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近十年前,已經有人預言NBA已進入「無中鋒時代」,今年,隨著奧尼爾「功成身退」,而姚明也正式確定退休去,NBA真真正正進入無中鋒時代了。
當年這篇文章曾作過統計,以往每一個年代,都會有一批足以主宰該時代的中鋒,以名人堂作標準,情況如下:
60年代:張伯倫、羅素、科蒙、貝拉爾
70年代:渣巴、考文斯、瑞德、安索、雷尼爾、盧卡斯、華頓
80年代:渣巴、摩斯.馬龍、巴尼殊、伊索
90年代:伊榮、羅賓遜、奧拉祖雲、奧尼爾*(有*為預計可入選名人堂)
算一算,每個年代都有四位或以上,好了,回看21世紀的首10年,照現時情況來看,會有多少名中鋒能成為劃時代巨星呢?奧尼爾?當然,伊榮、奧拉祖雲及羅賓遜?這些都應該算作90年代的球員了,奧羅獲簡迪、艾迪居里、卡域布朗、拜能、奧登等等,身高確是巨星級的,眾人期望也是巨星級,可惜並不包括場上的表現。於是,算來算去,可能只有奧尼爾、姚明和侯活了。那麼21世紀第二個10年呢?我抓破頭,暫時也只想到侯活而已,最慘是連蠢蠢欲動,蓄勢待發的新人也不見。
再看看去年的統計數字,那位中鋒的平均得分位居球隊之冠嗎?答案是三隊,有多少名位中鋒的籃板球數是球隊之首,答案是10名,佔30支球隊的三分一。結果,也只有阻攻一項,中鋒才真真正正顯示其價值(共有 18名為全隊之冠)。而且要留意,能夠成為球隊主力中鋒的,不少都來自外國,真正的美國中鋒買少見少,更誇張的是,2010年世界賽,美國隊連一個真正的中鋒也沒有。
又看看踏入21世紀的12位選秀狀元,由01年至07年,合共有6位狀元是中鋒,但布朗和奧登皆令人失望,博古特和巴洛納尼不過不失,真正合乎資格的只有姚明和侯活。難怪近四年來個大逆轉,4年內有3位狀元是控球後衛,這種情況堪稱歷史上首見。
環顧現今30支球隊的正選中鋒,不少屬於「柱躉式」,作用就只是阻止對手得分,別妄想他們在進攻上可以幫到多少忙,真特拿、奧卡科、哥連斯兄弟、戴林拔等都是最佳例子,侯活得分雖多,但其實進攻技術幼嫩,只是靠體能打球,很難成為球隊進攻核心。
此外,部分中鋒如卡文,還有一些歐陸中鋒,打法上偏重高位進攻,但內線威脅有限,基本上已不算傳統的中鋒了,更何況還有不少中鋒,比如在湖人的加素、紐約人的史杜達米亞,根本上就是由大前鋒兼任中鋒。
為甚麼NBA這麼嚴重缺乏中鋒,當日該文這樣寫:「怪只能怪佐敦了……自從這位飛人於80年代中期崛起,成為無數美國小孩的偶像,個個小孩,不論高矮肥瘦,皆以學飛人為榮,那裏願意學習中鋒的背籃攻勢?翻查記錄即可發現,90年代初期出道的中鋒,由於成長期未受喬丹影響,仍有奧尼爾、莫寧等頂級中鋒出現,然而到了90年代中期出道的球員,已擺脫不了佐敦的「魔爪」,於是中鋒人材日漸短缺,而七呎甚至更高的露活大前鋒卻不斷湧現,如加納特,如鄧肯,如小歐尼爾。
作為中鋒,身高當然是必要條件,但在六七十年代,6呎9吋甚至更矮的中鋒,依然有能力主宰球場,例如羅素身高僅6呎9吋,考文斯6呎8吋。但到了今天,球員身高普遍提高,6呎6吋高已成為得分後衛的必備條件(又是喬丹惹的禍?),小前鋒在水漲船高下,往往也要有6呎8吋,大前鋒6呎10吋,於是中鋒不足7呎,又怎能稱霸籃下?以往6呎9吋但技術不俗的中鋒,現已失去謀生條件,反而一些徒具身形但技術幼嫩的中鋒,卻得以立足NBA,世事就是如此無奈,反歧視者也愛莫能助。」
這分析,相隔數年後仍然有用,不過佐敦之外,影響新一代的球員還包括高比拜仁、勒邦占士、韋迪等,當年這批學佐敦的新飛人,進一步令更多後進有樣學樣,形成循環。對年輕人來說,投三分和入樽明顯比低位進攻更有趣也更有型,最重要是更能吸引目光和焦點。
此外,NBA近年改變了球例,容許打聯防,而球隊大量使用包夾戰術,也大大減弱內線球員的威懾力,特別是對美國那些根基不好,不會傳球的中鋒來說,更是噩夢。加上NBA速度愈來愈快,打跑轟戰術的球隊愈來愈多,部分球隊更打起雙控衛來,更令傳統中鋒難以生存下來。
今屆達拉斯奪得NBA總冠軍,在決賽擊敗邁阿密,兩隊隊中的都沒有具主宰力的中鋒,這會是未來NBA的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