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奧運總結二:洛捷迪與孫揚
今屆奧運,最引起爭議的,可能就是運動員的品行問題,孫揚便因此被網友圍攻,但總有人會搬出「臭蟲論」:「嗱!XX國運動員咪又係咁,又唔見你哋出聲?」好了,奧運後期爆出了美國女子接力隊爭議聲中重賽和洛捷迪報假案事件,於是大家又大條道理指美國運動員咪仲衰,點解大家聲都唔敢聲?
先不說甚麼「愛之深責之切」或「嚴以律己」之類的理由,關於美國這兩件爭議事件,其實是兩回事,先論接力隊,美國女子隊是有權上訴的,這相信沒有人有異議吧,最後是否接納美國上訴,則是主辦方的問題,除非你有證據指美國是「威迫」或「利誘」主辦方更改判決,否則實在找不到理由去指摘美國吧?後來美國男子接力隊也因為犯規而失去銅牌,似乎也證明官方是偏袒美國吧(除非你又陰謀論指奧委會想借此塞住大家把口吧)。
至於洛捷迪事件則是非黑白分明,毋庸置疑,洛捷迪自然應該受到指摘,但問題是,我還需要加把口嗎?美國人自己已經出手很重了,美國報章沒有死撐洛捷迪這位金牌得主,沒有強令巴西方面道歉,甚至有報章在頭版以「The Ugly American」來形容洛,而洛更因此失去了四家贊助商的合約,這就是美國人,沒有盲撐自己人,好的就捧不好的就罵,這就是自由,就是理性,而這在那個開口埋口「你不支持他,你是漢奸」的國度,是不會明白的。
這讓我想起,當年有個笑話,美國人和蘇聯人爭論哪個國家較自由,美國人說:我們可以罵美國總統呀。蘇聯人說:這有甚麼特別,我們也可以罵美國總統呀。
講完。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奧運總結一:關於獎牌榜 我想說的其實是……
奧運終於完結了,中國在金牌榜屈居在美國和英國之後,只得第三,是悉尼奧運以來成績最差的一次,大家一定以為(被視為逢中必反的)我又會大鑼大鼓,歡慶中國的失敗吧!
當然不是啦!我一早說過,奧運最重要是挑戰自己,超越自己,假如贏得金牌,那當然是美事,即使贏不了,盡了人,突破了自己,已經足夠了!所以,只要表現出鬥志,表現出決心,即使是中國選手,無論是贏得金牌(如女排),或一面獎牌也沒有(如林丹),都值得給予掌聲,如果是無品的,如孫某,如洛捷迪,即使拿多少面金牌都不值得尊重。我不想當局利用金牌來宣傳自己有多勁,同樣道理,我也不會利用拿不了金牌來證明中國是可麼不濟。所以,中國在金牌榜第一還是第十,我都不會Care!
不過,關於金牌榜,還是有些要說的,第一,看過一段資料,指其實奧運起初根本沒有官方的金牌榜,因為奧運精神,是要讓不同的人進行交流和對咶,是要淡化國家民族之間的分野,現今人人談論金牌榜獎牌榜,只着重奪金奪獎,其實剛好與顧拜旦的理想背道而馳。
第二,記得北京奧運有段小插曲,在這屆奧運,中國顯然是大贏家,無論官方網頁或世界各地傳媒的金牌榜,中國皆排名第一,然而美國傳媒卻「獨樹一幟」,先計算獎牌總數,然後才計算金牌數目,因此美國還是第一,很多中國人皆認為美國輸不起,不甘屈居中國之下,因此刻意在獎牌榜做手腳。
其實有留意歷屆奧運的人都知道,美國傳媒的獎牌榜一向如此,只不過早幾屆美國無論金牌及獎牌皆位居榜首,計算方法的差異才沒被察覺。到里約奧運,美國「依然故我」,因此中國仍然位居第二,而英國只是第三,美國當然不是與中國有親,可見美國並沒有「搬龍門」,只是過去有人「小人之心」而已。
第三,這也是最奇怪的,金牌的重要性其實不是相等的,但最終都是一面金牌。正如張宗永在昨天的專欄也說到:「看了多年奧運,有一件事情一直困擾我,就是大家既然如此斤斤計較獎牌數目,但為甚麼獎牌數量卻完全不反映觀眾人數和認受性?例如足球這號稱全世界最多觀眾的體育運動只產生兩面金牌,而比較偏門的體操卻可以產生20面呢?」
我也一直覺得奇怪,田徑賽事,大家最關注的自然是飛人鐵人,那些800米、1,500米、競步,大家的關注度較細是不爭的事實,但最終都是一面金牌,同樣道理,體操項目,團體和全能當然較受關注,但跟其他單項一樣,都是一面金牌。還有一些隊際項目,比如全世界最愛歡迎的足球,比如有NBA球星壓陣的籃球,幾十人打生打死是一面金牌,中國乒乓球不費吹灰之力便贏四面金牌了!這不是有點奇怪吧,更不計每個國家重視的項目不一樣,中國當然認為乒乓球、跳水和女排最重要,但全世界來說又是否如此?日本人當然重視柔道和女子摔跤,但你會看女子摔跤嗎?台灣人當然覺得舉重很有分量,你又覺得如何?每面金牌,你認為價值真的相等嗎?既然不是,那不理「重要性」一視同仁單單計算金牌數目的金牌榜,又真的那麼客觀嗎?
