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由《神打》到《醉拳2》 細數劉家良電影

近日因事看了劉家良導演的多套作品,在此跟大家總結一下:

《神打》(1975)

《神打》當年很賣座,也令汪禹成為大明星,但現在回看,拍得頗粗糙,就是講汪禹不斷扮鬼扮馬呃人!當然汪禹演這種小子角色的確很討好,遠勝成蟲。全片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林珍奇,有七分像李若彤,靚爆!

現在回看,《神打》將諧趣動作加入武打之中,比《蛇形刁手》及《醉拳》還要早,堪稱是諧趣功夫片的開山之作!

《陸阿采與黃飛鴻》(1976)

《陸》片是劉家良的第二套電影,比前作明顯完整得多,功夫場面也更可觀,劉家輝演少年黃飛鴻英氣十足,陳觀泰 演一代宗師也很有氣派。

還有,《陸阿采與黃飛鴻》有一大段練功的描寫,都是後來諧趣功夫片如《蛇形刁手》及《醉拳》的必備元素,這樣說來,這部片便更有歷史意義了!

《少林三十六房》(1978)

劉家良眾多電影之中,最出名的應該就是這一部《 少林三十六房》。

電影很簡單,本來劉家輝飾演的劉裕德,本是一介書生,後來協助老師對抗清廷,結果連累全家被殺,他幾經艱苦,終於投奔少林寺,成為三德和尚。

中段則是講述他從最初級的第三十五房開始練武,整個練武過程接近45分鐘,充滿奇觀式的趣味。

最後一段,則是他下山,先救了洪熙官,又收了童千斤、陸阿采、舂米六為徒弟(奇怪,點解無方世玉同胡惠乾?),之後大家合力行刺清朝的走狗。

故事雖簡單,但全片十分緊湊,沒有太多冷場,中段的練武固然可觀,三節棍對柳葉刀一場尤其精彩,反而最尾的幾場打鬥較遜色。而更令人投入的是前段講述百姓受官員欺壓,令人看得心戚戚然,特別是漢人說著「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頭」,怎不叫人無奈呢?

看完本片,也令人對少林俗家弟子如洪熙官等人的事跡更感興趣,究竟哪些是真實,哪些是傳言,哪些是影視加油漆醋呢?實在令人好奇。

還有,我一直以為少林十八銅人是來自本片的,原來搞錯了!

《螳螂》(1978)

本片於1978年推出,亦即是與《少林三十六房》同一年,但受注目度卻差得遠。

本片卡司也很不劉家良,沒有汪禹,沒有傅聲,沒有惠英紅,劉家輝只是客串,主演是姜大衛和黃杏秀。

電影以「螳螂」作招徠,不過只在中後段出現,故事其實好簡單,就是過完一關又一關,然後姜大衛學會螳螂之後,又過完一關又一關……其實有點打機Feel的。

不過,電影的結局是有點搲頭的,或許有人會覺得破格吧,但卻覺得很突兀,根本沒有這個需要。

《中華丈夫》1978

《中華丈夫》主演的除了劉家輝,還有水野結花,亦有倉田保昭。

起初還以為是「中華丈夫」是指中華的大丈夫,即是《精武門》那類型,後來才發現片中是「丈夫」真的就指「丈夫」!

劇情很簡單,主要分成兩段,前段就是劉家輝與水野結花這樣新婚夫婦不斷以中日武功較量,後半段則是日本各派高手挑戰劉家輝,所謂劇情其實就是旨在帶出一場又一場的打鬥。

不過片中的所謂日本功夫,很大程度是我們華人眼中的「日本功夫」,完全從華人的角度出發,有失偏頗。

另一有趣之處,是片中的日本人罕有的不是壞人,打鬥也只是因誤會而起,最後大家都識英雄重英雄,不知是否因為想打入日本市場的關係?總之這種描寫,是功夫片中較少見的。

老實說,劇情根本沒甚麼好評,不過武打尚算可觀就是了。

《爛頭何》1979

近日看過的幾套劉家良 電影之中,以這套《 爛頭何》最失色,卡司其實不俗,汪禹配劉家輝,羅烈演奸角,還有惠英紅客串。

大概受到同期的諧趣功夫片所影響,此片的動作不再是硬橋硬馬,而多了點花巧。可惜幾場刻意「玩嘢」的動作場面,包括對戰殘缺人一場,以及對戰「江南七苦」一場(呢場難睇到呢!仲要鬼咁長!)都不好看,看得出劉在這個潮流下有點進退失據。加入清室皇子爭位的背景卻又不深入,故事還要完得奇奇怪怪!

