨子彈旁劃一個小圓圈,直接把部分頭骨與子彈取出交給警方。此時有一位學生說:這樣直接把頭骨取出,很有可能會傷了周圍的神經,產生後遺症。杜說:很抱歉,以後病人會有流鼻水的後遺症,那只能算他活該了,誰叫他是槍匪,不死已算走運了。

但劉文卻給了另一個答案,他說:由於子彈在進入頭骨時是一個高熱的物體,所以我們就先把鉗子夾住子彈尾部,然後用包着乾冰的布把鉗子包住,因為熱漲冷縮的原理,子彈就會縮小,較容易取出。此時學生說:那會破壞子彈,那是警方的證物。 劉文說:那關我甚麼事,醫生最大的責任就是用最好的法來醫治病人。警方的事就交給警方處理。

短短的一幕,便講出一個道理:當醫生除了需要高超的醫術,德行及愛心也同樣重要。

我們曾經天真的以為,香港真的會有(和容得下)像劉文這種「流氓醫生」,無奈,我們發現身邊的醫生,更多像劉文的死對頭左自杰,活在「白色巨塔」之中,汲汲追求名利,不斷放棄自己的原則,眼裏只有權貴,永遠看不起低下的人……還好,電影中的左自杰終於跳出慾望,找回自我,不再離地。這讓我想起今天站出來的醫生,我希望他們真的像左自杰那樣覺悟前非,明白這個政府是與民為敵的,而不是因為政府的魔爪伸過來,為了保障自己利益才走來吧!

然後再想,即使像左自杰這類醫生,雖然勢利,還是專業的,還是一個稱職的醫生,但假如將來真的引入某國的醫生,恐怕香港上演的不再是《流氓醫生》和《白色巨塔》,而是回到《歲月神偷》那些不給錢便不讓你好過的年代了,甚至變成《救命》,遇上無啦啦割咗你個腎的醫生!這些不是「流氓醫生」,而是「大賊醫生」,Sorry,無論他彈結他多型,我也不會欣賞囉!

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由《情深咖啡未曾飲》說起


是的,《情深咖啡未曾飲》真的很Hit,連我也看了超過三次。

看完以後,大家可能人會讚賞毛記電視的創意,可能會欣賞黎明的放下身段,又或是找回黎明在九十年的歌曲來聽,甚至到YouTube找回那些廣告,重看各代阿May的風采。

是的,第一代阿May,我認為根本不會想過自己是第一代,因為那個廣告很簡單,就是一個小女孩因為腳傷無緣看黎明演唱會,她的朋友代她把電話遞給黎明,女孩阿May一聽到黎明跟她通話,像中了頭獎,開心地說了:「Leon!」那樣就完結了。那時大概沒人會預計到,黎明會展開跟和記那麼長的合作關係,相信也沒人會估到有那麼多代阿May。

最經典的,其實就是第二代阿May,那種哄動,肯定比今天《情深咖啡未曾飲》還要誇張不知多少倍,更何況,那是未有互聯網的時代啊!這次故事更「電影化」,講述男女主角黎明與童愛玲,為了對抗獨裁政權而被追殺,二人經歷出生入死,終於守得雲開,那句:「有緣嘅話我哋會再見」成為了黎明早年的金句,當然還有林慕德的《那有一天不想你》,讓以後的歌曲都愛用記死人的七個字!

經典是經典,但我某天看報紙訪問廣告創作人,卻把大家的想像全盤推翻,廣告中明明是正義之士反獨裁的故事,但創作人竟反口指是一家大企業的鬥爭故事,年輕的我當然不明所以,如今回想,顯然九十年代初正值回歸前夕(時為94年),大家都不太敢碰政治題材吧,何況講的是獨裁者,自然怕「玻璃心」會自行對號入座,所以還是先自行消毒吧。

好了,到了第三代阿May,根本就是將第二代翻炒一次,不過由挑戰獨裁改成對抗恐怖分子,以減低敏感成分而已,連歌曲風格也相近(也是七個字),整個廣告乏善足陳,也反映出創作人為求穩陣的因循心態。

1995年,和記推出了第四代阿May廣告,歌曲就是《情深說話未曾講》,但那個阿May,卻令令人十分意外,原來廣告商經歷上次的劣評,決定來一次突破,不玩愛情,也不玩甚麼戲劇性了,反而回歸基本,談的就是親情,講述黎明在港與家人溝通不多,後來移民外地(好像是紐約),一方面忍受孤獨,一方面飽受白眼和歧視,就在最落寞之時,電話響起,黎明才發現原來自己好想聽到母親的聲音。這個橋段,可能是眾多和記故事最窩心感人的一個,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記得。但大家都忘記了,當時廣告一出,反應並沒有那麼正面,至少娛樂版不可以大書特書新一代阿May,只有俊男沒有美女的組合,也讓觀眾很不爽,於是和記便推出另一個版本,就是男男女女的都市情緣,沒橋段沒心思,估計是急就章取代原先那個「不受歡迎」的版本,然而,急就章又如何?有美女就可以了,至少娛樂版有東西可寫了。

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說,九十年代,跟其他時代一樣,有政治禁區,有貪求穩陣,也有眾多商業上的限制,當然,也有無限個可能,所以,大家請別神化了那個時代。即使我們今天也有無數的限制,誰說不可以創出無限個可能呢?