說到底,金牌也好,獎牌也好,都不過是數字遊戲,十幾廿年後誰會記得,正如大家說得出1956年奧運獎牌榜或金牌榜首位是哪個國家嗎?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希望「造神運動」到此為止
今屆奧運,中國選手表現未如理想,似乎中國官方也不像昔日般把「爭取金牌」、「零的突破」經常掛在嘴邊。反而中國選手場外的表現,卻令人喜出望外,當然孫揚令中國選手失了不少分,也有中國選手被驗出服用禁藥,但傅園慧的直率態度和可愛表情,的確為中國選手扳回一城。
於是,奧運初段的惹火新聞人物孫揚淡出了,而不少中國選手也一改早些年那種「輸打贏要」、「一朝得志」的態度,例如林丹豪氣地說:「只要李宗偉在打,我就打。」型到呢!又例如杜麗所言:「拿不拿到金牌並非最重要,難道我沒拿金牌就不是杜麗?」這種說話,在以前是很難想像會出於中國選手之口,以前失落金牌後,應該會說:「我拿不到金牌,辜負了國家期望,實在對不起。」再如秦凱在頒獎禮向何姿求婚,更為冷冰冰的賽場上添了一點點人性。
為甚麼會有這種轉變,我個人猜測,一方面是中國運動員的自信強了,不需要靠奧運金牌來自抬身價(大前題是他們當中大部分都贏過金牌啊,哈哈),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中國當局自信也強了,無論經濟、外交、文化等,在國際間的影響力皆與日俱增,便不用再靠奧運來「宣揚國威」,飢渴度減低,當然,這是相對而言而已,不代表中國不重視金牌,只是少拿兩三面也承受得起的。
與此同時,我也懷疑中國當局也看到國際間對中國運動員的反感,特別互聯網上一面倒對中國選手喝倒采,於是開始反思昔日靠奧運奪金來耀武揚威這一招,並調整策略,昔日中國運動員要顯出霸氣來,因為要展示中國人不再是弱者的主旋律,但現在時勢不同了,當局便要調整策略。反而網民(或網軍?)還一貫的「民族憤青」老路,似乎已落後於形勢。
問題是,中國當局總是目標為本的,無論高壓懷柔,其實都是「統戰」的策略,都只是維護黨利益的一種謀略,在黨之前,我不是我,而是排在黨之後(他們美其名為「國家」),讓人不禁擔心,運動員在場外的表現,會否也只是一場形象工程而已?
我真心希望,這些中國選手的言行,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中國當局操控的「統戰策略」。公平點說,我覺得林丹是真誠的(絕對是主觀看法啊,哈哈),秦凱求婚一幕我也疑中留情,希望不是TVB式靠求婚搶收視的做法吧,但電視台在跳水場訪問觀眾卻「意外地」訪問到吳敏霞男友,便未免太湊巧了吧。
當然,這種靠運動員表現來擴張「軟實力」,不少國家也會做,實在無可厚非,只是希望當局不要太造作,不要太誇張煽情就是了,畢竟很多事物一「移植」到中國便變了調。我最擔心最擔心的,其實就是傅園慧,我真心相信她是直話直說的真性情,但之後鋪天蓋地的「推廣」,但有點兒硬銷的痕迹,或許中國難得出了一個形象如此好的選手,有關當局便想把她推成「代言人」吧,但問題是,她那些擠眉弄眼的表情,偶爾看看是很可愛的,但在FB上掃兩掃便出現一次,我實在有點滯了!我只希望當局的「造神運動」見好就收吧,不要為了政治目的,硬生生把一件好事弄得那麼難看。
李慧詩 要致歉的應該是我
背負着不少香港人希望的李慧詩,終於無緣奪取女戈戈戈大牌,看着她被淘汰後哭了足足3分鐘,又在遺材賽後疑似向大家「耍冧」,我真的想說:李慧詩,你沒有欠香港人的(當然也包括我),你根本不用致歉!
