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

奧運會與殘奧會

張家朗贏得奧運金牌,成為李麗珊之後第二位奪得奧運金牌的運動員,但這個世界總有些人無事找事做,擺出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態度,堅稱李麗珊之後,蘇樺偉也拿過殘奧會(又稱帕運會)的金牌,質疑指張是香港第二位奧運金牌得主是「歧視殘疾」,我真係吹到啤一聲!

其實網上已有人反駁那條友,指蘇樺偉之前還有張偉良及其團體隊友,假如堅持要計算殘奧會成績,那人又是否「歧視」張偉良?

但個人認為,奧運會就是指夏季奧運會,而不包括冬季奧運會及殘奧會,這是一般人的共識。正如我問大家,連同今屆,日本總共主辦了多少屆奧運,相信大家都會答是兩屆,難道我又開個Po話日本舉辦過四屆奧運呀(即1964年東京奧運會、1972年札幌冬季奧運會、1998年長野冬季奧運會及2020年東京奧運會),大家話兩屆係「歧視冬季運動員」?

又正如巴西贏過5次世界盃足球賽冠軍,假如有條茂利走出來講:「唔係呀!巴西贏過10次冠軍呀!十一人賽贏過5次,五人賽贏過5次,大家做乜歧視五人足球賽球員呀?」你會唔會覺得嗰條友傻架!(如果係要拗,10次都係錯嘅,因為仲有沙灘足球世界盃,懶得數巴西贏過幾多次)!

本人非常尊敬蘇樺偉及其他傷殘運動員,但殘奧會就是殘奧會,並不是奧運會。而這個世界實在有太多人喜歡在道德高地上指責別人,甚麼都上綱上線至「歧視」,這是最恐怖的!

2021年7月26日 星期一

為甚麼奧運仍堅持只限一個城市主辦?

今屆奧運已經開始了幾天,受到疫情影響,賽事要閉門進行,大家只可以透過電視轉播觀看賽事,好了,在這種情況下,比賽是在東京或西京舉行,其實有何分別呢?

我一直覺得奇怪,當世界已進入全球化,資訊科技愈來愈發達,為甚麼奧運會還要延續百多年前的傳統,只由一個城市主辦呢?

以往奧運由一個城市主辦,我是明白的,因為交通及通訊不太發達,將奧運會集中舉行,方便管理也有聚焦效果,但今時不同往日,當我們透過電視可以看完歐洲國家盃決賽再看溫布頓再看NBA總決賽,比賽地點在哪裏真的重要嗎?

比賽城市分散,好處很多,例如不用怕所有遊客集中在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之上,遊客可以就近到最近的主辦地點,感受奧運氣氛,不用山長水遠坐長途機由歐洲飛到亞洲,或由美洲飛到大洋洲。

另外,在這種情況下,未必需要大興土木興建新場館或選手村,例如網球賽事由英國主辦,那麼用回溫布頓球場即可,而棒球情況便最明顯,有些主辦國根本沒有職業棒球,自然也沒有合適的棒球場,為了奧運而建建一個將來不會再用的棒球場(例如08年奧運),其實真的好折墮!所以最好方法,就是讓擁有專業棒球場的國家如美加日韓等來舉行棒球賽,那便不會勞民傷財了!我還是要再強調一次,你坐在電視前,其實在哪個地方舉行都沒有分別的(除了時差啦)。

當然,我不是說奧運網球賽一定要在英國舉行,棒球賽一定要在美國舉行,但至少在挑選主辦城市的時候,可以一次過讓幾個城市主辦,或至少讓部分賽事可以「外判」給其他城市,既可讓更多城市享有「主辦奧運」的虛榮(就如當年香港「舉辦」奧運馬術賽),又可以減少資源浪費,何樂而不為?

試想想,世界盃這種只有一個項目的賽事,也不是一個城市主辦,而是由一個國家主辦,有時甚至會由多個國家合辦,今屆歐洲國家盃更由11個歐洲足協成員的11個城市合辦,為何賽事多得多的奧運,反而只限一個城市來主辦呢?科技進步了,世界不同了,而奧運這種堅持真的有意義嗎?

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由ROC談起 奧運窮得只剩下「國家」

東京奧運正式展開,大家看了多天比賽之後,相信會對一支參賽隊伍感到興趣,就是ROC,初看的時候,還可以為東京奧委會如此傷害中國人的感情,竟容許Republic of China的名字在奧運會上出現,後來才發現ROC是指Russian Olympic Committee,因為界反禁藥組織2015年發布調查報告,認定俄羅斯系統性地讓運動選手使用禁藥,至今情況仍未有改善,被裁定在東京奧運不可出現俄羅斯國名、國旗、國歌及其他國家象徵,只能以「ROC代表隊」之名出戰東京奧運。

然而,奧運比賽了多天,這種安排有否帶來極大的不便呢?觀眾是否感到欠了某些東西呢?其實是完—全—沒—有!換個角度來想,其實國名、國旗、國歌等等,在奧運上真的是「必需」嗎?

