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海南島不屬中國?

最近沈旭暉出版了一本新書,名為《亞洲政治運動場》,以國家及地區為單位,透過體育運動來分析各國(及地區)的政治文化,實在令人眼界大開。其中某些章節,例如哈薩克的「脫亞入歐」、卡塔爾的外籍僱傭兵等,都與小弟的著作《跟著足球學通識》不謀而合,實在有點「英雄所見略同」之感,雖然小弟與沈兄並不相識,但也有種隔空對話的感覺。
然而,此書卻有不少莫名其妙的錯誤,錯字不少,部分譯名前後不一致,例如有時說多哈,有時說杜哈。筆者也曾在傳媒工作,當然明白錯字是不能避免,但其中講述東亞的篇幅,第一頁的地圖卻出現離譜的錯誤,地圖中把東亞地區用較深色來標示,以跟亞洲其他地區分辨。惟中國的海南島卻用了淺色,難道整個中國,只有海南島不屬於東亞?在如此敏感的話題上,又豈能出錯?
沈兄是小弟非常佩服的新一代學者,我也不相信沈兄會不認識中國地圖,還望多一點鞭策其同僚,避免再犯如此低級之錯誤。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Butt加盟南華成為話題,But……

畢特(Nicky Butt)落實加盟南華,令香港足球難得地(相信也是短暫地)成為傳媒焦點。無疑,香港足球能獲得前英國腳加盟,實在令人興奮,But……畢特真的是香港足球未來的答案嗎?
相信大家都同意,畢特絕非技術形球員,當年得以躋身國腳,甚至參加世界盃,靠的是體能和硬朗攔截,然而,足球是殘酷的,當一名球員年齡漸長,最先消退的就是速度和體力,35歲的畢特,絕不能跟10年前或5年的畢特相提並論。速度開始下降的傑斯靠技術和足球智慧,還可在英超角逐;體能下降的碧咸靠七旋斬還可在高水準聯賽擔任正選,但體力減弱的畢特剩下的除了經驗,還有甚麼?當然,以他的級數還可在港甲逐鹿,但在亞協盃,他的作用有多大呢?
若羅生羅致畢特只為了爭取香港聯賽,似乎又有點大材小用了,即使沒有畢特,南華在香港大概也沒有太多對手了,多一個畢特不多,少一個畢特也不見得有何問題。若說要帶起香港球市,一個畢特又能做到甚麼?假如只有南華球星如雲,沒有其他球會願意響應提升戰力,一隊獨大,戰情豈非更一面倒?
再看看外國的例子,70年代的北美聯賽及90年代的J-League,都曾試過大舉引入過氣球星,而且級數比香港高得多,比利加盟紐約宇宙隊、連尼加投効名古屋百鯨,都成為國際體育版頭條,但北美聯賽最終仍然倒閉收場,後來的MLS也放棄這種追求名氣的做法;J-League也實事求是地由追逐球星改為引入當打球員。當今還愛引入過氣球星的聯賽,就要數卡塔爾聯賽,先後成為羅馬里奧、巴迪斯圖達等老將的落腳地,不過無論在球會層面和國家隊層面,卡塔爾在全世界都是不入流的,球星外援最大的作用,大概就是充當卡塔爾的形象大使,間接幫助卡塔爾奪得世界盃主辦權。
香港不是沒試過招攬過氣球星,在80年代曾引入佐治貝斯(短期客串)及查理佐治等,結果皆令人失望而回。反觀過去二十年來最成功的外援,卻是在祖家名不經傳的史賓沙,這位當年二十歲的小伙子,由車路士借用至麗新後,為了爭取表現,場場拼搏,演出令人難忘,也讓他爭得回車路士的機會,後來更入選蘇格蘭國家隊。這個成功案例證明,香港不應作為球壇的「老人院」,反而應當爭取做球壇的「修練所」(南華當年也是以少林寺自居啊),讓年輕球員在此爭逐,爭取表現也累積經驗,猶如美國職棒的小聯盟──別小看小聯盟,成功的球隊一樣可吸引小城鎮的球迷,一樣有聲有色。
當然,這次畢特來投的確吸引大家的注目,在Marketing來說是一次成功的示範,但要改變香港足球生態,不能單靠市場推廣。當然,錢是羅生的,他有權決定怎樣使用,但香港是個極小的市場,資源應該用在刀口上。若希望改善香港足球生態,大家便要認真考慮,這種不計代價引入過氣球星,是否真的是靈丹妙藥?
(本文亦刊於Goalmedia.com.hk)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香港也可主辦世界盃!

英格蘭未能奪得2018年世界盃主辦權,我其實不太失望,畢竟他們將會舉辦2012年奧運了,不必太貪心。
然而,擁有全世界最受歡迎聯賽的英格蘭,在主辦條件各方面得分都是最佳,最後卻是包尾而回,慘敗於條件較遜的對手,還是很難令人相信,投票的人只考慮主辦國的管理能力、基礎設施、配套等,而沒有涉及政治,甚至個人利益……
選前英國BBC爆出國際足協的醜聞,現在英格蘭落敗,立刻有人批評BBC搞串Party,連累國際足協向英格蘭「報復」,哈!真奇怪,有人揭露某機構的黑暗面而被尋仇,結果大家不怪尋仇的人,反而笑揭露黑暗的人「抵死」、「自己攞嚟」,這是那一門的道理?國際足協幾乎擺明「順我者昌,揭我私陰者亡」,又是那門子體育精神,還是在商業化的今天,足球早已不是體育,而是一門生意,一門大生意……
這也反映了體壇的情況,體育協會猶如一個富可敵國的NGO,但問題是這個NGO涉及的利益太多,但卻由小圈子控制,形成獨立王國,甚至沒有國家可以監察其運作,於是往往貪腐叢生,污煙瘴氣。觀乎奧運主辦權、世界盃主辦權往往鬧出醜聞便可見一斑。即使本地的體育總會,也經常出現帳目問題。
最有趣的是有線的評述員,問到意見時,只懂說在俄羅斯舉行,時差較少,大家不用捱眼瞓云云,啊!眼光真遠大,視野真廣闊!
至於足球以至體育弱國卡塔爾主辦2022年世界盃,更讓人莫名其妙。卡塔爾沒打入過世界盃決賽周,世界排名在一百以外,國土小,人口也少,足球設施也不見得多,左看右看,條件應不比香港好多少(香港好歹也曾是亞洲足球王國啊!),這樣看來,香港也可主辦世界盃了!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再談澳洲參加亞運會

亞奧理事會主席真畀面,我在較早前Blog內談到澳洲參加亞運會,不久之後他便回應此事。
說笑而已,亞奧主席當然不是因為我的Blog而談及此問題,不過看到中國在亞運會大幅拋離其他國家,要求澳洲「入亞」聲音的確不絕於耳,難怪主席要作出回應。他說這樣做,會損害大洋洲的利益。
然而,澳洲參加亞運,真的對大洋洲運動會有極大的損害嗎?我十分懷疑,因為現時根本沒有「大洋洲運動會」,即使澳洲「脫大入亞」,也未必會令大洋洲的運動變得失色。而且澳洲在各個單項,比如足球、排球、游泳、跳水甚至未來的棒球項目,皆已陸續投入亞洲陣營,即使澳洲沒參加亞運,也未必會參加大洋洲區的賽事了,所謂的影響,是否真的很巨大?
又有人說,亞運會,當然只可讓亞洲國家參加,甚至有人認為,澳洲跟亞洲歷史文化不同,夾硬走在一起,只會變得不倫不類。
但問題是,亞洲本身的歷史文化也未必是一個整體,不同於歐洲,以基督教文明為主;美洲以歐洲移民和印第安人作主導,而且地理上與其他洲份分隔起來;至於非洲,雖然北部跟中部有別,但至少地理上是一個整體。惟獨亞洲和大洋洲,地理上,大家說得出亞洲與大洋洲的分界嗎?為甚麼印尼是亞洲,旁邊的巴布亞新畿內亞卻是大洋洲?何況,以文化歷史來說,東亞、東南亞、中亞、南亞、西亞根本大相徑庭,那麼再加上澳洲又有何妨呢?我甚至認為,港人對澳洲的親切感和認識遠遠大於對南亞、西亞等地。
假如亞奧理事會真的認為澳洲入亞有損大洋洲利益,那麼乾脆讓整個大洋洲入亞吧,那時「亞大運動會」應該更盛大,也更精彩。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Goal Media提到我的作品

Goal Media 是個專門以香港足球作為主題的多媒體資訊網。最近一篇關於安基斯的專訪,當中曾提過小弟之作品。老實說,直至現在,看到有人提到自己的作品時,還是有點不太自然(我注定當不了公眾人物),但有知音者,還是覺得高興的。
 
 
 
[GoalMedia]  現年32歲的安基斯(Christian Kwesi Annan),是來自迦納的大埔前鋒。2005年他隻身來到香港,為的就是尋找那個足球夢。今天,他已經在香港落生根,與一名香港女士結婚,並且育有一個女兒。在這位異鄉人眼中,到底非洲的足球文化及對香港政府在足球發展上的期望又是怎樣?
 