人就是這麼矛盾,我們口口聲聲說奧運是要挑戰自己超越自己,有否獎牌並不那麼重要,但大家心裏都明白,我們還是希望有選手可以為香港贏取奧運獎牌的(特別是當新加坡也贏得金牌之後)。
於是,我們摷勻整個港隊名單,撇除那些不可能奪牌的項目,只要有些微機會,我們都把希望寄託到他們身上。張家朗是亞洲冠軍,應該有機會啩?伍家朗是林丹殺手,應該有機會啩?乒乓球也算亞洲前列,應該有機會啩?陳銘泰的最佳成績等如上屆奧運銅牌得主,應該有機會啩?當我們大家都這麼說時,其實已把壓力強加於這些選手身上,這樣子,真的公平嗎?因為他們或許是亞洲甚至世界最頂級的十多廿位選手之一,但要在奧運脫穎而出,要超越多少實力在他們之上的對手?更別提這些運動員大賽經驗往往比香港選手豐富,我們都知道,這些所謂有機會的香港選手,其實奪獎機會可能只有1%而已!
當然,承受最大壓力的就是李慧詩,因為她是上屆銅牌得主,近年世界賽表現也最理想,整個代表團的希望就在她身上。不是我馬後炮(信不信由你),我早認為李奪牌機會不大(當然我百分百希望自己預測錯誤),原因很簡單,李慧詩是世界頂級單車手之一,但跟她水準相距不遠的,可能不下五六人,換言之,她要奪金機會可能只有兩成,更何況單車比賽,只是靠一兩場來決勝負,一失手便與獎牌無緣,而且單車比賽還有「炒車」此一難以預測的情況,可以想像,每名選手都是有信心但沒把握。
觀乎香港的三面奧運獎牌得主,接着那屆都失望而回,壓力大概也是其中一個因素吧,除了李麗珊那次外,其餘兩次奪牌都有是意外驚喜,上屆李慧詩未得獎前,有誰會估到她有奪牌機會?我甚至懷疑不少人根本不知誰是李慧詩呢!但到了接着那屆,她已升級為「女車神」,大家的目光都放在她身上,傳媒紛紛為她「打氣」,那種壓力絕非一般人可想像到的。
或曰,運動員當然要承受壓力啦,這是肯肯定的,但問題是,香港頂級選手太少了,獎牌希望來來去去就是那幾人,所承受的也比別國運動員更多,反觀美國人才眾多,美國人可不會把奪金壓力放到射擊或柔道選手之上吧(何況我懷疑有幾多美國人會關心美國最終拿多少面金牌,哈哈)。
最最最重要的是,我們這些旁觀者,不用承受李慧詩地獄式的訓練時,當她拿了獎牌,我們只應該為她高興,實在沒資格去叼她的光呢!同樣道理,當她奪獎牌失敗時,她也不用向香港人致歉,因為付出的是她自己,而不是我們。
所以,要致歉是我,因為我不想像你般付出,不想承受你的失敗,卻在你成功時妄想分享你的光榮,這樣也實在太便宜了。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先是運動員 然後才是某國運動員
早前一篇文章談到ABC現象,不旋踵,便出現「傅圓慧」,似乎要告訴我,中國運動員也有形象好的。
我得承認,當那些當權者和擦鞋的傳媒不斷強調,你是中國人,當然要支持(偉大中國政府培養出來的)中國運動員,基於反叛心理,我的確有種你愈要我支持我便愈不支持的心理,正如某網友所言:「逢中必捧和逢中必反都是偏激」,那批評並沒有錯,但我實在不忍看着好好端的運動員成為國家機器「政績工程」的工具,中國運動員當然並非全是衰人,我在94年亞運,也接觸過不少中國游泳運動員,他們態度都很友善,但其後結果如何,也不用我多說了,說得太白又傷了玻璃心啊。
