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李慧詩 要致歉的應該是我


背負着不少香港人希望的李慧詩,終於無緣奪取女戈戈戈大牌,看着她被淘汰後哭了足足3分鐘,又在遺材賽後疑似向大家「耍冧」,我真的想說:李慧詩,你沒有欠香港人的(當然也包括我),你根本不用致歉!

人就是這麼矛盾,我們口口聲聲說奧運是要挑戰自己超越自己,有否獎牌並不那麼重要,但大家心裏都明白,我們還是希望有選手可以為香港贏取奧運獎牌的(特別是當新加坡也贏得金牌之後)。

於是,我們摷勻整個港隊名單,撇除那些不可能奪牌的項目,只要有些微機會,我們都把希望寄託到他們身上。張家朗是亞洲冠軍,應該有機會啩?伍家朗是林丹殺手,應該有機會啩?乒乓球也算亞洲前列,應該有機會啩?陳銘泰的最佳成績等如上屆奧運銅牌得主,應該有機會啩?當我們大家都這麼說時,其實已把壓力強加於這些選手身上,這樣子,真的公平嗎?因為他們或許是亞洲甚至世界最頂級的十多廿位選手之一,但要在奧運脫穎而出,要超越多少實力在他們之上的對手?更別提這些運動員大賽經驗往往比香港選手豐富,我們都知道,這些所謂有機會的香港選手,其實奪獎機會可能只有1%而已!

當然,承受最大壓力的就是李慧詩,因為她是上屆銅牌得主,近年世界賽表現也最理想,整個代表團的希望就在她身上。不是我馬後炮(信不信由你),我早認為李奪牌機會不大(當然我百分百希望自己預測錯誤),原因很簡單,李慧詩是世界頂級單車手之一,但跟她水準相距不遠的,可能不下五六人,換言之,她要奪金機會可能只有兩成,更何況單車比賽,只是靠一兩場來決勝負,一失手便與獎牌無緣,而且單車比賽還有「炒車」此一難以預測的情況,可以想像,每名選手都是有信心但沒把握。

觀乎香港的三面奧運獎牌得主,接着那屆都失望而回,壓力大概也是其中一個因素吧,除了李麗珊那次外,其餘兩次奪牌都有是意外驚喜,上屆李慧詩未得獎前,有誰會估到她有奪牌機會?我甚至懷疑不少人根本不知誰是李慧詩呢!但到了接着那屆,她已升級為「女車神」,大家的目光都放在她身上,傳媒紛紛為她「打氣」,那種壓力絕非一般人可想像到的。

或曰,運動員當然要承受壓力啦,這是肯肯定的,但問題是,香港頂級選手太少了,獎牌希望來來去去就是那幾人,所承受的也比別國運動員更多,反觀美國人才眾多,美國人可不會把奪金壓力放到射擊或柔道選手之上吧(何況我懷疑有幾多美國人會關心美國最終拿多少面金牌,哈哈)。

最最最重要的是,我們這些旁觀者,不用承受李慧詩地獄式的訓練時,當她拿了獎牌,我們只應該為她高興,實在沒資格去叼她的光呢!同樣道理,當她奪獎牌失敗時,她也不用向香港人致歉,因為付出的是她自己,而不是我們。

所以,要致歉是我,因為我不想像你般付出,不想承受你的失敗,卻在你成功時妄想分享你的光榮,這樣也實在太便宜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