後記:早己落地生根的安基斯,一直都希望能夠披上港隊球衣,代表香港出賽。可是,基於政策條例,所有外藉人士都均需要在港居住滿7年,才可以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的身份。因此,只來港5年的安基斯暫時根本沒有可能取得代表香港隊的資格。倘若,等到安基斯取得香港永久性居民的身份,他已經34歲,恐怕已經不能處於最佳狀態。因為一成不變的條例,而喪失大好的人才,實在是太可惜了。
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特別在足球這範疇,國家民族的對立已經不再鮮明。就以今年在世界盃叫人眼前一亮的德國隊為例,當中有好些球員都不是德國裔的球員,是外國移民或移民之子。就好像大放異彩的奧爾斯(Mesut Özil),他是土耳其移民的後代。這非本土民族為國家帶來新的力量,保持國家在世界足壇的競爭力。就算是鄰近的日本,都是有這種「入藉踢波」的案例。三都主、瑠瑋及呂比須等人都是來自巴西,然後入藉日本繼續他們的足球生涯。
今天還停留在「本土民族才可以代表國家」這種思想,已經不合時宜。文化人高立先生,說得很對:「球賽不是跑馬,不講純種」因此,新的入境條例是有必要重新制定,以配合現代足球發展的快速步伐。7年對於一個運動員實在太久了,7年時間足夠運動員從高峰坎到退休的階段。所以倘若政府有意發展及重視足球,就需要對入境條例有重新的檢討,為引入有質素的球員鋪路。
文:Goal Media總編輯
延伸閱讀:高立,〈足球民族學(一) 國家隊僱傭兵〉,收錄於《跟著足球學通識》

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讓澳洲參加亞運會

今屆亞運,剛剛在廣州揭幕。
對於這項亞洲體壇盛事,我在80年代曾經很瘋狂,天天追看賽事,晚晚留意金牌榜,皆因當年亞洲三國勢均力敵,往往在最後一兩天才得悉誰是金牌榜盟主。82年亞運,中國最後險勝日本,86年亞運,中國在最後一天才在金牌榜甩開韓國,而主辦國韓國更在獎牌總數力壓中國。
不過,自從90年北京亞運開始,中國開始拋離日韓,而且是大幅拋離,近幾屆有些項目甚至不派主力出戰,但其他國家仍然難以追趕,以致觀眾的興趣也日漸減弱。
這也沒辦法,首先中國經濟實力日強,加上人口多的優勢,的確反映在體育競技之上,而且日本及韓國運動員同樣擅長靈巧的項目,也正是中國的強項,剛好食住對手,而在講求體力身材的項目,人口較多的中國,也比日韓更易找到人才。
另一方面,西亞運動員當然不可能在靈巧的項目接近中國的水平,即使體能身形較佳,但基於體育發展落後,基礎水平較弱,也往往被中國比下去。於是,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項目,即使在全球也獨領風騷的中國,當然可以取得佳績,就算在「弱項」如田徑、游泳、籃球等,在亞洲已夠殺有餘,整個亞運會,變成中國的獨腳戲,有甚麼好看?
有時我會想,既然澳洲足球也可加入亞洲足協,參加亞洲盃,何不讓澳洲甚至新西蘭參加亞運會?至少在一些講究體力體能的項目,比如田徑、游泳、籃球、單車、划艇等,身體條件較佳而且整體訓練較先進的澳紐,有力挑戰中國的地位,其實也是變相幫助中國進步。比如籃球項目,中國隊仗著身高優勢,即使技戰術在世界上只屬中等水平,一樣在亞洲大殺四方(最慘是即使沒有姚明甚至易建聯也一樣照贏),但多了澳洲及新西蘭之後,中國還這麼容易在亞洲稱霸嗎?中國還夠膽固步自封嗎?同樣在田徑及游泳項目,澳紐也可大幅提高水平,令冠軍的飛人飛魚更加實至名歸,而不是「池中無魚蝦自大」。
所以,要挽救重要性日漸低落的亞運會,不是花大錢搞個勞民傷財的開幕禮(否則屆屆北韓辦,應該最好看),反而澳洲是否來投才是關鍵。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三藩市巨人成為MLB冠軍

近幾年的美國棒壇,有點像老牌歌星紛紛回歸的香港樂壇,多支老牌勁旅重溫舊夢。繼波士頓紅襪隊和芝加哥白襪隊後,今年輪到三藩市巨人隊重拾光輝,雖然不像「雙襪」的等待時間那麼長,但也足足等了五十六年。
有人可能會說,總覺得巨人隊是屬於紐約的,不錯,紐約巨人隊這名家的確很順口!其實紐約真的有支巨人隊,不過卻是美式足隊。棒壇的巨人隊,本來也位於紐約,該隊上次奪得MLB冠軍時,還是叫紐約巨人隊,時為1954年。
紐約巨人隊在上世紀20年代初盛極一時,更是紐約市的第一個棒球王朝,也因此,當日本職棒組建第一支職業球隊時,也想到以巨人為名,成為如今的讀賣巨人隊。
不過到了1923年,巨人隊在紐約的地立逐漸被洋基隊趕過,到了40、50年代,紐約的棒球市場更被洋基隊雄霸了,當年同樣落戶紐約的巨人隊和布魯克林道奇隊,發現很難經營下去,於是在1958年齊齊西遷,成為如今的三藩市巨人隊和洛杉磯道奇隊。
道奇西遷後,曾奪得多次MLB冠軍,反觀巨人隊移居三藩市後,雖曾三度躋身決賽,卻是一冠難求,畢竟三藩市市場比同處西岸的洛杉磯細(道奇老闆真識揀),何況還要跟鄰居奧克蘭運動家隊爭奪市場,對經營球隊都是大考驗。今屆也是剛好幾位新人和別隊棄將發揮超水準,但能否長期保持強勢,筆者還是抱有疑問。
巨人隊奪冠後,老牌球隊只剩下克里夫蘭印第安人隊和芝加哥小熊隊還未重振雄風,特別是芝加哥小熊隊,已等了超過一百年,真的情何以堪!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錯誤的殺人答案

繼愛知縣上月揭發數學男教師,提問「殺童算術題」之後,日本學校又見「殺人」題目。日本東京都杉並區小學一名女教師,在給三年級小學生出的智力測試題,內容為:「姊妹三人中的大姊自殺後,為其舉行葬禮。二姊和小妹同時喜歡上出席葬禮的一名男子。二姊怎麼做才可以再次遇到該名男子?」其中一名學生回答:「二姊殺了小妹就可以(在葬禮中)再次遇見他。」該教師稱之為正確答案。
問題被揭發後,即引來不少道德的批評,但無論校方或傳媒,似乎都沒有發現另一問題:就是那個答案根本是錯的!那位自作聰明的二姐,最後會發現,她失去妹妹之餘,卻未能見到夢中情人。
因為我們不能假設那男子出席大姊的葬禮,便一定會出席妹妹的葬禮,可能那男子會大姊相識多年,才會出席葬禮,但跟妹妹只見過一次面,是否一定會出席呢?何況只是小妹喜歡那男子而已,可能那男子甚至沒有跟她攀談過,又怎會出席她的葬禮呢?
如此簡單的邏輯陷阱,竟然沒有人發現錯誤,原來大家都只懂把焦點放在道德問題,而忘記了講道理了!

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劉曉波獲和平獎

諾貝爾委員會頂住中國的強大壓力,頒發和平獎給劉曉波,實在勇氣可嘉!
沒記錯的話,劉曉波可是第一個手持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的諾貝爾獎得主,有中國人拿獎,實在可喜可賀,但劉得獎,正顯示中國政權還有極大的改善空間,想起又令人覺得可悲,心情實在矛盾!
而我們的特首,第一時間恭祝王光亞出掌港澳辦,卻對劉獲獎視而不見,真的好肉酸,一係你夠薑企出嚟鬧諾貝爾獎,我都仲會覺得你有Guts,而家咁,同縮頭烏龜有何分別?