我得補充,我並不憎恨中國運動員,有時我甚至頗欣賞某些中國運動員,例如當年奧運奪金的劉翔,有自信但不囂張,那句「中國有我,亞洲有我」便超型,就比「我是國王」強得多,還有姚明,他在美國由起初被人看扁,到以球技和幽默的應對贏得美國人的心,成為中國運動員向外地發展的典範。但我欣賞他們,不是因為他們是中國人,而是因為他們在場內場外出色而得體的表現,不少日本運動員表現出堅毅不拔的精神(例如現在仍在於日本乙組披甲的三浦知良),一樣贏得我的尊重。
一個運動員,首先是人,然後是運動員,最後才是某國的運動員。
然而,制度是會令人改變的,劉翔後來也被迫造作地「表演」退賽錫欄的鬧劇,反而姚明較幸運,正因為他「逃離」了中國體制的魔掌,才得以在美國一展身手,但也要年年為國家參與大大小小的賽事,以致提早結束球員生涯。
說到姚明,我便想起剛剛在美職聯打出三千支安打的鈴木一朗(日美合計更是史上最多),棒球,是美國的國球,但其他國家的球員,只要有實力,一樣可以在此展現身手,並贏得大家的尊重,就如鈴木一朗,來自日本,身形瘦削,不少美國大塊頭都以為他好欺負,豈料他來美第一季便打出二百多支安打,一舉拿下新人獎兼MVP,最近打出三千安(三千安有多難?美國職棒百多年歷史只有三十人做到呀!),更成為傳媒焦點。
籃球場也是,姚明是一個例子,近四年的NBA狀元,幾乎清一色是外國人,Anthony Bennett
和Andrew Wiggins是加拿大人,新科狀元Ben Simmons是澳洲人,連上屆狀元Karl-Anthony Towns都是多明尼加和美國雙重國籍,而且他們不像姚明那樣早在外國成名才登陸美國,而是是美國大學培訓出來的,換言之,美國人不介意你是甚麼國籍,只要是人才,我便會給你機會。其實隨着全球化的出現,不少體育項目已沒有國界之分,舒拉寶娃是在美國訓練的,中國泳手是在澳訓練的,大家互相交流,互補長短,也的確是一件好事。
這就是問題核心了,西方國家領先的項目,都不介意人家來學習吸收,以至這些運動都有百花齊放的現象,例如網球,以往不是美國就是澳洲和捷克,今天連中國日本球員也可分一杯羹,又如游泳,以往是男美國女東德,今天南非又贏金牌,匈牙利又贏金牌,連新加坡也出了一個金牌泳手,當然還有中國啦(不提有人會不高興呢!)。
好了,那些東方強國領先的項目,他們願意開放門戶,讓人家追上來嗎?至少在乒乓球項目我看不到,因此,除了香港運動員出戰奧運乒乓球項目,所以讓我們有少許追看意欲外,誰還有興趣看中國隊無懸念地痛擊對手?在夢幻隊也不敢說必勝的今天,中國的乒乓球金牌卻被視為十拿九穩,這對中國或許是一件好事,但對這項運動來說,又是否健康,我記得不知多少年前,看世界賽中國對瑞典的直播,戰況扣人心弦,看得我非常肉緊(我得承認我很喜歡當年瑞典兩邊拉的打法啊!),今天?還是算了吧!
只是,一切「國家先行」的意識形態主導下,你認為東方強國會為了乒乓球的前景而開放門戶嗎?