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

總之做女巫就唔啱


讀小學時,班裏有兩位高材生,一位是文武全才兼鋒頭躉,但為人,唔……老實說,有點衰格,今天應歸類為Smart Ass吧!另一位是獨斷獨行的獨家村,大家在背後都說他是來自越南的,在七十年代越南難民問題困擾香港的時期,「來自越南」肯定是一個不受歡迎的標籤,因此他在班裏也沒有多少朋友。

某一日,兩人因小事爭辯起來,Smart Ass看來辯不過人家,突然站起身來,大喝一聲,叫全班肅靜,然後大聲對所有同學說:「大家聽住,越南嚟嘅都係衰人,你哋話係唔係!」全班同學立刻配合地起哄,我看見獨家村發出無奈的苦笑,而Smart Ass則得戚地展示勝利的笑容。

那時的我,已經比同齡小孩子懂得思考,沒有跟着起哄,但膽小的我,自然也不敢公然唱反調,只得在一片歡呼聲中保持沉默。

自此以後,我便很討厭一句說話便把某樣東西定調,世間事何其複雜,真的可以一句說話來作「概括」嗎?

因此,我對於那些「總之暴力就唔啱」、「總之阻人搵食就唔啱」、「總之XX就唔啱」、「總之YY就唔啱」非常抗拒。這種說話,其實跟中世紀時,一句「總之做女巫就唔啱」便置人於死地分別不大,還是,雖然這個城市的人號稱很「國際」、很「時尚」、很「中產」,但骨子裏的精神還停留在中世紀?

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假如《下町火箭》發生在香港



日本剛剛播完《下町火箭》,不劇透了,但看此劇,再回望香港社會,卻成為很「有趣」的反照。

1. 《下町火箭》跟《半澤直樹》一樣,人物忠奸分明得過份,有些人會覺得,現實中怎會有人如此奸到出汁,奸到咁樣衰,又怎會有人可以如此厚顏,把黑說成白而面不改容,我本來也是這樣想,但看過近期那些高官、「尊貴」議員的嘴臉和說話後,我才發現,這齣電視劇一點也不誇張。

2. 跟《半》一樣,電視分上下兩部,第一部同樣關乎主角的前途,所以大家都看得分外投入,到了第二部,同樣是主角「多事」去幫人,講得衰一點,就是「拿屎上身」,觀眾覺得他自己麻煩,自然不會為主角的遭遇太不值,但轉念一想,推己及人其實是更高境界,第一部,先為自己打算,第二部,開始懂得為其他人設想,這其實正是一種進步。正如《一代宗師》所言:見自己,然後才見天地見眾生。試想想,假如都只會說「係咁架啦,唔係可以點喎」、「關我乜事」,於是底線不斷往後退,結果只有一起沉淪的命運。

3. 第二部的醫生,擁有出色的醫術,對醫學也十分重視,但無奈上了高位後,屁股指揮腦袋,只想著如何弄權,只想著如何繼續往上爬,甚至把徒弟的功勞搶過來,當徒弟出事後又立刻撇清關係,不知何解,我總想起香港某個人。

4. 第二部的大奸角,由小泉孝太郎飾演,演得實在出色,平時溫文有禮,舉止優雅,應該引死不少港女,但笑起上來卻叫人不寒而慄,而且說謊成性,已經達到連自己也呃埋的等級,唔……不知何解,我又想起香港某個人。

5. 劇中阿部寬說,有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有人才,小泉孝太郎立刻說,我有錢不就可以挖來很多人才嗎?這種有錢使得鬼推磨的觀念,不是也深植香港人心嗎?原來大家還是不明白,得到人不代表得到心啊!