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綜合運動會泛濫症

繼「香港一定得」點知唔得之後,事隔十年,香港又嚷著要申辦亞運會了!
在此不打算表態贊成還是反對,只是奇怪,為何現今全世界,都對「綜合運動會」趨之若鶩?
以全世界層面來說,每兩年有一次奧運會(夏季和冬季),還有大學生運動會、中學生運動會,青年運動會、世界運動會(跟奧運會不同,大家別混淆),今年新加坡又舉辦了青年奧運會,還有以前香港也曾參加的英聯邦運動會,近年新設的葡語系運動會,嘩!認真熱鬧。
而眾多地區之中,似乎又以亞洲人對綜合運動會最「迷戀」,我們香港才舉辦了東亞運不久,廣州又迎來亞運會了(別忘記,亞運也要分夏季和冬季),此外,地區性的還有東南亞運動會、中亞運動會、泛阿拉伯運動會(包括西亞與北非),分類型的有亞洲室內運動會(奇怪!亞運會沒有室內項目嗎?)、亞洲沙灘運動會(奇怪!亞運會沒有沙灘項目嗎?),不知何時會新設「亞洲室外運動會」或「亞洲草上運動會」之類?
綜合運動會泛濫,說穿了就是太多國家或地區想舉辦這類運動會,奧運兩年一次(冬季還有地域限制,總不成叫新加坡主辦冬奧吧?),僧多粥少,只好巧立名目。當然,他們會列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例如可以推廣體育運動之類……但問題是,單項運動會,例如世界田徑錦標賽之類,不是一樣可以推廣運動嗎?而且所耗的人力物力少得多,何必夾硬將風馬牛不相及的運動放在一起呢?正如美國人從來不會蠢到把三大職業運動(棒球、美式足球、籃球)放在一起,辦一個「世界職業球賽運動會」,因為這樣子不但分散注意力,也分散資源,實在不划算。
又有人說,綜合運動會可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大家也實在言重了,澳門前幾年一口氣主辦了東亞運動會、亞洲室內運動會及葡語系運動會,但我敢說大家更有興趣留意當地有哪些新賭場;新加坡剛剛才舉行完青年奧運會,究竟我們的體育新聞報道過幾多次?其實除了奧運會,其他運動會的「吸睛力」都有限,若非亞運會有中國因素,若非上屆東亞運我們是主辦城市,相信大家都不會有興趣觀看;正如美洲的泛美運動會,有體育大國美國,有實力不俗的加拿大、巴西、墨西哥,大家一樣興趣缺缺。
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最後得到的,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誰會贊成舉辦大型運動會?我只想到建造業(因為要興建大量唔等使的運動場),還有審批合約的官員……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網友推介我的新書

在網上看到有網友推介我的新書,甚感欣慰,作為作家,能夠獲得讀者的認同,即使只得一位,已是最大的成功感。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愛‧藍‧天
2010725日星期日
世界杯早巳告一段落,要談的亦早巳說過,不過世界杯期間,曾逛書店,買了本有趣的足球書,值得向球迷及非球迷推介.
初看書名的時候,有點抗拒,又是那些掛著通識的書名,坊間這些書名實在太濫,常給我有點混水摸魚,想承著新高中通識熱潮,吸人油水的讀本.
不過打開一看,發覺作者真的是個足球通,我兒時最喜歡的香港足球隊精工亦曾提到,不禁對這本書有點刮目相看.
我是個精明消費者,要我淘荷包買本書,定必試看書中其一單元,從目錄中見一篇文章十分吸引-足球顏色學:為什麼荷蘭是橙色兵團?作者提出一個問題,荷蘭國旗有藍白紅三色,為何球衣會選擇橙色?我身為荷蘭球迷,也給他難倒,正確地說,從未想過這有趣的問題.
書中不單提到荷蘭的球衣,更解釋了巴賽隆拿的球衣為何沒有廣告,這支打法細膩的球隊,球場可容納十萬人的西班牙勁旅,應是全球廣告客戶爭相拉攏的對象,為何球衣上只有UNICEF這個慈善團體的標誌,卻一個廣告也沒有,莫非巴塞真的財雄世大,對天方夜談的廣告費毫不上心?
一直以來,香港人對英格蘭國家隊都有點情意結,這可能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的緣故,足球早就給英國人引入香港這個昔日的漁村,另一方面,電視亦有傳播英超,球迷對英國球員特別熟悉,自然對國家隊多一點感情.可惜英格蘭國家隊又不爭氣,世界杯表現乏善足陳,令一眾球迷非常失望,曾有人提出過派出英倫三島的精英,讓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威爾斯的的球員,組成聯隊參加世界杯.不過問題來了,究竟這幾個xx蘭有什麼關係,她們不都是統稱英國嗎?若然全屬英國管治範圍的話,為什麼又會有不同的球隊代表出席世界杯.再想一去,開始有點混亂,究竟蘇格蘭,愛爾蘭,威爾斯是不同的國家,還是屬於地區?
英格蘭鍛羽而歸,傳媒曾提出讓曼聯領隊費格遜執掌國家隊帥印,不過你看完這本書後,你便會知道為何曼聯領隊蘇格蘭人費格遜在接受訪問時,一口決絶這個建議,斬釘截鐵地說這是沒有可能的!這緣於蘇格人和英格蘭人祖宗的歷史.
足球不單涉及兩地人的歷史和恩怨,亦涉及宗教,蘇格蘭兩支傳統勁旅,格拉斯哥流浪和些路廸
(懷疑傳媒因不懂CELTICS這個字的正確讀音,而誤譯這球隊的中文名稱),每次對戰,例必轟動,原來些路廸曾經清一色選用天主教徒為球員,而格拉斯哥則堅持不選用天主教教員,為何兩大宗教勢死水火,這是我曾經感到疑惑的問題,小時候曾於腦海中盤旋過,可惜當時無瑕探究,現在謎底終於給解開了.
另外對於中國國家隊,作者亦提到為何國足總不能像其他體育項目一樣,達到世界級水準,相反,還每況如下,成為世界的笑柄,誠如作者所說,你未必一定要同意他的說法,因為這只代表他的想法,不過我看完這書後,就覺得比看本界世界杯賽事精采得多.

http://simon626.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_25.html

網友推介我的新書

在網上看到有網友推介我的新書,甚感欣慰,作為作家,能夠獲得讀者的認同,即使只得一位,已是最大的成功感。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愛‧藍‧天
2010725日星期日
世界杯早巳告一段落,要談的亦早巳說過,不過世界杯期間,曾逛書店,買了本有趣的足球書,值得向球迷及非球迷推介.
初看書名的時候,有點抗拒,又是那些掛著通識的書名,坊間這些書名實在太濫,常給我有點混水摸魚,想承著新高中通識熱潮,吸人油水的讀本.
不過打開一看,發覺作者真的是個足球通,我兒時最喜歡的香港足球隊精工亦曾提到,不禁對這本書有點刮目相看.
我是個精明消費者,要我淘荷包買本書,定必試看書中其一單元,從目錄中見一篇文章十分吸引-足球顏色學:為什麼荷蘭是橙色兵團?作者提出一個問題,荷蘭國旗有藍白紅三色,為何球衣會選擇橙色?我身為荷蘭球迷,也給他難倒,正確地說,從未想過這有趣的問題.
書中不單提到荷蘭的球衣,更解釋了巴賽隆拿的球衣為何沒有廣告,這支打法細膩的球隊,球場可容納十萬人的西班牙勁旅,應是全球廣告客戶爭相拉攏的對象,為何球衣上只有UNICEF這個慈善團體的標誌,卻一個廣告也沒有,莫非巴塞真的財雄世大,對天方夜談的廣告費毫不上心?
一直以來,香港人對英格蘭國家隊都有點情意結,這可能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的緣故,足球早就給英國人引入香港這個昔日的漁村,另一方面,電視亦有傳播英超,球迷對英國球員特別熟悉,自然對國家隊多一點感情.可惜英格蘭國家隊又不爭氣,世界杯表現乏善足陳,令一眾球迷非常失望,曾有人提出過派出英倫三島的精英,讓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威爾斯的的球員,組成聯隊參加世界杯.不過問題來了,究竟這幾個xx蘭有什麼關係,她們不都是統稱英國嗎?若然全屬英國管治範圍的話,為什麼又會有不同的球隊代表出席世界杯.再想一去,開始有點混亂,究竟蘇格蘭,愛爾蘭,威爾斯是不同的國家,還是屬於地區?
英格蘭鍛羽而歸,傳媒曾提出讓曼聯領隊費格遜執掌國家隊帥印,不過你看完這本書後,你便會知道為何曼聯領隊蘇格蘭人費格遜在接受訪問時,一口決絶這個建議,斬釘截鐵地說這是沒有可能的!這緣於蘇格人和英格蘭人祖宗的歷史.
足球不單涉及兩地人的歷史和恩怨,亦涉及宗教,蘇格蘭兩支傳統勁旅,格拉斯哥流浪和些路廸
(懷疑傳媒因不懂CELTICS這個字的正確讀音,而誤譯這球隊的中文名稱),每次對戰,例必轟動,原來些路廸曾經清一色選用天主教徒為球員,而格拉斯哥則堅持不選用天主教教員,為何兩大宗教勢死水火,這是我曾經感到疑惑的問題,小時候曾於腦海中盤旋過,可惜當時無瑕探究,現在謎底終於給解開了.
另外對於中國國家隊,作者亦提到為何國足總不能像其他體育項目一樣,達到世界級水準,相反,還每況如下,成為世界的笑柄,誠如作者所說,你未必一定要同意他的說法,因為這只代表他的想法,不過我看完這書後,就覺得比看本界世界杯賽事精采得多.