也不是完全沒有亮點,有幾場打鬥設計得幾好睇,特別是最尾一場五人大混戰,十分悅目,只可惜未能夠彌補前段的失敗吧。

《瘋猴》1979

《瘋猴》的主軸還是武俠片常見的報仇雪恨和除暴安良,不過這是1979年的電影,自然也加入了「諧趣功夫」的元素,不再那麼硬橋硬馬,而多了一些看來較花巧的功夫,不過全片喜劇元素並不多,可能是劉在轉型和堅持之間游移不定吧。

不過,近期看過幾套劉家良的電影,這一套倒是較可觀的,故事完整之餘,劉家良初段的醉酒闖禍和中段的落難落魄也描寫得不錯,劉家良這次佔戲頗重,沒有了那種意氣風發的牙擦味,反而多了點人到中年的內歛,個人認為演得不錯。

不過,真正的主角其實是小侯(侯耀宗),身手了得,樣貌乍看有點像後來的李連杰,近看又變成太保!最後也沒有紅起來,後來專注幕後,那個年頭也太多這種「功夫小子」吧。

還有,年輕時的惠英紅,其實幾嗒得杯落。


《長輩》1981

電影劇情是完全不通的,根本就是搵戲來做。武打場面不是不好看,但要說哪一場特別精彩難忘,又好像沒有,其中惠英紅與小侯深入敵陣一段,更是為打而打。

全片除了武打之外,重點是惠英紅大鄉里出城而引發的東西文化衝突,以及惠英紅年紀輕輕卻是劉家良及小侯的長輩,帶出一些輩份的身份錯置,但兩個重點皆十分表面兼到喉唔到肺。然後幾位真正「長輩」出馬(包括曹達華),又似是帶出笑料為主。

於是全片就是惠英紅「個人表現」了,又露肩又露腿,的確很養眼!而惠英紅演來也自然討好,但真的好到可以拿金像獎首屆最佳女主角嗎?還是那個年代,真的很少女演員孭飛的電影?

《武館》1981

作為影響以後無數功夫電影的一部作品,劉家良的《武館》自然有其可觀之處,而且即使數十年後觀看,也不會覺得很陳舊過時。

一開場的舞獅戲已經先聲奪人了,然後有一點點輕鬆情節,算是一個抖氣位,但又不會破壞全片的風格主調,麥德羅的角色有點浮誇,但也正好襯托劉家輝(飾演黃飛鴻)的逐漸改變。

然後戲院的追殺戲也很緊湊,當然最可觀的還是最後劉家輝與王龍威的一場巷戰,完全展現南北功夫的特點,絕對是功夫片的經典場面。

《十八般武藝》1982

最近才第一次看劉家良導演的《十八般武藝》,電影拍得一點也不好看,看的時候也奇怪,為何我對本片全無印象呢?

後來翻看資料,本片在1982年的票房仍排第十,看似不錯,但在當年的矚目「賀歲片大戰」中敬陪伴席,相信邵氏一定很不滿意。

那年賀歲檔,此片敗給《最佳拍檔》當然是預料之內,不及成龍的《龍少爺》也很正常(雖然本片拍得很差),但票房竟然不及李連杰的《少林寺》(那時鬼識李連杰),還要輸一條街,也可說是一敗塗地了。而《十八般武藝》已幾乎出盡劉家班的人馬,劉家良、劉家榮、劉家輝、惠英紅、小侯等等,連傅聲也有客串,票房仍是差強人意,似乎也預視劉家良和邵氏的衰落了。

電影最大問題是,有時嚴肅,有時又胡鬧,想討好那個時代的觀眾(即是又要笑又要打),結果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夾硬加傅聲一角,後來引突然人間蒸發,令整部電影變得鬆散,只剩下部分打鬥場面較可觀而已。

《御貓三戲錦毛鼠》1982

都說劉家良在八十年代逐步走下坡,但近日連續看他的多部作品,更感到他真的無以為繼,之前的《十八般武藝》水準已一般,這部《御貓三戲錦毛鼠》是更退一步,全片胡鬧又不好笑,展昭與白玉堂不斷鬥嘴,只覺非常煩擾,連惠英紅也變成只懂潑火的八妹,完全不討好。

這次找來電視紅人鄭少秋飾演展昭,還有肥肥客串,但感覺與劉家良的作品格格不入,TVB化的結果是不倫不類。

於是,全片只剩下兩個賣點,第一,劉家良式的武打,場面設計依然用心,第二,傅聲生鬼的演出。其他,都不甚可觀。

《五郎八卦棍》1984

《五郎八卦棍》是傅聲的遺作,也是邵氏最後一部片廠式的功夫電影,而劉家良無疑很用心去拍這部作品,但出來的效果卻不是很令人滿意。

單是片初那場金沙灘之戰,便拍得很慳水慳力,完全沒有千軍萬馬的感覺,看來是在欠缺資源下限米煮限飯。

由於傅聲意外過身,他的戲是突然沒有了,也令電影有欠完整。

而最後的一場大戰,武打設計無疑很可觀,但那些和尚打甩對手棚牙的場面其實頗肉酸。

當然,中段五郎為國賣命,卻反被指賣國一段,是拍出那種悲涼味,最後化悲憤練成五郎八卦棍也甚有看頭。

而五郎悲嘆「你想要忠,但國家不讓你忠」,現今看來,更是令感到無奈 !