我得承認,當那些當權者和擦鞋的傳媒不斷強調,你是中國人,當然要支持(偉大中國政府培養出來的)中國運動員,基於反叛心理,我的確有種你愈要我支持我便愈不支持的心理,正如某網友所言:「逢中必捧和逢中必反都是偏激」,那批評並沒有錯,但我實在不忍看着好好端的運動員成為國家機器「政績工程」的工具,中國運動員當然並非全是衰人,我在94年亞運,也接觸過不少中國游泳運動員,他們態度都很友善,但其後結果如何,也不用我多說了,說得太白又傷了玻璃心啊。
我得補充,我並不憎恨中國運動員,有時我甚至頗欣賞某些中國運動員,例如當年奧運奪金的劉翔,有自信但不囂張,那句「中國有我,亞洲有我」便超型,就比「我是國王」強得多,還有姚明,他在美國由起初被人看扁,到以球技和幽默的應對贏得美國人的心,成為中國運動員向外地發展的典範。但我欣賞他們,不是因為他們是中國人,而是因為他們在場內場外出色而得體的表現,不少日本運動員表現出堅毅不拔的精神(例如現在仍在於日本乙組披甲的三浦知良),一樣贏得我的尊重。
一個運動員,首先是人,然後是運動員,最後才是某國的運動員。
然而,制度是會令人改變的,劉翔後來也被迫造作地「表演」退賽錫欄的鬧劇,反而姚明較幸運,正因為他「逃離」了中國體制的魔掌,才得以在美國一展身手,但也要年年為國家參與大大小小的賽事,以致提早結束球員生涯。
說到姚明,我便想起剛剛在美職聯打出三千支安打的鈴木一朗(日美合計更是史上最多),棒球,是美國的國球,但其他國家的球員,只要有實力,一樣可以在此展現身手,並贏得大家的尊重,就如鈴木一朗,來自日本,身形瘦削,不少美國大塊頭都以為他好欺負,豈料他來美第一季便打出二百多支安打,一舉拿下新人獎兼MVP,最近打出三千安(三千安有多難?美國職棒百多年歷史只有三十人做到呀!),更成為傳媒焦點。
籃球場也是,姚明是一個例子,近四年的NBA狀元,幾乎清一色是外國人,Anthony Bennett
和Andrew Wiggins是加拿大人,新科狀元Ben Simmons是澳洲人,連上屆狀元Karl-Anthony Towns都是多明尼加和美國雙重國籍,而且他們不像姚明那樣早在外國成名才登陸美國,而是是美國大學培訓出來的,換言之,美國人不介意你是甚麼國籍,只要是人才,我便會給你機會。其實隨着全球化的出現,不少體育項目已沒有國界之分,舒拉寶娃是在美國訓練的,中國泳手是在澳訓練的,大家互相交流,互補長短,也的確是一件好事。
這就是問題核心了,西方國家領先的項目,都不介意人家來學習吸收,以至這些運動都有百花齊放的現象,例如網球,以往不是美國就是澳洲和捷克,今天連中國日本球員也可分一杯羹,又如游泳,以往是男美國女東德,今天南非又贏金牌,匈牙利又贏金牌,連新加坡也出了一個金牌泳手,當然還有中國啦(不提有人會不高興呢!)。
好了,那些東方強國領先的項目,他們願意開放門戶,讓人家追上來嗎?至少在乒乓球項目我看不到,因此,除了香港運動員出戰奧運乒乓球項目,所以讓我們有少許追看意欲外,誰還有興趣看中國隊無懸念地痛擊對手?在夢幻隊也不敢說必勝的今天,中國的乒乓球金牌卻被視為十拿九穩,這對中國或許是一件好事,但對這項運動來說,又是否健康,我記得不知多少年前,看世界賽中國對瑞典的直播,戰況扣人心弦,看得我非常肉緊(我得承認我很喜歡當年瑞典兩邊拉的打法啊!),今天?還是算了吧!
只是,一切「國家先行」的意識形態主導下,你認為東方強國會為了乒乓球的前景而開放門戶嗎?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奧林匹克,叫運動員太沉重
近期看報章體育版和體育網站,鋪天蓋地都是奧運的消息,唯一例外可能就是美國的體育網站。當然,菲比斯贏21金、體操隊贏女團,他們還是會有詳盡的報道,但有好幾天,頭條仍是美式足球和棒球,我相信不少美國人心目中,A-Rod宣布退役和鈴木一朗達成三千安,比美國贏了奧運第一金重要得多!
我有時覺得,美國人對待體育的概念跟我們不同,他們視體育為「娛樂」的一種,看體育比賽,就去看電影去看音樂劇一樣,正如ESPN的全名,就是Entertainment and Sports Programming Network,體育即使不屬於Entertainment,至少兩者也是並列!