http://simon626.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_25.html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香港與巴塞隆拿

西班牙捧盃,更多人視之為巴塞隆拿的勝利!西班牙正選十一之中,有七人來自巴塞隆拿足球會(包括世界盃前轉會的韋拿)。
當愈來愈多人高呼香港要跟中國進一步融合之時,不融合就會被邊緣化之時,巴塞現象是否值得我們反思?
當香港變得跟中國一模一樣,變成中國無數大城市的其中一個,香港還有甚麼價值呢?
巴塞卻不同,他們當然是西班牙家庭的其中一員,與西班牙的主體保持緊密的聯繫,但同時又保有自己的獨特的文化、性格,於是,作為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不會完全活在首都兼第一大城市馬德里的陰影之下,他不但沒有被西班牙的主流社會排擠,反而擴闊了自身在國際上的地位。我們會記得,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區有個大城市叫巴塞隆拿,但誰會知道,法國第二大城市叫里昂?
於是,當我看見香港警察做事風格愈來愈像內地公安,當我看見內地富商在港的影響力愈來愈大,當我看見香港的豪宅變成的內地富豪的專利,香港不再是我認識的香港,不少短線的人更因此而沾沾自喜,我反而憂心不已!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梁文道提到我的作品

我的新書《跟著足球學通識》出版已有一個月,但坊間沒甚迴響,有點失望。然而某日看報,發現梁文道在文章中也提到我的新書(雖然印錯了書名,但應是手民之誤),甚感欣慰。素聞梁文道愛書如命,想不到連我這種名不經傳的作者,他也不放過,果然名不虛傳。
由於梁在內地的影響力,以致一些內地網站也有轉載,真的想不到啊!

梁文道:足球需要團隊,而非集體

【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最初它是匹神秘的黑馬,最後它卻成了被人嘲諷的陪跑份子,這支北韓隊在世界盃決賽週的命運也未免起落得太厲害了。就在葡萄牙以七比零的差距擊敗北韓的那天晚上,被認為是中國頭號「朝粉」的北大中文系教授孔慶東(雖然孔教授拒絕「朝粉」這個稱號)很憤慨地發表了一篇博客,指摘大家老把政治和足球混為一談的不是,堅持北韓之敗只是敗在戰術錯誤,與政治完全無關。

他說得對,北韓的確犯下了非常嚴重的戰術錯誤,對着世界排名第三的葡萄牙,它竟然敢打一場開放的進攻足球。被人連灌兩球之後,它不只不鞏固後防,反而急着進球,於是形成了更大的漏洞,最後血流不止,結局悽慘。

然而,這個錯誤是怎樣造成的呢?為甚麼北韓隊會放棄首場對付巴西時的保守打法,轉採有前無後的攻勢戰術呢?後來,我們才曉得其中一個理由是他們背後的眼睛。在第一場賽事裏面,北韓竟然能在足球王國身上取得入球,於是親愛的領導人信心大增,破天荒地批准現場直播,好讓北韓全國人民目睹祖國的驕傲。既有家中父老盯着瞧,北韓隊就不好意思龜縮了;再加上之前嚐到了小甜頭,這一回他們焉能不入虎穴?簡單地說,北韓確實輸在錯誤的戰術選擇,可是這個選擇的理由卻是徹頭徹尾的政治。換了第二個國家,每場球賽天天直播有如家常便飯,領導人和鄉親也不會不知深淺地把寶全都押在你身上,這種慘劇還會這麼容易發生嗎?換了第二支隊伍,每個球員都曉得天地之大,都明白國際一線球隊的真實水平,他們還會如此盲目地高估自己的能耐嗎?

最讓人意外的,是這支北韓隊的意志原來居然很脆弱;被人踢進兩球之後,後防潰散得比其他任何一支球隊還快。最後一場對着科特迪瓦,它甚至連隊形都保持不住,人人各自為政,防守線的漏洞就像窗花一樣,處處留空。為甚麼一個以精神意志見稱,以集體主義聞名的國家會出了這麼一支精神渙散陣式鬆散的球隊?北韓有本事叫十幾萬人演一齣精準如機器的《阿里郎》,卻不能讓十一個人互相配合彼此補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反觀它在政治上的死敵美國,不僅能在落後兩球的局勢下力挽狂瀾,還差點反敗為勝;甚至越打越緊密,完全展現出了團體運動的風格。美國難道不是一個標榜個人,散漫虛無的國度嗎?

最近讀高立的《跟着足球學通說》,才知道足球史上有「共產謎團」一說。所謂「共產謎團」,指的是冷戰時期共產陣營在各項運動上皆有出色表現,唯獨足球總是不能攀至頂峯。雖然蘇聯在 1960年曾經拿過歐洲國家盃冠軍,可當年西歐列強紛紛缺席,所以這個冠軍的成色未免不足。而且「更有趣的是,東歐集團最接近世界盃冠軍的球隊,都是出自若即若離的邊緣地帶,例如五十年代幾乎脫離華沙公約的匈牙利(蘇聯進兵匈牙利後,一眾球星離國,強盛的匈牙利從此衰落)、六十年代『布拉格之春』前後的捷克、七十年代團結工會開始崛起的波蘭」。更不用說最遠離蘇聯,相對獨立比較開放的南斯拉夫了。至於最緊跟老大哥路線的東德,它在多種單人運動上都能橫掃全歐;反而足球硬是比不上西德。這個謎團真的只是巧合?

恐怕不是。高立指出了足球這種運動的特點是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九十分鐘除了中場就幾不停頓。在教練不能時時下達指令的情況底下,規規矩矩,不懂得靈活變通的球員根本不可能打得太好。也許這就是「共產謎團」的答案了。
 
我們還可以深入下去,把一般人所說的「團隊」分成兩類;一類是機械的服從的,另一類則是有機的自發的;前者的基礎在於命令,後者的基礎在於合作。靠領導命令來運轉的團隊可以形成幾萬人一浪接一浪的人浪大會操,其動作絲毫不亂,宛如一體。可惜的是,足球畢竟不是萬人操,光靠服從和紀律是絕對撐不起一支好球隊的。

德國的麥士.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圖馬塞羅( Michael Tomasello)在《我們為甚麼合作》( Why We Cooperate)裏面把合作視為人類所有社會機制的基礎。他所說的合作細微而日常,從一個人為另一個雙手捧着東西的陌生人開門,到一輛車停在路上好讓行人穿越馬路,全是人類互動合作的好例子。這些行為都沒有及時利己的好處,也都沒有老大哥和任何更高權威的臨場指揮,可是人們照做不誤,而且還預期他人也會如此對己。一個社群的成員如果長期習慣並且善於這種互動,就算少了剛性的律則與領導的指示,他們也能在某些特殊情況底下隨機應變,合作互助。比方說天災來臨,他們可以迅速進入狀況,瞭解彼此長短,然後形成一套亂中有序的分工流程,該搬石頭的搬石頭,該跑腿的跑腿,不必亂做一團等人打救。

足球隊正是這種團隊的典型。圖馬塞羅指出所有的「社會遊戲」都要求參與者具備「角色中立」的能力。例如足球,一個人當前鋒但不必把自己的功能鎖死在前鋒的角色,一旦情勢需要,他必須立刻擔當起後防的任務;反之亦然。角色是存在的,可是我不必把自己限制在任何一個角色裏面。而「角色中立」則有賴於每一個隊員都有獨立判斷的腦袋,都有微調教練指令的自由和勇氣。球場上的變化無窮無盡,再周詳的部署也無法預估一切意外。球員們必須自己應變,而且衷誠合作。

可是,一個斬斷了所有人的橫向聯繫,只保留縱向階層關係的社會有可能孕育得出這種自發的合作嗎?更大的問題是合作不能沒有互信。一個球員有時候會故意漏掉一個經過腳下的球,因為他確信後頭還有另一個隊友,而他的機會要比自己更好。正如一個老人不怕自己過馬路,因為他相信每一個駕駛者都會當心在意。假如這個社會人人互相監視,每天都得提心吊膽地提防他人,合作又該從何說起呢?前東德的情報機關「史塔西」可以把五十分之一的國民發展成線人,不過他們就是不能在綠茵場上擊敗西德。