《醉拳II》1994

有些電影,初初睇的時候覺得幾好,但事隔幾年睇番,會發覺完全唔掂,成龍好多電影都可以歸入此類。

記得當年睇《醉拳II》,覺得有連場激烈打鬥,目不暇給,其中幾場仲玩盡個布景,打得好精彩!中間又加插笑料,總之睇完雖然唔係拍爛手掌,但都係覺得抵睇嘅。

但近日睇番,原來好低能,首先成龍個角色好唔連貫,有時係低能仔,有時又變成大英雄大宗師咁,跟住轉頭又變低能仔。而且電影以醉拳作招徠,但其實只有一場打醉拳,最後一場雖然有飲酒,但全無招式,只係飲完酒壯膽之後拚死去打而已,根本唔係乜嘢醉拳。

而且本片大概受到《黃飛鴻》的影響,刻意加上民族意識,於是鬼佬一定係奸,華人幫外國嘅都係奸,而其他中國人個個正氣凜然,表面得好誇張,比《黃飛鴻》差咗好多班。

於是全片唯三可觀嘅,就係盧惠光嘅腳法,梅艷芳嘅搞笑演出,同埋前頭幾場劉家良庠嘅打鬥。成龍?當年幾十歲仲扮小子,真係難頂到嘔!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兩生花:宮崎葵與滿島光

宮崎葵和滿島光都是1985年11月30日出生,這兩位都不是超級美人(當然有人不同意啦),但都予人莫名的好感,大概這就是觀眾緣吧。

雖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但二人擁有截然不同的人生,宮崎葵出生於大都市東京,滿島光出生於日本南端的沖繩。

宮崎葵的生涯高峰來得很早,在《Nana》演的奈奈,便比女主角中島美嘉更加搶鏡,後來第二集換成市川由衣,便明顯跌Watt!其後以22歲之齡當上大河劇主角,更成為少數先後主演晨間劇和大河劇的女演員,而《篤姬》更是近十多年來(原來已接近15年前了)大河劇的高峰。

相對於很早已入屋的宮崎葵,由偶像團體轉為女優的滿島光,則似乎較偏峰,她在園子溫的《愛的曝光》中有令人難忘的演出,還為當年較小眾的導演石井裕也主演《蜆貝小小姐》,後來更成為他的妻子(再後來又變成前妻啦),不過她近年大爆發,《#對不起青春!》、《#四重奏》、《#監獄公主》、《#愚行錄》,都有很好的發揮……

一位充滿陽光氣息,一位較怪雞,一位是一出道便爆紅,後來逐漸淡出了,一位相對遲發力,但慢慢進入豐收期,不同的演藝生涯,卻一樣帶給我們不少難忘的作品。

還有,二人曾經在吉永小百合的《北方的金絲雀》中合演,並在片尾有短短的同場戲。





從《倒轉地球》揭示九十年代樂壇的泡沫


最近陶大宇 翻唱 《倒轉地球》被瘋轉,令人覺得老尷的不只是其唱功及水撥式舞姿,還有他竟然翻唱劉華的《倒轉地球》——一首已被人遺忘的歌曲!

我們經常說,八九十年代是香港樂壇的黃金時期,但今天大家懷舊,往往更嚮往八十年代,翻聽的歌曲也大多是八十年代,如張國榮、梅艷芳、陳百強、Beyond(甚至譚詠麟)的歌曲,但在「四大天王」雄霸的九十年代,當年的歌曲我卻較少翻聽(不知是我個人的問題還是普遍現象),感覺上,九十年代的所謂「盛世」更像是一個泡沫,那年代的確很鼎盛,但過後很快會被遺忘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這種情況,在劉德華身上特別明顯,他是「四大天王」之中最得TVB寵愛的,拿「最受歡迎男歌星」次數也在四人之中最多,年年有歌曲入十大,但是,今天你會翻聽嗎?黎張郭還好有點,大家可能會翻聽《每天愛你多一次》、《情深說話未曾講》、《愛的呼喚》,但劉德華呢?《倒轉地球》不用多說,還有甚麼《笨小孩》、《我恨我痴心》,別說翻聽,甚至連歌曲也完全忘記了!究竟是我的問題?定係劉華的問題?

有趣的是,當日陶大宇在內地「巡迴演唱」時,台上反應是非常熱烈,這令我想起十多廿年前到內地,船上播放《賭俠大戰拉斯維加斯》,此作未必是王三日最差的作品,但也不是甚麼佳作,但船上的內地人反應極佳,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這裏不是說誰高誰低,只能說,大家對「港星」、「香港作品」的感受,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今敏回憶

近日有戲院重映今敏 的作品,令這位已經離世多年的動畫家再受關注。而他的作品,即使十多年後再看,依然經得起時間考驗。

今敏的四套動畫電影,我都看過,以喜歡程度來排的話,是《千年女優》、《藍色恐懼》、《盜夢探偵》、《東京契爺》,但即使是排最後的《東京契爺》時,我當年在電影節看的時候,那種興奮至今仍然記得。

有人跟我說過,看今敏的電影,跟真人幾乎無異,我卻不太認同,如果拍到跟真人沒分別,那不如看真人電影了。今敏的作品,最愛夾雜虛虛實實,甚至兩重時空重疊(在《千年女優》更是三重時空重疊),這些要由真人拍出來,難度並不低。因此,今敏的作品,兼具了動畫和真人的特點,形成獨特的風格。