6. 劇中記者為了查明真相,偷拍、偷錄兼下載壞蛋們的惡行作證據,相信令不少觀眾都拍手叫好,那為何現實中有人大爆某會議的荒謬言論,有人偷錄會議記錄公諸於世,大家不但沒有批評那些大放厥詞的人,反而掉轉槍頭指摘爆料者不道德,哈!香港人就是這樣奇怪,講一套做一套。

7. 劇中公角為了主義,不惜與壞人周旋,實在大快人心,但換到香港現實中,有人真的這樣做,大家會怎樣說?希望不會是「搞咁多事做乜」、「正一搞屎棍」甚至「阻人搵食猶如殺人全家」,否則大家其實只是「葉公好龍」而已。

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我期待的世代交替不是這樣的


故事是這樣的,1999年,米高佐敦為芝加哥公牛隊完成第二次三連霸後宣告退休,這已是他第二次退休了,上次他退休後,公牛隊仍保留了柏賓、格蘭及岩士唐等奪標功臣,戰力得以保持,最終也加入東岸四強,算是有交代。

但這一次不同了,總經理Jerry Krause認為球隊平均年齡太高,趁著佐敦退休,狠下心腸來一次大換血,柏賓、洛文、澳洲牛朗尼和卡爾都離隊,球隊整個正選陣容面目全非,連教練積遜亦不再續約,Jerry Krause以為大破之後很快迎來大立,不錯,公牛隊後來的確重返強隊之列,但已經是2005年後的事,而Jerry Krause也一早已經Bye Bye了!

同樣是籃球的故事,話說中華台北在鄭志龍領軍時期,大抵都是亞洲前四位,但籃總認為球隊要更上一層樓,就要釜底抽薪,於是在2001年來一次大換血,徵召大量剛畢業的高中「明星」,還把超過25歲的球員都排拒在外,陣中幾乎無人有國際賽經驗,結果,其後三屆亞錦賽成績分別是第七名、第十一名、第九名!打入六強,已經是2007年的事,重返四強,更要等到2013年了!這樣子的長期犧牲是否有價值,自不待言。

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稱頌「五一九」之役,但大家似乎皆忘記了(或不知道),當年世界盃外圍賽前,港隊曾進行大換血,胡國雄、劉榮業等人退下來,讓年輕一輩上位,無奈港隊換血後戰績不濟,迫不得已重召老將歸隊,才成就了傳奇一頁。

正如我有時會代入張國榮的處境,是否寧願從來無緣梦寐以求的勁歌金曲男歌手(現在當然沒有人希罕,哈哈)而讓全世界為他不值,而不是等到譚詠麟拒絕領獎才拿到?以致電視台每次回顧勁歌總選時,總不忘提醒大家「由於譚詠麟拒絕領獎,張國榮成為其後兩屆的最受歡迎男歌手」,然後才補上一句「不過張國榮都係實至名歸嘅」。好了,等到張國榮都退出樂壇,TVB開始頭痕了,最終把男歌手頒給剛剛上位的劉德華,唔……連劉華上台時也有時尷尬,直言自己未夠資格拿獎。這種局面,大概要等到兩年後,「四大天王」真正成形,樂壇才真真正正世代交替。

說了那麼多,我只想說,現在很多人都嚷著世代交替,嚷著要換血,政壇如是,藝壇如是,甚至整個社會也如是,老老實實,如果上一代是尸位素餐,霸著茅坑之輩,那麼即使他多麼年輕,也請退位讓賢,反觀若他的實力仍在年輕一輩之上,那麼為何一定要趕走上一輩呢?為換血而換血,又是否一個健康的現象呢?之於因為年輕一輩夠真誠、出身屋邨、夠努力等等,都不是以成績結果論英雄,特別是主觀投票的獎項(無論專業或普羅大眾),把本來表揚好表現的成績表,一變成為鼓勵後進的嘉許狀,似乎都不實事求是之道。

正如我看歐美政壇,雖然有不少新星,但也有不少議員一做就是十任八任的,如果他們真真正正做到實事,年齡是否唯一考慮的要點呢?同樣道理,麥當娜雄據樂壇數十年,但無限期間無數小天后的出現啊!年長和經驗豐富不一定是原罪啊!也不一定阻住地球轉。當然,假如那人恃著自己在該範疇待得夠久,人脈夠廣,甚至把「球證、旁證、足協、足總、足委,全部都係變成他的人」,然後橫行無忌,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我只怕,現在的人只是意氣用事,因為對現狀不滿,為了趕走上一代(無論他有否有實力有表現),而夾硬把羽翼未滿的年輕一輩捧上去,結果可能只是揠苗助長,甚至把不切實際的希望寄託在年輕一輩身上,最終捧得愈高,跌得愈痛,受害的不只是新一代,可能是整個行業,整個社會。

正如,看《男兒當入樽》終極之戰,大家都期待湘北可以擊敗山王王業,因為大家都想見證「改朝換代的時刻」,但大家期待的,是湘北憑實力擊敗山王,而不是球證或觀眾為了改朝換代,因為湘北夠博命,刻意偏幫湘北,製造爆大冷的話題。

還是那一句,請用表現和實力來說服我,而不是年齡和輩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