還記得那些年,奧運之父顧拜旦在創立奧運之時就說過,要讓奧運會成為運動員的奧運會,而非國家的奧運會,無論菲比斯或保特,拿的金牌理論上都是他自己的,而非那個國家的。這樣想來,奧運的頒獎禮,奏國歌、升國旗等,都在有意無意之間加強國家意識,其實不正是與顧拜旦的理念背道而馳嗎?

正如我們看溫布頓網球賽、PGA錦標賽等等,關注的都是「誰人」拿冠軍,而不是「哪個國家」的運動員拿冠軍。既然奧運不想宣揚國家主義、操弄民族意識,那麼不是應該學習這些賽事,讓奧運的焦點不再落在「國家」,而回到運動員身上嗎?

推而廣之,雙打項目更應該讓不同國家的運動員自由配對,就像今屆溫布頓,台灣網球選手謝淑薇便與比利時的Elise Mertens合作拿到女雙冠軍了。

當然,團隊運動比較難搞,總不成任由全球球員自由組隊,雖然我的確很想看C朗配美斯配尼馬再配麥巴比的組合,但那樣恐怕會出現「抱團」的情況。那麼,不如奧運會不再有團隊比賽吧,橫豎奧運足球賽總是雞肋,棒球賽水準更絕非頂級,籃球賽受注目程度也遠不如NBA,加上奧運會近年賽事一直有增無減,不如放棄這些雞肋賽事吧,而我肯肯定,C朗不會因為未能參加奧運而感到可惜,夏登也寧願要NBA總冠軍而非奧運金牌。

不過我也知道這個建議奧委會連想都不會想,好簡單,奧運會很多賽事都並非觀賞性的(我就唔信你好鍾意睇現代五項),假如沒有「國家」或「民族」的歸屬感加持,那些「忽視體育迷」才不會有興趣觀看呢,正如不是江旻憓晉身八強,相信大部分香港人都沒興趣留意重劍呢,那麼說來,現在的奧運會,是窮得只剩下國家了,剛好與顧拜旦的理念相反,哈,世事就是如此諷刺。

2021年7月24日 星期六

為甚麼香港運動員奧運成績總是「不似預期」?

奧運正式展開,香港運動員亦陸續出賽。每屆奧運,都有不少香港運動員背負著大家的支持和希望出征,但結果成績又大多是令人「失望」,而且希望愈大失望也愈大!反觀美國或中國運動員,表現卻往往合乎預期,較少出現這種「失準」的情況。

是因為香港運動員抗壓能力較低嗎?我不敢說,但近年體院及港協引入心理輔導協助運動員,應該對運動員的心理狀況有幫助吧,但為何表現還是不似預期呢?

個人認為,他們並沒有「失準」,只是我們對他們寄以不切實際的「希望」而已!正如今屆,某位運動員在世界排名前列、或在某項世界賽拿過獎牌,便被視為「獎牌希望」,大佬!與他水準接近的運動員,可能沒有十個也有五六個,要壓倒其他對手拿獎,你估咁容易?有些更離譜,連拿過亞運或亞錦賽獎牌,都被視為「獎牌希望」,完全無視亞洲與世界水平可以相差多遠!換言之,其實該運動員要發揮超水準才可拿到獎牌,但天天被傳媒指為「獎牌希望」,這種「希望」,其實是「奢望」。

記得李慧詩8年前拿銅牌,當時她還未成為「牛下女車神」,也未成為傳媒焦點,賽前也沒有狂煲她是「獎牌希望」,在沒有壓力下,才能奪獎而回。但接著一屆,當全港人的希望都落在她身上時,她所承受的壓力有多大,大家又有沒有理會過呢?

這種情況,在美國、中國、俄羅斯或澳洲身上不會那麼普遍,因為這些國家的「金牌希望」(而不是獎牌希望)太多了,一兩位選手失準也沒有關係,對國家的獎牌榜排名影響極輕微,但香港不同,只有一兩位勉強有機會拿獎牌的運動員,全港人的希望落在自己身上,那種「不要讓香港人失望」的想法只要在腦中出現,往往便成為心魔,揮之不去。

江旻憓在重劍項目只入八強,其實跟她的世界排名(第七)是相近的,她沒有對不起自己,更沒有對不起香港人。

好了,現在香港又把「希望」寄託在「石仔」身上,一個網媒更大字標題,指有專家認為「石仔有機會拿金牌」,機會梗係有!我都有機會贏六合彩啦!我求神拜佛「石仔」沒看到這篇報道,否則恐怕又成為另一道壓力了。

最後,我還要一提,前排有人在鏡頭前說「我聽說今屆有好多位選手都有機會拿獎牌」,然後又說「我不是要給壓力這些運動員」,頂!你講了前一句,已經形成壓力啦!

所以,不要再說甚麼「獎牌希望」了,讓他們好好發揮,好好享受奧運會吧!拿了獎牌自然是好事,但不要強求,但不要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