對於體育運動職業娛樂化,並且涉及大量的資金,有人認為是令體育比賽不再單純,令體育比賽變得庸俗,唔……美國職業運動的確出產了不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暴發戶」,但說體育比賽不應涉及金錢,在今天看來已變成「Mission Impossible」,即使在香港,即使不是足球籃球等大眾化運動,幾乎任何運動,要達至高水平,沒錢是萬萬不行的,分別只是由市場來供養運動員,還是由官方或企業出手而已,但後者又涉及官僚、人事等問題,有些地方甚至出現枱底交易,其實未必比真真正正的職業化純潔多少。
而且職業賽有個好處,就是一年到晚都是比賽(要搵食嘛!),北美四大球賽、英超、歐聯等等,都是一年一度,今年拿不到冠軍,還有來屆,以一名職業球員生涯短則十年八載,長則可達廿年,換言之有十多廿次機會來爭取勝利。若是網球員更幸運,一年有四次機會爭取大賽冠軍,因此不少不算差的球員,都有機會一嘗大滿貫登頂滋味,真爽!
反觀那些「非職業」運動,往往都以奧運為目標,而奧運只能四年一度,中間的世界賽受重視程度又差了一截,但人生有幾多個四年?而最慘的是,部分「非職業」運動員生涯都較短暫,例如體操,一過三十便是老將了,換言之,一名運動員一生可能只有兩三次機會去爭冠,而且這些賽賽往往是單淘汰制,一場定生死,可以想像那是多麼殘酷的事!那麼奧運年年辦不就成了嗎?傻啦!奧運大部分比賽觀賞性都甚低,若是年年辦,誰還有追看的意欲,更別提那些職業球隊不肯放人呢!
而且,職業運動由於是長年累月地舉行,自然可以累積出一些統計數字來,於是部分球員,即使從未贏過冠軍,靠着多年來優異的表現,一樣可以贏得人們的尊重,比如文章開首說過的鈴木一朗(他贏過日本大賽,但未贏過美國職棒),還有籃球的巴克利、卡爾馬龍、艾佛遜等等,其功積都不會被遺忘,就如彼得奧圖從未贏過奧斯卡影帝,但他的演藝生涯不會因此而失色,但「非職業運動」不同,沒有奧運金牌,幾乎等於失敗者,正如今天大家仍記得李寧,有沒有人記得誰是童非?
最重要是,即使成就普普通通不過不失,職業運動員大都有豐厚的收入,可以安安定定地生活啊(退役後破產則是另一回事,哈哈)。
奧運會,我們看就過癮,但這證明大家都是愛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花生友!但「奧林匹克」這四個字,對運動員來說,或許太沉重。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奧運會的ABC現象
奧運開幕了!在網上發現一有趣現象,就是中國拿不到金牌,大家便「熱烈地彈琴熱烈地唱」,出現了Any Country but China的情形。
這在以前,實在是很難想像的。
奧運,說到底,就是販賣民族主義,一向以來,體育運動都是展示民族優越性的最佳舞台,當然,要宣傳自己國家,還有很多很多方法,不過,大部分都不是朝夕能辦到的事情,「一百年太久,只爭朝夕」,而且只有激情十足,充滿Emotional的體育比賽,才得以刺激腎上腺分泌,成為最佳的宣傳工具。歷史也告訴我們,要凝聚國民,最佳的方法,就是製造假想敵,打仗成本太高,代價太大,體育運動便成為最佳的替代品,平日對國家政策和現狀諸多批評的國民,在涉及「民族尊嚴」的體育比賽,會突然義無反顧地站在自己同胞的一方,彷彿一旦支持或同情對手(在比賽這一刻,就是「敵國」了),便會淪為「賣國賊」了,若果本國選手不辱使命,能夠載譽而歸,似乎國家的所有問題,便不再是問題,多一面金牌,國家便強盛多一點。
而中國正是操控這種情緒的能手,自七十年代末,中國便樂此不疲地透過體育來增強向心力。八十年代開始迷上體育的我,已隱隱然覺得不太對勁,作為包拗頸的人,我對於官方借奧運和民族主義來宣揚國威(其實是政績工程)很反感,基於你係要我支持我就唔支持的心態,所以我一早便已不太支持中國選手。不過,中國這一招還是挺管用,像我這種心態的人在當時來說肯定是「極少數」,例如我有一位長年支持民主派的同學,一到奧運便義無反顧地支持中國隊,還因為女排球員巫丹是否真心服食禁藥而爭論起來,然後那人一句:「中國人你也不信?」唔……出到這一句,我就不好再做醜人了!