所以我們不該問為甚麼崇尚集體主義控制對外交流的北韓會打不出球場上的團體戰;因為一個凡事依靠上級指示,把個人消融在集體之中的國家恰恰是不可能踢好足球的。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世界盃啟示錄

世界盃曲終人散了,一屆沉悶的賽事,不過也讓人有一些啟發的。
一‧正如NBA的魔術手莊遜說過,贏取冠軍要靠三樣東西:防守、防守和防守。這在足球似乎也通用,阿根廷有前無後的打法,結果遭遇大敗;西班牙的控球的確很好,但也是歷屆入球最少的冠軍隊;荷蘭摒棄了進攻式足球,反而能相隔22年後再入決賽;決賽是史上其中一場最污穢的決賽,破紀錄的不是入球量,而是球證出示紅黃牌的數字,荷蘭球員的穿心腿,令一向欣賞荷蘭的我也搖頭不已。
二‧大家似乎忘記了,世界盃是一項短途賽事,最多只踢七場,跟聯賽的數十場不可同日而語,而且緊接漫長的球季之後進行。歷史也顯示,不少球隊主力,在聯賽已筋疲力盡,在世界盃已成強弩之末,相反,在世界盃表現一鳴驚人,後來在聯賽卻不再有驚喜,因為兩者的性質有別,於是,競爭最激烈的英超,大部分球員表現皆未如理想,反而平均水準較遜色的德甲,競爭較低,又有歇冬期,球員反而有好表現。最極端的例子是02年的朗拿度,由於養傷一段長時間,在世界盃可以逸待勞,射入自70年以來最多的8球紀錄。
這種情況其實在棒球界也一樣,公認水準最高的美國MLB,在世界經典賽(相等於棒球界的世界盃)卻沒甚表現,不要說美國,連擁有大量美國職棒球員的多米尼加、波多黎各也令人失望,頭兩屆的決賽隊伍(日本和古巴、日本和韓國),美國職棒球員十隻手指數得晒,但我們會說日本職棒賽力更勝美國嗎?當然不會。
所以大家或許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世界盃已不是世界最高水準的足球賽了,其平均水準已被歐聯超越。世界盃的重要性,更多源於其四年一度,因此大家覺得更珍貴。
三‧有重心的球隊表現往往表現較佳,因為不用培養默契,於是,我們可見西班牙有七位主力來自巴塞,德國近三季成績都比我們預期好,正是因為不少球員來自或曾効力拜仁,英格蘭成績較佳的時期,就是以曼聯球員作主力的時期。《足球小將》式由各隊一兩位精英組成的球隊,只是「明星隊」,卻不是爭標的理想組合。
四‧青訓還是最重要的,當英超球會只懂花錢買球員,國內還哪有年輕球員可接班?西班牙和荷蘭擁有成功的巴塞及阿積士青訓系統,因此出色球員源源不絕。
五‧當決賽是由阿積士系統球員出戰巴塞系統球員,全世界有一個人最高興,他就是曾効力這兩隊,並為其後來發展出力甚多的球王--告魯夫是也。

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加爾文派是新教教派

資深球迷會知道,過去荷蘭往往與內訌、將帥不和及球星勾心鬥角等,結下不解之緣。……究竟荷蘭和西班牙那一隊會歷史性奪得世界盃?本欄見報之時已揭曉。有人亦從荷蘭文化深層結構,去解釋這個內訌不解之謎,說這源於荷蘭工人階級的獨有文化,他們喜愛辯論和拗頸,因為他們大都信奉天主教中的卡爾文教派,而這個教派叫信徒自己去讀經,而不一定要通過僧侶來求道。
結果養成荷蘭人一種喜愛挑戰權威的性格。球員永遠七嘴八舌,對球隊的戰術和踢法指指點點。」--蔡子強的《荷蘭內訌傳統》
在7月12日《頭條日報》,蔡子強分析荷蘭歷來內訌歷史,深入淺出,實在是令人獲益良多,但問題是,蔡子強說荷蘭人大多信奉天主教的卡爾文教派,似乎有點問題,以我所知,卡爾文教派是屬於新教(即基督教)而非天主教,當年荷蘭人要脫離西班牙獨立,其中一個原因正是由於西班牙是天主教國家,在當年的北方省(即今日荷蘭一帶)迫害新教徒。以蔡兄之博學,應該不會不認識這段歷史,想必是一時手民之誤而已。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寫在世界盃決賽前--荷蘭與西班牙的歷史宿怨

決賽兩雄出台後,我等了幾天,都不見有傳媒講到荷蘭與西班牙的歷史關係,那只好由我來說說吧。
看地圖,荷蘭與西班之間隔了比利時和法國,很難看出兩者曾是一個國家。話說在中世紀之時,低地國家有很多諸侯領地,到了十六世紀初,他們都被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統一起來。
1556年帝國皇帝卡爾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退位,將西班牙和低地(被稱為北方省)分給他的兒子腓力二世,將奧地利等其他地區以及哈布斯堡王朝正統分給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從此,北方省就屬於西班牙王國。
但是,低地和西班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地方,不計種族和語言,單單是宗教已令兩地之間出現鴻溝。西班牙是天主教國家,而北方省卻信奉新教,何況西班牙國王厲行中央集權,與北方省崇尚自由的風情大不同。1568年,由於西班牙國王的中央集權和對新教的迫害,北方省終於爆發反抗西班牙的八十年戰爭。1579年,北方省中的七省(即現在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區域)成立了烏得勒支聯盟,共同反對西班牙統治。經歷多年慘烈的戰爭,直到1648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才簽訂《明斯特條約》,承認低地的獨立。
爭取獨立時,荷蘭人邀請奧倫治親王「沉默者」威廉一世領導革命,獨立後成立的共和國,國家元首(護國主)也一直由奧倫治家族擔任。奧倫治,英文就是Orange,所以橙色在荷蘭一直有特別的地位,在共和國時期,國旗一直採用橙白藍三色,後來才因橙色不易辨識而改為紅色。而荷蘭國家隊的顏色,也正是橙色!今天荷蘭身穿橙衣與西班牙爭逐世界足球王者寶座,也算是跟獨立歷史作呼應吧。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體育與禁慾

世界盃決賽舉行在即,又有傳媒拿禁慾的來大做文章!屆屆做一次,真係你唔悶我都悶。
大佬!美國洋基隊的棒球教頭史丹格(Casey Stengel)早在50年代已講過一句名言「球賽前夜與女人在一起,對球員表現無害;整夜不睡去找女人,那才有害。」真係一錘定音,仲有乜好拗?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致盧峯:球星為何貨不對辦?

大家試想想,一位領取高薪的員工,每天為了保住這份厚職,日日埋頭苦幹,盡忠職守,終於完成使命,以為可以休息一會之際,卻接獲通知要去做義工,還是一份要求極嚴苛,可不能有半點閃失的工作。諷刺的是,即使那人把公司指派工作做得妥妥當當,甚至公司老闆也讚不絕口,但只要他做義工時表現欠佳,即時被認為不值得領取高薪,這是不是有點奇怪呢?

對!以上正是當今足球明星的寫照,這些球星,的確領取令人眼紅的薪金,但他們有否像美國NBA球員那樣,一簽長約便擺爛呢?看看朗尼、C朗、卡卡和美斯在球季的表現,大概沒有人敢說他們物非所值吧。對於付鈔票給他們的球會來說,應該也不會有怨言。
但問題來了,當他們已經盡了「職業道德」,完成了自己受薪的使命,在球季後,他們還要為國出征,參與可能是世界上最激烈的賽事,我們卻以其薪金來衡量他在這份「非受薪」的工作,而且反過來影響了他們工作上的評價,這不是本末倒置嗎?例如蘋果專欄作家盧峯便寫道:
「原來最大的投機泡沫或貨不對辦的不是豪宅、科網股、荷蘭鬱金香、次按票據,而是所謂的超級足球巨星。
這是看過今屆世界盃大部份比賽後最大的感覺。
葡萄牙的C朗拿度,阿根廷的美斯,巴西的卡卡,英格蘭的朗尼,西班牙的費蘭度托里斯,法國的列貝利等,位位身價都以千萬歐元計,位位的年薪都在八位數字以上。若再加上各種各樣的贊助、分帳收入,他們一年的收入比大部份職業足球員二十年的足球生涯加起來還要多一大截。……可是在世界盃的賽場上,這些超級巨星的表現卻不過爾爾。……我不知道超級巨星的身價是如何定的,唯一知道的是他們的表現與薪酬收入不相稱!!」
很奇怪信奉市場經濟的盧峯會這樣說,在自由市場之下,一個球員假若貨不對辦,應該很快便在市場消失了。這些球星能夠獲得眾多球會垂青,自然有其價值。
不過,即使他們再高薪,他們也是人而已,我們不能把他們視作超人,例如朗尼,受傷之前,幾乎曼聯每一場賽事皆披甲上陣,到了季中我已在想,他怎能捱到季尾?要求他整季都保持佳態,又是否有點強人所難?這還不計他要到一個全新的環境,與一班新的夥伴建立默契。
或曰,昔日比利、碧根鮑華、馬勒當拿為何又可以在球會及國家隊賽事皆表現出色?然而,今天球會賽事的頻密程度絕非當年可比,而激烈程度及對體能的要求,兩者更不可同日而語。
這正是現今足球的詭異之處,球員既要為球會賽事疲於奔命,又要為國家隊効命,蠟燭兩頭燒,當然更容易燒盡。反觀美式運動如NBA、棒球及美式足球便沒有這問題,即使NBA球星也要打奧運和世界賽,但這項賽事競爭比不上NBA,而且季中又不用徵召踢甚麼熱身賽,燃燒的速度也明顯比足球員慢。美式足球不但沒有甚麼國際賽,而且幾乎硬性規定每周打一場,就是為了保護球星。
作為一名球迷,當然希望看到精彩的賽事,對朗尼、美斯、卡卡加C朗合共在世界盃只入1球(還要是對北韓)也感到納悶。但看到他們一周往往踢兩場賽事,由8月踢到6月,也知道這些錢的確不易賺!若他們在為國爭逐光榮時,也能有水準以上的演出,那是Bonus,而不是Must!