看今敏的電影,就如走進了迷宮,但今敏所設計的迷宮,每一條路都不是白行的,走在路上,風光明媚,色彩斑爛,雖然不能直達終點,但每一位觀眾在到達終點後,都慶幸走過這迂迴的路。






2021年10月4日 星期一

談談占士邦的片名

新占士邦電影《生死有時》(No Time to Die)正式上畫,還未有時間看,就談談片名吧。

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根據伊安法林明原著改編的電影之中,16套中只有一套是有個「死」字(包括後來的「Casino Royale」),就是「Live and Let Die」,自從不再以伊安原著作改編之後,9套之中有3套有個「死」字,即「Tomorrow Never Dies」、「Die Another Day」和最新的「No Time to Die」,「死」字出現次數爆升,大概昔日是講求優雅的年代,即使冒險動作片,也不會把「死」字掛在口邊,但在現今講求官能刺激的年代,「死」字便變成吸睛的方法。

關於占士邦歷年來的片名,個人的三甲之選是「From Russia with Love」、「You Only Live Twice」及「For Your Eyes Only」。

60年代,俄羅斯(即蘇聯)是一個神秘、邪惡、陌生的國度,但來自俄羅斯的竟然是愛,那麼反差很特別。

占士邦是不死身,所以號稱「有兩條命」,但卻用上「Only」一字,便有點英式幽默的味道了。

最後是「For Your Eyes Only」,表面看是「只為你的眼睛」,很冧很浪漫,但同時「For Your Eyes Only」也有只准用眼看的意識,即是「機密」,有兩重意思,剛好也是占士邦的兩大特點,從事機密任務和冧女!

另外,占士耶作為溝女王,便有兩部片名提名「Love」字,分別是「From Russia with Love」及「The Spy Who Loved Me」。

另外,60、70年代是紙醉金迷的年代,於是便有「Goldfinger」、「Diamonds Are Forever」及「The Man with the Golden Gun」,又金又鑽石,好鬼金碧輝煌。

後來還有一套與「金」有關的,就是「GoldenEye」,那是原創劇本,不過用上「GoldenEye」也是有其用意,因為「GoldenEye」正是原作者伊安法林明家族莊園的名稱也。















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殘奧都強調金牌榜係咩心態?

 

成日話體育比賽最重要的不是勝負,而是參與過程同體育精神,但你知我知單眼佬都知,講就好聽,但最後大家重視的仍然是誰勝誰負。

即使是強調宣揚和平友愛的奧運會,近年大家著眼點都是勝負,中國在金牌榜領先,有些人很高興,美國人最後一天在金牌榜反先,又有另一些人很高興,大家重視的,都是勝負。雖然偏離奧運原意,也不必厚責,畢竟我得承認,看到香港運動員奪金奪獎,我也會感到很興奮,明明自己從沒付出過任何東西,但也感到與有榮焉!

不過,來到殘奧,竟然還有傳媒大事報道中國在獎牌榜領先,「好威水」!我真的覺得有些人「窮得剩下勝利」了。

殘奧會,雖然可說是另一個奧運會,但本質上是有別的,一些本身有殘障的人,能夠克服種種困難,繼續參與運動,本身已經是一種勝利!而這些運動員,是很少機會可以參與大型賽事,特別是大型綜合性運動會,殘奧會的設立,就讓這些運動員也有參與大型運動會的機會,因此殘奧會的本質,是真真正正重在參與。

當然比賽還是會分勝負,我們看到香港運動員拿獎也很高興,或許勝負還是重要,但不是唯一,不是用來展示某些觀念的功具(比如愛國主義)。因此獎牌榜幾乎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殘奧會並不是比較國力的場所(其實奧運也不應是,只是大家都接受了,相信很難改變了),要淪落到利用傷殘運動員去宣示某些觀念,去展示國力,其實好核突,也可好可悲!

2021年8月9日 星期一

奧運賽後檢討2:香港表現優異 結構性還是偶然性?


說到奧運,今屆香港人格外投入,其實除了香港,中國及
台灣的成績都比上屆大幅進步,這有多個理由,首先在亞洲舉行,對亞洲運動員會較有利,第二是這些地區的疫情都相對較輕,運動員受到的影響較少,當歐美選手被疫青打亂訓練及部署的時候,在此消彼長下,自然較着數。但假如下屆奧運回復「正常」,香港及台灣能否保持今屆佳績,我不敢說不可能,但難度並不低。

今屆香港破了多個紀錄,拿了回歸後第一金、一屆拿多過一面獎牌、有運動員一屆拿兩面獎牌,有運動員在不同屆數拿到獎牌、在團體賽拿獎牌、在奧運主項(即游泳、田徑及體操)拿到獎牌,都是史無前例的,成績實在好得令人難以置信。但觀乎香港歷屆的得獎項目,除了乒乓球之外,其他項目都是靠一位運動員奪獎,換言之,那不是結構性的優勢,而是偶然性的優勢,某年出了一位天才運動員,便有機會爭牌了,那位天才退休後,又回復平靜,而不像美國的田徑、英國的單車或日本的柔道,是整個團隊都強大,當然,我不奢望有運動項目是屆屆都得獎的,但只希望香港能發展一項運動,是每一屆都屬列強之一,那便證明該項目根基深厚,而非靠一兩位天才運動員來爭獎。

2021年8月8日 星期日

奧運賽後檢討1:美國根基雄厚 失準依然領先獎牌榜



奧運終於圓滿結束,美國在最後一天趕過中國,登上「金牌榜」(不是獎牌榜)的榜首,相信令不少人恨得牙癢癢——雖然我懷疑美國大部分人根本不Care!