幸好,後來的發展證明我是對的,一切美好的事情,只要混入了民族主義,往往便變得不理性,也變得惡俗了。本來藉着比賽勝利,提高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自豪感,也屬無可厚非,只是在民族主義陰影下,往往被無限放大。溫哥華冬季奧運會最難看的一幕,就是短道速滑選手王濛在贏得金牌後,走到教練前跪拜,都甚麼時代了,還要來封建時代的那一套?這一舉動切切實實告訴大家,在教練團代表的國家之前,運動員都被矮化成為奴才,是為主子賣命的棋子,唯一的使命就是「為國爭光」。同一屆的短道速滑選手周洋在贏得1,500米金牌後,表示此枚金牌「會讓我爸爸媽媽過得更好」,本來是一句人之常情的說話,在中國卻被解讀為無視國家的栽培,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于再清便批評周應先感謝國家再感謝父母,顯然在他眼中,所有中國運動員在國家面前,都是國家中的一顆小螺絲而已,所有榮耀,都歸於國家,勝利後不感謝國家,更是大逆不道之事。
好了,日積月累之下,再鋒利的刀也有生銹的一天,再有效的招式也有用老之時,今天還停留在中國功夫唐人街打鬼佬的心態,一味「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已經不再萬試萬靈了,愈來愈多人看通了中國這一套路了,不會中計了,於是便開始出現反效果。
更何況,正如David Tang所言:「那些年,港人甚至全世界天真的以為,大陸『富起來』了,一步一步融入國際社會,就會走向公平自由的文明社會,因此樂於見到大陸崛起。但三十多年了,陪伴大陸強大的,不是風度,是霸道,拿到奧運金牌,就揚給港人看,説中國強大了,你們香港早已給『邊緣化』,還爭取什麼?有飯就食吧!」說得真好,中國強大了,不再韜光養悔了,動不動就對人說:「你有今天都是多得我。」動不動就要人道歉,動不動就是就要人家尊重你的「文化」、「慣例」、「邏輯」,表面上中國在國際地位提升了,但在國際間的形象卻一落千丈。或許,中國是有錢了,但與此同時,中國也變得霸道了,昔日大家看到中國人奪金,會覺得中國人終於可以挺起胸膛,不再讓人看小,現在中國人奪金,大家會覺得,又要聽那些肉麻的自吹自擂了。再加上中港矛盾愈演愈烈,終於便出現了這種ABC的現象。
當然,這還要多得那些豬一般的隊友,例如電視台的主持評述們,拜託,我不要求你客觀,但也請別那麼盲撐好嗎?自從84年奧運起,TVB轉播時,那些評述和主持個個像義和團上身,中國隊贏了,便開心到猶如中了六合彩,假如中國隊輸了,個個像死了親人咁款,那還罷,緊張關頭就望對方失手,有時還輸打贏要,猛說是裁判不公,其表情之肉緊(這方面以某姓潘的主持最誇張最難頂),彷彿在現場會打裁判一身。你說,大家怎好意思跟這幫人同一陣線?
這當中或有極少極少的例外,我清楚記得1984年奧運為TVB作體操評述的朱Sir,在美國於男團賽事最後一輪,只要不失手便能壓倒大熱門中國奪標的情況下,說了一句話:「我沒有理由期望人家失手的(大意)。」今天,我們還可以有這種量度嗎?