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英格蘭足球並沒有衰落

一如預期,英格蘭出局了,作為堅定的英格蘭粉絲,我只失落了一晚,翌日便沒事了,畢竟,看到他們今屆的表現,即使過了這關,也很難相信他們能走多遠。
我也相信英格蘭上下都很「滿意」這戰果,因為與其要被淘汰,至少現在可以大大聲把責任推給球證,就像歷屆世界盃,英格蘭球員都不用負責,因為每次出局都只因一些「意外」:86年敗給「上帝之手」、90年及06年敗於十二碼、98年敗於施蒙尼的「詭計」、02年敗於朗拿甸奴的「幸運」遠射,94年無得賴,於是只好找領隊泰萊祭旗。
而且今屆以後,德國再不能用66年的「溫布萊入球」大造文章了,因為一切都本利歸還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用今日的科技,也無法肯定當年英格蘭那球是否入球,但今屆英格蘭那球,卻是百分百入白界的,兩者其實不應混為一談。)
每一屆當英格蘭出局之時,總會有慨嘆,為何英格蘭足球愈踢愈差?真的嗎?其實未必,根據《足球經濟學》的數據顯示,英格蘭每一任領隊,即使被評為最差勁的泰萊和麥卡倫,任內球隊的戰績都相差不大,再看看世界盃的戰績,由82年開始,除了94年那屆未能躋身決賽周外,其餘都很「穩定」,總能在小組出線(雖然每次都很驚險),又總是未能打入決賽,成績介乎十六強與四強之間,其中又以八強次數最多(4次),換言之,英格蘭足以成為最好的十支球隊之一,卻未必是最好的四、五支球隊。
英格蘭足球的位置,不是跟這個國家的位置差不多嗎?是G8成員國,但肯定當不了G2。再看看人口,在足球發達國家之中(即不包括中印美俄),英國的人口要比德國、巴西和少,大概跟意大利和法國差不多,但別忘記英國還要分成四支球隊(當然,這是英國人自已要求的,可不能怪責別人)。正如人口不足荷蘭,即使天才球員輩出,但總是贏不了世界盃冠軍,證明小國寡民可能是道家的理想國度,但肯定不是足球的理想烏托邦。
大家對英格蘭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源於兩點:一‧我們曾是英國的(海外)子民,二‧英格蘭的確曾是世界球壇的霸者。關於後一點,大家似乎忘記了,那時英國也是世界強權,而足球也是由這個國家四處傳揚出去的,佔有發展上的先機。
正如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所說,昔日的大英帝國是超出了她應有的影響力,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並非衰落,而是回到這個國家人口及資源所應有的位置而已(大意),英國足球也是同一道理,她並沒有「衰落」,昔日的強盛並非「常態」,是歷史的「偶然」,現在英格蘭的位置,才是其真正實力的展現。
當然,我不會因為英格蘭並非世界最強而離棄她,因為世界球壇有了英格蘭,才特別有趣,正如南非世界盃,假如沒有了英德之戰,十多廿年後,大家還會有記憶嗎?

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英格蘭足球的原罪

德國輸波了,大家哎吔一聲,意大利連續兩場和波,大家嘆息一句,法國隊兩戰只得一分,大家譏笑一會,但惟獨是英格蘭,世界盃首二戰皆和波,和意大利一樣,但迴響卻大得多。其實早在首戰龍門失手導致由贏變和,電視便一再重播又重播,大家講完一次又一次,更號稱「世紀甩手」(咁誇!),這次失手的確核突,但即使在世界盃,也肯定不是最核突的一球,但得到傳媒如此「關注」,原因只有一個,失手的是門將來自英格蘭!
第二場,英格蘭的確踢得很差很差,作為英格蘭球迷的我也搖頭嘆息,身旁的「反英格蘭躉」自然更是雀躍不已,因為他們再一次透過「成功」批死英格蘭而成為「識波之人」。
在英超,有些人捧強隊車路士曼聯,但同樣有人支持實力稍遜的韋斯咸熱刺,從來沒有人取笑支持韋斯咸熱刺的人「唔識波」,然而一換到國際舞台,一眾英格蘭球迷一待英軍出局,便要面對眾人指控:「嗱!我都話英格蘭實力一般架啦!你唔識波先至會支持英格蘭啫!」
問題來了,從來沒有法例規定,球迷一定要支持最出色的球隊。喜歡一支球隊,從來是很個人的事,有人因為住在該市,愛屋及烏,有人因為該隊球迷款式靚,當然也有人因為該隊有位靚仔球星,我認為,依據實力來捧球隊的人,不見得比依據地理位置甚至盲目支持球隊的人更高級!我甚至覺得,依據實力追捧球隊,那還有忠誠可言嗎?這種球迷,不過是見異思遷的功利主義者而已!
換個角度看,若人人皆依據實力來捧球隊,那麼豈非只得一兩隊有球迷?人人西瓜倒大邊,這種賽事還有甚麼可觀之言?
然而,一切涉及英格蘭的,都不再是那麼理性。不知由何時開始,英格蘭球迷成為一種「原罪」。
這種「原罪」,源於英格蘭是「足球誕生地」,現代足球正是由英國向四方擴展,於是大家期望他們像發明籃球和棒球的美國(其實「籃球之父」萊史密夫是加拿大人,棒球是由英國板球變化而成),又或是柔道、空手道的起源地日本,永遠有能力在那個項目爭雄。
而且,基於英國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歷史原因,加上英超愈辦愈成功,令英格蘭球迷遍布全球,因而也出現強烈反彈,情況就如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形成獨霸局面之後,也有人「睇唔過眼」,把美國視作全球最大公敵。更何況,英格蘭獲得的支持,與其實力根本不成正比,那反彈自然更加強烈。
於是,在可見的將來,英格蘭球迷仍然要忍受球賽結束後,面對冷嘲熱諷的處境,而且年復一年,每兩年一次,永無止境……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終於在書局找到它!

我的新作《跟著足球學通識》早於上周已印好,但走遍全港書店,還未找到其蹤影,心想:難道沒有書局肯入貨,難免有點擔憂!
幸好這個星期,新書終於出現在各大書局了,其中油麻地的中華書局還擺放在櫥窗的當眼位置,與一眾足球書籍放在一起,大概是因為世界盃效應吧。不過先旨聲明,我這本新書是講足球和通識,絕非為叼世界盃光而急就章推出的作品啊!