雖然成功登頂,但其實美國運動員整體表現不算很理想,田徑游泳雖然合共拿了十多面金牌,但其實表現令人極度失望,游泳雖拿了11金,但卓塞爾及萊德基已合共拿了7金,換言之其他美國選手只拿了4金,田徑更只拿7金(2019世界田徑賽,美國拿了14面金牌!),男子在徑賽一面個人金牌也沒贏到,4x100米入不到決賽更是丟架。美國在「金牌榜」之所以能成為冠軍,靠的是射擊、摔跤、球類項目保持水準而已。

個人認為,新冠疫情對運動員備戰的確有影響,射擊、摔跤等項目能保持水準,正因為涉及運動員較少,需要的場地也不大,疫情期間大可長時間困在場館練習,而田徑及游泳卻未必可以。

同樣情況也在日本出現,日本金牌大豐收,拿了27面金牌及58面獎牌都是史上新高,自然可喜可賀,但佳績來自柔道(9金!)、摔跤、體操及滑板等項目,但在游泳及田徑表現只屬一般!相信原因也跟美國差不多。

另外,團隊球類項目,美國表現沒有失常,男子籃球、女子排球、女子籃球、女子三人籃球、女子沙灘排球及女子水球皆贏得金牌,棒球及壘球拿銀牌(皆敗旒日本),女足拿銅牌,可見一向强調個人主義的美國,在最強調團隊拿作的項目,成績極佳,反觀某個強調「和諧團結」的國家,一面團隊獎牌也拿不到(不計小球),反差實在極大!證明合作和信任不是靠口講的!另一方面,這些運動不是靠一兩位天才選手,而是最講求根基的,那些加勒比海國家,可以訓練一些天才的田徑運動員,搶走美國不少金牌,但很難訓練出一支強大的球隊去威脅美國(連古巴近年女排和棒球都大不如前了),令美國的競爭對手少得多。


2021年8月3日 星期二

美國在獎牌榜「造手腳」?

奧運快將完結了,如無意外,中國的金牌數目應會繼2008年奧運之後,再度超越美國,而當年的「爭議」,又再次出現,有網媒大事報道,美國的獎牌榜是以獎牌總數來計算,因此美國依然是榜首,懷疑美國人「輸不起」,在獎牌榜造手腳!

然而,這個「爭議」其實已經講到口臭,我每屆奧運都會寫一次,今天又要再次強調,美國每一屆奧運(至少在我留意美國傳媒開,即九十年代),美國都是計獎榜總數的,只是以往很多屆,美國金牌和獎牌總數都是第一,所以大家才不察覺而已。大家當然可以不同意這種排列方法,但卻不能因此而認定美國今屆特意「造手腳」!

就如上屆,若計算金牌總數,美國是第一,但中國卻屈居英國之後排第三,但在「美式獎牌榜」上,中國因為獎牌總數較多而排第二,難道美國又同中國有親,刻意為中國「造手腳」?

以前看過一段資料,指其實奧運起初根本沒有官方的金牌榜,因為奧運精神,是要讓不同的人進行交流和對咶,是要淡化國家民族之間的分野。現今人人談論金牌榜獎牌榜,只着重奪金奪獎,甚至連奧運官網,也不免「從俗」要出埋金牌榜,其實剛好與顧拜旦的理想背道而馳。

說到底,金牌數目也好,獎牌數目也好,都不過是數字遊戲,十幾廿年後誰會記得,正如大家說得出1956年奧運獎牌榜或金牌榜首位是哪個國家嗎?大家依然會記起某些出色的運動員,如劉易斯、費比斯、歌蔓尼茲,因為奧運的焦點從來是運動員,而不是國家。

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

奧運會與殘奧會

張家朗贏得奧運金牌,成為李麗珊之後第二位奪得奧運金牌的運動員,但這個世界總有些人無事找事做,擺出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態度,堅稱李麗珊之後,蘇樺偉也拿過殘奧會(又稱帕運會)的金牌,質疑指張是香港第二位奧運金牌得主是「歧視殘疾」,我真係吹到啤一聲!

其實網上已有人反駁那條友,指蘇樺偉之前還有張偉良及其團體隊友,假如堅持要計算殘奧會成績,那人又是否「歧視」張偉良?