我無意潑大家冷水,只是希望大家捧自己的代表隊時,不妨理性一點,冷靜一點,畢竟,一個強大的國家,強大的民族,實在不用靠體育運動來增加光環。體育比賽好看之處,是欣賞運動員在激烈的競爭之下,使出渾身解數,超越本身的極限,勝負嗎?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過程。而可悲的是,當大家被民族主義所蒙蔽,腦海裏只剩下勝負二字,往往便忘記了欣賞比賽,也忘記了運動比賽的本質。
還有,當年表情最肉緊的姓潘主持,回歸前便移民去了,愛國?都是一場戲而已。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唯金論培養出一個又一個「奪金機器」
今屆奧運的第一天,孫楊爆冷不敵澳洲的賀頓,失落了本以為穩奪的金牌,但觀乎網上反應,讚好的竟大不乏人,原來是孫楊近年的形象不太好,服食禁藥、與他國運動員爭執、嘲笑日本國歌難聽,最近又被指用水潑澳洲的選手(正是賀頓),孫楊或許是一位出色的泳手,但未必是一個可親的人。
這就是中國運動發展的弊端,中國也有不少品行很好的運動員,但一朝得志,語無論次的也大不乏人,這與中國人唯金牌論不無關係,當然,任何地方的選手都希望贏得冠軍,大熱倒灶時傷心也不足為奇,但相信沒有太多國家(我只想到韓國)會像中國選手那樣,把金牌看得那麼重,重得即使爆冷贏得銀牌,也不會慶幸超額完成任務,而只會慨嘆為何只差一步。
以2010年冬奧為例,中國女子冰壺隊表現不俗,最終打入四強,在一個歐美國家龔斷多年的項目,算是有所交待了,不過其加籍教練丹尼爾在初賽敗於俄羅斯隊時卻指出,中國選手在比賽中缺少應有的激情,因為她們並不熱愛這項運動,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她們只把冰壺運動當成一項工作,參賽的目的,就是「做好呢份工」,即奪取金牌。
這種心態,與官方或利誘或施壓有關,畢竟中國政府投資了大量資源和人力物力,而幾乎沒有任何金錢回報,唯一看到「成績」的,就是金牌數量。為了把奪金化作國家(其實就是政權)的榮耀,政府為一眾奧運金牌得主展開「造神運動」,潛台詞就是:看吧!在國家的英明領導下,我們培養出多少民族英雄!於是,第一是最重要的,亞軍也不值一哂!
然而,正如大家都識講:「求學不是求分數。」體育運動也一樣,重視金牌不是問題,但整個社會只重金牌而忽略一切才是問題。在唯金牌論的影響下,金牌給運動員和教練帶來巨大名利,也成為考核體育官員的「政績工程」,於是驅使運動員不擇手段搶奪金牌,公平競賽的體育精神蕩然無存。
例如,中國女子泳隊在上世紀90年代曾一度稱霸國際泳壇,在1994年羅馬游泳世界賽,女子項目共16枚金牌,中國竟一口氣奪走12枚,但接下來在1994年的廣島亞運會上,中國選手共查出11人服禁藥,自此中國泳將成績便一落千丈,瞬間被打回原形。又例如,名噪一時的馬家軍,在90年代中突然湧現一批世界級女子運動員,在多項世界大賽中壟斷中長跑項目,其中王軍霞更在阿特蘭大奧運獲女子5千米金牌。但2000年馬家軍竟未能入選悉尼奧運的中國代表團名單,有關服用興奮劑甚囂塵上,而當局卻從未作出澄清。
除了禁藥,還有使詐,例如不少中國體操選手便被指報大自己的年紀,以便符合參加奧運的資格,但這些指責一直沒有證據,直至近年,終於發現2000年奧運的女子運動員董芳霄的確是虛報年齡,而中國隊在團體賽的銅牌亦得而復失。
另一大問題是,政府把金牌選手捧上天,上好是物,下必有甚之,於是人人圍着他們前呼後擁,家鄉把他視為光宗耀祖的大英雄,處處可享特殊待遇,導致不少金牌選手迷失方向,變成唯我獨尊。近年不少金牌選手都出現紀律問題,先有田亮沉迷於水銀燈下的生活,參與過多商業活動,又私自簽了經理人,嚴重違反游泳中心的規定,最終被逐出國家隊;後有短道速滑隊屢生事端,發生「麗江事件」後還不作檢討,最後更發生冬奧金牌得主王濛怒打教練的鬧劇。這顯然不是個別事件,反而折射出中國體育界深層次的矛盾。
反觀另一國家日本,羽毛球日本一哥桃田賢斗被爆和前輩田兒賢一涉嫌參與日本國內非法賭博,被無限期禁賽,無緣參與里約奧運。試想想,日本羽毛球近年難得取得佳績,終於有機會挑戰中國的王者地位,但日本人竟然「自毀長城」,寧願殺人儆百,也不肯「特事特辦」,可見人家重視運動員品行多於「奪金」機會,這在中國「唯金論」者眼中,肯定被視為「固執」和「不懂轉膊」。
我不否認中國選手真的很努力,可能是全世界最努力的,而且毫無疑問,在可見的將來,中國選手將繼續在奧運及大小賽事上揚威,但中國選手參與運動,很多不是真正喜愛這種運動,而是因為要拿金牌,從而取得名與利,很多人用功利的心態看待體育運動,把金牌選手捧到上天去,結果只是培養了一個又一個「奪金機器」,以及無數拿不到金牌的「失敗者」。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