在另一間書店,我的新書與莫逸風新作《足可圓夢II》放在一起,旁邊還有呂大樂的作品,實在與有榮焉。

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歐豬五國與世界盃

好邪!世界盃初賽第一輸打完,「歐豬五國」拿了一張不及格的成績表,愛爾蘭因亨利手球連決賽周都無得打,其餘四國,希臘竟然輸畀韓國,意大利同葡萄牙都未能贏波,已經令人驚訝,但連被不少人吹捧上天的西班牙都爆大冷敗於瑞士,更令專家們大跌眼鏡。
埋單計數,四個國家合共只取得二和二敗,一勝難求,比東亞國家的二勝一敗(那一敗還要僅敗給巴西)還要遜色,似乎經濟的陰霾也蔓延至球場上。
回看21世紀直到金融愛嘯爆發之前,也是「歐豬五國」最風光的時期,期間舉行的五次足球大賽(2000年、2004年、2008年歐洲國家盃、2002年及2006年世界盃),「歐豬五國」合共贏得三冠二亞的佳績,嚇死人,再跟今屆相比,變化之大,的確叫人慨嘆世事無常!
由此可見,足球與政治經濟,並非完全沒有關係,畢竟一個地方國運佳,也反映在球場上,球員往往較有氣勢,較有自信,韓國球員那種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的眼神,就是最佳證明。當然,這也絕非千古不變的「定律」,否則我們就不能解釋何必被孤立經濟又差的北韓,能夠打得如此出色啦!哈哈!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跟著足球學通識

我的第二部作品《跟著足球學通識》,終於趕得及在世界盃開鑼前出版,這天前往次文化堂,把新書捧上手時,真的很感動。也希望大家多多捧場,書店現已有售,如找不到,可向次文化堂查詢。
寫這本書,真的一波三折,原意是寫「跟著球賽去旅行」,以旅遊為主,不過發現相片不太理想,出版社便擱置了,後來我決定把整本書重寫一次,並改了角度,便產生了這本新書。也希望大家在觀看世界盃之時,不要只著眼於球星有幾靚仔有幾好波,又或是只顧者賭波,而是透過足球這項全球化的運動,從而認識世界。
至於封面方面,也拍攝了好幾次,近期陽光不是太理想,拍出來總是差了一點點。
在此要感謝次文化堂,感謝他們的耐性,也感謝他們的幫忙,實在無言感激!
次文化堂
地址:九龍西洋菜街5號好望角大廈10樓1009室
          RM1009, Goodhope Building, 618 Nathan Road, Kowloon
網址:www.subculture.com.hk
電郵:webmaster@subculture.com.hk
電話:2780 5615,  2780 5625

2010年5月6日 星期四

成功的世博

今屆世博,的確十分成功。
世博的口號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今屆世博的混亂場面,差勁的管理,正是一個示範甚麼是不美好城市,成為反面教材。
它告訴大家,一個美好的城市,要有創意,不會只懂抄襲,然後還要厚顏無齒地死撐……
它告訴大家,一個美好的城市,市民不會只懂一味起哄,盲目地衝搶,完全不知秩序為何物,完全不理公德……
它告訴大家,一個美好的城市,設計師不會只追求宏偉的地標式建築,而是細心地照顧用家的需要……
它告訴大家,一個美好的城市,前線工作人員要有充足的訓練,要有耐心,而不是一不對勁就發了瘋般……
它告訴大家,一個美好的城市,決策者不會只懂出風頭,盲目追求數字上的威風,而將鎖碎但往往最貼身的事物拋諸腦頭……
感謝世博,令我們更加明白,怎樣的成市才能讓生活更美好。

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歲月神偷的蝴蝶效應

任達華憑《歲月神偷》首奪影帝,而此片還獲得最佳編劇在內的其他三個獎項,若以成本來計算,此片更勝《十月圍城》,成為本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大贏家。
不過,在柏林獲得水晶熊獎之前,若有人預測到這齣電影票房可達二千萬,可在金像獎滿載而歸,甚至挽救了一條街,肯定被笑是癡人說夢。事實上,此片的名字有點「趕客」(好80年代),較「正常」的預測,是本片最好也不會收多過二百萬,然後無聲無息地落畫……
改變一切的,無可否認就是柏林影展,而這個水晶熊獎,說穿了不過是一群小孩子選出來的獎項而已,相信連當地的小孩子都想不到自己的心水之選,最後竟令一齣沒人留意的電影變成票房奇蹟,影響金像獎評審的口味,甚至政府決策。這令我想起著名的「蝴蝶效應」:「亞瑪遜的蝴蝶拍一拍翼,德州便會颳起颶風。」
轉念一想,假如該片在上海電影展奪得最佳電影,會否有同一效果?相信大家都的結論都是No,換言之,德國小孩的影響力還勝過中國的專業影評人。人人說中國崛起,但一件小小的事件,就足證香港人還是崇洋,而中國的影響力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杜克魔咒

杜克大學擊敗黑馬畢拿,奪得今屆NCAA冠軍,杜克的K教練成為NCAA史上四奪冠軍的三名教練之一。當然,UCLA的伍登十奪冠軍的紀錄,是沒可能追貼的,但K教練能追平傳奇教練魯普(肯塔基大學),已是難能可貴,尤其是如今要奪冠比五、六大年代難上不知多少倍。
不過杜克大學成績雖好,卻不能抹殺一個事實,就是大部分杜克大學球員,進入NBA後,表現都不如預期,甚至令人失望。
但是《蘋果日報》在杜克大學奪冠後,即時「擦晒鞋」,稱杜克大學球員好使好用,便予人見風轉軚之感,該文說:「杜克大學出產過的名將如雲,歷年約有50名球員被NBA球隊選上,現役部份球員如希爾、保沙、柏迪亞、列迪克、白蘭特等,俱是球隊重要成員。不少NBA球探或總經理,都對K教練的子弟兵推崇備至 。 」
有無搞錯!雖然杜克大學球員不像禮特領導下的印第安納大學球員,NCAA時一條龍,NBA時一條蟲(唯一例外是湯瑪士),但跟同州的北卡大相比,杜克大學明顯遜色得多,北卡大近廿多年出產過米高佐郭、華萊士、史達候斯、卡特、占美臣、費頓等球員,一字排開嚇死人!至於杜克,早年費利已是一個笑話,「夢幻一隊」唯一大學球員列拿也令人失望,唯一耀眼的希爾後半段籃球生涯卻飽受傷患困擾。
近年也好不了多少,白蘭特是當年選秀狀元,但近年表現未如預期,列迪克是最佳大學後員,如今淪為後備,而且沒有一位杜克大學球員能成為NBA球隊的領軍人物,這也形成所謂「杜克魔咒」。今屆冠軍隊的多名主將,也不被看好在選秀能躋身前十位,由此可見,杜克球員在NBA的量方面不算差勁,但質方面卻未如理想。當然,也可以反過來看,杜克球員都不是甚麼驚世天才,但在K教練英明領導下,得以發揮團隊精神,打出超水準,但一離開K教練,轉到較注重個人才能的NBA,立刻打回原形。

2010年4月6日 星期二

泰國與國泰

近期泰國政局又出現動盪,甚至佔據旅遊區,令部分旅行團被迫更改行程。
這種行為,當然不值得鼓勵,但回想起來,紅衫軍幹的事情,不正是前年黃衫軍的翻版嗎?而且黃衫軍似乎做得更激,因為前者也只是令遊客不能逛商場而已,但封鎖機場的黃衫軍卻是令遊客不能回國(甚至間接令多名遊客雨中趕往其他機場而撞車而死),假如泰國軍方、法院及政府當年不處罰黃衫軍領袖(當然不會啦,現今政府正是因黃衫軍「協助」而上台的),如今有哪有資格批評紅衫軍呢?
當然,有人會反駁,指當年政府貪污腐敗,才被迫「起義」,但問題是,人人都會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在民主社會,選票便決定一切,不能因選舉落敗,但指責人家有問題,而用激烈手段去改變某些事實,而用不相干的遊客做人質(我真的覺得當年封機場的行為是拿遊客作籌碼),更是絕不應該。
情況就如的士司機動輒把車輛停泊在中區或機場,無論如何有理,我也一定反對。否則人人都因為某些自覺合理的訴求,隨意做一些過激行為(特別是影響其他人生活的行為),後果不堪設想。
正如呂大樂批評較早前衝擊立法會的行為,他的見解是這樣的:「我的提問很簡單:假如當晚發生的是由親中和建制派搞出來一模一樣的行動,來衝擊一個以泛民為大多數的議會,我可以接受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否定的原因是,從制度的角度考慮,我們不應以參與行動的人士及團體的意識形態來判斷什麼是可以或不可以;制度、秩序、規範的建設不能以選擇性的方法來處事。這也就是說,假如我認為當晚所發生的一切行動均可接受,那麼我也應該認為政敵以同樣方式來衝擊自己支持的議會是可以接受的事情。規範保護敵人,但也保護我們自己。若然今天我們輕易放棄,日後給人運用來對付自己所支持的議會時,將後悔不已。」《我的「昔日情懷」》
可惜,呂大樂已被某些人歸入支持政府行列,他的任何言論被視為替政府塗脂抺粉了,誰還會理性地去分折他說的話是否有道理?
再回看同樣出現糾紛的國泰,在決裂前一刻,雙方終於讓步,不致出現罷工的兩敗俱傷局面。泰國與國泰,大家在這場博奕之中,採取剛好相反的決定,也正好顯示,以和為貴的確是硬道理。

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I am not paid to be a role model