但個人認為,奧運會就是指夏季奧運會,而不包括冬季奧運會及殘奧會,這是一般人的共識。正如我問大家,連同今屆,日本總共主辦了多少屆奧運,相信大家都會答是兩屆,難道我又開個Po話日本舉辦過四屆奧運呀(即1964年東京奧運會、1972年札幌冬季奧運會、1998年長野冬季奧運會及2020年東京奧運會),大家話兩屆係「歧視冬季運動員」?

又正如巴西贏過5次世界盃足球賽冠軍,假如有條茂利走出來講:「唔係呀!巴西贏過10次冠軍呀!十一人賽贏過5次,五人賽贏過5次,大家做乜歧視五人足球賽球員呀?」你會唔會覺得嗰條友傻架!(如果係要拗,10次都係錯嘅,因為仲有沙灘足球世界盃,懶得數巴西贏過幾多次)!

本人非常尊敬蘇樺偉及其他傷殘運動員,但殘奧會就是殘奧會,並不是奧運會。而這個世界實在有太多人喜歡在道德高地上指責別人,甚麼都上綱上線至「歧視」,這是最恐怖的!

2021年7月26日 星期一

為甚麼奧運仍堅持只限一個城市主辦?

今屆奧運已經開始了幾天,受到疫情影響,賽事要閉門進行,大家只可以透過電視轉播觀看賽事,好了,在這種情況下,比賽是在東京或西京舉行,其實有何分別呢?

我一直覺得奇怪,當世界已進入全球化,資訊科技愈來愈發達,為甚麼奧運會還要延續百多年前的傳統,只由一個城市主辦呢?

以往奧運由一個城市主辦,我是明白的,因為交通及通訊不太發達,將奧運會集中舉行,方便管理也有聚焦效果,但今時不同往日,當我們透過電視可以看完歐洲國家盃決賽再看溫布頓再看NBA總決賽,比賽地點在哪裏真的重要嗎?

比賽城市分散,好處很多,例如不用怕所有遊客集中在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之上,遊客可以就近到最近的主辦地點,感受奧運氣氛,不用山長水遠坐長途機由歐洲飛到亞洲,或由美洲飛到大洋洲。

另外,在這種情況下,未必需要大興土木興建新場館或選手村,例如網球賽事由英國主辦,那麼用回溫布頓球場即可,而棒球情況便最明顯,有些主辦國根本沒有職業棒球,自然也沒有合適的棒球場,為了奧運而建建一個將來不會再用的棒球場(例如08年奧運),其實真的好折墮!所以最好方法,就是讓擁有專業棒球場的國家如美加日韓等來舉行棒球賽,那便不會勞民傷財了!我還是要再強調一次,你坐在電視前,其實在哪個地方舉行都沒有分別的(除了時差啦)。

當然,我不是說奧運網球賽一定要在英國舉行,棒球賽一定要在美國舉行,但至少在挑選主辦城市的時候,可以一次過讓幾個城市主辦,或至少讓部分賽事可以「外判」給其他城市,既可讓更多城市享有「主辦奧運」的虛榮(就如當年香港「舉辦」奧運馬術賽),又可以減少資源浪費,何樂而不為?

試想想,世界盃這種只有一個項目的賽事,也不是一個城市主辦,而是由一個國家主辦,有時甚至會由多個國家合辦,今屆歐洲國家盃更由11個歐洲足協成員的11個城市合辦,為何賽事多得多的奧運,反而只限一個城市來主辦呢?科技進步了,世界不同了,而奧運這種堅持真的有意義嗎?

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由ROC談起 奧運窮得只剩下「國家」

東京奧運正式展開,大家看了多天比賽之後,相信會對一支參賽隊伍感到興趣,就是ROC,初看的時候,還可以為東京奧委會如此傷害中國人的感情,竟容許Republic of China的名字在奧運會上出現,後來才發現ROC是指Russian Olympic Committee,因為界反禁藥組織2015年發布調查報告,認定俄羅斯系統性地讓運動選手使用禁藥,至今情況仍未有改善,被裁定在東京奧運不可出現俄羅斯國名、國旗、國歌及其他國家象徵,只能以「ROC代表隊」之名出戰東京奧運。

然而,奧運比賽了多天,這種安排有否帶來極大的不便呢?觀眾是否感到欠了某些東西呢?其實是完—全—沒—有!換個角度來想,其實國名、國旗、國歌等等,在奧運上真的是「必需」嗎?

還記得那些年,奧運之父顧拜旦在創立奧運之時就說過,要讓奧運會成為運動員的奧運會,而非國家的奧運會,無論菲比斯或保特,拿的金牌理論上都是他自己的,而非那個國家的。這樣想來,奧運的頒獎禮,奏國歌、升國旗等,都在有意無意之間加強國家意識,其實不正是與顧拜旦的理念背道而馳嗎?

正如我們看溫布頓網球賽、PGA錦標賽等等,關注的都是「誰人」拿冠軍,而不是「哪個國家」的運動員拿冠軍。既然奧運不想宣揚國家主義、操弄民族意識,那麼不是應該學習這些賽事,讓奧運的焦點不再落在「國家」,而回到運動員身上嗎?

