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奧林匹克,叫運動員太沉重


近期看報章體育版和體育網站,鋪天蓋地都是奧運的消息,唯一例外可能就是美國的體育網站。當然,菲比斯贏21金、體操隊贏女團,他們還是會有詳盡的報道,但有好幾天,頭條仍是美式足球和棒球,我相信不少美國人心目中,A-Rod宣布退役和鈴木一朗達成三千安,比美國贏了奧運第一金重要得多!

我有時覺得,美國人對待體育的概念跟我們不同,他們視體育為「娛樂」的一種,看體育比賽,就去看電影去看音樂劇一樣,正如ESPN的全名,就是Entertainment and Sports Programming Network,體育即使不屬於Entertainment,至少兩者也是並列!

對於體育運動職業娛樂化,並且涉及大量的資金,有人認為是令體育比賽不再單純,令體育比賽變得庸俗,唔……美國職業運動的確出產了不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暴發戶」,但說體育比賽不應涉及金錢,在今天看來已變成「Mission Impossible」,即使在香港,即使不是足球籃球等大眾化運動,幾乎任何運動,要達至高水平,沒錢是萬萬不行的,分別只是由市場來供養運動員,還是由官方或企業出手而已,但後者又涉及官僚、人事等問題,有些地方甚至出現枱底交易,其實未必比真真正正的職業化純潔多少。

而且職業賽有個好處,就是一年到晚都是比賽(要搵食嘛!),北美四大球賽、英超、歐聯等等,都是一年一度,今年拿不到冠軍,還有來屆,以一名職業球員生涯短則十年八載,長則可達廿年,換言之有十多廿次機會來爭取勝利。若是網球員更幸運,一年有四次機會爭取大賽冠軍,因此不少不算差的球員,都有機會一嘗大滿貫登頂滋味,真爽!

反觀那些「非職業」運動,往往都以奧運為目標,而奧運只能四年一度,中間的世界賽受重視程度又差了一截,但人生有幾多個四年?而最慘的是,部分「非職業」運動員生涯都較短暫,例如體操,一過三十便是老將了,換言之,一名運動員一生可能只有兩三次機會去爭冠,而且這些賽賽往往是單淘汰制,一場定生死,可以想像那是多麼殘酷的事!那麼奧運年年辦不就成了嗎?傻啦!奧運大部分比賽觀賞性都甚低,若是年年辦,誰還有追看的意欲,更別提那些職業球隊不肯放人呢!

而且,職業運動由於是長年累月地舉行,自然可以累積出一些統計數字來,於是部分球員,即使從未贏過冠軍,靠着多年來優異的表現,一樣可以贏得人們的尊重,比如文章開首說過的鈴木一朗(他贏過日本大賽,但未贏過美國職棒),還有籃球的巴克利、卡爾馬龍、艾佛遜等等,其功積都不會被遺忘,就如彼得奧圖從未贏過奧斯卡影帝,但他的演藝生涯不會因此而失色,但「非職業運動」不同,沒有奧運金牌,幾乎等於失敗者,正如今天大家仍記得李寧,有沒有人記得誰是童非?

最重要是,即使成就普普通通不過不失,職業運動員大都有豐厚的收入,可以安安定定地生活啊(退役後破產則是另一回事,哈哈)。

奧運會,我們看就過癮,但這證明大家都是愛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花生友!但「奧林匹克」這四個字,對運動員來說,或許太沉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