Twins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阿嬌出事後,又到阿Sa。當然,又例牌會出現一些指責,稱藝人是偽人,沒資格當年輕人的榜樣云云。
這個問題,在美國也曾引起迴響,話說90年代初,美國籃球巨星巴克利(Charles Barkley)以口沒遮欄見稱,有人指責他教壞細路,於是Nike靈機一觸,替他度身定造一個電視廣告,廣告中他就對著鏡頭說以下一番話:「I am not a role model. I am not paid to be a role model. I am paid to wreak havoc on the basketball court. Parents should be role models. Just because I dunk a basketball doesn't mean I should raise your kids.」寥寥數語,就道破硬要明星當小孩榜樣之荒謬。
那是90年代初的事了,當年美國的話題,到今天的香港仍然糾纏不休,原來這個「亞洲國際都會」比美國慢了二十年,想起也覺可悲。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戲票太貴的原因

市建局難得順應民意,願意保留永利街,令它不致步利東街、裕民坊之後塵,慘被推土機夷平!但不知是否市建局張震遠不忿因一齣電影而破壞全盤計劃,在記者會上,有人問他有否看過《歲月神偷》時,他說沒有,理由是戲票太貴。
香港戲票當然貴,香港飲食都貴,消費也貴,但背後原因是怎麼,難道張震遠不知道嗎?並非因為香港每個商戶都是奸商,而是香港的成本太貴,而眾多成本之中,又以租金成本最高。
正如林行止在《信報》專欄寫道:「小城食肆的價錢低於香港遠甚,此非東主專門利人,而是租金低廉有以致之……」
但弔詭的是,租金成本高,大地產商和政府當然不能置身事外,而市建局也實在難辭其疚吧!
令戲票提升的元兇之一,卻埋怨戲票太貴,也實在好笑!

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冬季奧運閉幕的啟示

今屆冬季奧運會已經圓滿結束,在閉幕禮卻看到有趣的一幕,主辦國竟以小丑來幽自己一默,以開幕禮未能升起第四支冰柱為序幕,令人開懷大笑。
這在中國看來,簡直就是匪夷所思,中國人總認為,奧運開幕禮(以致整個賽事)是關乎國家面子的頭等大事,不可以有任何閃失,正因太過緊張,所以寧願「做假」(開幕的煙花和幕後代唱),一切都追求完美。西方嘛,當然也希望做得好,但始終視為一場Show,當中難免會有瑕疵,甚至願意用瑕疵來搞笑,也顯得自己的胸懷。
其實中國是否太緊張?把每一件事,都扯上國家的榮辱,若一項大型表演成功與否就代表一個國家的實力,那麼北韓早已是世界第一流強國了!

2010年2月25日 星期四

冬季奧運獎牌榜的迷思

溫哥華冬季奧運正如火如荼,相信不少人皆看得很投入,不過大家有否發現,今屆奧運大會的獎牌榜計算方式跟北京奧運不同,後者是先計金牌多寡,再計銀牌,最後是銅牌,但前者則是先計算獎牌總數,然後才計金牌。
這種差異,在北京奧運已凸顯出來,當時官方計法看重金牌,因此中國排名第一,但美國傳媒的計算方法卻著重獎牌總數,因此美國還是第一,那時不少人認為美國輸不起,因此刻意在獎牌榜做手腳。其實有留意過去多屆奧運的人都知,美國傳媒一向都是先計獎牌,不過早幾屆美國無論金牌及獎牌皆位居首位,因此計算方法的差異才沒被發覺。
今屆冬奧,美國傳媒當然繼續依據他們的傳統,但官方也重總輕金,大概是因為加拿大是主辦國,而加拿大一向受美國影響,因此沿用美式計算方法。
其實金牌也好,獎牌也好,都不過是數字遊戲,十幾廿年後誰會記得(正如大家說得出1956年奧運獎牌榜或金牌榜首位是哪個國家嗎?), 不過卻反映出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美國人認為,能拿冠軍當然好,但能站上頒獎台,已經是一項成就,因此我們經常可見,不少美國選手,即使是熱門,但失手只得銀牌,在頒獎台上一樣笑容滿面(當然,這只是概括印象而已,以下的論點也一樣)。最印象深刻的是80、90年代選手小雲雀伊雲絲,92年奧運,她在女子800米是世界紀錄保持者,也是衛冕冠軍,但失準丟掉金牌,但在台上她依然笑得燦爛,不知就裡的人,大概會以為她贏得金牌。
中國卻是另一極端,當然,任何地方的選手都希望贏得冠軍,大熱倒灶時傷心也不足為奇,但相信沒有太多國家(我只想到韓國)會像中國選手那樣,把金牌看得那麼重,重得即使爆冷贏得銀牌,也不會慶幸超額完成任務,而只會慨嘆為何只差一步。以今屆冬奧為例,中國女子冰壺隊表現不俗,執筆時已打入四強,不過其加籍教練丹尼爾在初賽敗於俄羅斯隊時卻怒不可遏,他認為,中國選手在比賽中缺少應有的激情,她們把冰壺運動當成一項工作,只想拿金牌,她們並不熱愛這項運動,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這正是問題所在,我不否認中國選手真的很努力,可能是全世界最努力的,而且毫無疑問,在可見的將來,中國選手將繼續在奧運及大小賽事上揚威,但中國選手參與運動,很多不是真正喜愛這種運動,而是因為要拿金牌,從而取得名與利,這一種心態下做運動,是運動的真義嗎?我實在有點懷疑。

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Grace under pressure

上周費達拿奪取個人第十六個大滿貫男單冠軍,令本來已高達雲端的聲望更上一層樓,幾已達到天堂之門,人人都把費達拿捧上神枱!
連ESPN也加入造神運動,其網站以「Grace under Pressure」來形容費達拿,要知道,這是大文豪海明威最愛用來形容筆下英雄的字眼,美國人一向以之形容棒球明星狄馬喬(Joe DiMaggio),這位大球星,不但是瑪莉蓮夢露的前夫,也是美國人至愛的英雄!ESPN讓費達拿享有同一「形容詞」,可見美國人也對這位瑞士球星推崇備至。
Grace under Pressure,在壓力下一樣保持優雅的姿態,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卻不是最困難的事,畢竟費達拿很幸運,他天才橫溢,而且網球生涯沒遇上太大的傷病,同期又幾乎沒有同一級數的球星(拿度的實力不比他遜色,可惜在如日中天之時,卻遇上傷患),讓他得以打遍天下無敵手,在這種所謂「壓力」下,能保持優雅,其實未必如想像中難。
相反,一名球員如能在遇到重大挫折,例如遇上大傷患,例如遇上猶如攀不過的大山般的對手,一樣可以保持優雅姿態,那才是最最最困難的事!不過大概終費達拿的網球生涯,我們也不會看到這種情況。
如無意外,費達拿生涯可取得二十個以上大滿貫錦標,攀上網壇的珠峰,但若果拿度可以克服傷患,甚至重演「費達拿殺手」的名銜,更會贏得我的敬佩!
還有,「英國有多久沒贏過大滿貫,是否十五萬年?」這句話若出自威廉斯姐妹,相信已被不少罵為沒有家教了!不過出自神的口,大家便可以完全不當一會事。

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道德高地之矛盾

愈來愈多人愛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罵人,把對手妖魔化。以最近的高鐵爭議為例,支持高鐵的人總是被指是為了自己飯碗、生意或樓價,總之就是既得利益者,是沒有「良心」的人。事實是否如此簡單,世事是否如此黑白分明,我實在存有疑問。
何況「德道高地」之間,其實也有可能發生衝突。就在一個月前,哥本哈根會議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以乎滅碳減排就是硬道理,少排一點,地球就多一分希望,但過不了多久,又有一批人(很可能跟支持減碳滅碳的是同一班人)站出來反對興建高鐵,認為發展會破壞香港的舊有生活、傳統,但是卻絕口不提,乘坐高鐵比坐飛機或駕私家車環保得多,環保與保衛家園,兩大左派理念,哪個才是真正的「高地」呢?
又例如,電力公司打算在某個地方(當然是郊區)興建風力發電裝置,又有人(還要是環保團體)走出來指責,此舉會影響生態,會影響環境,會影響原住民之類……似乎又忘記了,風力發電比用煤用石油環保得多,而滅碳一向是這些團體(自稱)追求的目標。
又例如,總有些人高呼要尊重本土文化價值觀,反對現代(主要指西方)文明「入侵」,但當某些本土價值觀與他們所想有出入時,他們往往又會大力反對,認為有違普世價值(例如吃狗肉),那麼「尊重本土文化」與「尊重普世價值」哪個才是「高地」?
究竟這個「德道高地」是否真的窂不可破,或其實可以因時制宜,按某些人之需要而隨意變更?
因此,當閣下也想進佔道德高地之前,請先好好整理自己的理念,免得自己打自己,徒惹人笑。