推而廣之,雙打項目更應該讓不同國家的運動員自由配對,就像今屆溫布頓,台灣網球選手謝淑薇便與比利時的Elise Mertens合作拿到女雙冠軍了。

當然,團隊運動比較難搞,總不成任由全球球員自由組隊,雖然我的確很想看C朗配美斯配尼馬再配麥巴比的組合,但那樣恐怕會出現「抱團」的情況。那麼,不如奧運會不再有團隊比賽吧,橫豎奧運足球賽總是雞肋,棒球賽水準更絕非頂級,籃球賽受注目程度也遠不如NBA,加上奧運會近年賽事一直有增無減,不如放棄這些雞肋賽事吧,而我肯肯定,C朗不會因為未能參加奧運而感到可惜,夏登也寧願要NBA總冠軍而非奧運金牌。

不過我也知道這個建議奧委會連想都不會想,好簡單,奧運會很多賽事都並非觀賞性的(我就唔信你好鍾意睇現代五項),假如沒有「國家」或「民族」的歸屬感加持,那些「忽視體育迷」才不會有興趣觀看呢,正如不是江旻憓晉身八強,相信大部分香港人都沒興趣留意重劍呢,那麼說來,現在的奧運會,是窮得只剩下國家了,剛好與顧拜旦的理念相反,哈,世事就是如此諷刺。

2021年7月24日 星期六

為甚麼香港運動員奧運成績總是「不似預期」?

奧運正式展開,香港運動員亦陸續出賽。每屆奧運,都有不少香港運動員背負著大家的支持和希望出征,但結果成績又大多是令人「失望」,而且希望愈大失望也愈大!反觀美國或中國運動員,表現卻往往合乎預期,較少出現這種「失準」的情況。

是因為香港運動員抗壓能力較低嗎?我不敢說,但近年體院及港協引入心理輔導協助運動員,應該對運動員的心理狀況有幫助吧,但為何表現還是不似預期呢?

個人認為,他們並沒有「失準」,只是我們對他們寄以不切實際的「希望」而已!正如今屆,某位運動員在世界排名前列、或在某項世界賽拿過獎牌,便被視為「獎牌希望」,大佬!與他水準接近的運動員,可能沒有十個也有五六個,要壓倒其他對手拿獎,你估咁容易?有些更離譜,連拿過亞運或亞錦賽獎牌,都被視為「獎牌希望」,完全無視亞洲與世界水平可以相差多遠!換言之,其實該運動員要發揮超水準才可拿到獎牌,但天天被傳媒指為「獎牌希望」,這種「希望」,其實是「奢望」。

記得李慧詩8年前拿銅牌,當時她還未成為「牛下女車神」,也未成為傳媒焦點,賽前也沒有狂煲她是「獎牌希望」,在沒有壓力下,才能奪獎而回。但接著一屆,當全港人的希望都落在她身上時,她所承受的壓力有多大,大家又有沒有理會過呢?

這種情況,在美國、中國、俄羅斯或澳洲身上不會那麼普遍,因為這些國家的「金牌希望」(而不是獎牌希望)太多了,一兩位選手失準也沒有關係,對國家的獎牌榜排名影響極輕微,但香港不同,只有一兩位勉強有機會拿獎牌的運動員,全港人的希望落在自己身上,那種「不要讓香港人失望」的想法只要在腦中出現,往往便成為心魔,揮之不去。

江旻憓在重劍項目只入八強,其實跟她的世界排名(第七)是相近的,她沒有對不起自己,更沒有對不起香港人。

好了,現在香港又把「希望」寄託在「石仔」身上,一個網媒更大字標題,指有專家認為「石仔有機會拿金牌」,機會梗係有!我都有機會贏六合彩啦!我求神拜佛「石仔」沒看到這篇報道,否則恐怕又成為另一道壓力了。

最後,我還要一提,前排有人在鏡頭前說「我聽說今屆有好多位選手都有機會拿獎牌」,然後又說「我不是要給壓力這些運動員」,頂!你講了前一句,已經形成壓力啦!

所以,不要再說甚麼「獎牌希望」了,讓他們好好發揮,好好享受奧運會吧!拿了獎牌自然是好事,但不要強求,但不要奢望。

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由奧斯卡談到美國的多元文化


奧斯卡已完滿結束,導演和四個演員獎也沒有爆大冷,有白人有黑人有韓國人有華人,完全貫徹近年奧斯卡強調多元的趨勢,當然,得獎者都是大熱或次熱,我也沒有證據去質疑得獎名單是「政治正確」操作啦!

其中蘭絲麥杜雯三奪影后,比梅麗史翠普還要多,僅次於神級的嘉芙蓮協賓,也實在厲害!將來有機會追平紀錄嗎?

不過讓我最猜不到的,是安東尼鶴健士竟然贏得影帝,不是他做得不好,而是他的對手查德維克·博斯曼已經離世,而且是有色人種,更重要是他的演出也獲好評,種種條件都對安東尼鶴健士很不利,最終勝出,不無一點爆冷成份。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自從2010年以來11位奧斯卡最佳導演之中,有幾多位是美國出生的?答案是1位,是2016年《La La Land》的導演Damien Chazelle,其餘的有英國有法國有墨西哥有韓國也有中國。

這可以從兩個相反的角度看,你可以說美國正在衰落,愈來愈少人才了,但你也可以說美國有容乃大,完全不介意你的出生地,只要你有能力,都可以在這裏得到機會,而全世界的人才,最後也聚在美國爭取機會。

2021年4月20日 星期二

美式球隊靈魂鎖於英式制度之內


12間富豪球隊籌組歐洲超級聯賽,引起軒連大波,有人撐12間球會,也有人支持歐洲足協和國際足協,有人認為12間球會是「改革者」甚至「革命者」,有人認為他們背棄了傳統,人言人殊,其實歸根究柢,就是你視球會為商業機構還是康樂組織呢?

首先,這裏指的球會,當然不是你跟同學組隊參加地區比賽的球隊,也不是街坊福利會那種有聯誼性質的球隊,而是球員收取酬勞,球會靠門票或電視傳播取得收入的那種球會。

球會究竟是商業機構還是康樂組織?這問題在美國從來都不是問題,因為在美國人眼中,球會是百分百的商業組織,句號!美國的四大球類比賽(加上足球就是五大啦),從來都以商業方式運作。

就如升降制度,在我們這些一向受足球制度影響的人眼中,是理所當然的,但美國的職業球賽,從來沒有升降制度,因為一間球會,也就是一間大企業,秒秒鐘幾十萬上落,怎容許每年有幾個企業被Foul出局的情況出現?

記得十多廿年前曾跟簡而清先生有過幾面之緣,他向來受美式文化影響,一說到升降制度,便極不認同,他認為一間公司講求長期發展,但升降制度卻令這些公司每年都面對不明朗的前景,對公司的發展構成礙(大意)。

說得白一點,假定一條街有十間公司,每年都要選一間最不受歡迎的公司,逼令其停業,這樣究竟是令他們更加認真免被淘汰,還是大家都不敢投資太多免血本無歸呢?又例如,TVB的余詠珊曾表示,希望每年淘汰5%的員工,再加入新血進來,這種做法好聽就是汰弱留強,但作為員工卻未必這樣想了。

同樣道理,這12間富豪球會,每間的投資都不得了,但問題是,投資卻不一定有回報,特別是英超球會,競爭激烈,表面上是六大,還未計李斯特城及愛華頓等球會,投資如此多,別說爭英超了,就算爭歐冠席位也不是隊隊有份,還要看著瑞士奧地利匈牙利球會可佔上一席位,你說情何以堪?

但全世界大部分球迷,特別是歐洲的球迷,卻不認為球會是百分百的企業,他們認為球會也是社區的一分子,更不認同球會事事向錢看!然而,球迷是不用出糧給球星的,但球會老闆要,他們可不是開善堂的(除了中東的油王),簡言之,富豪球會根本就是美式球會的靈魂被困在歐洲球會的身體之中,怎樣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或根本沒法取得平衡(鬼叫球星身價愈來愈高咩!),這種深層之矛盾,一日不解決,總有一天會大爆發的。

PS:轉念一想,其實唔好煩,12間球會全部轉至美國成立ASL就算啦,用晒美式制度,唔俾轉聯賽嘅話就喺嗰度開過另一間叫United Manchester或乳雲達斯,名為美國主場然後去全世界打Exhibition Games,最後冠軍仲可以大大聲話係World Champion添!美式玩法,還是去番美國才不會水土不服!

2021年3月8日 星期一

戲院根本是抗疫的犧牲品!

又一個港人回憶消失了,雖然近年 UA 已不斷萎縮,而光顧得最多的沙田UA 6和金鐘UA,其實一早已經不存在了,但對於這間超過30年歷史的戲院消失,還是感到可惜!

大家都應該反思,怎樣的政策才可在防疫和民生中保持平衡!眾多受疫情影響的行業之中,戲院是最無辜的!第一,睇戲不用除下口罩,第二,睇戲可以隔行坐(都係唔放心咪再隔疏啲囉!),第三,記憶中並沒有人因為去睇戲而中招!但在政府一聲令下,戲院還是被迫停業一段長時間,真係唔抵!

也不要跟我說全部都係講科學,假如戴晒口罩又有社交距離都唔得,咁其實返工都唔得啦!假如睇戲會引致人群聚集,咁返工坐港鐵又得?假如怕出現群組,咁地盤爆咗咁多鑊,又唔見你封晒全港地盤?

現在的問題是,由公務員和醫學「專家」決定哪些可營業哪些不可,他們都會傾向從嚴,不!正確地說,傾向無牙人的行業從嚴!因為嚴厲措施之後疫情下跌(其實沒有嚴厲措施,疫情都可能下跌架),他們便成為「抗疫功臣」,嚴厲措施下導致大量公司結業,對他們是沒有影響的,他們仍然糧照出。在這種「畸形」的情況下,官員和「專家」自然寧枉莫縱,你死你事,最重要我要攞光環,這根本就是另類「道德風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